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下学期望城高二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是增进美
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
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
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
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
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
是“甘美”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
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
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
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
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
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
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
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
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
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
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
的文论内涵。
“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谨言”,究其本质
第 1页/共 10页
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
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
看出来的。反之,一个人不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
像一面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可以看出来
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
“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作者在文艺创作的
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的境界,也只
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无质,不知所
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个内涵的扩展延伸。
(摘编自雷光高《论“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诚者,实也,真也,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
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
“立其诚”应从“修辞”始。发言著论都须注重诚伪问题,讲究真实性,坚持名与实(言辞与客观实
际)相一致。现实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角”。然而,有人却为了博眼球、获关注、赚流
量而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或夸大其词,或凭空臆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一个
社会被各种假言谬论充斥,其真实表述也不会为人们所相信了。
我们做人做事、立身处世也应该坚持“立其诚”原则,向“真”靠拢。人们应当注重言行、心口的一
致性。孔子教导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
真诚、信实,则将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难行。现实社会中,一次次不讲诚伪的“翻车现场”不断证明:抱
有侥章心理的弄虚作假行不通,必将遭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唾弃;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做真人方
是正道。
新时代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身处社会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而不会迷失,始终保
持本真,发扬“修辞立其诚”精神,说真话,做真人。
(摘编自黄俊尧《也谈“修辞立其诚”》)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原指君子修行功业的方法,后被历代文人学者阐发,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第 2页/共 10页
B. 刘勰首次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
心”。
C. 王充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有文无实”,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
的观点。
D. 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创作出“甘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态度。
B. 有些人即使不能达于至诚,但只要付出了诚心,也同样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品。
C. 先贤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是因为担心后学们会因作者个人品德问题受到不良影响。
D. 当今社会,发言著论必须注重真实性,否则各种假言谬论就易充斥社会,让人真假难辩。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B.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C. 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D. 崔学古《少学》:“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行文要务。”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立其诚”,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根据材料一,分析下面这首诗所体现的“修辞立其诚”的内涵。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日落
朱山坡
外祖母带着我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铁轨来到了石羊镇。
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闻出来。镇上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在街
道上行走的人寥寥可数。我的到来,首先引起了一个高个子的注意。
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在桥中央跟他相遇了。
第 3页/共 10页
这座桥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桥的护栏锈迹斑斑,桥面铺的是水泥,有的地方破了洞,像是桥的眼
睛。桥底下是湍急的河水,还有露出水面的泛白的乱石。河床两边,那些杂树和草藤乱哄哄地蔓延开去。
高个子拦住了我的去路:“小陌生人,你从哪儿来?”
我回头看外祖母。一路上,她都是我的发言人。我可不敢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外祖母没有抬头看我,
因此我并没有贸然回答高个子的问题。
高个子说:“那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
我摇了摇头。
“我要去西山看日落。”高个子兴致勃勃地说,仿佛是要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要让所有的人知
道。
我抬头发现太阳不在头顶上了。他指着前面远处的山。那座山横向着,跟河流的方向是并列的,绵延
起伏,看上去不是很高,但很陡峭,而且草木丛生,看不到路,要爬上去应该不容易。太阳往山那边移动,
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除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已偏阔之
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说话的时候很和气,也一本正经,并不把我当一个小孩子,而
是像对待朋友一样亲近。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日落?”他问我,“对我来说,两个人看跟一个人看没有什么区别。”
我摇摇头。
“明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东山看日出?”他朝相反的方向指了指。
原来东面也有一座差不多同样高的山,跟西面的山遥遥相望,而且走向都一样。
我还是摇了摇头。
“看来你跟他们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高个子说。
他可能对我有些失望,叹息一声,离我而去,很快便跟外祖母碰面了。他没有停下来跟她交谈,只是
擦肩而过,我甚至不能断定他跟外祖母是否打了招呼或点头示意过。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高个子家竟然就在外祖母家的对面,只隔着五六米宽的石板路。一座破败不堪的
院子。院门很窄,门板破损得像一块木筛子,上面还长了几朵瘦小的蘑菇。围墙很矮,是石头垒的,石头
墙上不仅长着毛茸茸的青苔,还爬满了青瓜藤和牵牛花藤,如果再细看,还能看到硕大的福寿螺。
高个子站在他的院子里朝我喊:“喂,你好!”
