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近现代中国政治的演进与国家治理
1.(2024.6·浙江卷·8)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4·湖北卷·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3.(2024·湖北卷·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4.(2022·广东卷·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5.(2024·山东卷·5)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
时间/年 上海 汉口 天津 北京
1846—1860 14 3 0 0
1861—1875 120 19 0 0
1876—1890 193 10 2 0
1891—1905 353 20 67 14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6.(2024·江苏卷·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7.(2024·北京卷·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8.(2024.1·浙江卷·14)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他的第一个外交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历史证明,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有利于( )
①越南战争的结束 ②中国与法国的建交
③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④古巴导弹危机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3·天津卷·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10.(2023·北京卷·7)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11.(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2.(2023·海南卷·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13.(2023·湖北卷·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14.(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15.(2023·广东卷·9)“30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6.(2023.6·浙江卷·8)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17.(2023·浙江卷·7)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3·湖南卷·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19.(2023·湖南卷·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20.(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21.(2023.1·浙江卷·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22·天津卷·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23.(2022·天津卷·8)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
A.治理能力的强弱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高低 D.自然因素的影响
24.(2022·天津卷·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25.(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专题5近现代中国政治的演进与国家治理
1.(2024.6·浙江卷·8)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A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材料列举的两项法规与“革命烈士家属”“烈属军属”相关,博物馆征集的文物也属“革命文物”,结合二者可知弘扬了革命传统,故①正确;革命烈士为国捐躯、保家卫国涵育了家国情怀,故②正确;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进行国民教育,故③正确;社会主义革命最根本体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故④错误;故选A项。
2.(2024·湖北卷·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B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由于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且各解放区分歧较大,所以中共中央原则通过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政策制定和政务处理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故选B项;统一战线涉及到不同的阶级阶层或者党派,题干中体现的是各解放区,所以据此不能得出巩固统一战线的结论,排除A项;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转变工作重心的标志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由“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可知,这不是关于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而是党对解放区的政策问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3.(2024·湖北卷·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C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材料提及近代中国后一代外交官比前一代的外语水平强,对西方了解程度深,体现了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近代化趋势加强,故选C项;第一代到第二代外交官受益于晚清洋务运动,排除A项;“平等”不合史实,近代中国外交受控于西方列强,处于被宰割地位,排除B项;“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不合史实,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的外交活动主要在民国时期,清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
4.(2022·广东卷·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B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根据材料“日内瓦会议”“走出去”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主张通过支持东南亚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一边倒”需要调整,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中提出来的,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山东卷·5)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A )
时间/年 上海 汉口 天津 北京
1846—1860 14 3 0 0
1861—1875 120 19 0 0
1876—1890 193 10 2 0
1891—1905 353 20 67 14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46年到1905年,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不断地上涨,且分布呈现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内地和腹地,这体现了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半殖民地化色彩日益浓厚,故选A项;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不能代表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且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仅凭四地英国建筑师的分布,不能简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
6.(2024·江苏卷·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D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据材料“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可知,肖楠森教授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理论探索和亲身实践解决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饮用水问题,体现了科学家利用自身价值至诚报国的情怀,故选D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饮用水问题,主要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属于脱贫致富的范畴,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与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有关,目的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排除B项;解决饮用水问题主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无关,排除C项。
7.(2024·北京卷·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A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据材料信息,可以明确感受到周恩来对于“两个中国”这一说法的坚决反对,并明确指出“中国本来是统一的”,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中国原则。而中法建交本身就需要基于双方对彼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因此,这一原则自然成为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故选A项;虽然“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针,但在这段话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或阐明这一点。周恩来的主要论述是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的,与“求同存异”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与材料中的时间(1955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均不符,排除D项。
8.(2024.1·浙江卷·14)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他的第一个外交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历史证明,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有利于( B )
①越南战争的结束 ②中国与法国的建交
③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④古巴导弹危机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对越南提供了一定的支持,美国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缓解局势,有利于越南战争的结束,故①正确;1964年中国与法国的建交,故②错误;历史证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故③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9.(2023·天津卷·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A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解放区政权为了追求民主的前途,在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A项;国家最高权力当时掌握在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题干所述为解放区政权,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单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国家最高权力重组的结论,排除B项;1945年只是取得了对日民族革命的胜利,但是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未完成,尚未取得胜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了政协决议,民主联合政府并未建立,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2023·北京卷·7)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A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据材料“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故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与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无关,故②错误;据材料“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故③正确;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1.(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C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据所学可知,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国家利益,据题干可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不论是成立之初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21世纪初的“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抑或是十八大以来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由于根本利益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并不会消除,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但是并不能实现“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世界其他地区,排除D项。
