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成就 (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成就 (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7:47:14

文档简介

专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成就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
1.(2025·山东“枫叶杯”模拟·8)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道:“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这一主张( C )
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
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的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等,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是基于对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反思,故选C项;毛泽东根据苏联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一主张是理性和客观的,并非“左”倾冒进,排除A项;毛泽东更注重的是各产业间的相互支撑而非单纯的平衡,排除B项;材料未特别强调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而是从整体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排除D项。
2.(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9)1953年,北京市开始筹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计划建成反映北京自然、历史和社会风貌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徐悲鸿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周口店中国猿人陈列馆、北京天文馆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这些博物馆的建立( D )
A.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B.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C.旨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D.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据题干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市开始筹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计划建成反映北京自然、历史和社会风貌的综合性博物馆,除此之外,各种专题内容的博物馆(如徐悲鸿纪念馆等)也建立起来,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博物馆的建立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周口店中国猿人陈列馆、北京天文馆属于专题性质的博物馆,并不属于红色文化,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对象是博物馆,与“培养人才”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题干所述博物馆都属于文化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C项。
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7)下表为《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据此可知( B )
姓名 籍贯 出生年份 身份 教育背景
陈独秀 安徽 怀宁 1879年 《新青年》 创始人、北大文科学长 秀才、“求是学堂”、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
李大钊 河北 乐亭 1889年 撰稿、北大教授 永平府中学、北洋法政学校、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
胡适 安徽 绩溪 1891年 撰稿、北大教授 上海梅溪学堂、上海中国公学、留学美国
易白沙 湖南 长沙 1886年 撰稿 少通儒家五经,常年安徽任教,有革命经历
刘半农 江苏 江阴 1891年 撰稿、北大教授 常州府中学、有革命经历
钱玄同 浙江 吴兴 1887年 撰稿、北大教授 上海南洋公学、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
吴虞 四川 成都 1872年 撰稿、北大教授 20岁之前习传统之学,留学日本、有革命主张
鲁迅 浙江 绍兴 1881年 撰稿、北大兼职讲师 矿务铁路学堂、留学日本
A.新文化运动受日本的影响更大
B.教育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思想文化中心转移至南方地区
D.民主革命渐成社会潮流
 据表格内容可知,《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的身份主要是北大教授,且他们的教育背景大都是接受过国内新式学堂教育或者有留学经历,再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晚清时期的教育变革,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转而主张民主科学等先进的思想,故选B项;虽然表格所列人物大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但是据所学(新文化运动)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为近代西方先进的民主科学等,留学日本仅是其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手段而已,排除A项;虽然表格所列人物籍贯大都在南方,但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北方(北大),排除C项;表格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而不是革命派,排除D项。
4.(2024·长沙一中二模·6)“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由此可见,魏源认为( C )
A.华夏与夷狄没有区别
B.西方制度比中国完善
C.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D.必须师夷长技以求富
 魏源认为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中存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能视为“夷狄”,而是“奇士”“良友”。据此可以推理出魏源认识到西方文化中有比中国先进的内容,这部分是值得学习的,故选C项。A项完全否定了时人“夷夏观念”的客观存在,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没有论及西方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必须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才有的认知,排除D项。
5.(2024·潍坊三模·6)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B )
A.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据材料“其‘政治的结果’是‘……民主主义战胜’”可知,李大钊强调的是世界大战的胜利是推翻了武力压迫,有利于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据材料“‘社会的结果’是‘……劳工主义战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歌颂的是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认为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这说明李大钊看到了劳动群众在变革中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变革指出了新方向,故选B项;据材料“……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可知,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人类世界的新精神,故其赞扬的不是协约国的胜利,排除A项;据材料“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可知,其分析的是一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据材料“‘社会的结果’是‘……劳工主义战胜’”可知,李大钊认识到劳工阶级的重要性,而非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排除C项;据材料“‘社会的结果’是‘……劳工主义战胜’”可知,李大钊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民的作用,故无法说明“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排除D项。
6.(2024·济宁三模·5)1862年初,清政府从驻京旗营中挑选官兵,交由英国军官团在天津训练。后来,清政府又不断增加受训人数,并合组为两个营和一个炮兵队。所用枪炮,初时主要从英军中借用,不久全部改换为俄国所赠之枪炮,弹药则从英军购买。这些举措表明清政府( D )
A.在外来刺激下逐步觉醒
B.将洋务活动推向新高度
C.力主构建中外和好局面
D.对统治策略作被动调整
