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近代中国民族危亡与救亡图存
1.(2024.6·浙江卷·18)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第1期“译报第一”栏目有一段相当于“编者按”的文字:“五洋六洲广漫漫,我国其中如弹丸。苍鹰疾视长蛇蟠,日砺牙角刷羽翰。各各远害谋利安,腾口掉舌辞翻澜。吁嗟!我民可以观。”据此可知,该报刊载外国新闻的目的是( A )
A.了解世界,挽救危机
B.开启民智,实业教国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据材料“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五洋六洲……我民可以观”结合所学可知,1902年,中国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危机的形势下,清政府实行新政,并创办了《北洋官报》。《北洋官报》“译报第一”栏目中刊载外国新闻,描述世界局势,旨在革新晚清官员的执政理念,开阔他们的视野,并希望借此唤起民众的危机意识,达到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故选A项;“实业救国”主要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来拯救国家,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兴办实业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20世纪初倡导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倡导革命的相关内容,且《北洋官报》作为当时清政府的官报,体现了清末新政时期对官方信息发布的重要尝试,其主要目的是为清末新政服务,排除C项;20世纪初宣扬了民主思想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题干报刊没有涉及宣扬民主的内容,《北洋官报》是中央政府的喉舌,主要目的不是宣扬民主,排除D项。
2.(2024·重庆卷·7)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的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B )
A.寻求英美援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据材料信息“1938年中共与爱国人士利用外国的掩护办报纸”可知,此时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与爱国人士利用报纸这一新闻媒介加强抗日宣传,推动全民抗战的胜利进行,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共与爱国人士利用了英美等国作为掩护的目的是办报纸,不是为了寻求英美援助,排除A项;当时创办报业的目的是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宣传,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报业的繁荣发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上海办报纸,中共的敌后活动在华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两者之间不存在掩护的目的,排除D项。
3.(2024.6·浙江卷·5)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申报》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C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据材料“1875年”“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等信息可知,这一经济实体可以设立股份制公司,且该企业从事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股份制,故选C项;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这个公司除了提供买卖股票的业务,还提供股票抵押、企业介绍等业务,不从事航运业务,排除A项;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不符合股份制的特点,排除D项。
4.(2024.6·浙江卷·6)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广大农民一致表示:“反蒋、保田、保饭碗!”“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战士队列里常回响着歌声:“翻了身,上前线,个个都是英雄汉。浩浩荡荡出山东,鲁苏豫皖都走遍。”此战役发生在( D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据材料“反蒋、保田、保饭碗”“翻了身,上前线……鲁苏豫皖都走遍”可知,斗争的对象是国民党,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一部分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朴实的山东人民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革命中,在淮海战役战场上,以山东支前民工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与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同生死、共命运,故选D项;据材料“反蒋、保田、保饭碗”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时期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并非国民党,排除A项;据材料“浩浩荡荡出山东,鲁苏豫皖都走遍”并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是战略转移,最终在陕北会师,并非走遍鲁苏豫皖地区,排除B项;全面抗战时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斗争的对象是日本法西斯势力,排除C项。
5.(2024.6·浙江卷·7)1938年,《抗战漫画》第1期刊登了一幅漫画(见右图)。下列标题中,最契合漫画主题的是( B )
A.《全世界起来打鬼子》
B.《击破敌人侵略的迷梦》
C.《远东之恶魔,人类之公敌》
D.《大丈夫不怕死,好男儿要当兵》
据漫画信息可知,中华民族这支有力的胳膊手中高举抗战的火炬,正在捶打一个拿着“大陆政策”标语的人的场景,漫画描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粉碎敌人侵略的迷梦,故选B项;漫画只涉及中国对抗日本的场景,“全世界”说法错误,排除A项;“《远东之恶魔,人类之公敌》”,此标题主要强调了日本侵略者的邪恶本质,突出多国共同抗战的意思,漫画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未涉及其他国家,排除C项;“《大丈夫不怕死,好男儿要当兵》”,此标题侧重于鼓励个人参军抗战,没有体现出漫画中击破敌人侵略的迷梦的意思,排除D项。
6.(2024·山东卷·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D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据材料信息可知,吴玉章强调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其成功经验对于1926年的情况并不适用,结合所学民国元年为1912年,其涉及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但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结合所学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D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的经验不适用于1926年的中国革命形势,需要有新的革命策略,未涉及谁是革命主力军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的成功经验不适用于1926年的中国革命形势,现在是新环境,要采用新方法,未涉及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与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共通之处,强调辛亥革命的经验不适用于1926年的中国革命形势,但未涉及法国大革命不足的表述,也未涉及吸取其教训的表述,排除C项。
7.(2024·山东卷·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 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B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据材料“在‘红旗’……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7日,党的八七会议在武汉汉口召开,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应当坚决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树立红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提出必须要“打出共产党的旗子”,而“红色”“工人”等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共较为强调确立旗帜、发动群众等,据此判断这一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B项;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高频词应该是抗日等,排除C项;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是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当时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8.(2024·湖北卷·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名目 省份
奉天 直隶 山西 江苏 广西 云南
岁入 总额 12 393 554 93 421 63 7 335 692 16 777 315 4 104 141 2 218 068