12.(2023·海南卷·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C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结合所学知识,“区里”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行政区,“区里登记走一下”“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可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北地区社会习俗出现了巨大变化,大量封建旧习俗逐渐被废除,人民生活幸福感明显增强,故选C项;1912—1927年对应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旧传统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排除A项;1927—1937年对应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当时苏北地区不存在革命根据地,而且当时的“苏区”主要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54年大行政区被撤销,广大乡村不存在“区”这种说法,省、县、乡成为地方行政单位,排除D项。
13.(2023·湖北卷·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由材料“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使得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丧心病狂之徒”“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并非特指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D项。
14.(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D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由材料“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被逐渐打破,同时清政府又根据时局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文,这说明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清政府法律条文的变化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关系密切”表述夸大史实,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5.(2023·广东卷·9)“30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B )
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据材料“三十年代初”“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可知,材料主要呈现的是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各阶层共同投入到反侵略斗争中,出现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符合“一二·九运动”的特点,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依然占据主导,国民党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尚未出现全国性的抗日救亡高潮,排除A项;“反对华北自治”说明当时日本侵略者依然以蚕食的方针为主,局部侵华尚未转变为全面侵华,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中“三十年代初”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2023.6·浙江卷·8)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C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故选C项;1967年,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中国、韩国、印度、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排除D项。
17.(2023·浙江卷·7)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D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并立制衡”说法错误,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产生边区法院,故①错误;据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知,边区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边区参议会,由边区人民民主选举产生,边区参议会选举委员十三人,组成边区政府委员会,故②正确;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非土地革命的需要,故③错误;为了联合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边区各级政权都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说明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8.(2023·湖南卷·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D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冀中根据地统一累进税的实施考虑了各阶层的总收入情况,富农、经营地主的税率负担较高,中农、贫民的税率负担远远低于平均负担水平,这一统一累进税合情合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有利于更好地抗战,故选D项;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只一定程度承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与材料中“富农29.65%”远高于“平均负担水平21.70%”相矛盾,排除B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起步于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所得税条例,排除C项。
19.(2023·湖南卷·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据《辛丑条约》的知识点“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就能迅速理解华北的顺天、山西乡试移到华北以外的省份进行考试这一罕见科考现象了,故选A项;华北科举考试借他省考试,势必增加组考支出,加重清廷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为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与材料异地科考逻辑相悖,排除C项;新式学堂的考试由各学堂组织实施,排除D项。
20.(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C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薛福成提及强盛之国、衰弱之国在国际公法的不同地位。随着对外交往的加强,薛福成认识到增强国力,变弱国为强国,才能赢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故选C项;“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不合史实,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公法在外交实践中的范围扩大,作用增强,排除A项;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弱国,若不遵守条约将会受到强国的严厉制裁,损失会更严重,排除B项;并非晚清所有士人对西方都持推崇态度,排除D项。
21.(2023.1·浙江卷·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D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强调总统的行政权,与限制总统权力不符,故①错误;“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强调总统的军事权,与限制总统权力不符,故②错误;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制约总统的行政权,并拥有弹劾权,体现限制总统权力意图,故③正确;“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体现出国会议员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2022·天津卷·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是由于对蒋筑英、朱伯儒等模范人物的宣传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精神洗礼和教育,从而也弘扬了这些模范人物的精神,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现实,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对时代楷模的模范事迹所进行的广泛宣传,并未涉及法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3.(2022·天津卷·8)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B )
A.治理能力的强弱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高低 D.自然因素的影响
1843年和1933年黄河特大洪水导致的结果是黄河大堤决口且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1958年却安然无恙,根本原因在于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前者处于旧中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则处于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社会,故选B项;治理能力的强弱是其中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近代中国政府不是,排除A项;这三个年份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所以这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C项;自然因素属于客观因素,这里的根本原因应该从主观角度去思考,排除D
24.(2022·天津卷·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C )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跟科举考试的信息密切相关,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功利性非常强,听说欲求变新,则纷纷购买,而最终科举“犹然故辙”,购报者意兴索然,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从《时务报》的购买情况可知,科举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侧重选拔实务人才不符合当时科举制的实际情况,而是“欲求变新”的传说而已,排除A项;由当时尽管纷纷购买《时务报》却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可以得出,题干所述现象并未极大促进西学传播,只是科考者功利性应对的权宜之举,排除B项;题干所述说明科举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实质变化,所以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5.(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C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据材料可知,中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友好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选C项;南非等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砖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