艺考生高考语文复习 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 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艺考生高考语文复习 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 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11:30:14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考点四 鉴赏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考点剖析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中的主旨。在阅读和应试中,考生要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试题类型
1.×××(诗人)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本诗的主旨全都凝聚在最后两句:“××××××。”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含意。
(三)指点迷津
现代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及和谐的音乐性,想要把握现代诗歌的主旨,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懂根源
读现代诗歌,首先必须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知道诗人的经历和性格,这对理解诗歌的主旨很有帮助。如要把握《再别康桥》的主旨,就要知道诗人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主旨。
2.品味意象知情感
意象是指包含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择取、改造、提炼之后,凝住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被艺术地反映到诗歌中。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如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读者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笛声与雾里的挥手都是只能体味却无法触摸的意象,淡然朦胧;月夜与离别则带给人一种伤感;“没有年轮的树”即没有出生的时间,也没有死亡的日子,看不见来处,也不知去处。这些意象叠加起来就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乡愁。只有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3.明辨手法知内涵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丰富,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手法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当诗人描绘某一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这些手法中,特别要注意象征手法。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歌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诗歌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和陌生化。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4.抓住诗眼定主旨
有些诗歌的题目往往就揭示了主旨。还有一些诗歌,主旨在诗句中有明显的揭示,所以我们要会寻找“诗眼”,品味其深刻含意。有时,主旨在诗歌末句,抓住诗眼定主旨,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四)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口供①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注】 ①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死水》初版本分四个部分;这首诗独立于四部分之外,显然,带有序诗的性质。
简要分析“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一句所蕴藏的思想情感。
第一步:通读全诗,把握大意。这首诗共两节,第一节是诗人的供述,从各方面表现其爱国情怀;第二节是诗人供述的补充,是诗人对自己另一面的自我揭露。
第二步:找准角度,概括分析。角度:(1)抓住关键词。“粮食”指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苦茶”反应了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如茶,苦、涩需要回味。作者喝着一壶“苦茶”,完成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变,作者由“粮食”联想到“苦茶”,暗示出自身的身份特征。(2)把握描述对象和分析意象。联系诗句“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山川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作者的理想是崇高、美好的,但现实却是卑劣的、肮脏的,这就造成理想的炽热和现实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诗人说我的粮食只能是一壶“苦茶”。
第三步:全面归纳,落实要点。对诗中这句话情感的分析,既要从诗人的身份特点、偏爱喜好着手,又要结合时代背景,考虑诗人的精神苦痛。结合这两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暗示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特征:书斋里的书生,偏爱民族传统文化。②倾注了诗人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山川的热爱之情,凸显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
(五)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20·山东省济宁市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故园①别(节选)
流沙河
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阶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
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 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的余家老宅。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野草青青”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1.D (D项,“因时间仓促而决绝”错。诗歌并没有时间仓促,表达的是对故园的留恋,并非决绝。故选D。)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三到六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D.“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动人。
2.C (C项,“离开后的喜悦”错。“让”字是“我”的主动行为,与“奏一支思乡曲”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恋。故选C。)
★3.“眼泪滴着恋栈之情”中的“恋栈之情”如何理解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首先从整首诗的角度来看,题目是“故园别”,诗歌的主题是表达对生活过的故园的眷恋与热爱之情。“恋栈”,表层的意思是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深层意思是指人眷恋故园。“眼泪滴着恋栈之情”直接抒发诗人对生活了十二年的故园的不舍与眷恋。
【答案】 ①“恋栈”指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恋栈之情”指诗人眷恋故园。②诗人在故园生活了十二年,故园有着诗人青春的回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写满了诗人的不舍与眷恋。
4.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的选取的能力。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构思的技巧。本诗选取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对象,一是小母鸡、老公鹅是故园中的家禽,与“我”朝夕相伴,且默默为“我”奉献,写出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二是让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抒发对故园的深深情谊。
