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本题共31小题,每小题3分。
1.(2024·广州毕业冲刺一·2)敦煌悬泉汉简记载:甘露二年七月,敦煌九个驿站的马匹累死368匹,超过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的定额8匹;汉元帝时将敦煌郡九个厩置马匹定额从360匹提高到480匹,还为驿站配置马医。这( A )
A.促进了区域间商业贸易发展
B.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
C.确保了军令和政令畅通无阻
D.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敦煌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增加马匹数量和配置马医,可以减少因马匹死亡而导致的驿站运行中断,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促进了区域间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马匹和马医,这并不能提高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排除B项;军令和政令是否畅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敦煌在西北地区,与加速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2.(2024·广州二模·2)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当阳市发掘了两座东汉画像石墓。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这反映了,当时( C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基层治理的加强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画像石墓的随葬品反映了庄园生产的规模化,庄园内部自给自足,经营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设有私人武装,符合庄园经济的特征,故选C项;东汉耕作技术发展表现为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贫富分化的加剧”不合题意,与发掘的石墓随葬品很多相悖,排除B项;“基层治理”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庄园经济相悖,排除D项。
3.(2024·广州二模·11)乌鲁克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城市,在该城市的神殿废墟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线、大麦麦穗和椰枣、绵羊、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当时的乌鲁克( C )
A.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B.民众生活富足
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
D.官僚体系完善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浪线象征水,表明乌鲁克城市有水利设施,这意味着乌鲁克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生产力;绵羊的出现说明乌鲁克城市存在牲畜养殖,这是乌鲁克城市国家形成的又一经济基础;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可能反映了乌鲁克城市的手工业发展,这是乌鲁克城市国家形成的又一重要经济基础;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的出现,说明乌鲁克城市存在宗教信仰。综上,乌鲁克出土的花瓶图案展现了乌鲁克城市的农业生产、牲畜养殖、手工业发展、宗教信仰等早期城市国家特征,故选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古希腊文明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花瓶瓶身图案的描绘,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富足,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官僚体系是一种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材料未涉及官僚体系,“完善”更没有依据,排除D项。
4.(2024·大湾区二模·4)有学生在开展关于唐代主题的学习中,收集到“江南仲冬天,紫蔗节如鞭”“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枫树隐茅屋,橘林系渔舟”“十亩芳菲为旧业,一家烟雨是无功”等唐诗。这些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 A )
A.经济作物的种植 B.手工技艺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闲适 D.民众生活的艰辛
“紫蔗”“种药”“橘林”“十亩芳菲”为经济作物,材料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经济作物的种植,故选A项;手工技艺与材料的农业种植无关,排除B项;士人多为士阶层,而非市民阶层,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有关民众生活的信息,无法得出民众生活艰辛的结论,排除D项。
5.(2024·广东二模·3)前秦都城长安与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东晋襄阳之间均有贸易往来。活跃其间的“互市人”不仅有汉商,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据此可知( A )
A.丝绸之路贸易恢复发展
B.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矛盾呈现加剧倾向
D.前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前秦都城长安与前凉都城姑臧、东晋襄阳之间有贸易往来,参与贸易的不仅有汉商,还有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这表明当时这几个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比较密切,据此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故选A项;材料只提及长安、姑臧和襄阳之间有贸易往来,没有涉及城市自身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不能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从当时的贸易往来来看,民族矛盾呈现缓和倾向,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前秦与前凉、东晋之间的贸易往来,不能据此认为“前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此项明显证据不足,排除D项。
6.(2024·茂名二模·3)南齐永明年间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以“优黔首”。“远邦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这可用于佐证( A )
A.政府有调控市场的意识
B.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C.百姓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D.海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据材料“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以‘优黔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出钱来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控制这些商品的物价,“远邦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这反映了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完成,排除B项;政府出钱控制生活用品的价格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C项;材料中“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所涉及的是国内市场,排除D项。
7.(2024·佛山禅城二模·12)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C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形成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以及打通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实际上向世界实现了资源、商品的流通,这种跨地域、多方的贸易交往奠定了初步的世界市场,故选C项;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没有涉及物种的大规模互换或迁移到新的地域,排除A项;这种贸易网络的形成,主要是沿着自然经济的基础和贸易路线的设置,并没有直接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虽然这个贸易网络改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状况,但并没有对世界的人文地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
