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7: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 2024-2025 学年上期高二期末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用 0.5 毫米
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很快就会消亡,孙犁的小说正是以其风格的独特性成为文坛上的“这一个”。
抒情的风格使作品贮藏着浓郁的诗意。孙犁的小说一向被称为“诗意小说”,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诗
意体现在写景和抒情上,而有的人认为体现在语言风格上。胡明珠在《孙犁小说的“诗美”》中对孙犁小
说“诗意”的特点进行了专门论述。孙犁的小说往往凭借“心源”和“物象”的接触,去把握生活的闪光
点,写出温馨飘逸的意境。同时孙犁小说总是倾注一种近于狂放的热情,因而他的小说往往有浪漫主义气
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于美的追求。这样的评价是立足于孙犁小说本体上的论述,遗憾的是胡明珠虽然指
出了孙犁小说诗意的凭借,却没有在此基础上深入开掘,探索孙犁小说诗意的根源。郭志刚的《论孙犁的
“诗意小说”》不仅具体分析了其诗意所在,又指出这种诗意来源于生活,包括童年的生活。
牧歌式的抒情,诗意的小说,使孙犁的小说带有了散文化的倾向。孙犁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他的散文
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呈现出散文的韵味和气质。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叙写还是环境气氛的渲染
上,运用的都是散文笔调。孙犁用感情驾驭小说文体就像是在驾驭散文文体,因此他的小说就像散文一样
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种自由旷达的散文境界,来表现真善美的生活本质。
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孙犁并不是对假恶丑视而不见,但他固执地背过了身去,
表现出了对美的事物近于“狂热”的追求。正是因为他对美的事物的这份狂热使孙犁的小说有了与众不同
的审美特点:朴质纯情的乡土气息,崇善弃恶的浪漫诗情,自然自适的感情升华。孙犁小说中体现这种美
学理想的原因,不是对假恶丑视而不见,而是要以真善美压倒假恶丑。彭漱芬在《孙犁个性气质与其小说
的审美情趣及风格》中专门从孙犁的个性气质方面对孙犁小说具体美学追求进行了论述。
(摘编自李玉霞《孙犁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第 1页/共 9页
材料二:
《荷花淀》自发表以来便被视为革命文学经典,几十年来一直被收入中学课本,影响了一代人。小说
表现了战争年代最大的政治:抗击外敌、保家卫国。作家聚焦于那些最普通老百姓们的生活、情感、欢乐
以及内心波澜,书写时代精神如何涉及人民生活,同时也书写人民如何影响我们时代的走向。作为主体的
农民形象被重新构建。他们勇敢,团结,深具主体意识。他们并不是知识分子要启蒙的对象,而是前方战
士最稳固的靠山。《荷花淀》的重要贡献在于重新书写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这也正如郜元宝所言“从'五
四’新文学开创以来,如此深情地赞美本国人民的人情与人性并且达到这样成功的境界,实自孙犁开始。
也就是说,抗战以后涌现出来的孙犁以及和孙犁取径相似的革命作家,确实在精神谱系上刷新了中国的新
文学。”
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在孙犁看来,好的语言要“明确、朴素、简洁、浮雕、音乐性、和现实有
密切联系”。近几年来,研究者们都注意到孙犁对文学口语化所做出的贡献。事实上,他对好的语言的理
解也可以概括《荷花淀》的特点,准确、洗炼而又有音乐性。在《荷花淀》的写作实践中,他已经认识到
语言与内容相契合的问题,他已经找到一种独属于他的表达方式,一种腔调、韵律与节奏。而正是这种对
语言的执着追求,支撑了他的革命抒写与对抒情传统的继承。正如王彬彬在《孙犁的意义》中所言:孙犁
“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实践‘口语理论’的洗炼之美,在幽默与坦诚中表现人道主义,……
使他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遗产。”孙犁对语言的这样的追求,使人重新看
待他与抒情传统的关系--在孙犁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从青年时代的《白洋淀纪事》到晚年的《芸斋笔记》,
兴与怨、情与志、诗与史都在他的文字里糅杂在一起,他的写作意义需要在中国抒情传统而不是史诗传统
上去认知。
(摘编自张莉《重读《荷花淀》:革命抒情美学风格的诞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犁小说在写景、抒情、语言等方面往往具有诗一样的调子,意境温馨飘逸。
B. 运用散文手法使小说呈现出散文的韵味和气质,这也体现出孙犁小说的独特性。
C. 孙犁描写的具有勇敢、团结特点的农民形象,是前方战士最稳固的靠山。
D. 孙犁 重要贡献就是为我们提供了“准确、洗炼而又有音乐性”的语言范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作时能把“心源”和“物象”结合起来,把握生活的闪光点,可以写出很优美的意境
B. 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现实生活,对情感升华的作用不大,但有利于意境的营造。
C. 书写真善美,并不是对假恶丑视而不见,而是为了压倒假恶丑,更有力地宣扬真善美。
D. 语言追求“口语化”,不仅具有洗炼之美,还可以达到在幽默与坦诚中表现人道主义的效果。
第 2页/共 9页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一项是( )
A. 运用自己家乡语言写富有泥土气息的大众化作品,如“山药蛋派”。
B. 不少热播的电视剧拍续集,大都未获得成功,口碑大跌,如《亮剑 2》。
C. 续作经典名著,往往令人倒胃口,如写二代人物到灵山取经的《后西游记》。
D. 整体上构成抄袭,扰乱市场秩序,被判赔偿经济损失,如《梦里花落知多少》。
4.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孙犁的小说为什么被称为“诗意小说”?
