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7:1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
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
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
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
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
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
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
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
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
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
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
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
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
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
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
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
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
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
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
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
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
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第 1页/共 11页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
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
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
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
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
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
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
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
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
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
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
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
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
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
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
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
获得新的发展。
B.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
批判的对象。
C. 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
考与现实批判。
D. 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
到公众的认同。
第 2页/共 11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
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
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
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
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
绝世精品。
B. 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
情韵悠长。
C. 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
流传至今。
D.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
思维定势。
4. 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 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
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 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
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岛
[日]太宰治
越过茫茫大海登上这座小岛时,我不禁有些忐忑不安。静谧的小岛包围在一片浓雾中,分不清是夜晚
还是白天。我不停地眨着眼睛,努力想看清岛上的全貌。裸露的大岩石层层叠叠十分陡峭,隐约还可以看
到一些黑洞洞的洞窟。这是山吗?连一棵青草也没有。我沿着岩石海岸缓步前行。耳边时不时传来怪叫声,
听起来离得也不太远。是狼吗?难道是熊?但是因为旅途劳累,我反而大胆起来。我将那些嚎叫声抛在脑
后,绕岛走着。
第 3页/共 11页
小岛的单调令我吃惊,我走到哪里都是硬邦邦的石头路。我的右手是石山,左手耸立着几乎垂直的粗
胡麻石。我脚下的路有六尺宽,平坦地一直向前延伸着。干脆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吧。无法言喻的混乱和疲
劳使我获得了无所畏惧的勇气。
走了还不到半里地,我就又回到了出发点。我这才发现脚下的这条路是绕山转的,或许我已经围着山
转了两圈了。这座小岛小得超出了我的想象。
雾气渐渐散去,山顶出现在我的头顶上。眼前有三座山峰,正中间是一座圆圆的山峰,高约三四丈,
各色岩石盘叠在一起,其一侧山坡比较平缓,一直伸向相邻的一座小尖峰,另一侧则形成断崖,直下到山
峰的中部,然后便连绵起伏,形成了一片广阔的丘陵。从断崖和丘陵之间的峡谷中泻下一条细细的瀑布,
瀑布附近的岩石及整个小岛在浓雾常年的侵蚀下变得黝黑而潮湿。我只看到两棵树,一棵在瀑布口,好像
是一棵栎树。另一棵在山丘上,是一棵不知名的粗树——两棵树都已经干枯了。
我望着眼前荒凉的景象,一时惊呆了。浓雾散去,阳光照到了中间的峰顶。浓雾退去的山峰明亮起来。
是朝阳!我能够根据香气判断出是朝阳还是夕阳。如此说来,现在是黎明吗?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向山
上爬去。这里乍看上去十分险峻,可是攀爬起来都有踏脚的地方,并不太困难。终于,我爬到了瀑布口。
然而脚下的枯枝断了,我顺着树干一下子滑落下来。
“断了吧。”声音发自我的头上。我扶着树干站起来,循声望去。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朝阳中一只
全身泼洒着金光的猿猴从崖上慢慢地下来了。一直沉睡在我身体里的某种东西一下子光芒四射。
“下来吧,树枝是我弄断的。那是我的树。”他从崖上下来,边说边向瀑布口走来。我警惕地摆好了架
势。他眯起眼睛,额头上堆起许多皱纹,目不转睛地望着我。①少顷,他莞尔一笑,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
齿。他的笑令我感到有些不安。
“有什么可笑的?”
“很可笑。”他说道,“你是渡海过来的吧。”
“嗯。”我又点了一下头。
“果然跟我一样。”他自言自语地说着,捧起瀑布口的水喝了一口。不知不觉,我们并排坐在了一起。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没有动。每一座山峰都有成群的猴子躬身享受着清晨的阳光。
“那些都是猴子吗?”我仿佛是在梦中。
“是呀!”