8.(2024·广州一模·5)宋代,政府明确了土地交易的程序,在典卖田宅议定价钱之后的三日内,经官纳“定帖钱”(定贴,即产权证明),然后纳税买“钞旁”(纳税凭证)。这有助于( B )
A.抑制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
据材料可知,宋代时,土地交易需要纳税买“钞旁”,获得官府的“定贴”,这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B项;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抑制”不合逻辑、史实,排除A项;宋朝时国家对人民包括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加强”不合史实,排除C项;土地交易虽然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不合逻辑,排除D项。
9.(2024·广东一模·3)“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下表所示为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统计情况。
政权 属性 官位品级
北齐 京邑市令 从七品
州市令 从八品或正九品
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
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
州市令 无品
据此可知( C )
A.北方商品经济发展滞后
B.科举冲击传统任官体系
C.政府不重视商业的管理
D.朝廷整肃官制裁汰冗员
据表格内容可知,在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都比较低,甚至北齐政权时为“正九品”,而“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据此可知,当时的政府不重视商业管理,故选C项;表格内容显示的是市令的官位品级,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齐、北周并未设立科举,隋炀帝时期才正式确立科举制,排除B项;表格内容显示的是市令的官位品级,这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D项。
10.(2024·梅州一模·12)下图分别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古罗马比萨”和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C )
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据材料可知,古罗马和古中国都出现了“面条”,但两者的食材、制作工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古代罗马、古代中国等早期文明有独立性、相似性,故选C项;“趋同”不合史实、题意,“古罗马比萨”是圆形面食,上面还有石榴、椰枣等水果和香料,而喇家遗址的面条是用小米粉制作的,排除A项;“改变”不合逻辑、史实,应为“影响”,排除B项;“麦类作物原产地”在西亚,排除D项。
11.(2023·韶关二模·3)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D )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
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据材料“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可知,唐代江南地区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比六朝农民要强,这主要是受到唐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的影响,故选D项;唐朝“劳动技能”的增加会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劳动时间,排除A项;生产关系新突破是指明中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唐代的农业生产关系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出现新突破,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且此题与经济重心的变化无关,均为江南地区的比较,并无南北方之间的比较,排除C项。
12.(2024·茂名三模·4)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D )
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随宋室南渡临安后,仍以鱼羹为生,因手艺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社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女性经商也不少见,说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D项正确;仅凭宋五嫂不能得出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排除A项;理学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严重束缚人性,女性更是深受其害,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
13.(2023·广东一模·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名称相比三国时期更加具有生产生活气息,军事色彩明显减弱,这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渐稳定,故选A项;士族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田庄经济的渐趋稳定有利于增强士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田庄经济的规模的生产能力进行说明,无法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的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介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未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行介绍,而且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4.(2023·广东部分名校高三1月联考·4)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 C )
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
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坊由唐代的专门居民区变为宋的街、巷名称,说明政府放松对城市商业的控制,这有利于城市工商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故选C项;从严格控制城市居民到放宽城市居民的活动,不等于城市管理的混乱,故排除A项;对城市商业控制的放松,有利于居民从事商贸活动,从而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项;对城市居民控制放松,会导致商贸活动的市场化和碎片化,从而增加规范城市商贸活动秩序的难度,不能据此说明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故排除D项。
15.(2023·高州一模·16)1892年7月15日—8月24日,德国不来梅参议院连续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如建立霍乱专门医院,向市民宣传霍乱预防知识,关闭市场和舞会等,霍乱基本没有给不来梅带来冲击;德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公开承认汉堡爆发了霍乱,最终共有16944例霍乱病例,死亡8594人。这反映了( A )
A.帝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情程度不同
C.州政府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D.疫情造成巨大损失
据材料“德国不来梅参议院连续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霍乱基本没有给不来梅带来冲击;德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公开承认汉堡爆发了霍乱,最终共有16944例霍乱病例,死亡8594人”可知,不来梅与汉堡采取的措施不同,导致防疫结果大相径庭,这说明帝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不来梅的疫情程度,排除B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高于州政府,排除C项;D项说法与“霍乱基本没有给不来梅带来冲击”的说法不符,排除。
16.(2022·江门一模·4)明代南京的典当铺,在正德年间之前全由本地人开设,但到了万历年间,这些典当铺与其他绸缎铺、盐店,“皆为外省外郡富民所据矣”。这反映了当时( A )
A.商业竞争十分激烈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C.商业经营规模扩大
D.社会等级结构发生变化
