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8:26:06

文档简介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1.(2024·重庆卷·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D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据材料“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而是约束不法行为”对比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早期权势之家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对于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通过允许他们继续进行海外贸易并征税,既能够规范贸易行为,又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后期政府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元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政府必须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故选D项;虽然征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状况,但材料没有明确指出政府政策与税收之间的直接关联,排除A项;虽然贵族和权势之家在元朝社会中确实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元朝政府在处理贵族问题时,更多是采取平衡和协调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制他们的经济活动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且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是对权势之家的海外贸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要求他们按照百姓的标准纳税。这并未削弱贵族的权力,而是为了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维护贸易秩序,排除B项;虽然任何政策调整都可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一定影响,但政策调整的效果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而非仅调节阶级矛盾这一方面,排除C项。
2.(2024·湖北卷·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B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据材料信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秦朝对农业生产保护的重视,其中提到“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意思是不让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以重税和劳役干扰百姓的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因过多的徭役和税收影响农时,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延续了秦国时期的耕战国策,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残暴严苛”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尚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非崇儒,排除D项。
3.(2024·山东卷·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D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在古代,贝壳等物品常被用作货币或交换媒介,因为它们便于携带、易于计数且相对稀有。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更是表明了这些“货币”的制作工艺和材质逐渐升级,反映了货币制度的完善和商业活动的频繁。这些器物的出土,直接证明了当时社会存在较为发达的商业交换活动,故选D项;A项这些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或生产工具,如陶釜用于烹饪,蚌器和骨角器可能用于日常劳作或装饰,它们更多地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并不能直接证明商业的发达程度,排除A项;B项这些物品多为装饰品,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制作工艺水平,虽然它们可能通过交换获得,但并不能作为商业发达的直接证据,因为交换可能发生在小范围内,不一定涉及广泛的商业活动,排除B项;C项这些显然是生产工具,用于砍伐、研磨等劳动活动,它们同样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但与商业的发达程度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4.(2024·黑吉辽卷·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题目中元代官员对上都的描述“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上都的市场非常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各种工匠非常多,各种奇珍异宝、商品货物,无论大小粗细,都汇聚于此。“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这句诗描述了西关制造车轮的车间(轮舆)众多如雨,东关存放货物的账房(账房)杂乱如云。这与官员描述的上都市场繁荣、工匠和商人众多的景象相吻合,故选A项;“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这句诗描述的是都城(王畿)与皇帝宫殿(御苑)的接近,以及宫殿四季如春的美景,这与上都市场的繁荣和工匠、商人的众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这句诗虽然提到了“万骑千车互来去”,但主要是描述了一种凄凉或寂静的场景,“黄鹂声绝孤雁鸣”,与上都市场的繁荣景象不符,排除C项;“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这句诗表达的是某地从过去的荒凉之地变成了现在的帝王都城,主要强调的是地位的变化,与上都市场的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5.(2024.1·浙江卷·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
 据材料“四川……成都平原……灌溉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A项;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开凿于秦朝,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排除D项。
6.(2024·安徽卷·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B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但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运输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是否趋于平衡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和指标。而题目仅聚焦于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特定区域的粮食运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题目中并未提及长江流域经济的整体状况或变化趋势,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是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
7.(2024·甘肃卷·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D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项;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8.(2023·江苏卷·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数量很多,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粮食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这么大量的输入说明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很大,反映出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A项;由“由运河输往江南”“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可得,长途贸易不只依赖海路,还有运河运输的路线,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指南北方之间的粮食运输及其功用,并不是比较南北方粮食亩产量的高低,且当时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的粮食亩产量应该高于北方,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到大豆和豆饼为主的粮食运输及其功用,并没有关于商人资本控制生产领域的信息,排除D项。
9.(2023·江苏卷·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C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据材料“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可知,唐代政府注重规范公私借贷行为,鼓励自行签订契约,但是也对利息过高的现象进行了限制,说明政府注重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故选C项;重农抑商始终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只是在不同时期存在严厉和放松的差别,排除A项;“官府不干涉”说明政府并未完全禁止民间借贷行为,排除B项;材料中的法律规定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借贷关系的体现,不涉及农民与地主或者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10.(2023·福建卷·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账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账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B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吐鲁番出土的质库账历记录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说明当时存在大量的借贷现象,这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选B项;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可知,借贷现象主要是在当地进行,所以与对外联系多少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借贷业务,而不是汇兑业务,二者不是同一种金融活动,排除C项;题干所述的质典活动是普通居民的行为,所以没法体现阶层分化严重,排除D项。
11.(2023·北京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下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B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据材料可知,该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与中外丝绸贸易无关,故①错误;据材料“居卢訾仓以邮行”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故②正确;“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与郡县制(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故③错误;“居卢訾仓以邮行”说明新疆罗布泊能通过“邮”传递官府的重要文书,便于政府管辖,即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B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也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规模的扩大,故选B项;军事理论只能影响作战的方式,对战争的规模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按照唯物观的相关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13.(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D )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代 楷书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由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知,人类原始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因此“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张,道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在树木众多的地方进行农业生产,而非河、海环境下的渔猎采集,排除B项;形神兼备是书法家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与材料中农耕生产状况不符,排除C项。
