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专题1唯物史观素养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思维品质专题1唯物史观素养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7:56:17

文档简介

思维品质专题1 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它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水平1 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水平2
水平3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水平4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可能有曲折和反复。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3.(2022·福建莆田三模·1)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央视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 )
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
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
1. 相比西周文献的简单记述,东周各类著述中关于禹的记述颇为丰富。除治水事迹外,禹还被塑造成征伐无道的圣王、舜的圣臣或带有神秘色彩的远古英雄等形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维护周礼是诸子的相似诉求
B.禹的人物形象由史家凭空塑造
C.传世文献大多偏离事实真相
D.历史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需求
2. (2022·广东二模·4)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
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
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
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3. 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宋代书院空前活跃并形成教育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以文治国策略的影响
D.经济文化长期繁荣
4. 马克思说:“商品交换越是打破地方的限制,商品价值越是发展成为人类劳动的一般体化物,货币形态就越是归到那种天然适合于担任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最能证明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 )
A.秦代统一货币    B.唐代钱帛并行
C.宋代发行纸币 D.明代白银流通
5. 从1872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所用字体、字形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
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
6. 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首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选举机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渠道。武昌起义前,国内公开出现的现代性党会团体共有668个,此外尚有秘密的党会团体100多个。到1913年底,国内新兴的公开党会团体682个,但是中国从未真正形成代议民主制度。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A.中国没有实行直接民权
B.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不充分
C.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D.西方列强采取了“以华治华”的策略
7. 20世纪20—30年代,除报刊、路牌、招贴外,月份牌、车身、橱窗、广播、霓虹灯等都成为刊登广告经常使用的载体。而且广告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个别城市,而是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方,甚至四川、贵州等偏远地区也出现了广告。由此可见( )
A.民族工业发展空间获得拓展
B.营销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C.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所增强
D.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8. 20世纪80—90年代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这一变化根源于( )
A.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
B.改革开放的推动
C.大众化和民主化的促进
D.学术研究的转型
9.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10.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 )
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
11.(2023·安庆二模·10)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弗里德里希·诺曼将德意志帝国形象地称为“穿着农业国政治服装的工业国”,即这个国家主要靠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钱来支持,却受着来自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的统治。材料表明德意志( )
A.国家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
B.传统农业制约了工业发展
C.政治进步滞后于社会经济
D.贵族势力控制了经济命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 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其含义有三层:皇帝拥有这个国家,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这一权利,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都来自于皇权的授予。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皇帝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皇帝的意志代表国家的意志。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皇家灭亡即国家灭亡,皇家富有即国家富有,臣民必须承担保证皇家永远兴旺的义务。
——摘编自任见《法国史传》
材料三 第一条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
第十条 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它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
——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的国家观念状况,并简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法国人国家观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9分)思维品质专题1 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它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水平1 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水平2
水平3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水平4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可能有曲折和反复。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这道试题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对高考试题命制的指导作用。“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是社会存在,“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等是社会意识,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得出答案为A项。
其他三个选项都不是材料现象的反映(排除法),故排除。
【策略】 学习中注意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注意着重把握以下规律;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分析;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的性质要从阶级角度总结;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的实质从目的角度归纳等。
2.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C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根据材料可知,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故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江淮茶大量北运,茶铺及饮茶人增多,这说明饮茶习俗北传并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材料反映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南茶开始北运”与此矛盾,排除A项;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且可能相互影响,不能得出南北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排除B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成为新的经济重心,排除D项。故选C项。
【策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落后(社会存在),故北方人嘲笑南方喝茶习惯(社会意识);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江淮茶叶大量北运,饮茶习惯北传并得到认可。
3.(2022·福建莆田三模·1)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央视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 C )
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
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
 材料“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表明青铜器面具融合了多元的制作技术,体现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项;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之一,无法得出它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的结论,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策略】 中国古代中原与各地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促进文化交流,最终形成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经济决定政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相比西周文献的简单记述,东周各类著述中关于禹的记述颇为丰富。除治水事迹外,禹还被塑造成征伐无道的圣王、舜的圣臣或带有神秘色彩的远古英雄等形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维护周礼是诸子的相似诉求
B.禹的人物形象由史家凭空塑造
C.传世文献大多偏离事实真相