【答案】 ①小母鸡、老公鹅是故园中的家禽,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②聚焦“我”和小母鸡、老公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③感谢小母鸡、老公鹅,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出诗人对故园的感恩与不舍。(共28张PPT)
一、典题解说
(2020·山东省潍坊市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教我如何不想她①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
【注】 ①此诗作于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期。刘半农现代诗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节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
B.第二节第四句“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巧妙地引发“我”内心对“她”的思念。
C.第三节前两句的两处“慢慢”,写出了落花、游鱼对春水的依恋,画面优美。
D.第四节借“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等意象传达出浓重的愁思。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错,“浮云游子意”借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天上飘着些微云”以一种舒展的情调展开,描写了春天的天空,有几丝云彩在轻轻地漂浮着给淡蓝的天空增加了一丝韵味。把欣赏者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广阔无边、飘着些微云的天际。几个短短的词句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淡淡的愁绪,就仿佛飘着的浮云般自由的空间感,从立体的角度来看,一个“飘”字既表达了自由自在的一种情绪,也表达了一种缺乏归属感的情感。故选A。
【答案】 A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其中第三、第五行语句相同,结构匀称工稳,具有建筑美。
B.本诗用韵灵活,突破格律诗一韵到底、韵脚固定的要求,体现了新诗在格律上的自由。
C.本诗分别描写了白天、夜晚、春天、秋天的景象,意象纯朴自然,构思精巧,基调凄凉。
D.本诗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喊出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基调凄凉”错,诗歌通过对各个季节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整首诗充溢着他对自然和生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了他高尚的情操,也充分体现了他追求自由、渴望自由、寻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情感。诗歌既舒展温雅,又富于幻想更充满了激情。故选C。
【答案】 C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诗运用了《诗经》中哪些典型手法 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地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 ①刘半农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这里用了一个“蜜”字准确集中地表达了作者那美好向往之情,甜如蜜虽是夏日却丝毫感受不到的那炎炎热浪,连夜晚都变得有了颜色和味道。作者内心的甜蜜可想而知。②这首诗中,每一节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
4.本诗标题原为《情歌》,后被作者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认为改后的标题好在哪里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标题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当时由于词作者刘半农先生正旅居英国伦敦,伴着那里的景色,诗人唱出了自己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恋之情,诗名刚开始叫《情歌》,后来才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是作者远离祖国,心中时时生出对祖国的依恋,故带有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由此看来,主题思想是表达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期间在伦敦写的。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关于“她”字的文字学诉求则是1923年才正式提出来的。诗中的“她”有人说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说是指祖国(英语中的祖国motherland一词是阴性)。不管如何,是诗人的一种深挚的感情,启发他为祖国的文字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在文学解读活动中,“她”可以使读者体会到文本解读的自由感,增生想象的双翼,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本的世界里。
【答案】 ①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促进了现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②诗中的“她”是指祖国,这是思念祖国。不管是何种情感,在我们读者看来,“她”已不再是片面的一个性别的单词。③这样改诗歌标题,能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赋予其更深更广的含义。
二、命题特点
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即将增加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的能力,拓宽了命题的素材来源,考试范围扩大。选材上,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题型上,跟古典诗歌鉴赏一样,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 分析现代诗歌的意象
(一)考点剖析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现代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要理解现代诗歌的形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意象的修饰语特征;2.理解意象的组合;3.理解意象的动态感;4.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高考设题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考虑的。
(二)试题类型
1.本诗从哪些角度塑造×××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全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有何寓意
4.这首诗几次出现“×××”,“×××”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三)指点迷津
1.抓住意象,整体把握
现代诗歌离不开意象,所以,品味现代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组成的。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意旨。鉴赏现代诗歌,就得找出这些具体的意象,例如: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等等,这些意象营造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广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
抓住这些意象,通过对诗歌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读诗歌。如艾青的《礁石》,我们就必须抓住诗人所咏之物——礁石。诗人把坚硬的礁石放到一波又一波的浪中,但礁石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由此我们可以整体感知到诗中的礁石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它已蕴涵了诗人的情和志,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抓住了礁石这一意象,就可以体会出本诗所表现的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2.反复揣摩,体会新意