根据材料“这些典当铺与其他绸缎铺、盐店,‘皆为外省外郡富民所据矣’”可知,万历年间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导致南京地区的典当铺等多个本地行业被外省商人占据,故选A项;明清时期,政府厉行专卖制度,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皆为外省外郡富民所据矣”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业竞争关系的剧烈而不是商业规模的扩大,排除C项;明清时期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结构被打破,出现了“士商相混”的局面,排除D项。
17.(2022·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
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这种小型家庭的独立倾向为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接触提供了更多私密空间,小型家庭的生产模式也更为强调父养子大和子养父老的相互责任,故选C项;中国古代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学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西周“敬德保民”就已蕴涵了人文思想,“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
18.(2021·深圳罗湖一模·5)清朝城市中形成不同的社区,如北京“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布帛菽粟,南城禽鱼花鸟,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汉口各区依行业比户而居,形成“花布街”“打铜街”“铁坊巷”等街巷。这反映了( C )
A.传统伦理道德沦丧
B.宗族血缘被彻底打破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城市的政治职能增强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体现了清朝时期商业都市内部的专业化分区布局,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C项;城市商业的繁荣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不构成必然的相互否定关系,排除A项;宗族血缘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始终存在,只是不同时期存在程度的差别,排除B项;秦汉到明清以来,我国古代城市的经济职能不断增强,政治职能不断减弱,排除D项。
19.(2022·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5)下表是清代江南地区402位进士来源情况统计,其中有14人信息不详。由此可见,清代江南地区( A )
地域 人数 比例/%
城市 324 83.5
市镇 50 12.9
农村 14 3.6
A.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B.人才选拔范围缩小
C.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D.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代江南地区进士绝大部分来源于城市,只有极少部分来源于农村,这说明城市的受教育水平相对更高,体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故选A项;B项是通过不同时期的人才选拔范围数据说明的,材料中并没有相关对比信息,排除;进士仅是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仅从江南地区进士的来源情况无法看出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否弱化,C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进士来源的地域差异,而非出身差异,排除D项。
20.(2022·广东高三综合测试能力一·4)北宋时,大量“行市”在东京汴河两岸兴起,这种商业模式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B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朝廷打压私商经营
随着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抑商政策有所放宽,在汴京汴河两岸交通便利处兴起的“行市”商业模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参与,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北宋打破了传统坊市制的时空限制,据材料“汴河两岸兴起”反映的是空间角度的扩大,没有涉及时间方面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盈收”,财政危机是随着冗官冗兵而逐渐加深的,排除C项;由材料“朝廷认可”“参与到竞争”可知没有过度打压私商,排除D项。
21.(2021·广东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3)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 C )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 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政局较为动乱的时代,盛行田庄式经营,统一盛世则盛行租佃经营,说明政局对经营方式产生影响,故选C项;精耕细作农业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精细,田庄式、租佃式是土地的经营模式,排除A项;租佃式经营关系下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排除B项;农耕经济是中原地区汉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少数民族以游牧、渔猎为主,材料谈论的主要是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
22.(2021·广州二模·1)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 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C )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仍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
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
据材料“有刀币、布币、圆钱……总计2 415枚”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种类多且数量大,结合所学知识,布币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刀币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圆钱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材料反映出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故选C项;大连凤鸣岛不属于秦楚地界,仅货币信息无法推知战争情况,排除A项;据材料“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可知,尊富崇利没有蔚然成风,排除B项;据材料“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可知,三种货币都在市面流通,兑换有一定的秩序,排除D项。
23.(2021·茂名二模·4)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A )
A.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B.交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C.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D.传统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
清朝中叶,全国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说明当时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故选A项;这一时期仍是以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的旧式交通,“根本变革”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自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趋于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交通网络建设状况与义利观念之间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24.(2021·茂名二模·3)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C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隋唐遗址发现了很多外国货币,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及朝鲜,说明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选C项;发现外国货币,并不等同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排除A项;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及朝鲜,无法据此推知佛教的社会基础如何,排除B项;外国宗教传入中国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并不一定会冲击儒家传统文化,排除D项。
