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五十五中高一 3月月考
化学(等级考)
本试卷共 10 页,共 100 分,调研时长 8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Fe 56 Cl 35.5 Ba 137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40 分)
1. 下列装置或过程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氢燃料电池 B.风力发电 C.天然气燃烧 D.太阳能电池板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A. 镁条与稀盐酸 B. 氢氧化钠与稀硫酸 C. 氢气与氯气 D. 盐酸与碳酸氢钠
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硅用作半导体材料 B. 液氨用作制冷剂
C. 二氧化硫常用于漂白纸浆 D. 铵盐常用作化肥
4. 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用电冰箱储存食物
B. 黄铁矿(FeS2)煅烧时粉碎成细小的矿粒
C.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 O2时,加入少量 MnO2
D.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CO2时,适当升高温度
5. 如图为锌锰干电池构造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1页/共13页
A. 氯化铵糊作电解质溶液 B. 锌筒发生还原反应
C. 电子由锌筒通过导线流向石墨棒 D. 该电池属于一次电池
6. 下列关于 Na2SO3 性质的预测中,不合理的是
A. 能与KOH 溶液反应 B. 能与氯水反应
C. 能与BaCl2 溶液反应 D. 能与稀盐酸反应
7. 反应 A(g)+3B(g)=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A. v(A)=0.4mol/(L·s) B. v(B)=0.6mol/(L·s)
C. v(C)=0.5mol/(L·s) D. v(D)=0.15mol/(L·s)
8. 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光
A. 浓硝酸用棕色瓶保存: 4HNO3 4NO2 +O2 +2H2O
催化剂
B. 氨的催化氧化:4NH3 +5O2 4NO+6H2O
C. 氯水可用于吸收SO2:Cl2 +SO2 +2H2O=4H
+ +2Cl- +SO2-4
D. Fe 溶于过量稀HNO3:3Fe+2NO
-
3 +8H
+ =3Fe2+ +2NO +4H2O
9. 下图是氮元素的转化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是自然界中的氮的固定
B. 反应②的现象是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
C. X 是一种需避光保存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
D. 反应③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2∶1
10. 常温下,1 体积水能溶解约 700 体积 NH3 。用圆底烧瓶收集 NH3 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喷泉实验,下列分
析不正确的是
A. 圆底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第2页/共13页
B. 喷泉停止后,圆底烧瓶内剩余少量气体,是因为 NH3 的溶解已达到饱和
C. 实验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 改用CO2 和 NaOH 溶液也能形成喷泉
11. 实验:把0.5g 硫粉与1.0g 铁粉均匀混合,放在陶土网上堆成条状。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混合粉末的一
端,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玻璃棒,红热继续蔓延至条状混合物的另一端至反应结束,冷却后得到
黑色固体。实验过程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铁与硫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 铁与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C. 黑色固体中可能含有铁的氧化物 D. 实验过程发生的反应中,硫均作氧化剂
12.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O2 通入 FeSO4 溶液中 B. CO2 通入CaCl2 溶液中
C. NH3 通入 AlCl3 溶液中 D. SO2 通入已酸化的 Ba (NO3 ) 溶液中 2
13. 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气体(a、b、c 表示在相应仪器中所加入的试剂)。下列方案可行
的是
气体 a b c
浓硝
A NO2 铜屑 氢氧化钠溶液
酸
浓氨 生石
B NH3 碱石灰
水 灰
浓硫
C SO2 Fe 浓硫酸
酸
大理 饱和 NaHCO3溶
D CO2 盐酸
石 液
A. A B. B C. C D. D
14. 某同学在如图所示注射器中加入少量亚硫酸钠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第3页/共13页
A. 蘸有酸性KMnO SO4 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 2 具有漂白性
B. 湿润淀粉 -KI 试纸未变蓝说明SO2 的氧化性弱于 I2
C. 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D. NaCl 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2
15. Fe 和 Mg 与 H2SO4反应的实验记录如下:
实
验
Fe 表面有大量气