14.(2023·广东卷·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D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15.(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A )
政区 户别 年份/户数/户
宝元元年 元丰元年
荆湖 南路 主户 456 431 475 677
客户 354 626 395 537
客户比率 0.437 0.454
荆湖 北路 主户 350 593 280 000
客户 238 709 377 533
客户比率 0.405 0.574
江南 东路 主户 902 261 926 225
客户 171 499 201 086
客户比率 0.16 0.71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
16.(2023.1·浙江卷·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C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据材料“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南北朝时才出现灌钢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排除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解决本题关键是牢牢把握住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A项诗句中能够反映出豆桑间种、荷稻间种的信息,可以得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结论。B项诗句中只是说农家将好的收获物交税,差一点的卖向市场,没有涉及农民要先将农产品卖出再交货币的信息,故无法得出赋税货币化的结论;C项诗句中提及养蚕和卖鱼信息,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关系问题,排除C项;D项诗句意指道路两旁桑麻葱茏,仿佛生活在太平盛世,未涉及人身关系问题,排除D项。
18.(2022·辽宁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C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材料重在强调南北各地的瓷窑基本都分布于江河附近,由此反映出水运业对制瓷业发展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瓷窑与地理环境关系,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力量比较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瓷窑的经营主体和瓷器的销售方向问题,所以排除A、B、D三项。
19.(2022·北京卷·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D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国家交通网络的中心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才建立,“借鉴”说法错误,时间不符,排除A项;“密集”说法错误,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材料不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20.(2022·海南卷·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D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此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便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选D项;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
21.(2022·河北卷·4)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B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
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
 据所学知识可知,临安为南宋都城,据材料可知,都城中“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这些房屋被塌房主用来租赁给本地或外地的商人存放货物,并收取费用,如此多的房屋专门用来给商人存放货物,体现了南宋都城商业的繁盛,故选B项;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材料只反映了南宋都城商业的繁盛,不能体现南北整体经济情况,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塌方主将房屋租赁给商人存放货物,并收取费用对货物进行“保护与管理”,没有涉及对商人的保护,不能反映“商旅”的安全有所保障,排除C项;海外贸易指的是境外贸易,宋朝主要的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材料体现的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商业情况,不属于海外贸易的范畴,排除D项。
22.(2022·河北卷·3)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锜(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C )
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市坊制被打破
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法律运行合理
 据材料可知,唐德宗时期,皇帝命令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制作玉带,但工匠损坏了玉带的饰物,工匠偷偷到市场买了一块玉补上,但被皇帝发现,这说明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制作的玉能够非常容易被辨认出来,体现出官私手工业技术有较大差异,故选C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坊市制度指的是在城的规划上,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材料只涉及工匠到市场买了一块玉修补玉带,不能反映坊市制是否被打破,排除B项;法律运行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材料只涉及对损坏皇帝玉带的工匠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不能反映法律运行合理,排除D项。
23.(2022·重庆卷·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D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材料反映了元代棉种植业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棉花北传的确切时间,无法反映开始,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无法得知棉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排除B项;C项丝绸与棉布的产量,材料中无直观体现,排除元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统一以及交通发展,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带动棉纺织业在全国的发展,故选D项。
24.(2022·江苏卷·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据材料“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可知,明朝中后期除农业、渔业外,手工业在家庭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朝廷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属于思想教化方面,而材料强调经济生活,排除D项。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1.(2024·重庆卷·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2.(2024·湖北卷·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3.(2024·山东卷·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4.(2024·黑吉辽卷·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5.(2024.1·浙江卷·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
6.(2024·安徽卷·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7.(2024·甘肃卷·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8.(2023·江苏卷·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9.(2023·江苏卷·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10.(2023·福建卷·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账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账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11.(2023·北京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下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13.(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代 楷书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14.(2023·广东卷·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15.(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政区 户别 年份/户数/户
宝元元年 元丰元年
荆湖 南路 主户 456 431 475 677
客户 354 626 395 537
客户比率 0.437 0.454
荆湖 北路 主户 350 593 280 000
客户 238 709 377 533
客户比率 0.405 0.574
江南 东路 主户 902 261 926 225
客户 171 499 201 086
客户比率 0.16 0.71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16.(2023.1·浙江卷·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7.(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18.(2022·辽宁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19.(2022·北京卷·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国家交通网络的中心
20.(2022·海南卷·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21.(2022·河北卷·4)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
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
22.(2022·河北卷·3)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锜(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市坊制被打破
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法律运行合理
23.(2022·重庆卷·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24.(2022·江苏卷·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