25.(2021·肇庆二模·2)《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蔌、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B )
A.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B.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
C.重农抑商成果显著
D.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
《史记》中记载各地的土特产品在原产地是不被重视的,只有流通到别的地方才被称作特产,所以侧面上说明了商业流通的加强,故选B项;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结果是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和种类较少,而不是增多,排除C项;题干中的地方特产多是一些经济作物而不是手工业品,排除D项。
26.(2021·深圳一模·4)北宋元符二年,朝廷下达诏令:“番舶为风飘著沿海州界,损败及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物货,许其亲属召人保任认还……”由此可见北宋( D )
A.官营工商业的兴盛 B.政府鼓励朝贡贸易
C.沿海贸易环境恶化 D.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据材料可知对因意外导致舶主不在而船只上仍有货品的情形,官府会保管,且会告知和还给舶主亲属,可见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选D项;舶主不一定是官府代表,排除A项;朝贡贸易是官方的对外贸易,材料中的舶主身份很难确定,排除B项;据材料“番舶为风飘著沿海州界”可知,船舶是因自然原因导致损败,非人为造成,排除C项。
27.(2021·湛江一模·4)唐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辖区内不能有田畴荒芜,同时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户也不得撂荒,否则就要治罪。这些举措( D )
A.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B.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据材料“唐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辖区内不能有田畴荒芜,同时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户也不得撂荒”可知,唐政府用强制手段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唐朝政府重视农业,但不一定会阻碍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政府禁止土地荒芜不一定能起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排除B项;政府禁止土地撂荒是保护农业生产,并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28.(2021·梅州一模·5)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人口与人均田亩数情况统计图。该图表信息反映出( D )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亩/人)
1650 1.0~1.5 6 4.0~6.0
1750 2.0~2.5 9 3.6~4.5
A.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B.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
D.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650—1750年,虽然人均土地数量略有下降,但人口和耕地总数出现增长,这说明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故选D项;清朝时期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略有下降,排除A项;17—18世纪中国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据表格信息,1750年人均土地仍占有3.6~4.5亩,排除C项。
29.(2021·广州一模·3)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此可以推知,唐代( C )
A.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B.指南针已逐步应用
C.北方商路受到阻碍 D.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分;中国北方地区战火连年,对外贸易路线由陆上转移到海上,故选C项;秦汉时期就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宋朝,排除B项;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达到全盛,排除D项。
30.(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C )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根据材料“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应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使诸侯国土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此时井田制也逐步瓦解不是推广,排除B项;当时土地私有制还刚刚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刚刚出现,排除D项。
31.(2021·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个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B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均体现了两宋城市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高,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至1903年清末新政才被废除,排除A项;坊市格局被打破指的是商业区和居住区界限的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2.(2024·沧州高三总复习监测·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部门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将“南海Ⅰ号”沉船打捞出水。截至2019年底,船货已提取完毕。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属于远洋贸易船。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瓷器以德化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金叶子、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如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以及动植物残骸、矿石标本等。另据最新的样品检测数据,“南海Ⅰ号”上已经发现丝绸遗留的化学成分。据出土文字材料,该船的年代当在12世纪末。
——摘编自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
(1)指出材料中的“南海Ⅰ号”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朝代和商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Ⅰ号”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8分)
(1)南宋或宋代;海上丝绸之路。(4分)
(2)价值:依据沉船规模和结构,可以了解当时中国造船技艺水平;依据船货品类,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手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的情况;依据随船个人物品,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依据出土文字材料,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状况。(8分,每点2分)
(1)据材料“南海一号”“远洋贸易船”“景德镇窑”“12世纪末”等信息可知,朝代是南宋或宋代,此时有海上丝绸之路。