 据材料“1862年初,清政府……弹药则从英军购买”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旧根基的前提下,重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发展,在军队编制体制、作战方式上却无进步,是一种被动的自强,故选D项;材料主旨主要强调统治阶级守旧思想顽固束缚,不改变封建制度,而不是逐步觉醒,排除A项;洋务运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举措,仅“变器”而不“变道”不能将洋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排除B项;题干反映清政府只在军事训练和装备上更换,没有涉及外交上中外和好局面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
7.(2024·菏泽二模·7)1940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新民主主义阶段“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除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毛泽东强调的是( A )
A.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独特性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D.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据材料“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可知,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国情,认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不能盲目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需要有限度地允许私有制,同时通过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保障平民权益,这是当时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路径独特性的有益探索,故选A项;材料中毛泽东所强调的是未来中国国家建设的问题,不是抗日问题,排除B项;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同时也局部借鉴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毛泽东认为应该局部保留私有制,是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范畴,并非鼓励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项。
8.(2024·德州三模·5)19世纪中期起,英国等西方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如《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等。这主要是因为( C )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
B.学习西方成为国民共识
C.先进人士探索救亡道路
D.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正处于被列强侵略的危机之中,先进人士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积极翻译和介绍西方经济学著作,试图借鉴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来振兴国家,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经济学著作的引入是为了救亡图存,且此时主要为西学东渐,以西方文化单向流入为主,排除A项;当时学习西方的观念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底层民众了解不多,排除B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并未实现其预期目标,排除D项。
9.(2024·邵阳一模·6)魏源在《海国图志》里介绍了五大洲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同时指出“万里一朔(幽暗),莫如中华”;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对近80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社会演变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却认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这反映出( C )
A.中国式现代化运动由此开启
B.中国学者研究历史视野的拓展
C.开放与保守并存的时代烙印
D.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愚昧与腐朽
 据材料可知,魏源和徐继畬在他们的著作中一方面积极介绍世界,强调学习西方,有开放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们仍然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保留有“天朝上国”观念,具有保守的一面,故选C项;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两位学者既学习西方有视野拓展的一面,又保留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受封建阶层局限,强调士大夫的两个方面特征,中国学者研究历史视野的拓展仅体现了其中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B项;魏源和徐继畬虽然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但强调学习西方,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是进步的,不能说他们“愚昧与腐朽”,排除D项。
10.(2024·邵阳一模·7)1915年以后,以“新”字命名的各种进步刊物和社会团体大量涌现,如《新申报》、《新生活》、《新湖南》、《新中国》、新民学会、励新学会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C )
A.使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促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致使众多名为“新”的刊物和社会团体纷纷涌现,这一趋势反映了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但它主要意味着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并未直接领导民主革命的实践,因此,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并不能直接决定中国的命运,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虽对传统文化有所挑战,但传统文化格局的改变是涵盖诸多复杂因素的历史进程,不应单纯归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对新闻出版业有推动作用,但并非其主要体现,排除D项。
11.(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7)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D )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封建君主专制仍在继续
B.军阀势力阻碍政党政治发展
C.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
D.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缚
 据材料“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曰内阁,曰丞相”可知,吴佩孚在论述府院之争时大篇幅引用了古代内阁、宰相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这体现了他对民主共和政体的理解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项;府院之争的本质是列强在华的利益之争,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府院之争指的是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争论,二者都是行政机关,排除C项。
12.(2024·佛山二模·10)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D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据材料信息可知,《小蝌蚪找妈妈》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兼具哲情,画意与诗情,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动画情节内容,不能体现情节的曲折性,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美苏关系都较为紧张,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很少,且水墨动画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服务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之国际关系较为紧张,文艺作品的政治性很难避免,排除C项。
13.(2024·淄博二模·8)1956年7月,《人民日报》进行了改版,与读者互动加强。报纸上不仅有通讯员文章,还刊登好多群众来信,内容反映社会各个方面,贴近人民生活。这一做法( A )
A.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B.服务于国民经济调整需要
C.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