我一个一个仔细地端详着他们。他们有的被晨风吹拂着蓬松的白毛在给小猴喂奶;有的仰起通红的大
鼻子引吭高歌;有的则紧锁双眉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
他指着一群吼猴说:“吼猴们已经不叫了,岛上平静了许多……坐下吧,说一会儿话。”我依言挨着他坐
下。
第 4页/共 11页
“这里不错吧。在这座岛上,这里是最好的地方。既有阳光,又有树,而且还能听到水声。”他满足地
俯视着脚下的小瀑布,“我出生在日本北方的一个海峡附近,到了夜里可以隐约听到海浪声。海浪的声音真
好听,总能令我激动不已。”
我也不禁想起了故乡:“比起水声,我更喜欢树木,绿叶的香气简直令人心醉。”
“那是自然,大家都喜欢树木。在这个岛上也是如此,哪怕只有一棵树,大家也都想坐在旁边。”说着,
他拨开大腿上的毛,给我看上面的几处深深的、暗红色的伤疤:“这是我为了占领这个地方所付出的代价。”
我抱歉地起身想要离开这里:“对不起,我确实不知道。”
“没关系,别介意。我自己在这里很孤单,今后这里就是我们俩的地盘,不过别再折树枝了。”
雾已散尽,晴空万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奇异的景色。②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绿树,我立刻明确地判
断出了眼下的季节。在我的故乡,此时正是栲树嫩叶最美的季节。我贪婪地望着一排排树木上的绿叶。然
而,令我陶醉的景象瞬间就被破坏了——我又一次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绿荫下是一条洒了水的沙石路,
一些身穿白衣蓝眼睛的人在路上来来往往。有的女人头上插着绚丽多彩的羽毛,还有一个男人挥舞着外包
蛇皮的粗拐杖向来往的人们送出微笑。
我眼睛看向另一个地方,那里有两个孩子,从沿岛筑起的胡麻石墙外勉强探出脸向这边窥伺,好奇地
望着岛内。看样子是两个男孩子,他们的金色短发在晨风中上下舞动。其中一个鼻子上长满了雀斑,显得
黑乎乎的;另一个则是面若桃花。过了一会儿,两人同时低下头想了想,然后那个黑鼻子的孩子生气地噘
起嘴,俯在对方的耳边语气激烈地说着什么。我用双手摇着身旁的他大叫起来:“他们在说什么?快告诉我!
那两个孩子在说什么?”
他似乎吓了一跳,顿时住了口,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又看看对面的孩子们。他嗫嚅着半天没有说话,
似乎在想着什么。我看出他有些不知所措。孩子们冲着岛内似乎骂了几句,然后就从石墙上消失了。他一
会儿用手摸摸脑门,一会儿搔搔屁股,显得犹豫不决。俄而,他嘴角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说:“他们在说废
话,意思是‘每次来都是老样子’。”
③老样子!我一切都明白了。我的怀疑不幸变成了现实。
老样子!我一切都明白了。原来我们才是给人看的好戏。
“原来是这么回事。想不到你在骗我!”我冲他怒吼。他紧搂着我说:“我不忍心对你说实话。”我一下
子扑进他那宽厚的胸膛。与其说是对他那可恨的体贴感到愤怒,莫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我向他大声问道:“大家都不知道吗?”
他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当然不知道。知道的恐怕只有你我。”
“为什么不逃走呢?”
“你想逃出去吗?”
第 5页/共 11页
“想。”
一阵沉默。我用力闭上了眼睛,我感觉也许自己对他说了不该说的话。在掠过耳边的风声中,传来了
低沉的歌声——是他在唱歌吗?我眼睛有些发热。我紧闭双眼,默默地聆听着。
“算了,算了,下来吧。这可是个好地方呀!可以晒太阳,有树,能听到水声,最主要的是衣食无忧。
”他的声音仿佛十分遥远,还有那低低的笑声。
④啊,这种诱惑似乎很真实,或许就是真实的。我感到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可是,可是我全身的热血,我身上来自大山的不屈的热血,还是发出了坚定的吼声:“——不!”