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他们不再是遵循古道,小心翼翼地守望在古典诗歌的星空之下,而是大胆创新,根据自己的言说需要合理取舍,跳出前人的窠臼,以独立于古典诗歌意象构成之外的新品质,形成现代诗人自主的意象,展示抒情模式,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同时,受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寻找思想感情与客观对应物的想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因此解读现代诗歌时,必须反复揣摩,力求探出它的新意,从而准确解读它的含意。
3.联想想象,品味诗意
想象是诗歌飞翔的翅膀,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欣赏诗歌当然也是运用想象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解读现代诗歌时,就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而要对意象展开联想想象,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那些含蓄的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让人回味,需要我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意。
4.抓赋比兴,体悟情感
意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须抓赋比兴,体悟情感。
赋,即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诗人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如,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美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情。
比,即打比方,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诗人的感情比作他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感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比如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情感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也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必须依赖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诗人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可看作是一种兴。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总之,鉴赏现代诗歌,必须把握诗歌意象,从而体味情感,体悟主旨。
(四)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这棵树”的形象有何含意
【解题步骤】
空旷的平原的尽头,一棵树独立悬崖边,似将跌进深谷,又像展翅飞翔。诗人将这道奇特的风景描绘得异常清晰。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诗人在它身上融入了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喻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使读者能从具象的诗句中体悟出惊醒的思想:即使身心遭受巨大的打击,也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
作者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悬崖边的树”,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虽生活在险恶处,却能听到喧哗和歌唱,以此来衬托和渲染树对自由、和平以及爱的渴望,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答案】 (1)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一棵树虽然孤独、寂寞,但它倔强、无畏、顽强、执着、自信。悬崖边的树处境虽凶险恶劣,但其追求更显执着。(2)诗人借树喻人,悬崖边的树是一个面对磨难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的不屈的战士形象。
(五)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20·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最新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黑色地图
北岛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节选自《北岛诗歌集》)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长于一生”一句,指出自己这次是灵魂的返乡,因而不会遗憾,他仿佛突然明白了自己永生的故乡究竟应该在何处。
B.“父亲生命之火如豆”提及回乡的缘由,“我是他的回声”一方面说明生命链条的延续,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父亲的敬重和孝顺。
C.“为赴约转过街角/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揭示自己回乡另一个目的,想象自己与牵挂着的心上人重逢后的温馨。
D.“我排队排到那小窗/关上:哦明月”,诗人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使命,为自己付出的一切而自豪,“关上”的“小窗”终将为游子打开。
1.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想象自己与牵挂着的心上人重逢后的温馨”错误,“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意思为爱过的人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信像落叶在风中旋转。故选C。)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鸦终于拼凑成/夜:黑色地图”运用比喻手法,以“寒鸦”自喻,诗人面对夜这张黑色的地图,感到无奈和绝望。
B.诗歌第一节写“归程/总是比迷途长”,运用 了类似“长亭更短亭”这种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表明回归故乡的艰难。
C.“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节奏变得明快,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叫出了故乡的名字,全诗由此达到高潮。
D.最后一节的“我回来了”与开头的“我回来了”形成呼应,有中国诗歌回环往复之美;这首诗语言深邃,凝练,却并不晦涩。
2.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C项,“全诗由此达到高潮”错误,全诗的高潮是第四节结束处。故选C。)
3.为什么诗人说“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重逢”比离别少,且只少一次,是指有一次离别之后将再也不会回来;从本句中可看出诗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以及对离别与重逢这些人生必经之事的哲理性思考。
【答案】 因为诗人曾离开故乡,又回到故乡,当诗人生命消逝,最后一次告别故乡后,将不再回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思考。
★4.有人评价本诗“将现代诗的象征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熔为一炉”,请以第二节为例加以简析。
★4.【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只要读懂诗的意思,抓住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分析其中蕰含的诗人情感即可。“象征”是指事物寄托抽象的情感或思想,“意象”也正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从第二节来看,“冬天的心”,寓意着心被冰封冷冻,可见作者内心对自己的归途充满疑虑不安;“泉水”是清甜可口的,“蜜制药丸”却让人想到“糖衣炮弹”,外表甜蜜,而内在苦涩;“夜的话语”,其中“夜”是黑暗的象征,寓意诗人内心的迷惘;“狂吠”把记忆拟物化,形容诗人回忆时的纷乱;“彩虹”本来也是美好的事物,象征希望,但在“黑市”出没,显然寓意着诗人对当时环境的不安。