D.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我国艺术学术的发展,《人民日报》进行了改版,对“双百”方针进行落实和宣传,故选A项;据材料“贴近人民生活”可知,1956年7月《人民日报》进行改版,主要是针对人民生活,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C项;基层民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中共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大会报告,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14.(2024·潍坊二模·6)下图为1919年《晨报》“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的头题文章(节选)。该文章旨在( A )
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 第一是生存权。第二是劳动权。第三是劳动全收权。……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 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
A.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B.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C.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
D.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据题干内容可知,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生存权、劳动权、劳动全收权(工人做的东西应该完全归工人自己),这就使得时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明确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推动了社会进步,即人类能够有这三种的权利,才算得是真正的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三大基本的权利,与“劳动观念”无关,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人类的“权利”,与“改造社会”无关,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5.(2024·日照二模·5)下表为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他们意在( D )
言论 出处
西人得其海道,视为利薮,而意大利亚、佛兰西、西班雅、荷兰、英吉利人岁载货易其金钱,既而乘其饥馑,先后各以兵分其地 梁廷枏《兰仑偶说》(1845年成书)
(非洲)东六部,则布路亚国(葡萄牙)服之;北四部……则佛兰西(法兰西)服之;西二十四部,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国分踞之 魏源《海国图志》(1842—1852年刊发)
印度全土,归英辖者十之七;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
A.呼吁民众开眼看世界
B.揭露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
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D.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分子都在强调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中国面临的被侵略的危险,他们的言论旨在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引起国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故选D项;“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材料中更多的是在强调列强的侵略,而非呼吁民众了解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确实揭露了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但这只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这一思想,且材料中也还有其他著作,排除C项。
16.(2024·永州三模·7)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 A )
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据材料“北洋政府发布训令……并转发所属各校”可知,胡适、钱玄同等倡导的以白话文为载体的新文学得到政府支持并通过法令颁行推广,有利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仿古昔之成规……辅助理解”可知,推行新式标点的目的是借鉴古今中外的语言规则以帮助阅读理解,并非传统文学体裁,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北洋政府推动新文学形式,并未涉及政治变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新文学形式的推广,而非教育革新,据所学可知教育革新不是救国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
17.(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4月模拟·5)《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共刊出过16幅气球的故事,其中绝大多数画作借用了传统文化。右图《新样气球》即为其中一幅,其引用了中国古代列子御风行的描述。《点石斋画报》的这种做法旨在( A )
A.借用传统资源启迪民智
B.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C.谈古论今辅助文化宣传
D.古为今用传播西学
 根据题干材料和图片信息,中国近代面临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画报创作借用传统文化只是手段,选择人民能够接受理解的形式向人民大众宣传西方先进科技文明,最终目的是启迪民智,故选A项;维护民族文化传统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谈古论今辅助文化宣传也是手段,不是《点石斋画报》的目的,排除C项;传播西学是手段,最终要达到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排除D项。
18.(2024·常德二模·10)下表节选自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
年份 事件
1951年 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年 高中外国语课程以俄语优先
1957年 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年 《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年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
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A )
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B.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据表格内容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外语教育以俄语为主,据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该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自中苏关系渐趋破裂,再加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因素影响,中国开始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友好往来,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提出,英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俄语教育,甚至“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据此可知,该变化反映出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外语教育”,与“经济发展战略”无关,排除B项;表格述及的是外语教育的变化,并没有述及“教育水平”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在1978年所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才提出改革开放,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9.(2023·韶关二模·7)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1905年同盟会评议员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动;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A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B.马克思主义受到各阶级的认同