岁出 总额 10 131 248 10 961 692 8 021 263 14 892 393 7 469 452 4 260 138
军费 6 918 538 6 692 844 5 636 044 6 122 374 5 673 435 2 131 416
该表可论证( D )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的对比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无关联,所以不能据此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①错误;数据表中直隶、山西、广西、云南几个省份存在收支失衡的状况,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北洋政府的收支问题,所以②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表格中军费在各省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都很多,说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军阀混战频繁,由此可以论证进行国民革命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故③正确;无论是南方省份还是北方省份军费在政府支出中占比都较大,所以可论证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9.(2024·湖北卷·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B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1944年豫湘桂战役之前,大学生杨静远表示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之后却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这意味着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民众抗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革命力量,故选B项;1935年一二 九运动后,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就走向了高涨,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青年学生被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行动所感染,从而倾向革命,主旨是青年学生杨静远的政治倾向发生的变化,而不是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排除C项;1944年豫湘桂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进入战略反攻,和平建国还不是国人关注的焦点,排除D项。
10.(2024·江苏卷·8)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C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毛泽东的批示表明他对于文化工作及文化设施的态度,即允许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对反动书籍只进行个别干涉,而非普遍订立条例,这是通过宽容的文化政策来团结知识分子,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反蒋统一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故选C项;由“没收国民党书店”可知,对原来国民党统治下的书店要进行没收,这不属于保护解放区文化设施,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与批示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战略反攻发生在194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2024·北京卷·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B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成立工会,发动工人运动,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这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故选B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且发动工人运动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工人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且形式多样,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引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这样的表述,但并未说明“劳工神圣”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且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国民革命主要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4·北京卷·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B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地位和原则性,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而材料中的言论是在1937年,且主要讨论的是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和原则,而非解决某一特定事件的方式,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这是关于政府组成的原则,而非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则,排除C项;毛泽东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针对国民党独裁、卖国、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3.(2024·江苏卷·6)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B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据材料可知,上海洋布店从专营进口棉布开始,逐渐发展到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这反映了外来经济因素(即进口棉布)的逐渐渗入和影响,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此时清政府未鼓励兴办实业,且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政策或鼓励措施,排除A项;材料中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但这并不能说明内地棉纺织业发达,反而可能是因为内地棉纺织业相对不足,排除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2024·江苏卷·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结合所学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可得出此时周恩来等人在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的革命形势,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刊物改名并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标”,目的是支持国内的国民革命,并非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2024·广东卷·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D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据材料“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可知,国民党意图通过该书否定共产党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体现了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的意图,故选D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逐渐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一系列的反共摩擦和破坏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动,“初现”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1943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其国际地位实际上有所提升,例如同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中国与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会晤,讨论战后秩序,这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认可,排除B项;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矛盾,但主要矛盾仍然是对外的,排除C项。
