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专题6选择题解题指引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思维品质专题6选择题解题指引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8:00:19

文档简介

思维品质专题6 选择题解题指引
常见题型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
材料主旨 型选择题 以文字材料、图片、数据统计表等为载体围绕其“主旨”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 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概念结论 型选择题 从对概念的阐释或对结论的认识切入,常以“表明”“旨在”“正确”“不正确”等为设问形式,多角度考查对历史概念或结论的理解 把握概念或结论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历史概念的异同点
归纳比较 型选择题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项,归纳“相同点”或“不同点”,判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史料情境 型选择题 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项为史实则要求与题干材料情境相对应;选项为结论则要求符合题干材料情境;选项为历史事件则要求佐证题干材料情境,应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技巧1 以教材为本,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快速推断谨慎选
类型1 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
高考大部分题目的设计是以相关知识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但命题人设计的题干材料中往往不明确指出要考查的史实,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史实。
 (2021·河南顶级名校摸底)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官吏。这反映出唐朝(  )
A.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B.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C.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
D.有效实现了吏治的清明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B____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淡水地区“农民或将种蓝靛之地多‘改种茶树’,或拔掉甘薯‘以扩张茶地’”,使茶叶出口量大增。当地还一改生产绿茶的传统,转而生产适合欧洲人口味的乌龙茶。这反映了当时( A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B.国人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列强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D.政府大力扶持近代民族工业
【关键点拨】 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改种茶树”“拔掉甘薯‘以扩张茶地’”“转而生产适合欧洲人口味的乌龙茶”可以转化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淡水地区农民多改种国外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种茶”“制茶”,而不是“饮茶”,故排除B项;台湾淡水地区是沿海地区,不能体现列强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扶持,故D项错误。
类型2 将时空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也特别注重按时间、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考生解题时要将时间、空间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使选择题的题干(问题)更加直接、具体。
 (2022·河南阶段性考试)下图为1937年8月至12月《申报》关于国民政府救国公债报道的稿件数量(单位:篇),《申报》对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的目的、途径、结果等进行了持续且高度集中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申报》的这些报道在当时(  )
A.揭露了国民政府借战争大肆敛财的阴谋
B.有利于激发国民参与抗日救亡的热情
C.助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最终实现
D.有力抵制了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B____
 19世纪末,美国各州通过了1 600项关于工作环境的法律,包括限制工人的法定工作时间,要求工厂检查工作环境等,但最高法院对这些法律多加限制。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规定资本家不得干预工会活动,最高法院对此没有反对。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B )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B.法律实施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C.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法化
D.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一致认可
【关键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将“19世纪末”转化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时期”;将“1935年”转化为“罗斯福新政时期,即大规模运用凯恩斯主义时期”。
 19世纪末,美国盛行自由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当时最高法院没有反对《全国劳工关系法》的相关规定,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A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不属于社会保障法案,C项错误;“一致认可”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类型3 将图表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史实
图表型选择题主要指以图片、表格为载体呈现历史现象,对考生进行考查的一种题型,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有漫画、表格、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的解题方法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纵横驰骋看变化(看趋势,找差异)”,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2022·襄阳四中9月联考)下表反映出这一时期(  )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 281 77 969 23
1885年 3 071 40 3 923 51
1911年 4 810 16 20 441 69
时间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 — 4 250 100
1885年 714 9 7 708 100
1911年 4 445 15 29 696 100
A.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晚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D.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D____
 (2022·河北衡水中学考试)下面为1841年和1871年英国职业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D )
A.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逐渐降低
B.英国工业化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
C.科技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职业结构
【关键点拨】 观察示意图,可将题干转化为“与1841年相比,1871年英国工商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这反映了……”。
 结合所学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商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这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职业结构的影响,故D项正确;A、B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均排除;仅由图片得不出C项结论,排除。
技巧2 以题干为据,题意选项对照——化曲为直,转换思维巧妙选
类型1 以题干主旨为依据,关注选项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这些选项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甚至出现交叉、矛盾等。利用选项之间的这些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排除一些选项。