C.中国救亡图存指导思想的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期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902年至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可知,1902年至1919年,先进国人通过著述的形式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信息,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马克思主义受到各阶级认同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国救亡图存指导思想的变化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20.(2024·梅州二模·7)有学者认为,1918年发轫于北京大学一群青年民间文学家们中间的民间文学运动,堪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一些知识分子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中国知识界对文学、更重要的是对民众的根本态度。这种“转变”( B )
A.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兴起
B.启蒙了广大民众的思想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促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据材料“民间文学运动”“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对文学……对民众的根本态度”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民间文学运动使知识分子发现民众的力量,这有利于知识分子走进民众中去,会对民众的思想起到启蒙作用,故选B项;推动白话文的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C项;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2024·深圳二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3—1924年,民族电影公司纷纷成立,国产影片开始抢占市场。1924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周刊》正式创立,该刊审慎地选登民族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兼以介绍国外电影发展,以期潜移默化地引导电影观念。如该刊当月发表的《赤俄新影片》一文指出,“自经革命,无产阶级专权,其所表现,不同于‘富贵、情人’的美国资本主义的臭气逼人,浅一点的描画本国(俄国)无产阶级得政后的生活的安乐,深一点的直痛激地表露人无可解脱的悲哀”。
——摘编自马健《国民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的
电影报刊实践与电影观念宣讲考论》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电影界开始“向左转”,创作出一大批有时代担当、有社会意义的左翼电影作品。如《十字街头》描写了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30年代的青年们的苦网,和他们的最后觉醒,走向抗敌斗争的时代要求。《都会的早晨》描绘了分属于两个阶级的同父异母兄弟的不同人生,进而肯定劳动人民的善良与伟大,否定了资产阶级剥削者的虚伪与卑下。
——摘编自王纯菲《中国左翼电影的成
长范式与价值重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电影周刊》创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左翼电影的创作宗旨。(6分)
 (1)背景:电影传入中国并且推广;国共合作的开展,国民大革命的进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联俄”政策的提出。(6分)
(2)宗旨:宣传反侵略思想,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传播马克思主义。(6分)
 (1)据材料一“民族电影公司……国产影片开始抢占市场”可知,电影产业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得出电影传入中国并且推广;据材料一可知,这体现了通过《电影周刊》的创办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得出国共合作的开展,国民大革命的进行;据材料一“《赤俄新影片》……‘自经革命,无产阶级专权’”可知,受到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联俄”政策的提出。
(2)据材料二“‘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得出,宣传反侵略思想、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据材料二“‘向左转’……时代担当、有社会意义的左翼电影作品”可知,左翼代表进步和革命的力量,得出传播马克思主义。
22.(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发展脉络。
时间 政策演变 基本情况
1949— 1984年 “一纲一本”政策 的曲折发 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将教科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1950年底,我国组建了专业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文革”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统编教材遭到全面禁止,教科书编写权下放至地方和学校;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修订全国统编教科书,将教科书“国定制”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
1985— 2000年 “一纲多本”政策 的萌芽阶 段  为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十年制和十二年制两版教材,这是“一纲一本”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1986年,教育部设立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各地教育差异性得到尊重;1996年,根据需要,国家教委对教材审定各方面作出详细安排和规定,教科书也从“国定制”变为“审定制”
2001年 至党的 十八大 “一纲多本”政策 的落实阶 段  在民主开放的政策环境中,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教育改革进行全方位部署,“一纲多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新课改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努力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十八大 至今 “一纲多本”政策 的调整阶 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从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事权的彰显角度重视教材建设的价值和意义。2017年3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同年9月,中小学部分学科教材统一使用“部编本”;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教材发行及使用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的局面,有利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同时提高了教材质量
——整理自卢德生、王垚芝《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小学教科书政策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立论有据,语言准确,逻辑清晰。)(12分)
 示例:教科书政策的演变与社会时代变迁紧密相关。(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传达国家意志方面的作用,制定了由国家“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政策。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调整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对教育领域实行拨乱反正,更加明确了中小学教科书“国定制”原则,改变了自“文革”以来教科书编写混乱的局面。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为适应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一纲多本”政策萌芽并发展。“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兼顾了地方教育的差异性,将教材的多样化落实到位,更好地配合了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有意识地对“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对之前教材的弊病起到了纠正作用,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8分)
综上所述,教科书政策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作出适合国家需要的调整,彰显了教育的时代性与开放性,教科书政策调整应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更好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2分)
参考思路2:教科书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载体)。
参考思路3:教科书政策的调整折射了国家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