我惊喜地朝他点了点头。
“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他说。
我心里认同他的说法。
第 4页/共 10页
“我已经看日出回来了。”他兴冲冲地说,似乎这一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一切都会得心应手。
我终于开口回应了他:“好呀。”
“你见过日出吗?”他问。
我不能肯定。
“你见过日落吗?”他又问。
我也不能肯定。
“那你每天都在干吗呢?”他对我很好奇。
我说,我还在上学,现在只是假期。
他沉默了一会儿,沉吟道:“可惜了。你年纪小小的便已经错过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我不认可他的话,反问:“日出、日落有什么好看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肯定不一样。甚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都不是同一个太
阳。你明白吗?”高个子说话的时候仿佛高高在上,我得仰视才能看见他的脸。
我不明白。初来乍到,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对一切都很好奇。
“就像什么呢……就像每天吃的豆腐一样,都是新鲜的。”高个子说,“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见过一个
太阳,而我,见过无数的太阳……”
我回到屋子里,告诉了外祖母。她却劈头盖脸地对我说,他是一个懒汉,全镇最懒的人,每天除了看
日出、日落,什么正事都不干。
天快黑了,我正在屋子里吃饭,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叫:“喂,小学生!”我听出来,是高个子的声音。
我走出门。他在外祖母家的围墙外,欣喜地对我说:“我刚才在西山捡到一只南瓜,是太阳在快落山的时候
留给我的,它带不走。”
他朝我举起一只熟透了的南瓜,跟他的头差不多大。
“欢迎你到我家喝南瓜粥。”他真诚地邀请我。
我摇摇头。
高个子说:“不是每天都能幸运地捡到南瓜。当然,有时候看日出,也能捡到其他东西。”
我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他。他很高兴,让我跟着他回家。
高个子屋里黑乎乎、乱糟糟的。这个院子只有他一个人生活,显得过于宽大了,孤独的气息无处不在。
他睡觉的房间明亮一些,门板上钉着一块黑底白字的小木板,上面赫然写着“北大落榜生”,字写得倒是
很端正,而且是用油漆写的,擦不掉,即使在昏暗中也闪闪发亮。我进门的时候刚被蛛丝拂面,才十几秒
钟的时间,出来时蛛丝竟然又接上了,把我的脸重新拂了一次。
“你是不是也觉得我是全镇最懒的人?”高个子说。
第 5页/共 10页
我觉得是的,因为我从没见他干过正事,整天游手好闲,或睡懒觉。
“他们说石羊镇的衰败、没落全是因为我的懒惰。其实我是全镇最勤快的人。”高个子说,“我说的是
最勤快,你到底明不明白?”