(2)据“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可知,依据沉船规模和结构,可以了解当时中国造船技艺水平;据“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瓷器以德化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为多见”并结合所学宋元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内容可知,依据船货品类,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手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的情况;据“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金叶子、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以及动植物残骸、矿石标本等”可知,依据随船个人物品,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据“据出土文字材料,该船的年代当在12世纪末”可知,依据出土文字材料,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状况。
33.(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16)(11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示意图
(1)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7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中医药学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1)特点及说明:“源远流长”。如古代中医药学从西周出现分科,到清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直从未间断。
“诊断方法独特”。如战国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进行诊断。
“重整理与总结”。中医药学著作众多,如明代的《本草纲目》是总结千百年来中医药学的经验著成的。
古代中医药学理论、诊疗方法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治病、养生、防疫多效并举,取得良好效果。(7分)
(2)影响:古代的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利于政府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稳定了社会基层治理,有利于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保障了家庭稳定。古代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医学特色,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4分)
(1)从时间发展脉络上看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据西周到清朝中医药发展成就可知,古代中医药学从西周出现分科,到清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直从未间断;从诊病方式上看具有“诊断方法独特”的特点,如战国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进行诊断;从学科发展特点上看“重整理与总结”,中医药学著作众多,如明代的《本草纲目》是总结千百年来中医药学的经验著成的,总体来看古代中医药学理论、诊疗方法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治病、养生、防疫多效并举,取得良好效果。
(2)从东汉时期的中医药学发展来看,有利于政府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稳定了社会基层治理;从各个时期所取得的中医药学相关成就来看,有利于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保障了家庭稳定;从整体来看待古代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可知,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医学特色,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本题共31小题,每小题3分。
1.(2024·广州毕业冲刺一·2)敦煌悬泉汉简记载:甘露二年七月,敦煌九个驿站的马匹累死368匹,超过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的定额8匹;汉元帝时将敦煌郡九个厩置马匹定额从360匹提高到480匹,还为驿站配置马医。这( )
A.促进了区域间商业贸易发展
B.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
C.确保了军令和政令畅通无阻
D.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2.(2024·广州二模·2)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当阳市发掘了两座东汉画像石墓。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这反映了,当时(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基层治理的加强
3.(2024·广州二模·11)乌鲁克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城市,在该城市的神殿废墟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线、大麦麦穗和椰枣、绵羊、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当时的乌鲁克( )
A.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B.民众生活富足
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
D.官僚体系完善
4.(2024·大湾区二模·4)有学生在开展关于唐代主题的学习中,收集到“江南仲冬天,紫蔗节如鞭”“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枫树隐茅屋,橘林系渔舟”“十亩芳菲为旧业,一家烟雨是无功”等唐诗。这些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 )
A.经济作物的种植 B.手工技艺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闲适 D.民众生活的艰辛
5.(2024·广东二模·3)前秦都城长安与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东晋襄阳之间均有贸易往来。活跃其间的“互市人”不仅有汉商,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贸易恢复发展
B.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矛盾呈现加剧倾向
D.前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6.(2024·茂名二模·3)南齐永明年间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以“优黔首”。“远邦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这可用于佐证( )
A.政府有调控市场的意识
B.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C.百姓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D.海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7.(2024·佛山禅城二模·12)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8.(2024·广州一模·5)宋代,政府明确了土地交易的程序,在典卖田宅议定价钱之后的三日内,经官纳“定帖钱”(定贴,即产权证明),然后纳税买“钞旁”(纳税凭证)。这有助于( )
A.抑制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
9.(2024·广东一模·3)“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下表所示为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统计情况。
政权 属性 官位品级
北齐 京邑市令 从七品
州市令 从八品或正九品
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
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
州市令 无品
据此可知( )
A.北方商品经济发展滞后
B.科举冲击传统任官体系
C.政府不重视商业的管理
D.朝廷整肃官制裁汰冗员
10.(2024·梅州一模·12)下图分别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古罗马比萨”和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11.(2023·韶关二模·3)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
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2.(2024·茂名三模·4)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
13.(2023·广东一模·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14.(2023·广东部分名校高三1月联考·4)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 )