现 Fe 表面产生大量无色 Fe 表面产生少量气 Mg 表面迅速产生
泡,Mg 表面有少量
象 气泡 泡后迅速停止 大量气泡
气泡
关于上述实验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 Ⅰ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Fe+2H =Fe2 +H2↑
B. 取出Ⅱ中的铁棒放入 CuSO4溶液立即析出亮红色固体
C. Ⅲ中现象说明 Mg 在浓 H2SO4中没被钝化
D. Ⅳ中现象说明 Mg 的金属性比 Fe 强
16. 用于检测 CO 的某气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作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该装置中 H+向电极Ⅱ移动
第4页/共13页
C. 电极 I 上发生氧化反应
D. 电极 II 上发生反应:O2 + 2H2O + 4e-= 4OH-
17. 下图为合成氨反应的催化历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 N N结合
B. 过程②吸收能量,过程③放出能量
C. 反应过程中有非极性键断裂、有极性键形成
D. 标准状况下,生成 2.4L NH3 时转移电子数约为6 6.02 10
23
18. 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 mol I2(g)变为 1 mol I2(s)时需要放出 17 kJ 的能量
B. 1 mol I2(s)与 1 mol H2(g)化合生成 2 mol HI(g)气体时,需要吸收 5 kJ 的能量
C. 2 mol HI(g)气体分解生成 1 mol I2(g)与 1 mol H2(g)时需要吸收 12 kJ 的能量
D. I2(g)与 H2(g)生成 HI(g)气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19. 氮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微生物和矿物质在氮循环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某水
+
体(含较多 NH , pH = 6.714 )脱氮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铁氧化细菌可利用水中的氧气将
Fe2+ 氧化为 Fe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示可知,该水体中部分 NH 转化为 N4 2 ,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B. 过程 I 中发生的反应会导致溶液酸性减弱
C. 过程 III 中C6H12O6被氧化
D. 若水体中铁氧化细菌和Fe2+ 含量过高,将不利于过程 I 的进行
第5页/共13页
20. 分别向等体积的不含 O2、含有 O2 的 0.1mol/L BaCl2 溶液中通入 SO2,探究体系中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记录如下。(已知:pH 越小,溶液酸性越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H 变化
不含 O2的 BaCl2溶液中没有白色沉淀,
溶液中是否产生沉淀
含有 O2的 BaCl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A. a 所示溶液的 pH 降低的原因:SO2与 H +2O 反应生成 H2SO3,溶液的 c(H )增大
2+
B. b 所示溶液中发生反应: 2Ba +O2 + 2SO2 + 2H2O = 2BaSO4 +4H
+
C. SO2通入不含 O2的 BaCl2溶液后,再加入 NaOH 溶液,产生 BaSO3沉淀
2+
D. b 比 a 所示溶液的 pH 小的原因:Ba +SO2 +H2O = BaSO3 +2H
+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 60 分)
21. 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制作简易电池。下图所示的装置中,电流表指针均发生了偏转。
(1)图 1 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写出铜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
(2)两组装置实现的能量转化形式均为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图 1 和图 2 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锌和铁均失去电子发生了氧化反应
b.稀硫酸苹果汁中均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电子的移动方向是锌片(铁片)→导线→电流计→导线→铜片
(4)用氯化钠溶液替换图 1 的稀硫酸后,电流计指针偏转,且偏转方向与图 1 相同,铜片上无气泡产生。
则在铜片上得电子的粒子是___________。
22.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药瓶制取干燥的氨气。
第6页/共13页
(1)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B 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C 处是收集氨气的装置,请将集气瓶中导管补充完整。___________
(4)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
(5)若 A 中只有 NH Cl4 固体,不能制取 NH3,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2
23. 去除粗盐中的Ca2+ 、Mg 和SO4 等杂质离子,过程如下:
(1)上述精制过程中,加入的试剂①、②、③依次为过量的___________溶液、过量的___________溶液
和过量的 NaOH 溶液。
2
(2)检验SO4 沉淀完全的方法:取适量滤液,___________。