16.(2024·广东卷·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下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C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据材料“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光复”可知,该广告以“同胞”和“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故选C项;据题干时间信息“1911年12月7日”可知,当时中华民国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荡涤净尽”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习俗,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北伐战争期间,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2024·广东卷·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A )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和慈禧将中法《简明条款》中“以法文为正”字样“勾掉”的做法,体现了清政府对法国强权的不满与抵制,这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强权,故选A项;“应按照公法通判”说明清政府依然遵守国际法的客观要求,排除B项;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清政府的内外交困,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强调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而材料中清政府和法国的外交关系属于近代外交,并不是天朝体系,排除D项。
18.(2024·湖南卷·9)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D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据材料信息“江西寻乌人口中农民占比大”,结合所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D项;材料信息出自毛泽东所写的《寻乌调查》,是对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未阐明中国革命的性质,排除A项;结合所学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以中央根据地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材料进行的农村调查,并不能粉碎“围剿”,排除B项;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材料信息强调农民占比大,两者不符,排除C项。
19.(2024·湖南卷·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D )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部门职能的调整、职位设置的变动等,从而影响了进士们的任职选择。进士们任职意愿的变化就是对这些改革的直接反应,即官制改革导致了进士任职意愿的转变,故选D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而且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不仅仅是因为进士任职意愿的变化,排除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或分裂,仅仅是进士任职选择的变化,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统治集团的分裂,排除B项;题目中讨论的是进士的任职意愿变化,并没有涉及中枢决策机制的具体改变,排除C项。
20.(2024·湖南卷·8)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C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据材料可知,这则广告突出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并暗示了使用留声机是一种世界进步的表现,考虑到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广告将留声机与“世界进步”和“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题中信息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留声机与国货市场的对比或竞争关系,所以这一选项与广告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A项;虽然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广告中并未强调其文化入侵的意味,而是突出了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价值,排除B项;广告中提到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已经“广受大众欢迎”。广告更多的是在推广和宣传留声机在教学上的潜在应用,排除D项。
21.(2024·黑吉辽卷·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C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据材料“1878年,左宗棠……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可知,左宗棠旨在通过广设义塾,教授汉文,提倡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等文教方面的举措,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新疆人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项;题干主要反映左宗棠建议在新疆大力发展文教,未涉及税制改革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内容,不是教育方法,且改进教育内容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左宗棠兴办教育的治疆举措,没有涉及社会风尚,排除D项。
22.(2024·黑吉辽卷·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D )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
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
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
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但民间仍然保持旧历,反映出政府的政策与民间的传统习俗存在冲突,故选D项;题干没有体现出科学知识与迷信的博弈,而仅是在日历方面到底采用阳历还是旧历的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城市与乡村对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题干也并未提到城乡之间的差异,而是政府机关学校等与民间百姓之间的差异,排除B项;旧历在民间流行是由于传统习惯力量导致,并不体现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排除C项。
23.(2024·黑吉辽卷·7)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A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漫画中的狮子由沉睡到醒来,再到奋起,最后腾飞,象征着中国农工商业不断发展,旁边的人代表着列强对中国农工商业的态度由俯视到漠视,到害怕,再到惊恐被吓跑,体现出中国工商业的逐步发展有利于抵抗列强的侵略,所以反映了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故选A项;材料中的时间为1909年,与一战时间不符,所以据此无法得出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的结论,排除B项;本漫画是从中国农工商业发展的角度抵制列强侵略,并没有从列强的角度叙述经济侵略,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漫画的主体是中国的农工商界,并没有体现清政府,所以没法据此得出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信心的结论,排除D项。
24.(2024·黑吉辽卷·9)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D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材料“1947年”“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及所学可知,老百姓感恩共产党、报恩共产党,主要是由于1947年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D项;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陆续开始了三大战役,排除A项;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没有关于国统区的信息,且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经济危机已经出现,排除C项。
25.(2024.1·浙江卷·17)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C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材料提及不少革命党人满足于“排满”,当孙中山反对向袁世凯妥协而继续革命时,革命党人“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结合纲要上册第18课所学三民主义可知,革命党人只接受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没有接受推翻封建帝制的民权主义,故选C项;“不适合中国的实际”不合史实,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不合逻辑、史实,应为“没改变”,排除B项;二次革命指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6.(2024.1·浙江卷·8)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C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军北伐是1926年开始,至1927年3月北伐军克复上海,据材料“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可知,时间不符,汤因比不可能见到这场景,故选C项;据材料“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途经欧亚许多地方”可知,这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经过工业文明成果的传播,故汤因比可以在印度城市看到汽车和电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19世纪末,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最为多元化的城市之一,3/4为华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国人,如印度人、欧洲人、爪哇人等,其次,新加坡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故在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是可见现象,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紫禁城于1420年落成,是明清时期皇宫,符合史实,排除D项。