【答案】 第二节运用了多个意象,以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踏上归途的复杂情感。①“冬天的心”象征内心的冷峻,表明自己心里还有着某种疑惧。②“泉水”象征渴望,“蜜制药丸”象征致命的诱惑,“夜的话语”象征内心的迷惘。③“狂吠”是诗人在回想往事,象征不速之客来临时的纷乱;“彩虹”象征美好的、诗意的事物,却只能在象征丑恶的“黑市”上交易,表达诗人回乡时的忐忑。(共15张PPT)
考点三 鉴赏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考点剖析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因此高考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主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三个方面去设题。
(二)试题类型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2.诗的第×、×节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采用了“×××”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指点迷津
在现代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例如:艾青《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模板:(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这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 有何作用
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虚实结合;(2)虚写对祖国的那份思念,实写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祖国。这片叶子并不是代表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祖国的很多地方。如果说在某地捡的,就把他思念的地方具体化了,就缩小了。诗人思念的不只是捡到叶子的江南,或江北,而是江南、江北都思念。这就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祖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
3.篇章结构。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的解题模板:(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2)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阐述。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
试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结尾一句与首句呼应,从视觉上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的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四)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第一节中,“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着两个对比,这两个对比是什么 分别有什么作用
【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及作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结合文本阐释
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把握第一节的内容,分析诗歌中选取的意象,从而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和作者组合意象的目的。第一节第一句“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方又说明时间,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气氛;“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与上一句作映衬,写壮士虽
在沉睡中仍然向往着热烈的行动。这是第一层对比。枕一卷兵书,一支剑,写壮士身份,让我们联想到壮士当年征战沙场的勇猛;而“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这是第二层对比。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形成答案
【答案】 (1)一个是热烈的梦境和凄凉的江庵的对比,一个是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2)第一个对比既交代地方又说明时间,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气氛;第二个对比说尽了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五)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诗中的小河和大海各象征什么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的小河和大海各象征什么”,然后圈出描写“小河”和“大海”的句子,分析二者的形象特点,再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二者的象征义。诗人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多情的男子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诗中的“小河”象征多情的男子;而在小河最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主人公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透露了旧礼教束缚爱情自由的现实黑暗,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诗中的“大海”象征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
【答案】 “小河”象征多情的男子,大海象征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
2.在第一节中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并不相干,诗人是如何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安排材料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第一节中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并不相干,诗人是如何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然后圈出诗歌第一节中写小河和岸上的人的内容,再看诗人是如何把这二者联结到一起的。诗人在第一节中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用“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这两句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两者结合,感情那么真挚,偏又出于无心,愈是无心,愈见真挚。
【答案】 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有映照作用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3.诗的第二、三节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第二、三节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然后回顾诗歌常用的技巧,再分析本诗第二、三节写了什么,使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这两节诗结构对称,从正面写出主人公的柔情:柔波流过森林,便将碧翠的叶影裁成裙裳;柔波流过花丛,就将凄艳的花影,编织花冠。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痴心钟爱的姑娘。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心爱的人儿,这里显现诚意与真心,将爱情又推进一步。这两节诗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答案】 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从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痴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共16张PPT)