(3)向滤液中加入盐酸至溶液呈微酸性。写出加入盐酸后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4)加入盐酸至溶液呈微酸性后,经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得氯化钠固体,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___________(填字母)。
a.蒸发皿 b.漏斗 c.玻璃棒 d.酒精灯
(5)先过滤再加入盐酸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若在过滤前加入盐酸,___________,达不到除杂效
果。
24. 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 等有害气体。
(1)汽车尾气中 NO 生成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
该条件下,1mol N2 和1mol O2 完全反应生成 NO ,会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___
kJ 能量。
(2)通过 NO 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 NO 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第7页/共13页
NiO 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利用催化技术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和 NO 转化为CO2 和 N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催化剂
2NO+2CO 2CO2 +N2
①某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和 NO ,测得不同时间CO的浓度如下:
时间/s 0 1 2 3 ……
c(CO)/ 10-3mol L-1 3.60 3.05 2.85 2.75 ……
用CO的浓度变化表示0 ~ 2s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mol L-1 s-1 。
②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
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
经填在下表中。
实验编 NO 初始浓度 CO初始浓度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t( C )
号 ( mol L-1
2
) ( mol L-1 ) ( m g
-1
)
I 280 1.20 10-3 5.80 10-3 82
II a 1.20 10-3 5.80 10-3 124
III 350 b 5.80 10-3 82
i.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ii.实验 I 和实验 II 中, NO 的物质的量浓度 c( NO )随时间 t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 II 的是
曲线___________(填“甲”或“乙”)。
25. 用下图所示实验对足量的锌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研究(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略去)。
第8页/共13页
(1)某同学认为 A 中会有SO2 和H2 两种气体产生,理由是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和酸性,发生如下反
应:___________,Zn +H2SO4 = ZnSO4 +H2 。
(2)实验证明了SO2 和H2 两种气体的产生。
①B 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有___________生成;C 中溶液___________(填现象)也证明有该气体生成。
②证明有H2 生成的操作是:___________。
(3)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D 的作用:___________。
(4)该同学又设计实验测定 0.448L(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中SO2 的体积分数。将混合气体通入过量的试剂
F 中,反应完全后,向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固体 ag 。
①F 可以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水 b.KI 溶液 c.新制氯水
②混合气体中SO2 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用含 a的代数式表示)。
26. 探究CuSO4 溶液和 Na2S溶液的反应。
资料:CuS为黑色固体,难溶于水,不与盐酸或 NaOH 溶液反应。
猜想】
a.CuSO4 溶液和 Na2S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b.CuSO4 溶液和 Na2S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若 a 成立,则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提出猜想 b 的依据是___________。
-1 -1
实验 1】向2mL1mol L CuSO4 溶液中加入 2mL2mol L Na2S 溶液,迅速产生大量黑色固体,少量红色
固体和黄色固体,静置后红色固体减少,黑色固体增多。
(3)实验证明红色固体为Cu 。补全静置后红色固体转化为黑色固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Cu+2S2+ + _____ +H2O= _____ +2CuS
(4)通过下列实验证实,黄色固体为硫。
资料:BaS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实验 2】
i.将实验 1 中的沉淀依次用盐酸、蒸馏水洗涤干净。
第9页/共13页
ii.
