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民主宪政——西方政治文明演进国家管理与人文思想 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9 民主宪政——西方政治文明演进国家管理与人文思想 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8:29:04

文档简介

专题9 民主宪政——西方政治文明演进国家管理与人文思想
 
1.(2024·重庆卷·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2.(2024·重庆卷·13)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3.(2024.6·浙江卷·13)有史书写道,“从南北战争开始起,最直接的问题乃是联邦能否获胜,然而更根本的问题却是:即使取胜,这一胜利能不能使美国国家重新振作起来。……强迫的过程能否产生自觉自愿的忠诚精神?而这种精神却是联邦的实质所在。虽然绝大多数公职人员不能或不愿理解这个问题。但是亚伯拉罕·林肯胸中对此却洞若观火”。文中“更根本的问题”是指( )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捍卫资本主义私有制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2024·安徽卷·12)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5.(2024·甘肃卷·14)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比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比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比萨(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6.(2023·湖北卷·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7.(2024·北京卷·13)透视法是15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②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③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④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24·广东卷·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9.(2024·湖南卷·13)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10.(2024·黑吉辽卷·14)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11.(2024.1·浙江卷·11)右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12.(2023·江苏卷·14)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13.(2023·河北卷·12)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14.(2023·福建卷·14)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幕府权力日趋式微
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C.外交政策转向亲美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15.(2023·北京卷·13)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16.(2023·北京卷·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7.(2023·山东卷·13)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18.(2023·湖北卷·11)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19.(2023·广东卷·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0.(2023.6·浙江卷·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21.(2023·湖南卷·15)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22.(2023·湖南卷·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23.(2023·湖南卷·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24.(2023·湖南卷·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25.(2022·河北卷·12)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 )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
26.(2022·河北卷·1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8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下表
年龄 学习内容
约6—14岁 写作、音乐、体育
约14—18岁 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
18—20岁 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
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
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
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27.(2021·海南卷·14)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 )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D.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28.(2023.1·浙江卷·13)1403年至 1404 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29.(2022·江苏卷·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30.(2022·辽宁卷·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责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31.(2022·海南卷·10)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32.(2022·山东卷·12)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33.(2022·湖北卷·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专题9 民主宪政——西方政治文明演进国家管理与人文思想
 
1.(2024·重庆卷·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B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据材料“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可知,宗教改革使得城市与皇室信仰不一致,产生冲突,从而造成城市抛弃与王权的结盟,重新寻找与新教诸侯结盟,而这种变化会促进德意志国内的皇室势力和地方诸侯势力重组,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德意志政治势力的变动,而不是宗教信仰自由,排除A项;帝国城市只是获得自治权,不是获得主权地位,排除C项;宗教改革前的德意志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项。
2.(2024·重庆卷·13)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A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据材料信息,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纪念碑或雕像主要聚焦于君主和军人英雄,这反映了当时国家认同可能更多地与政治权力和军事成就相关联。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文化英雄的纪念碑逐渐增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纪念碑相当,这表明文化因素在国家认同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故选A项;虽然文化英雄的纪念碑增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政治和军事英雄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直接说明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整体弱化。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可能仍然强烈,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的衰落,而是描述了纪念碑和雕像主题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国家认同的变迁,而非雕塑艺术本身的衰落,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相反,它更多地揭示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