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
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
15.(2023·高州一模·16)1892年7月15日—8月24日,德国不来梅参议院连续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如建立霍乱专门医院,向市民宣传霍乱预防知识,关闭市场和舞会等,霍乱基本没有给不来梅带来冲击;德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公开承认汉堡爆发了霍乱,最终共有16944例霍乱病例,死亡8594人。这反映了( )
A.帝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情程度不同
C.州政府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D.疫情造成巨大损失
16.(2022·江门一模·4)明代南京的典当铺,在正德年间之前全由本地人开设,但到了万历年间,这些典当铺与其他绸缎铺、盐店,“皆为外省外郡富民所据矣”。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竞争十分激烈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C.商业经营规模扩大
D.社会等级结构发生变化
17.(2022·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
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18.(2021·深圳罗湖一模·5)清朝城市中形成不同的社区,如北京“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布帛菽粟,南城禽鱼花鸟,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汉口各区依行业比户而居,形成“花布街”“打铜街”“铁坊巷”等街巷。这反映了( )
A.传统伦理道德沦丧
B.宗族血缘被彻底打破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城市的政治职能增强
19.(2022·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5)下表是清代江南地区402位进士来源情况统计,其中有14人信息不详。由此可见,清代江南地区( )
地域 人数 比例/%
城市 324 83.5
市镇 50 12.9
农村 14 3.6
A.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B.人才选拔范围缩小
C.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D.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20.(2022·广东高三综合测试能力一·4)北宋时,大量“行市”在东京汴河两岸兴起,这种商业模式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朝廷打压私商经营
21.(2021·广东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3)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 )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 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22.(2021·广州二模·1)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 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仍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
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
23.(2021·茂名二模·4)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
A.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B.交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C.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D.传统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
24.(2021·茂名二模·3)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25.(2021·肇庆二模·2)《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蔌、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B.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
C.重农抑商成果显著
D.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
26.(2021·深圳一模·4)北宋元符二年,朝廷下达诏令:“番舶为风飘著沿海州界,损败及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物货,许其亲属召人保任认还……”由此可见北宋( )
A.官营工商业的兴盛 B.政府鼓励朝贡贸易
C.沿海贸易环境恶化 D.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27.(2021·湛江一模·4)唐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辖区内不能有田畴荒芜,同时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户也不得撂荒,否则就要治罪。这些举措( )
A.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B.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28.(2021·梅州一模·5)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人口与人均田亩数情况统计图。该图表信息反映出( )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亩/人)
1650 1.0~1.5 6 4.0~6.0
1750 2.0~2.5 9 3.6~4.5
A.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B.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
D.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
29.(2021·广州一模·3)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此可以推知,唐代( )
A.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B.指南针已逐步应用
C.北方商路受到阻碍 D.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30.(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31.(2021·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个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二、非选择题
32.(2024·沧州高三总复习监测·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部门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将“南海Ⅰ号”沉船打捞出水。截至2019年底,船货已提取完毕。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属于远洋贸易船。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瓷器以德化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金叶子、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如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以及动植物残骸、矿石标本等。另据最新的样品检测数据,“南海Ⅰ号”上已经发现丝绸遗留的化学成分。据出土文字材料,该船的年代当在12世纪末。
——摘编自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
(1)指出材料中的“南海Ⅰ号”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朝代和商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Ⅰ号”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8分)
33.(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16)(11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示意图
(1)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7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中医药学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