考点二 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
(一)考点剖析
语序的倒装、搭配的新奇、词类的活用,都是现代诗惯用的语言技巧,都带来独特的表达效果。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对诗歌语言的考查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关键诗句和语言风格。
(二)试题类型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2.“××××××”这一句诗写3.请简要分析诗人使用“××”“××”“××”这几个词的艺术表现力。
得非常传神,请赏析。
(三)指点迷津
阅读鉴赏现代诗歌,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1.倒装语序突重点
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由于押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装,诗句结构倒装,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
2.省略成分更简约
诗人往往省略一些成分,使表达更凝练、更
简约,使情感更丰富、更坚实。如舒婷的《神女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诗人对神女留给自己“美丽的忧伤”这一现象进行了历史反思;“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凸显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
3.转变词性为表意
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词性有时会临时改变。如《七里香》中“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幸福”一词本是名词或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赋予了季节以灵性,使季节充满了活力,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
4.浓缩语句显凝练
诗句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句子,它是高度凝练、大幅跳跃、以一当十的语言,它往往言简意丰、含蓄蕴藉。如舒婷的《路遇》:
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地球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曳/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诗人调动人的听觉、嗅觉、视觉、心理感觉,将复杂的情感交织转换,浓缩了十年,跨越了时空。
5.反常搭配建平台
现代诗歌具有反常搭配的特点,这种搭配方式是不多见的。它不同于日常用语的逻辑思维,而是强调从诗的角度,尽可能地使语言具有新意,从而抓住读者的阅读感受,为品味诗歌搭建语言平台。如“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河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这种搭配方法看似反常,却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
总之,要更好地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绝不能用理解日常用语的方法去解读诗歌语言,而要在阅读鉴赏的实践中,去感受、去品评诗歌的魅力和神奇,以提高鉴赏水平。
(四)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题步骤】
1.把握诗人的生活环境以及语言风格
因为诗人在农村生活过,体验过农村艰苦的生活,所以他的诗歌语言深深地打上了农民的烙印。如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咽”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2.把握诗人追求炼字的特点
臧克家的诗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化,往往为了一句诗甚至一个字呕心沥血。“扣”这个动词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程度。
3.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臧克家反对诗歌创作追求形式上整齐,又反对完全散文化,他的诗在自然写作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如《老马》 每节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4.形成答案
【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1)平易朴实,口语化。(2)高度精炼,形象化。(3)注重节奏,韵律化。
(五)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二月之窗
纪弦①
二月来了,
我抚摩无烟的烟斗,
而且有所沉思。
我沉思于我之裸着的
淡蓝的下午的窗——
彼之透明的构图使我兴忧。
西去的迟迟的云是忧人的,
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
欵软地,如青青海上的帆。
而每一个窈窕多姿的日子,
伤情地,航过我的二月窗。
【注】 ①纪弦:1913~2013,台湾当代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春二月,独立窗前,远在异乡的诗人,被窗外朝着家乡方向流动的风景,牵动浓烈的乡愁。
B.“我抚摩无烟的烟斗”,此时的烟斗“无烟”,流露着诗人无可奈何之感。
C.“西去的迟迟的云是忧人的”,那是云的流动,更是诗人忧思的流动。
D.“而每一个窈窕多姿的日子,伤情地,航过我的二月窗”更加重了乡愁的浓度,伸延了乡愁的长度。
1.B (B项,对诗句理解有误。无烟的烟斗,流露着诗人的忧伤与孤独,而不是“无可奈何”。故选B。)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将空中景象比喻成大海,把西去的云比作船帆,为铺展和抒发无限的乡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B.“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表面上是描写慢悠悠的云层上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的飞行声,实际上以此象征诗人思乡之心境。
C.“窈窕多姿的日子”,只有“伤情地,航过我的二月窗”,这里诗人将客观外在的美与主观内在的悲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诗的题目是“二月之窗”,全诗紧扣着诗题展开,结尾用“航过”二字与全诗的构思回复呼应。诗虽短,通过巧妙构思,内涵却十分丰富。
2.C (C项,“这里诗人将客观外在的美与主观内在的悲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分析不正确,应当是:把客观外在的美与主观内在的悲,作了恰切的反衬。故选C。)
★3.“西去的迟迟的云是忧人的”这句诗有怎样的含意 请简要分析。
★3.【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题目。理解语句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解释句子。这是一首动人的乡愁诗。二月来了,春天来了,草木葱茏,大雁北去,一切都该显得生机勃勃,但是远在异乡的诗人,却被窗外朝着家乡方向流动的风景,牵动浓烈的乡愁。根据诗意再结合诗句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这是由台湾飞向大陆方向的云,而诗人思乡之心如火似风,所以即使云飞得很快,诗人也嫌它太慢了。云之慢衬托出诗人情之切。
★4.“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这一句诗写得非常传神,请赏析。
★4.【解析】 这是一道赏析重要诗句的题目。答题步骤: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及其独特的表现力。如果诗句用了表现手法,要指出手法并作简要分析。②概括本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题干中提示的是“这一句诗写得非常传神”,哪个字或词传神,首先指出来并分析,然后回答诗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即表达了诗人那深沉而悠长的悲切的乡愁。
【答案】 “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中的“鹰呼”二字,一下子把静景变成动景,把静态的意象变成动态的意象,使原来的视觉意象加入了听觉意象,读者可以想象到诗人悲切的乡愁,是那样深沉而悠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项,“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故选D项。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