 中世纪的欧洲,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想方设法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  )
A.当时欧洲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C____
 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B )
A.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C.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D.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关键点拨】 C项内容是B项的一部分,B项比C项多了“创新”,答题时注意将两项对比分析。
 材料“乐于遵循、服从……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强调英国政治制度延续传统,“善辟蹊径,自成体系……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则强调英国政治制度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民主制和君主制材料均未涉及,A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英国政治制度“向现代渐进发展”,故D项错误。
类型2 以题干主旨为依据,注意选项中的绝对性词语
选项中带有绝对性词语(一切、任何、所有、都、最、彻底、杜绝、消除、根除等)或表述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有出现。解答这类试题时,要对带有绝对性词语或表述的选项格外关注,判断它是否符合史实或者材料信息。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或表述的备选项基本都是错误的,但解题时也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灵活运用该方法。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20世纪初清政府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这个词。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清政府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B____
 (2022·河北邢台二中月考)古代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贵族利用手中权力任意解释传统习惯法。公元前621年,雅典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而不能自备武装的人则无公民权;官吏由贵族会议选拔制改为公民抽签选举制。”该法典( C )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B.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
D.使贵族失去了最高权力
【关键点拨】 分析备选项,B项中“保证了”和D项中“失去了”属于绝对性表述,可以先分析这两个选项。
 雅典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官吏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但是有财产资格限制,在此情况下,贵族仍具有较大优势,故B、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等信息可知,该法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使更多的人获得公民权,从而扩大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A项错误。
类型3 以题干主旨为依据注意选项中的通识性表述
历史的通识性表述包括对史学理论的表述和对被学界认可的大多数历史结论的表述。对史学理论的表述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表述,对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表述等。对历史结论的表述如: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通识性表述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但也要注意和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印证。
 1684年,理学名臣汤斌出任江苏巡抚,颁布告谕,以“化民成俗”“正人心”为首务,对日常生活中逾礼越制的奢侈之风加以禁止。但陆楫为社会趋奢之风进行辩护,提出了“奢易为生”“奢能致富”的观点,后来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思想。这表明清代(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废弃
B.江南经济结构实现转型
C.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
D.市民兴起瓦解伦理道德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C____
 进入21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这说明( D )
A.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形式多样
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关键点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本题的C项和D项属于通识性表述,那么其中一个选项很可能是正确选项,应先分析这两个选项。
 材料“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机构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的,故排除A项;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技巧3 从设问词入手,把握突破口——化浊为清,删繁就简稳准选
类型1 因果判断型,设问词的突破口
因果判断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常出现的设问词有原因、条件、根源于等,且在考查时又加入程度性词语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现实原因”等;二是由原因或现象推出结果或影响,常出现的设问词有结果、影响、目的、旨在、是为了、有利于、为此等。解答此类题型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时间顺序判定法:审清题干中的时间,一般时间靠前的是因,靠后的是果,再逐一排查备选项。
(2)逻辑推导法: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程度性限定词语,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间接、历史、根本等。最后结合有效信息进行解答。
(3)理论判断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2022·江西临川一中测试)下表为部分时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情况,出现表中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类型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公有制主体地位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D____
 (2022·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斯大林认为,他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苏联的建设,任何情况下帝国主义者都能够用苏联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苏联。为此,苏联( B )
A.确定加速发展农业的方针
B.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关键点拨】 根据设问词“为此”可知,本题要回答结果,分析判断正确选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敌视,为了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决定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于是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正确,排除A项;C项为新经济政策的举措,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类型2 现象本质型,设问词的突破口
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设问词主要有反映、表明、说明、体现等。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意识到这一点,考生在解题时就可直接排除“对题干材料的简单描述”“和题干材料意思一样,只是换了个说法”“反映了题干材料部分信息,但不全面”等选项。
 (2022·河南阶段性考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采用俸禄制度,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一般是发给粮食、布帛,用黄金赏赐功臣也是常见的。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战国时期(  )
A.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分封制度的瓦解趋势