27.(2024.1·浙江卷·9)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A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据材料“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该舰被击伤后搁浅”“灰溜溜地逃走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打击,反映了中共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干涉的正义形象,直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故选A项;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排除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排除C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也标志着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排除D项。
28.(2024.1·浙江卷·7)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B )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
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时期为1820—1850年,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正是于道光时期,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噶尔丹叛乱发生于1690—1696年,为康熙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小和卓叛乱发生于1757年,为乾隆时期,排除C项;中法战争发生于1883年12月至1885年,为光绪时期,排除D项。
29.(2023·重庆卷·7)下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C )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
据漫画信息可知,日本控制着“老大帝国”——清朝的南满铁路的路权,俄国夺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英国控制了沪杭甬铁路的路权,从而便利其攫取、扩大在华利益,故选C项;“对立”不合题意,与漫画反映的列强在中国通过掠夺路权、划分势力范围来扩大在华利益相悖,排除A项;“清廷力拒外资”不合史实,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却让列强享有铁路修筑的优先权,排除B项;“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不合史实,日俄战争后,东北由日本、俄国占领,排除D项。专题4近代中国民族危亡与救亡图存
1.(2024.6·浙江卷·18)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第1期“译报第一”栏目有一段相当于“编者按”的文字:“五洋六洲广漫漫,我国其中如弹丸。苍鹰疾视长蛇蟠,日砺牙角刷羽翰。各各远害谋利安,腾口掉舌辞翻澜。吁嗟!我民可以观。”据此可知,该报刊载外国新闻的目的是( )
A.了解世界,挽救危机
B.开启民智,实业教国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2.(2024·重庆卷·7)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的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援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3.(2024.6·浙江卷·5)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申报》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4.(2024.6·浙江卷·6)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广大农民一致表示:“反蒋、保田、保饭碗!”“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战士队列里常回响着歌声:“翻了身,上前线,个个都是英雄汉。浩浩荡荡出山东,鲁苏豫皖都走遍。”此战役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2024.6·浙江卷·7)1938年,《抗战漫画》第1期刊登了一幅漫画(见右图)。下列标题中,最契合漫画主题的是( )
A.《全世界起来打鬼子》
B.《击破敌人侵略的迷梦》
C.《远东之恶魔,人类之公敌》
D.《大丈夫不怕死,好男儿要当兵》
6.(2024·山东卷·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7.(2024·山东卷·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 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8.(2024·湖北卷·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名目 省份
奉天 直隶 山西 江苏 广西 云南
岁入 总额 12 393 554 93 421 63 7 335 692 16 777 315 4 104 141 2 218 068
岁出 总额 10 131 248 10 961 692 8 021 263 14 892 393 7 469 452 4 260 138
军费 6 918 538 6 692 844 5 636 044 6 122 374 5 673 435 2 131 416
该表可论证( )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4·湖北卷·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10.(2024·江苏卷·8)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11.(2024·北京卷·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12.(2024·北京卷·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13.(2024·江苏卷·6)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4.(2024·江苏卷·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15.(2024·广东卷·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16.(2024·广东卷·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下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17.(2024·广东卷·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8.(2024·湖南卷·9)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19.(2024·湖南卷·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20.(2024·湖南卷·8)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21.(2024·黑吉辽卷·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22.(2024·黑吉辽卷·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
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
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
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23.(2024·黑吉辽卷·7)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24.(2024·黑吉辽卷·9)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5.(2024.1·浙江卷·17)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26.(2024.1·浙江卷·8)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27.(2024.1·浙江卷·9)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28.(2024.1·浙江卷·7)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
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
29.(2023·重庆卷·7)下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