5. 如何在文坛上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①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
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②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
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
齐划一的舞。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广场。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
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可惜我不吸烟,不然在他左手托着的烟斗上,献一缕烟丝,安抚一下他。与他一样
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
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
③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
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
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
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④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⑤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
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
的安危。
⑥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
绿意荡漾。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
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
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
第 3页/共 9页
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
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
会是寂寞。
⑦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
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团巨大的阴影,阻碍
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⑧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见虹口足球场的一角穹顶,像一团铅灰的云压在
那里,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
⑨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
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
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⑩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馆藏丰富,我留意的
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
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
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真正的郁积,靠它也是排解不
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
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
132弄 9号。
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
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吆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
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上面还摆放着棉被和枕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
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
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
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其实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陈设,萧红不是在这儿为鲁迅烙过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饼
吗?
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从鲁迅谢世之所到他长眠之地,并
不遥远。但这条路在我眼里却很长很长,它仿佛记录着一个人半个多世纪的跋涉。
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
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
第 4页/共 9页
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徘徊。风很大——很大很大的风。
(选自《文汇报》2018年 2月 7日《笔会》副刊,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鲁迅的原句,两处都流露了鲁迅特有的悲观与自嘲。
B. 作者对鲁迅墓前塑像颇有不满,这既针对鲁迅墓地的设计,也指向后世人们纪念鲁迅、传承鲁迅精神的
方式。
C. 甬道尽头人流不息的路、虹口足球场的穹顶、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都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
D. 作者委婉地批判了参观大陆新村时保安的吆喝和大声呼唤,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没有真正尽到保护故居
和宣传鲁迅精神的责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对文豪塑像和第⑤段对鲁迅塑像的描写,颇具动感,幽默的语言下透露出作者的崇敬与追怀。
B. 参观鲁迅纪念馆的叙写中,作者运用大量散句,以联想融合眼前实物与历史情境,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C. 倒数第二段与标题遥相呼应,以“黑夜的笑声”“感动的泪”作喻,暗含鲁迅精神在其中,富有诗意。
D. 文章在叙写游览始末的同时,自然地引入相关材料,既增加了文章意趣和可读性,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8. 游览的后半段,作者多次写到“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第⑩段中“真正的郁积”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结合《祝福》或《阿 Q 正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
阐述。
二、文言文阅读(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主①击秦②将姚献,败之。遂遣其叔父北平公韦伐帅众一万攻南安。城中大饥。秦侍中、征虏将军出
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吏部尚书乞伏跋跋,逾城奔夏。秦王暮末穷蹙,舆榇出降,并沮渠兴
国送于上邽。秦太子司直焦楷奔广宁,泣谓其父遗曰:“大人荷国宠灵,居藩镇重任。今本朝颠覆,岂得不
率见众唱大义以殄寇雠!”遗曰:“今主上已陷贼庭,吾非爱死而忘义,顾以大兵追之,是趣绝其命也。不
如择王族之贤者,奉以为主而伐之,庶有济也。”楷乃筑坛誓众,二旬之间,赴者万余人。会遗病卒,楷不
能独举事,亡奔河西。
檀道济③等进至济上,二十余日间,前后与魏三十余战,道济多捷。军至历城,叔孙建等纵轻骑邀其前
后,焚烧草谷,道济军乏食,不能进。由是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主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助
之。朱脩之坚守数月,粮尽,与士卒熏鼠食之。辛酉,魏克滑台,执脩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虏获万余人。
于是魏南鄙大水,民多饿死。尚书令刘絜言于魏主曰:“自顷边寇内侵,戎车屡驾。天赞圣明,所在克
殄。方难既平,皆蒙优锡。而郡国之民,虽不征讨,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实经世之大本,府库之所资。
第 5页/共 9页
今自山以东,遍遭水害,应加哀矜,以弘覆育。”魏主从之,复境内一岁租赋。
檀道济等食尽,自历城引还。军士有亡降魏者,具告之。魏人追之,众恟惧,将溃。道济夜唱筹量沙,
以所余少米覆其上。及旦魏军见之谓道济资粮有余以降者为妄而斩之。时道济兵少,魏兵甚盛,骑士四合。
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魏人以为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济全军而返。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夏主:十六国大夏皇帝赫连定。②秦:西秦,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政权。③檀道济:南北朝刘
宋开国元勋,曾率军攻北魏。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旦 A魏军 B见之 C谓道济 D资粮 E有余 F以降者 G为 H妄而斩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文中意思是到,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的“于”含义不同。