1896年的六月中旬,伦敦博物馆附属动物园发出了一则日本猴逃逸的通报。其行踪至今不明,而且逃
走的不是一只,而是两只。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越过茫茫大海”与下文“你是渡海过来的吧”呼应,交代了“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大海另一
边,从开始就勾勒了“我”孤独、无助、迷惘的形象。
B. 小说的前三段采用了猴子的视角对猴山进行描写,将常见的动物园猴山用“陌生化的方式”加以展现,
产生了非常新颖的阅读体验。
C. 小说中的“我”,是群猴中的异类,是唯一发现了自己悲哀处境的猴子。“我”的不甘和悲愤感动了另
一位同伴,最终两只猴子相约逃跑。
D. 小说以猴喻人,看似为一则童话,背后又有深刻的社会隐喻。“猴山”象征着小而单调的生活圈,猴子
的生活映照出现代人为求温饱而失去自由和尊严的处境。
7. 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是简洁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他的笑令“我”不安,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他的敌意,这也从
侧面反映出刚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我”内心的高度警惕。
B. 句子②描写环境。眼前的环境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使“我”的内心逐渐平静,文章节奏也变
得舒缓,与后文情节陡然转折产生鲜明对比。
C. 句子③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残酷的现实打碎了“我”的幻梦,激发出“我”愤怒的呐喊。行文至此,
小说的语气增强,情感突转达到顶峰。
D. 句子④的心理描写,揭示出“我”内心的犹豫。听了另一只猴子的话后,此刻的“我”正在“衣食无忧
的舒适”与“无拘无束的自由”间取舍不定。
8. 小说直到结尾才用“通报”的方式,明确点出“我”也是一只猴子,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请找出
相关细节并简要分析。
第 6页/共 11页
9. 小说中的“另一只猿猴”作为“次要人物”出现,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
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
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
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①,摇笔即毁朱、陆②。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
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
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
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③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
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
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③何北山:何基,以
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0. 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人姓氏 A道听 B未审 C议论 D其学术文章 E已累幅 F见 G于坊书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7页/共 11页
A.“道之未闻”中的“道”指道理,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的“道”意思不同。
B.“本无可师”中的“师”意思为“学习”,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的
“师”意思不同。
C.“相率而耻不师”的“耻”是意动用法,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的“异”用法相同。
D. 谢,有感谢、辞别、推辞等义项,此处的“谢”与“敬谢不敏”的“谢”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为老师
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 《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
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
C. 《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 弟子,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黄宗羲将二人进行对比,强调拜师一
定要尊重老师。
D. 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不要浮躁。也促进
了“师道”的传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14. 两文对“师道之不传”的原因见解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 14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题吴江
刘仙伦
重唤松江渡。叹垂虹亭①下,销磨几番今古。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天
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②。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俄皓月、飞来烟
渚。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③。歌欸乃,过江去。
【注】①垂虹亭,江苏吴江长桥上。苏轼自杭州移高密时,曾与张先等在此饮酒。②西晋张翰为吴郡人,
秋风吹起时想到家乡的莼羹鲈鲙,辞官归去。③古代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客
星犯牵牛时,就是有人乘槎至天河。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8页/共 11页
A. 垂虹亭下江流不息,今古多少风云变化,“销磨”二字蕴含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B. 上阕关联与苏轼相关 人事,风景依旧,问坡仙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追慕之意。
C. 天水相连,日暮苍茫,词人伫立其间,深感潮起潮落、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D. 本词以唤渡开始,以过江结束,中间融抒情、写景于一炉,构思新巧,情感跌宕。
16. 本词下阕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 6 分)
17. 默写。
(1)苏轼《赤璧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 幽怨,其
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所见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登高远望,看到山下和半山腰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
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 ① 。《史记·项羽本纪》
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
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
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
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