 首先,据材料“‘一纲一本’政策的曲折发展”“‘一纲多本’政策的萌芽阶段、落实阶段、调整阶段”并结合所学得出论题:教科书政策的演变与社会时代变迁紧密相关。其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将教科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传达国家意志的作用,制定了由国家“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政策;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修订全国统编教科书,将教科书‘国定制’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并结合所学得出,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调整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对教育领域实行拨乱反正,更加明确了中小学教科书“国定制”原则,改变了自“文革”以来教科书编写混乱的局面;据材料“为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十年制和十二年制两版教材”并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为适应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一纲多本”政策萌芽并发展;据材料“1986年,教育部……各地教育差异性得到尊重”“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并结合所学得出,“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兼顾了地方教育的差异性,将教材的多样化落实到位,更好地配合了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据材料“十八大以后……扭转了教材发行及使用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的局面……育人方向”并结合所学得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有意识地对“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对之前教材的弊病起到了纠正作用,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最后,总结升华,教科书政策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作出适合国家需要的调整,彰显了教育的时代性与开放性,教科书政策调整应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更好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专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成就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
1.(2025·山东“枫叶杯”模拟·8)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道:“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这一主张( )
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
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
2.(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9)1953年,北京市开始筹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计划建成反映北京自然、历史和社会风貌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徐悲鸿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周口店中国猿人陈列馆、北京天文馆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这些博物馆的建立( )
A.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B.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C.旨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D.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7)下表为《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据此可知( )
姓名 籍贯 出生年份 身份 教育背景
陈独秀 安徽 怀宁 1879年 《新青年》 创始人、北大文科学长 秀才、“求是学堂”、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
李大钊 河北 乐亭 1889年 撰稿、北大教授 永平府中学、北洋法政学校、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
胡适 安徽 绩溪 1891年 撰稿、北大教授 上海梅溪学堂、上海中国公学、留学美国
易白沙 湖南 长沙 1886年 撰稿 少通儒家五经,常年安徽任教,有革命经历
刘半农 江苏 江阴 1891年 撰稿、北大教授 常州府中学、有革命经历
钱玄同 浙江 吴兴 1887年 撰稿、北大教授 上海南洋公学、留学日本、有革命经历
吴虞 四川 成都 1872年 撰稿、北大教授 20岁之前习传统之学,留学日本、有革命主张
鲁迅 浙江 绍兴 1881年 撰稿、北大兼职讲师 矿务铁路学堂、留学日本
A.新文化运动受日本的影响更大
B.教育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思想文化中心转移至南方地区
D.民主革命渐成社会潮流
4.(2024·长沙一中二模·6)“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由此可见,魏源认为( )
A.华夏与夷狄没有区别
B.西方制度比中国完善
C.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D.必须师夷长技以求富
5.(2024·潍坊三模·6)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
A.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6.(2024·济宁三模·5)1862年初,清政府从驻京旗营中挑选官兵,交由英国军官团在天津训练。后来,清政府又不断增加受训人数,并合组为两个营和一个炮兵队。所用枪炮,初时主要从英军中借用,不久全部改换为俄国所赠之枪炮,弹药则从英军购买。这些举措表明清政府( )
A.在外来刺激下逐步觉醒
B.将洋务活动推向新高度
C.力主构建中外和好局面
D.对统治策略作被动调整
7.(2024·菏泽二模·7)1940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新民主主义阶段“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除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独特性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D.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8.(2024·德州三模·5)19世纪中期起,英国等西方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如《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等。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
B.学习西方成为国民共识
C.先进人士探索救亡道路
D.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
9.(2024·邵阳一模·6)魏源在《海国图志》里介绍了五大洲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同时指出“万里一朔(幽暗),莫如中华”;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对近80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社会演变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却认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这反映出( )
A.中国式现代化运动由此开启
B.中国学者研究历史视野的拓展
C.开放与保守并存的时代烙印
D.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愚昧与腐朽
10.(2024·邵阳一模·7)1915年以后,以“新”字命名的各种进步刊物和社会团体大量涌现,如《新申报》、《新生活》、《新湖南》、《新中国》、新民学会、励新学会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使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促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11.(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7)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封建君主专制仍在继续
B.军阀势力阻碍政党政治发展
C.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
D.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缚
12.(2024·佛山二模·10)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13.(2024·淄博二模·8)1956年7月,《人民日报》进行了改版,与读者互动加强。报纸上不仅有通讯员文章,还刊登好多群众来信,内容反映社会各个方面,贴近人民生活。这一做法( )
A.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B.服务于国民经济调整需要
