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成就
1.(2024.6·浙江卷·15)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 D )
①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②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 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关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的表述,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全球范围内对于改革文化遗产治理机制已形成共识。虽然国际合作是积极的,但并未直接说明这是全球范围内的共识,故①错误;从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多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不仅是对本国文化遗产的负责,更是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守护。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责任与担当,故②正确;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同时,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些举措也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③正确;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面,这些国际合作举措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动力,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023·天津卷·7)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D )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据材料“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可知,材料强调体育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他们提倡在教育中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故选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两大口号,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精神,科学主要是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而体育与德育是教育方法,二者属于不同范畴,排除A项;教育要体育与德育融合,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儒家道德伦理观念里蕴含德育思想,但材料不仅强调德育,而且还强调体育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
3.(2024·安徽卷·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D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结合所学,题目中提到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书籍很可能包含了关于西方国家兴衰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这些书籍被广泛接受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正在积极借鉴异邦的兴衰经验来探索中国的救亡道路。这种对西方书籍的渴求和接受程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寻求变革的迫切愿望,故选D项;“师夷之长技”是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众普遍认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说法过于夸大,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民众的态度,排除B项;“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措施,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
4.(2024·安徽卷·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D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材料“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等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学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运用,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即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调整和实践,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理论”,“广泛性”更没有依据,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
5.(2024·安徽卷·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A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文化交流国际化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日益密切,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融合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英国人喜欢牛奶的风俗习惯“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表明全球联系的加强对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影响,故选A项;“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不合时空,18世纪末欧美工业革命才起步,此时亚非拉地区大部分属于独立地位,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概念不明,资本原始积累是主要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不合题意,与材料英式红茶相悖,排除D项。
6.(2022·重庆卷·8)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D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据材料“晚清时期……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可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从风土人情、科学技术逐渐深入到政治方面,这说明西学东渐的深化,故选D项;洋务运动对于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未涉及政治层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人抛弃改良的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主张用改良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材料“革命风潮逼远东”违背,排除C项。
7.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B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8.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C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没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A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C项正确;中共十五大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9.“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B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10.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D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的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1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C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项。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
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D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考查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魏源强调圣王复作,也不舍明代税制,而回到唐代税制,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不学习古人,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项都强调变法和材料意思一致;D项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故选D项。
13.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是思想领域及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
14.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D项绝对化了,C项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故选A项。
15.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C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
16.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D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故选D项。
1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D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项。
18.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C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接受外债体现不出中国由单边外交向多边外交转变,故A项错误;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不意味着中国依赖外援,故B项错误;利用外国贷款可以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材料体现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对待外贷的思想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1969年我国的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说明没有民间融资,故D项错误。
19.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不正确;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不正确。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故选A项。专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成就
1.(2024.6·浙江卷·15)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 )
①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②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 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3·天津卷·7)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3.(2024·安徽卷·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4.(2024·安徽卷·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5.(2024·安徽卷·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6.(2022·重庆卷·8)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用改良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材料“革命风潮逼远东”违背,排除C项。
7.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8.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9.“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0.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13.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14.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15.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16.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1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8.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9.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