3.(2024.6·浙江卷·13)有史书写道,“从南北战争开始起,最直接的问题乃是联邦能否获胜,然而更根本的问题却是:即使取胜,这一胜利能不能使美国国家重新振作起来。……强迫的过程能否产生自觉自愿的忠诚精神?而这种精神却是联邦的实质所在。虽然绝大多数公职人员不能或不愿理解这个问题。但是亚伯拉罕·林肯胸中对此却洞若观火”。文中“更根本的问题”是指( A )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捍卫资本主义私有制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但这一冲突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联邦的统一与分裂。林肯作为美国总统,深知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题目中的“更根本的问题”和“联邦的实质所在”都指向了国家的统一,A项与材料内容高度吻合,故选A项;虽然美国南北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与奴隶制经济的冲突,但捍卫资本主义私有制并非战争的直接或根本目的,B项与题目中的“更根本的问题”不符,排除B项;废除黑人奴隶制是南北战争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它更多是作为解决联邦统一问题的一个手段,而非根本问题本身,排除C项;美国南北战争中并未直接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项与题目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4.(2024·安徽卷·12)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C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最初其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权削弱宗教神权对人的束缚,后期“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是为了维护人的自由,二者都是人文主义内涵的表现,故选C项;据材料“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尚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勾勒未来社会理想蓝图是在启蒙运动中,排除A项;材料内容重点强调人文主义,而非对比政治体制的差别,排除B项;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是王权与教权的并立,排除D项。
5.(2024·甘肃卷·14)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比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比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比萨( B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据材料信息可知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后因王后的夸赞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比萨成为国民美食,人们吃这种比萨的时候会想到意大利国旗,有利于加强人们对意大利的国家认同感,故选B项;材料强调为改变意大利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的现状,王后做出的行为,未涉及当时意大利贫富分化问题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披萨”曾是那不勒斯的食品,现在在意大利全国流行,但王室的目的是为国家政治服务,不是为了推广美食,排除C项;材料强调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王室的目的是为国家政治服务,此时凸显南部特色并不能推动意大利各地政治认同加强,排除D项。
6.(2023·湖北卷·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B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欧洲)。题干中“那座铁塔”指的是始建于1887年、竣工于1889年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埃菲尔铁塔使用了钢铁结构,其建筑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体现了工业文明孕育了建筑风格的创新,B项正确;题干“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体现了技术进步,但没有体现这些技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时间是19世纪后期,此时启蒙运动早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当时法国存在不同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新式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4·北京卷·13)透视法是15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C )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②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③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④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据材料“透视法是15世纪欧洲艺术家……探索出的……理论”等可知,15世纪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是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理论,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故①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故②错误;据材料“‘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等可知,艺术理论(透视法)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故③正确;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是透视法,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8.(2024·广东卷·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B )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在拉美的传播使大量土生白人和知识青年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当时的拉美地区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国家认同”的说法不成立,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独立运动或殖民体系被摧毁,只是描述了一种民族意识的形成,并且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美的殖民体系被摧毁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虽然《人权宣言》被翻译和印刷可能意味着某种理念的传播,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指出这是“革命理念”,排除D项。
9.(2024·湖南卷·13)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C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据材料“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可知,人类生而具备的特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对宗教的起源、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当时西方知识系统化,也体现了对人文主义探讨的深化,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对人文主义探讨的深化反映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故选C项;材料表明18世纪的欧洲学者除了探讨人类起源,还探讨宗教起源和社会起源等,且“颠覆”无从体现,排除A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涉及面较大,材料仅体现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仅凭这一方面的知识发展,不能得出当时西方出现了“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排除B项;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认同等,如民族语言、国旗等,材料涉及宗教的起源和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等,这些并非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
10.(2024·黑吉辽卷·14)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C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据材料“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必须直接通报我’”可知,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国王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中体现了启蒙时代的精神和理念,具有开明专制的特点,与此同时,相应地限制贵族官员的特权,是一种在集权制基础上引入启蒙运动的理念的治理模式,故选C项;平民主义是指在政治上刻意迎合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反对精英和拒绝以牺牲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来实现历史的进步,题干主要反映普鲁士国王在集权制基础上引入启蒙运动的理念,没有平民主义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批判创新、实证、逻辑精神等,而神权主义的核心在于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将上帝视为一切行为的根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精神和神权主义相融合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激进思想主要表现有态度偏激、趋于极端、喜爱暴力的倾向,保守主义是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冲突的理论,题干反映普鲁士国王的统治具有开明专制的特点,没有涉及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妥协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11.(2024.1·浙江卷·11)右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B )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据漫画可知,拿破仑横跨世界,象征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而英国人手执刀剑,企图阻止他,体现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故选B项;漫画中除了描绘拿破仑横跨世界,还描绘了手舞刀剑反对他的英国人,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不能完整概括漫画信息,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英国当时也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对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19世纪初,英国联合欧洲大量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英法两国联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2.(2023·江苏卷·14)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A )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据题干可知,在1835年,美国南北方针对是否废除奴隶制出现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并且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说明此时美国南北的矛盾非常尖锐,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美国1835年的“邮件运动”主要涉及是否废除奴隶制问题,与美国“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废奴运动的“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及“废奴团体”,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废奴时机的“成熟”,并且,1859年爆发的约翰·布朗起义将废奴运动推向高潮,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二战之后,黑人民权运动才开始兴起,排除D项。