C.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
D.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14.(2024·潍坊二模·6)下图为1919年《晨报》“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的头题文章(节选)。该文章旨在( )
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 第一是生存权。第二是劳动权。第三是劳动全收权。……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 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
A.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B.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C.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
D.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15.(2024·日照二模·5)下表为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他们意在( )
言论 出处
西人得其海道,视为利薮,而意大利亚、佛兰西、西班雅、荷兰、英吉利人岁载货易其金钱,既而乘其饥馑,先后各以兵分其地 梁廷枏《兰仑偶说》(1845年成书)
(非洲)东六部,则布路亚国(葡萄牙)服之;北四部……则佛兰西(法兰西)服之;西二十四部,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国分踞之 魏源《海国图志》(1842—1852年刊发)
印度全土,归英辖者十之七;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
A.呼吁民众开眼看世界
B.揭露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
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D.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
16.(2024·永州三模·7)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 )
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17.(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4月模拟·5)《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共刊出过16幅气球的故事,其中绝大多数画作借用了传统文化。右图《新样气球》即为其中一幅,其引用了中国古代列子御风行的描述。《点石斋画报》的这种做法旨在( )
A.借用传统资源启迪民智
B.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C.谈古论今辅助文化宣传
D.古为今用传播西学
18.(2024·常德二模·10)下表节选自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
年份 事件
1951年 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年 高中外国语课程以俄语优先
1957年 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年 《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年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
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B.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19.(2023·韶关二模·7)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1905年同盟会评议员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动;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B.马克思主义受到各阶级的认同
C.中国救亡图存指导思想的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期
20.(2024·梅州二模·7)有学者认为,1918年发轫于北京大学一群青年民间文学家们中间的民间文学运动,堪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一些知识分子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中国知识界对文学、更重要的是对民众的根本态度。这种“转变”( )
A.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兴起
B.启蒙了广大民众的思想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促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二、非选择题
21.(2024·深圳二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3—1924年,民族电影公司纷纷成立,国产影片开始抢占市场。1924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周刊》正式创立,该刊审慎地选登民族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兼以介绍国外电影发展,以期潜移默化地引导电影观念。如该刊当月发表的《赤俄新影片》一文指出,“自经革命,无产阶级专权,其所表现,不同于‘富贵、情人’的美国资本主义的臭气逼人,浅一点的描画本国(俄国)无产阶级得政后的生活的安乐,深一点的直痛激地表露人无可解脱的悲哀”。
——摘编自马健《国民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的
电影报刊实践与电影观念宣讲考论》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电影界开始“向左转”,创作出一大批有时代担当、有社会意义的左翼电影作品。如《十字街头》描写了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30年代的青年们的苦网,和他们的最后觉醒,走向抗敌斗争的时代要求。《都会的早晨》描绘了分属于两个阶级的同父异母兄弟的不同人生,进而肯定劳动人民的善良与伟大,否定了资产阶级剥削者的虚伪与卑下。
——摘编自王纯菲《中国左翼电影的成
长范式与价值重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电影周刊》创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左翼电影的创作宗旨。(6分)
22.(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发展脉络。
时间 政策演变 基本情况
1949— 1984年 “一纲一本”政策 的曲折发 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将教科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1950年底,我国组建了专业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文革”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统编教材遭到全面禁止,教科书编写权下放至地方和学校;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修订全国统编教科书,将教科书“国定制”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
1985— 2000年 “一纲多本”政策 的萌芽阶 段  为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十年制和十二年制两版教材,这是“一纲一本”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1986年,教育部设立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各地教育差异性得到尊重;1996年,根据需要,国家教委对教材审定各方面作出详细安排和规定,教科书也从“国定制”变为“审定制”
2001年 至党的 十八大 “一纲多本”政策 的落实阶 段  在民主开放的政策环境中,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教育改革进行全方位部署,“一纲多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新课改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努力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十八大 至今 “一纲多本”政策 的调整阶 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从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事权的彰显角度重视教材建设的价值和意义。2017年3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同年9月,中小学部分学科教材统一使用“部编本”;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教材发行及使用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的局面,有利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同时提高了教材质量
——整理自卢德生、王垚芝《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小学教科书政策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立论有据,语言准确,逻辑清晰。)(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