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 ③ 。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采薇》所说的“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
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毕咧”的“咧”与《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说“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哩”
的“哩”都是地方方言,但意思不同。
B.“寿毕”中“毕”字在古语中“完成”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如:礼毕、锋芒毕露。
第 9页/共 11页
C.“挥洒自如”应改为“洋洋洒洒”,两者虽意思相近,但是“挥洒自如”不能作状语。
D.“口耳之间”的“间”读 jiān,和《祝福》中“眼珠间或一轮”中“间”的读音不同。
20. 《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有雅俗共赏之效。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妙趣。(任选一
例)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
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
(2)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凤丫头成日家说
嘴,霸王似的一个人,昨儿唬得可怜。要不是我,你要伤了他的命,这会子怎么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洒落在山尖,洒落在村舍,把所有的山冈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阡陌
中,沟渠里,摇动的竹林,无边的山谷,月色一层层铺上来,汇流到曲仄奔流的龙潭溪中。于是溪水有了
纯银的质地,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让我分辨不清到底是一溪清水在流淌,还是一溪月色在流淌,亦分辨
不清到底是溪声在歌吟,还是月光在哼唱。山中青蛙的鼓噪、昆虫的嘶叫、夜鸟的啼鸣……也就有了被溪水
洗涤的纯澈和月光照拂的清亮。
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让我明显感觉到发际和眼睑上有月迹
在微微颤动。我抖抖身上的衣襟,一粒月光也没有抖落下来,月光已全部融化在身体里。窗台下的树叶开
始泛起亮光,芳芷上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一滴滴、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跟随月光在草叶上无声奔
跑。在明天太阳照耀之前,露水会重回大地,或蒸发到空中,和月光一起把所经之处让出来,再用或长或
短的等待和酝酿重新光顾人间。
21.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芳芷上一滴滴白亮、圆滚、清凉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从语义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共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00后的中国健儿们不仅夺得了耀眼的成绩,也发出了自己的青春宣言。20
岁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打破了世界纪录,赛后他说:“游之前就想着全力去拼,发挥出自己最好成绩。我一直
想的都是提高世界纪录,把标杆设置得高一些,再高一些。”21岁的郑钦文获得网球女单金牌后接受采访时
说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我希望达到自己的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可以引领年轻一代。”
“少年自有少年狂”,同为 00后,正值青春的你们,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
文章。
第 10页/共 11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11页/共 11页
1. C
2. D
3. B
4.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
入脑海。
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 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
的体验。
6. C
7. A
8.①第 5、6 段:能够根据气味判断朝阳和夕阳,非常善于攀爬的动作表现,暗示了不同于人类的特征。②
第 7段:能够听懂猴子的话,和猴子交流,提示了其实“我”也是一只猴子。③第 18、19、22 段:怀念起
故乡的树木,暗示“我”曾经的生活环境。④第 25 段:“我”在被人观赏,说明“我”在人类的眼里和其
他猴子属于同一类。
9.①推动情节发展:另一只猿猴是“我”在猴山的介绍者,是他使“我”意识到自己只是人类眼中的观赏
品,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清唽的了解,为下文情绪变化张本。②突出主要人物:另一只猿猴争夺地盘的凶
悍与追求自由的胆怯,对比之下,凸显出了“我”敢于放弃“衣食无忧的舒适”去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勇气。
③揭示小说主题:另一只猿猴从迷恋眼前的生活到最终和“我”一起逃亡,奏响了作者追求自由和尊严的
精神主张。
10. ACE
11. B
12. C
13. (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
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2)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14. 第一篇认为师道不传是“世人耻学于师”,第二篇认为师道不传主要是老师的过错。
15. C
16.①直接抒情。“恨”“怕”,直接点出词人的情感。②用典以蕴含感情。
用张翰之典,表达知音难觅、世无同调的怅惘。③借想象传情。招引湘妃、乘槎星汉的想象情境,突出无
人作伴的孤寂。④借动作情态及变化流露情感。长久凝伫、歌欸乃而过江,流露出词人从黯然神伤到无奈
离去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17. ①. 舞幽壑之潜蛟 ②. 泣孤舟之嫠妇 ③. 苍山负雪 ④. 明烛天南 ⑤. 汶水、徂徕如画
⑥.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8.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19. B
20. 示例一:①“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②既通俗地
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地生动有趣。③既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也表
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①“挺尸”形象化地展现了贾琏醉后沉睡的画面。②体现了贾母对他的责备和批评。③展现了荣
国府老祖宗的另一面,即一个责骂后辈的老太太,使人物形象雅俗兼有,丰满立体。
21.①比喻:以“羽翼”比“风”,形象具体地写出风轻盈的特点;②拟人:用“温柔地抚摸着”
将风拟人化,生动贴切地写出风吹过“我的头发和眉额”的感觉。
22.①原句运用了叠词和排比手法,绘形绘色,具体可感;同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琅琅上口。
②原句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露水慢慢凝结后,形成一滴滴露珠。
③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突出了露珠“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的特点。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