13.(2023·河北卷·12)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B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据材料“庄园管理……书面文件……地籍册”可知,中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英国社会基本政治单位的庄园,其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证明了基层治理趋于规范,故选B项;王权强化是对中央集权的推动,但封君封臣制度之下,王权不能直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王权得以持续强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奴依附性的弱化需要对应的社会结构转化和人身自由的提高,庄园管理的书面化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农奴依附性的减弱,排除C项;书面化的管理是庄园管理的制度化体现,不等于世俗学校的广泛设立,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14.(2023·福建卷·14)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B )
A.幕府权力日趋式微
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C.外交政策转向亲美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据材料“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可知,驻日领事将日本递交给天皇的信函直接递交给了幕府,说明当时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只有幕府将军才拥有实权处理国家政务,故选B项;驻日领事在没得到天皇许可的前提下将属于天皇的信函先递交给幕府,说明当时幕府的权力依然显赫,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幕府对美国的具体外交态度和立场,无法体现“亲美”的结论,排除C项;随着接下来倒幕运动的开展和明治维新的开始,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强化,排除D项。
15.(2023·北京卷·13)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据材料可知,《独立宣言》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该内容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这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故选C项;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而美国《独立宣言》颁布的时间是1776年,排除A项;《独立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观念,而非否定,排除B项;1866年宪法修正案中,美国第一次承认黑人享有公民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2023·北京卷·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B )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说明经商是有利可图的,贵族不愿经商是轻视商业,故①错误;据材料“(奴隶……公民)代为经营……购买土地”可知,奴隶被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故②正确;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并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故③错误;“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说明重农轻商观念浓厚,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7.(2023·山东卷·13)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D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据所学可知,《物种起源》主要论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和斗争的重要性,故选D项;《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界进化的规律,与“工业社会”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科学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
18.(2023·湖北卷·11)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D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由材料“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可知,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应发生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同时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结合所学,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故选D项;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都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19.(2023·广东卷·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B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洋务派通过创办军用工业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创办民用工业增加国家的财力,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植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者都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的,故选B项;洋务企业只是单纯引用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在企业管理上依然是封建衙门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基本上都以官办为主,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主观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
20.(2023.6·浙江卷·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D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逐渐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
21.(2023·湖南卷·15)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C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自由党和保守党争夺议会多数席位,胜出后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成为首相,首相、内阁大臣与大多数议员属同一党派,所以内阁的议案通过率高,少数以修正案的形式推出,故选C项;内阁掌握行政权,政府议案仍需议会通过或修正,不能仅从“有人戏称”得出内阁逐渐走向集权,排除A项;内阁是英国最高行政机构,议会掌握立法权,权限分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治运行规则有所变化,英国议会仍然权力至上,排除D项。
22.(2023·湖南卷·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B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据材料欧洲各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所以欧洲各国的疆域意识加强,积极解决领土争端,故选B项;“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以偏概全,只与材料部分信息“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相对应,排除A项;“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不合史实,17世纪时西欧国家仍以战争手段来解决争端,排除C项;D项地图只是解决争端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
23.(2023·湖南卷·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A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这位意大利诗人积极追求“生命、荣誉,财富、才华”等,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得到解放,故选A项;“屈从命运安排”与材料“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相矛盾,排除B项;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禁欲主义,未对教义提出反对,排除C项;“相信社会进步”与材料侧重诗人对自我的追求相悖,排除D项。