D.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减弱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C____
 (2022·汉中九校联考)据记载,康熙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询问调查后决定。这说明“御门听政”( A )
A.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B.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C.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关键点拨】 材料中“‘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即时裁决”体现了这一时期君主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政务决策的效率。
 康熙时期“御门听政”,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奏事,即时裁决,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A项正确;内阁本无决策权,B项错误;C项夸大了“御门听政”的影响,故排除;“御门听政”时皇帝必须亲自主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君主的政务负担,D项错误。
类型3 观点论证型,设问词的突破口
新史学观点、史学材料大量引入试题,丰富了命题新情境的创设,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这种观点说明的问题,对这种观点的认识,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表述等,从设问词找突破口。
 (2022·襄阳四中联考)20世纪中后期,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旨在说明,科技成果的普及(  )
A.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水平
C.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D.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流行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A____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D )
A.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B.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选官用官权已收归中央
D.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关键点拨】 设问词“这一历史现象表明”,要求指出秦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一历史现象表明的社会现象。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汉以后贵族世袭特权的消失。先秦时期,贵族特权可以世袭,但秦汉以后,除了皇室,其他家族均没有这一特权,这反映的是秦汉以后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均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思维品质专题6 选择题解题指引
常见题型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
材料主旨 型选择题 以文字材料、图片、数据统计表等为载体围绕其“主旨”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 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概念结论 型选择题 从对概念的阐释或对结论的认识切入,常以“表明”“旨在”“正确”“不正确”等为设问形式,多角度考查对历史概念或结论的理解 把握概念或结论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历史概念的异同点
归纳比较 型选择题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项,归纳“相同点”或“不同点”,判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史料情境 型选择题 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项为史实则要求与题干材料情境相对应;选项为结论则要求符合题干材料情境;选项为历史事件则要求佐证题干材料情境,应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技巧1 以教材为本,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快速推断谨慎选
类型1 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
高考大部分题目的设计是以相关知识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但命题人设计的题干材料中往往不明确指出要考查的史实,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史实。
 (2021·河南顶级名校摸底)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官吏。这反映出唐朝(  )
A.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B.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C.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
D.有效实现了吏治的清明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B____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淡水地区“农民或将种蓝靛之地多‘改种茶树’,或拔掉甘薯‘以扩张茶地’”,使茶叶出口量大增。当地还一改生产绿茶的传统,转而生产适合欧洲人口味的乌龙茶。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B.国人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列强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D.政府大力扶持近代民族工业
类型2 将时空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也特别注重按时间、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考生解题时要将时间、空间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使选择题的题干(问题)更加直接、具体。
 (2022·河南阶段性考试)下图为1937年8月至12月《申报》关于国民政府救国公债报道的稿件数量(单位:篇),《申报》对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的目的、途径、结果等进行了持续且高度集中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申报》的这些报道在当时(  )
A.揭露了国民政府借战争大肆敛财的阴谋
B.有利于激发国民参与抗日救亡的热情
C.助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最终实现
D.有力抵制了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__
 19世纪末,美国各州通过了1 600项关于工作环境的法律,包括限制工人的法定工作时间,要求工厂检查工作环境等,但最高法院对这些法律多加限制。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规定资本家不得干预工会活动,最高法院对此没有反对。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B.法律实施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C.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法化
D.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一致认可
类型3 将图表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史实
图表型选择题主要指以图片、表格为载体呈现历史现象,对考生进行考查的一种题型,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有漫画、表格、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的解题方法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纵横驰骋看变化(看趋势,找差异)”,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2022·襄阳四中9月联考)下表反映出这一时期(  )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 281 77 969 23
1885年 3 071 40 3 923 51
1911年 4 810 16 20 441 69
时间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 — 4 250 100
1885年 714 9 7 708 100
1911年 4 445 15 29 696 100
A.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晚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D.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__