“就因为你每天都去看日出、日落吗?”我说。
“是,也不全是。”高个子很诚恳地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两段描写石羊镇的破败、冷清,不仅写出了“我”对小镇的最初印象,也自然引出了高个子对
“我”的关注。
B. 高个子与外祖母擦肩而过时,似乎并未打招呼,这是因为高个子不喜欢村里的人,他认为村里的人都不
能理解他。
C.“我”认为日出、日落没什么好看,而高个子认为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在对比中表现出高个子对生活
独特的爱。
D.“北大落榜生”这几个字“闪闪发亮”,暗示高个子经历的不幸,作者在此处隐去不写,给读者留下了
想象空间。
7. 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语言描写特色鲜明,前半部分像是独白,“我”用动作回应,后半部分才开始对话。
B. 高个子在西山捡到一只南瓜,把它说成是太阳留给他的,用拟人手法表现他充满童心童趣。
C. 文章不惜笔墨,对高个子 “家”的内外环境进行细致地描写,以突出人物懒散的形象。
D. 小说在“日出日落”和“我”对高个子的认识两条线索并行中逐步加深“我”对他的理解。
8. 这篇小说与《大卫·科波菲尔》一样,都通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人物和环境,请简析其作用。
9. 朱山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人究竟为了什么’既是哲学命题,也是文学的主题。追问本身是很虚
无的事情,越追问越虚无。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苦苦地追问生命的真相。”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所谓的“生
命的真相”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
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第 6页/共 10页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
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徵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王
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
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
【注】
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 ,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
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
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
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
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
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
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
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
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
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 A琅邪 B践阼 C如 D孺子 E何 F社稷 G宗庙 H将其危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文中指友好、亲善,与《离骚(节选)》“谣诼谓余以善淫”中的“善”意思不同。
B. 稍,文中指逐渐,与《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中的“稍”意思相同。
C. 重,文中指敬重,与《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重”意思不同。
D. 数,文中指计算,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的“数”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
持有异议。
B. 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 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
得到提拔重用。
C. 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太后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
第 7页/共 10页
一目标。
D. 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佛教,花费无度,受到
他人讥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
14. 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纵 笔①
陆游
东都宫阙郁嵯峨,忍听胡儿《敕勒歌》。
云隔江淮翔翠凤,露沾荆棘没铜驼②。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
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
[注]①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被重新起用时写作此诗。②铜驼: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前铜驼,
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晋书·索靖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描写东都的宫阙一座又一座,高大巍峨,雕栏玉砌还在,可此时却被外族占领。
B. 悠然飞翔 翠凤和埋没在荆棘丛的铜驼为诗人所见之景,形成对比,增强了感染力。
C. 五、六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依然”二字强调初心不改,“如……何”突出鬓发虽残,心志犹壮。
D.“铁衣”运用了借代手法,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金戈铁马”手法相同。
16. 陆游身上具有以 “以身许国、忧国忧民”为本质特征的文人士大夫精神,请简要分析这种精神在本诗
中的具体体现。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________”一句十分巧妙地将自己尽孝道 行为和晋武帝“治天下”的纲领相联
系,表面上是恭维晋武帝,实际上是为自己“________”的行为取得合法的伦理依据。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不直抒时光流逝之慨,睹物思人之伤,而借写庭中的枇杷树
“________,________”,寄寓深沉的情思,含蓄隽永。
第 8页/共 10页
(3)《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的虚无思想,表达了王羲之对生
死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初那五六天,水车就像精壮的小伙子似的,它那“杭育,杭育”的喊声里带点儿轻松的笑意。水车
的尾巴浸了浅绿色的河水,辘辘地从上滚下去的叶子板格格地憨笑似的一边跟小河亲了一下嘴,一边就喝
了满满的一口,即刻又辘辘辘地上去,高兴得嘻嘻哈哈地把水吐了出来,马上又辘辘地再滚了下去。
然而小河也渐渐瘦了。水车的尾巴接长了一节,它也不像个精壮的小伙子,却像个瘦长的痨病鬼了。
叶子板很费力似的喀喀地滚响,滚到这瘦的小河里,抢夺了半口水,有时半口还不到,再喀喀地挣扎着上
来,没有到顶(这里是水车的嘴巴),太阳已经把带泥的板边晒成灰白色了。这样过了两天,水车的尾巴就
不得不再接长一节。可是,像一个支气管炎的老头子,它咳得那么响,却是干咳。叶子板因为是三节了,
滚得更加慢,更加吃力,轧轧的响声也是干燥的,听了叫人牙齿发酸。水车上的人,半点钟换一班。他们
汗也流完了,腿也麻木了,用了可惊的坚强的意志,要从这干瘪的小河榨出些浓痰似的泥浆来!轧轧轧,
喀喀喀,远远近近的无数水车愤怒地悲哀地喊着。
18. 下列句子中括号的用法与文中括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 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B. 能源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能源、粮食、人口、环境)之一。
C.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D. 扶持水车倚塍畔,翻翻龙脊超双踵。(蔡襄《和王学士水车》)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水车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富有节奏感且充满愉悦之情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
取得的?