①分析实验,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硫转化为BaSO3 的过程___________。
②证明白色沉淀 A 中含BaSO3 的实验操作:将白色沉淀 A 分离出来,洗涤后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
溶解,再加入试剂 B,产生白色沉淀。试剂 B 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NaOH 溶液 b.BaCl2 溶液 c.稀硝酸
27. 化学小组同学用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制备 NO2 气体,实验后发现溶液呈绿色,对其原因进行如下探
究。
(1)甲同学提出猜想:浓硝酸中溶解了生成的 NO2 呈黄色,黄色与蓝色叠加显绿色。
实验:向 2mL 6mol/L HNO3 中通入稳定的 NO2 气流,溶液变黄。取该溶液与蓝色Cu (NO3 ) 溶液混2
合,观察到溶液显绿色,验证了猜想。
甲同学进一步探究硝酸溶液中何种粒子与 NO2 作用显黄色。
实验装置 操作 编号 溶液 a 现象
实验 1 ___________ 溶液基本无色
向溶液 a 中通入
稳定的 NO 气 实验 2 3mol/L H2SO4 立即变黄 2
流 8s
实验 3 3mol/L Na2SO4 溶液基本无色
①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 NO2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实验 1 中溶液 a 是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知,浓硝酸中溶液 NO2 呈黄色是溶液中___________与 NO2 作用的结果。
(2)资料:ⅰ.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可生成HNO2 ,HNO2 易分解产生无色气体
ⅱ.HNO2 是一种弱酸。HNO
2 电离出 NO2 , NO 与Cu
2+
2 发生如下反应:
Cu2+ +4NO 2 [Cu (NO
2
2 ) ] (绿色) 4
2
乙同学依据资料提出猜想: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生成[Cu (NO2 ) ] ,使溶液呈绿色。 4
实验 4:2mL NaNO2溶液与2mL Cu (NO3 ) 溶液混合,溶液呈绿色,加入1mL 浓硝酸后,溶液变蓝。 2
丙同学对加入浓硝酸后溶液变蓝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
猜想 1:加入浓硝酸后发生反应: NO2 +H =HNO2 , NO2 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猜想 2:酸性条件下HNO2 分解, NO2 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第10页/共13页
加入 2mL NaOH 溶液,
溶液变绿色
将实验 4 中蓝色溶 振荡
液分成两份
加入 2mL H2O ,振荡 溶液仍为蓝色
①补全HNO2 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HNO2 = □ N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入 NaOH 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
③丙同学依据实验推知猜想___________(填“1”或“2”)成立。
(3)综合上述实验得出:过量浓硝酸与铜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第11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40 分)
1.A 2.D 3.A 4.A 5.B 6.A 7.A 8.D 9.D 10.B
11.D 12.B 13.D 14.B 15.B 16.D 17.D 18.D 19.B 20.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 60 分)
+
21.(1)2H +2e =H2
(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abc (4)O2
Δ
22.(1)2NH4Cl+Ca (OH) CaCl2 +2NH3 +2H2O 2
(2)干燥 NH3
(3) (4)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出气管口处,若试纸变蓝,说明已经集满 NH3
(5) NH3 +HCl=NH4Cl
23.(1) ①. BaCl2 ②. Na2CO3
2
(2)先加足量稀盐酸,再加BaCl2 溶液,若溶液不出现浑浊,说明SO4 已沉淀完全
+
(3) ①. H +OH
=H2O
2 +
②. CO3 +2H =CO2 +H2O
(4) ①. 蒸发 ②. acd
(5)会使生成的[ CaCO3、Mg (OH) 、BaCO3 ]沉淀溶解 2
24.(1)①. 吸收 ②. 180
(2)氧化 (3) ①. 3.75 10 4 ②. 280 ③. 1.20 10-3 ④. 乙
△
25.(1) ①. 强氧化性 ②. Zn + 2H2SO4 (浓) ZnSO4 +SO2 +2H2O
(2)①. SO2 ②. 出现浑浊 ③. 点燃 E 中肥皂泡
2
(3)SO2 + 2OH = SO3 +H2O
50a
(4)①. c ②. 100%
233
26.(1)Cu2+ +S2 = CuS
(2)S2-为硫的最低价态,具有还原性,Cu2+具有氧化性
(3)2Cu+2S
2 +O2 +2H2O=4OH
+2CuS
第12页/共13页
2 2 2+ 2
(4)①. 3S+6OH = 2S +SO3 + 3H2O 、Ba +SO3 =BaSO3 ②. c
27.(1) ①. Cu+4HNO (浓)=Cu (NO ) +2NO +2H O ②. 6mol/L NaNO3 3 2 2 3溶液 ③. H+ 2
3HNO =2NO +1HNO +1H O HNO +OH- (2)①. 2 3 2 ②. 2 =H2O+NO2 ③. 1
(3)过量浓硝酸中H+ 与 NO2 作用呈黄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黄色蓝色叠加显绿色
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