24.(2023·湖南卷·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D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据材料可知,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元首顾问议事会讨论,罗马帝国的重大议题不是由屋大维独裁决定,延续了共和时代的政治传统,故选D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逐渐实行独裁统治,排除A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是寡头政治的继续存在的表现,排除B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有利于元首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强化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
25.(2022·河北卷·12)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 B )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
 据所学知识可知,1494年爆发了意大利战争,到1559年长达65年的岁月里,欧洲强国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发动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役来瓜分和侵略这片富庶的土地,战争结束之后,意大利依旧处于分裂的局面,材料“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意识觉醒,故选B项;14世纪,以人文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重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频繁发生革命和战争,动乱不已,政治上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6.(2022·河北卷·1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8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下表
年龄 学习内容
约6—14岁 写作、音乐、体育
约14—18岁 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
18—20岁 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D )
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
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
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据材料可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教育中包含有“写作、音乐、体育”“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军事训练、文学”等,这体现了当时雅典重视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故选D项;公共教育体系指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它应当具有严谨的体系和合理的结构,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阶段,材料只涉及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接受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不能体现其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排除A项;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初级教育,反映了接受教育是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的义务,并非公民的“积极追求”,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伯里克利时期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重视教育不能等同于忽视道德,材料不能表明当时雅典“忽视道德”,且据材料可知,接受教育是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的义务,并非出于“追求功利”的目的,排除C项。
27.(2021·海南卷·14)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 B )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D.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意大利人获得公民权可以激发意大利人的公民热情,壮大了罗马军队,为罗马军队大肆的扩张奠定了群众基础,故选B项;“贵族与平民”不合时空,“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的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排除A项;“消除了”不合时空,3世纪《卡拉卡拉敕令》颁布后,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才不复存在,排除C项;“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排除D项。
28.(2023.1·浙江卷·13)1403年至 1404 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C )
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据材料“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可知,15世纪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故选C项;A项是表象,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排除;B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且也是表象,排除;D项只涉及佛罗伦萨对人才的重视,且与材料信息无关,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居住其中人们的身份,排除。
29.(2022·江苏卷·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C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据材料“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死后上天堂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珍惜现实中的人生,说明其重视现实世界,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人文主义者珍惜时间,无法体现其追求经济利益,排除A项;人文主义者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研究古典文艺,说明并不是专业从事人文研究,排除B项;人文主义者仍然信仰基督教,排除D项。
30.(2022·辽宁卷·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责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A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英国文官制度中的品位分类办法实现了职位和官阶的分类,“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是受到英国传统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这一办法带来的后果,故B项和D项错误;品位分类办法与政党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31.(2022·海南卷·10)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A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历史资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客观,故选A项;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的解读方式具有主观性,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而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排除D项。
32.(2022·山东卷·12)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B )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据材料“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可知,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政府不要用“理性”设计的方式干涉市场的交换,应该让其自由发展,即自由主义强调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故选B项;此项只是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人参与到市场中,体现人的主体作用,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说明材料,排除C项;由于社会分工,每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也就无法依赖于个人自身的劳动,而是要依靠市场交换,这也只是材料的后半部分,排除D项。
33.(2022·湖北卷·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C )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据材料“用大量家财……政治上的支持”可知,用钱可以获得政治支持,这对没钱的公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故选C项;贵族资助村民是为获得政治上的支持,不是其义务,排除A项;公民参与政治就是责任意识的体现,“衰落”说法错误,排除B项;理性精神指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在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以及重大事件面前,能够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所左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