20. 第二段有重叠形式“喀喀”“喀喀喀”、“轧轧”“轧轧轧”,说说它们和“喀”“轧”相比,语意上
各自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
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
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
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
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
第 9页/共 10页
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
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
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
通红的炭火黑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
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
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21. 文中加点 “是”与“是可忍孰不可忍”“《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中的“是”,用法各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22. 育才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火中取
栗”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任重道远 游刃有余 青出于蓝
示例:“火中取栗”出自西方寓言《猴子和猫》。原意是说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
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却没得到好
处。
23. 把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丢”改成“放”,“蹦”改成“跳”;“倒”改成“换”,是否恰当,为什么?
六、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脱敏”是一个医学术语,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对某种刺激物或过敏原变得不再敏感。在心理学中,脱
敏也可以指某人对某种刺激或情绪变得麻木,不再产生强烈的反应。如对失败脱敏、对批评脱敏、对历史
伤痛脱敏,等等。有人认为脱敏好,有人却不认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C
2. C
3. A
4.①材料-通过梳理“ 修辞立其诚”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明确了文学创作者应遵循的创作要求。②
材料二从发言论著和为人做事两个角度,论述了“修辞立其诚”的现实意义。
5.①诗人心忧社稷,心系家国,渴望收复中原,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②诗歌表达了作者自我期许的落空、
失地收复的无望,情感沉郁真诚,体现了忠实的创作态度。③诗歌既有对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回忆,也
有对国土沦陷、白发满鬓的感叹,不空发议论,言之有物。
6. B
7. C
8.①孩子对高个子的认识与村里成人的认知形成对比,凸显高个子对精神世界(或诗意生活)的不懈追求。
②用孩子独特的视角来描述环境,真实细腻地展现了充满生趣(或生机、生命力)的环境。
9.①生活是为了自己,不必活在他人眼光中。
②人应该热爱生活,积极生活,不消极,不混沌。
③生命追求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10. CFH
11. D
12. C
13. (1)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
(2)从前汉景帝也打算传位给其弟梁王(刘武),百官都以为毁乱典章制度,不能接受。
14.①不阿附上司王敦,敢于当众提出异议;
②不畏权贵,在立储问题上坚持父子相传,坚持立太子;
③他当面表明不支持康帝即位,让刚登基并向他示好的晋康帝尴尬羞愧。
15. B
16. (1)“忍听胡儿《敕勒歌》”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和遭受异族侵略的人民
的同情。(2)“云隔江淮翔翠凤”以“翠凤”暗指南宋皇帝,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失望。(3)
颈联和尾联的“丹心”“取旧山河”,表达了诗人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和上阵杀敌、恢复中原的渴望。
17. ①.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④.今已亭亭如盖矣 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⑥. 齐彭殇为妄作
18. B
19.①运用“浸”“滚”等动词,并借助叠词、拟声词、长短句以形成鲜明节奏,强化了
过程的节奏感;②运用比拟手法,并反复使用“了”和“辘辘”以形成旋律,凸显了劳作的愉悦之情。
20.①“喀”是人的咳嗽声,“喀喀”“喀喀喀”形容水车运行越来越艰难的状态。②“轧”是机器运作声,
“轧轧”“轧轧轧”形容水车运行越来越顽强的情态。
21.①文段中的“是”表强调;②“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表指代;③“《兰亭集序》的作者
是王羲之”的“是”表判断。
22.“任重道远”最早出自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论语·泰伯》(《〈论语〉十二章》)。原指担子很
重,路很远。后多用于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游刃有余”最早出自战国·庄周所作《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原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
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现多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青出于蓝”最早出自战国时期荀子所作《荀子·劝学》。原义指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
后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23. 不恰当,原文几个动词更精当。“丢”写出扔栗子这一动作的随意潇洒;“放”动作普通,表现不出这种
独特的生活情调。“蹦”形象写出栗子从炭火里弹出来的状态;“跳”虽有拟人化,但与炭火烘烤的情境不
吻合,与“砰的一声”搭配不协调。“倒”突出栗子很烫手,而“换”则体现不出。
2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