B. 事,文中指大事,与“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苏武传》)中的“事”含义不同。
C. 辛酉,文中指辛酉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 亡,文中指逃走,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亡”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夏攻打西秦,西秦君主投降,秦太子出逃,与其父商量对策,其父拒绝接受皇位,要秦太子另外寻找
贤人继承大秦的皇位。
B. 檀道济攻打北魏,多次与北魏作战,多半获胜,北魏叔孙建等人焚烧了檀道济军队 粮草,阻止了檀道
济前进,后导致刘宋军队大败。
C. 北魏尚书令刘絜认为战事已经平息,应该妥善抚慰和可怜这些受灾的百姓,弘扬朝廷一向保护和养育百
姓的恩德,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檀道济的士兵中有逃亡北魏的,把刘宋军中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檀道济采用瞒天过海之策,保全了
军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13. 把课文中的句子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
14. 西秦最终被大夏大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第 6页/共 9页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
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
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
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
15. 下列对这首诗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
B. 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 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 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 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
镜台”都写月,其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士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樽”是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常常出现在李白诗句中,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II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
有没有这个句号,意思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
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
第 7页/共 9页
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
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
是“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 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
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
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
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 呲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
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微信语言交际中还有一个趋势,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
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
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
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 “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
“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18.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十步笑百步 B. 笑口常开 C. 皮笑肉不笑 D. 笑里藏刀
19. 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
的衔接流畅自然。
20. 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 60 个字。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留下了不少传统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送压岁钱的越来越少了,抢红包的越来越多了;年终守岁的越来越少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了;
全家忙着做年夜饭的越来越少了,到明亮、整洁的餐厅里聚餐的越来越多了。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信息反映的社会现象。
(2)针对上述信息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50 字左右。
六、作文(共 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
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第 8页/共 9页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1. D
2. B
3. A
4.①具有温馨飘逸的意境。孙犁的小说用自己的情感去把握生活的闪光点。
②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孙犁小说对美的追求总是倾注自己狂放的热情。
5.①要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孙犁小说散文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呈现出散文的韵味和气质。
②要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孙犁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对美的事物近于“狂热”的追求。
③要书写百姓和时代。孙犁小说重新构建农民形象,表现了战争年代最大的政治。
④要有好的语言。孙犁小说的语言具有准确、洗炼而又有音乐性的特点。
6. C
7. B
8.①营造萧瑟、清冷的氛围,衬托我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风声“海潮般的轰
鸣”,象征鲁迅先生与黑暗斗争、启蒙大众、震撼人心的一生;③风吹走“我”献给鲁迅先生的玉兰叶,
寓示鲁迅先生不务虚名的冷峻孤高;④隐喻鲁迅先生在不同时代声誉和评价的起落,暗示“我”的立场和
态度。
9.“真正的郁积”是指鲁迅先生心中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忧思与批判。阐述举例:①虚伪冷酷的鲁四老
爷、赵太爷等人物,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前后依旧顽固猖狂的封建势力的痛恨;②勤劳驯顺的祥林嫂和
自欺欺人的阿 Q,寄寓了鲁迅对底层民众充满奴性、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忧思;③《祝福》中面对现
实徘徊、逃避的“我”,表现了启蒙者在自我困境中的彷徨和苦闷。
10. ACF
11. C
12. A
13. (1)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2)檀道济命令军士们都披上铠甲,而自己则穿着白色的便服乘兵车,率领军队缓缓地出城。
14.①西秦国发生饥荒;②西秦众多高官、将领叛逃;③秦太子司直因其父亲去世,独木难支。
15. B
1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
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之感叹张本。
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
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17.①. 仁以为己任 ②. 死而后已 ③. 女娲炼石补天处 ④. 石破天惊逗秋雨
⑤. 人生得意须尽欢 ⑥. 莫使金樽空对月
18. C
19. 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
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
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
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20. 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
达效果下降。
21. (1)传统节日的习俗随着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淡。
(2)示例: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被现代社会冲击的现象,倡导社会重视传统节口,重拾节日
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示例二: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因为一些习俗消失,也会有一些新的习俗出现,抱残守
缺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
22.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