 (2022·河北衡水中学考试)下面为1841年和1871年英国职业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逐渐降低
B.英国工业化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
C.科技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职业结构
技巧2 以题干为据,题意选项对照——化曲为直,转换思维巧妙选
类型1 以题干主旨为依据,关注选项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这些选项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甚至出现交叉、矛盾等。利用选项之间的这些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排除一些选项。
 中世纪的欧洲,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想方设法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  )
A.当时欧洲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_
 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C.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D.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类型2 以题干主旨为依据,注意选项中的绝对性词语
选项中带有绝对性词语(一切、任何、所有、都、最、彻底、杜绝、消除、根除等)或表述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有出现。解答这类试题时,要对带有绝对性词语或表述的选项格外关注,判断它是否符合史实或者材料信息。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或表述的备选项基本都是错误的,但解题时也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灵活运用该方法。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20世纪初清政府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这个词。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清政府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__
 (2022·河北邢台二中月考)古代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贵族利用手中权力任意解释传统习惯法。公元前621年,雅典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而不能自备武装的人则无公民权;官吏由贵族会议选拔制改为公民抽签选举制。”该法典( )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B.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
D.使贵族失去了最高权力
类型3 以题干主旨为依据注意选项中的通识性表述
历史的通识性表述包括对史学理论的表述和对被学界认可的大多数历史结论的表述。对史学理论的表述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表述,对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表述等。对历史结论的表述如: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通识性表述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但也要注意和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印证。
 1684年,理学名臣汤斌出任江苏巡抚,颁布告谕,以“化民成俗”“正人心”为首务,对日常生活中逾礼越制的奢侈之风加以禁止。但陆楫为社会趋奢之风进行辩护,提出了“奢易为生”“奢能致富”的观点,后来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思想。这表明清代(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废弃
B.江南经济结构实现转型
C.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
D.市民兴起瓦解伦理道德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
 进入21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这说明( )
A.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形式多样
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技巧3 从设问词入手,把握突破口——化浊为清,删繁就简稳准选
类型1 因果判断型,设问词的突破口
因果判断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常出现的设问词有原因、条件、根源于等,且在考查时又加入程度性词语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现实原因”等;二是由原因或现象推出结果或影响,常出现的设问词有结果、影响、目的、旨在、是为了、有利于、为此等。解答此类题型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时间顺序判定法:审清题干中的时间,一般时间靠前的是因,靠后的是果,再逐一排查备选项。
(2)逻辑推导法: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程度性限定词语,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间接、历史、根本等。最后结合有效信息进行解答。
(3)理论判断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2022·江西临川一中测试)下表为部分时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情况,出现表中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类型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公有制主体地位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__
 (2022·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斯大林认为,他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苏联的建设,任何情况下帝国主义者都能够用苏联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苏联。为此,苏联( )
A.确定加速发展农业的方针
B.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类型2 现象本质型,设问词的突破口
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设问词主要有反映、表明、说明、体现等。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意识到这一点,考生在解题时就可直接排除“对题干材料的简单描述”“和题干材料意思一样,只是换了个说法”“反映了题干材料部分信息,但不全面”等选项。
 (2022·河南阶段性考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采用俸禄制度,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一般是发给粮食、布帛,用黄金赏赐功臣也是常见的。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战国时期(  )
A.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分封制度的瓦解趋势
D.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减弱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_
 (2022·汉中九校联考)据记载,康熙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询问调查后决定。这说明“御门听政”( )
A.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B.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C.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类型3 观点论证型,设问词的突破口
新史学观点、史学材料大量引入试题,丰富了命题新情境的创设,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这种观点说明的问题,对这种观点的认识,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表述等,从设问词找突破口。
 (2022·襄阳四中联考)20世纪中后期,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旨在说明,科技成果的普及(  )
A.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水平
C.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D.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流行
【逻辑思维】 
【答案】 ______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B.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选官用官权已收归中央
D.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