D.历史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需求
 大禹的形象逐渐丰满,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英雄色彩,结合东周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社会动乱,需要英雄人物,故而大禹被赋予了类似色彩,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周礼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绝对,排除。
2. (2022·广东二模·4)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D )
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
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
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由于“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才会出现“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的现象,而洛阳因为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间点,可以直接接收来自江淮的米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南方经济地位提升,故选D项。
3. 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宋代书院空前活跃并形成教育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C )
A.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以文治国策略的影响
D.经济文化长期繁荣
 宋代书院活跃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崇尚文治的国策,故C项正确;A项结论是南宋以后;书院是民间学术和教育机构,与中央集权加强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唐代经济文化也长期繁荣,但书院并未制度化,排除D项。
4. 马克思说:“商品交换越是打破地方的限制,商品价值越是发展成为人类劳动的一般体化物,货币形态就越是归到那种天然适合于担任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最能证明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 D )
A.秦代统一货币    B.唐代钱帛并行
C.宋代发行纸币 D.明代白银流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银是最天然的货币,而明朝中后期实现了白银货币化,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货币的需求,符合马克思所强调的“货币形态就越是归到那种天然适合于担任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故选D项;秦代实行半两钱,属于人工铸币,排除A项;唐代钱帛并行是实物货币化的体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退化,排除B项;纸币是人工加工而成的货币,不属于天然货币,排除C项。
5. 从1872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所用字体、字形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C )
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
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
 据材料可知,《申报》刊登的广告版面、字体、字形、图片、内容等都发生了较多变化。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自在决定社会意识,《申报》刊登的广告的变化得益于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6. 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首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选举机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渠道。武昌起义前,国内公开出现的现代性党会团体共有668个,此外尚有秘密的党会团体100多个。到1913年底,国内新兴的公开党会团体682个,但是中国从未真正形成代议民主制度。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B )
A.中国没有实行直接民权
B.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不充分
C.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D.西方列强采取了“以华治华”的策略
 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国党会团体众多,但是中国从未真正形成代议民主制度”及所学知识可得,中国的代议制与西方的代议制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资产阶级追求政治权力,实行代议制。但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不充分,B项正确。
7. 20世纪20—30年代,除报刊、路牌、招贴外,月份牌、车身、橱窗、广播、霓虹灯等都成为刊登广告经常使用的载体。而且广告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个别城市,而是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方,甚至四川、贵州等偏远地区也出现了广告。由此可见( C )
A.民族工业发展空间获得拓展
B.营销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C.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所增强
D.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根据材料“广告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个别城市,而是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方”可知,近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广告的市场效应需求明显提升,使广告逐渐向全国推广,故选C项;20世纪20—30年代大部分时间处于军阀割据或者外来侵略不断加深的环境下,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有利的客观环境,使民族工业缺乏持续性的发展,排除A项;广告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不属于创新的营销方式,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 20世纪80—90年代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这一变化根源于( B )
A.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
B.改革开放的推动
C.大众化和民主化的促进
D.学术研究的转型
 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之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西方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开放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将目光从精英政治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故选B项。
9.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C )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发展了农业和历法,古希腊人因为岛内少平原多优良港湾而商贸活动发达,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故选C项。
10.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 B )
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垄断,因此工业革命后转变对外贸易政策,故选B项。
11.(2023·安庆二模·10)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弗里德里希·诺曼将德意志帝国形象地称为“穿着农业国政治服装的工业国”,即这个国家主要靠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钱来支持,却受着来自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的统治。材料表明德意志( C )
A.国家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
B.传统农业制约了工业发展
C.政治进步滞后于社会经济
D.贵族势力控制了经济命脉
 材料表明,德意志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对国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资产阶级缺乏相应的政治地位,国家权力主要由“来自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掌握,存在政治与经济的不协调性,C项正确;1871年普鲁士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A项的时间不符合,排除;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国家主要靠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钱来支持”可看出工业发展较快,传统农业并没有制约工业发展,排除B项;贵族势力来自于农业领域而不是工业部门,当时帝国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工业部门,所以贵族势力没有控制经济命脉,排除D项。故选C项。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 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其含义有三层:皇帝拥有这个国家,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这一权利,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都来自于皇权的授予。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皇帝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皇帝的意志代表国家的意志。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皇家灭亡即国家灭亡,皇家富有即国家富有,臣民必须承担保证皇家永远兴旺的义务。
——摘编自任见《法国史传》
材料三 第一条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
第十条 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它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
——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的国家观念状况,并简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法国人国家观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9分)
 (1)状况:国家观念淡薄(没有国家观念),宗教观念、地区观念强烈。(任答一点给2分)
原因: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世俗权力分割),教权膨胀(基督教会垄断控制教育和思想)等。(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变化:由专制王权国家走向现代民族国家(主权在君变成主权在民,民族认同感增强)。(3分)
影响: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加剧国家之间纷争,推动国际法形成与发展,促进现代外交制度建立等。(任答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素养点拨】 国家意识受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制约;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