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扩张变革——世界近现代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变化
1.(2024.6·浙江卷·20)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行纪》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C )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材料反映了通过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具体描述中国的情况,激发了欧洲人探险中国的决心,不断有人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前往中国,这说明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故选C项;《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成为畅销书之后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并不是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排除A项;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并不是新大陆,而是旧大陆,排除B项;“《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只是材料描述的一个现象,并不是材料的实质,排除D项。
2.(2024·重庆卷·12)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D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据材料“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英格兰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成为商品越来越多地流向市场,生产和消费活跃。商业化是将有利于生产的一切活动扩大变成商品及服务并进行交换,当时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D项;据材料“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可知,这些农村家庭不仅涉及消费,还涉及生产,其主旨信息是长途贩运贸易下,地区联系的密切和市场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近代早期英格兰经济的发展情况,未涉及跨国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长途贸易的发展也是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体现,排除C项。
3.(2024·重庆卷·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B )
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材料中英国保留了北尼日利亚的传统统治者和政权机构,但将其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这明显是一种间接统治的方式。英国通过这种方式,既利用了当地的统治基础,又实现了对殖民地的有效控制,故选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尊重传统统治者和维持既有官员、政权机构,但明确指出了政权性质是“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说明北尼日利亚并未获得真正的自治权,A项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英国承认北尼日利亚或任何其他殖民地的民族自决权。相反,它明确指出了政权性质是英国治下的殖民地,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提到尊重传统统治者和维持既有官员、政权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仅仅是在维持当地的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权力结构被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成为其间接统治的工具,排除D项。
4.(2024.6·浙江卷·12)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C )
A.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据材料“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进程过快,人口数量激增,此时交通出行情况不甚理想,政府亟须解决此种现象,故颁布法案的主要内容应针对改善路面交通情况,故选C项;工业革命后伴随着国家发展,原本选官制度不适合此时英国国家发展,故逐步建立发展完善适合这一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即文官制度,但材料仅涉及交通发展情况,没有明确具体的官员选拔与任用,排除A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工厂规模的扩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限制工厂规模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且当时的技术和城市管理水平可能还没有达到能够有效控制工厂规模的程度,社会对于工业污染和城市规划的意识可能还不够成熟,面对交通堵塞问题,更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比如改善道路、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等,而非限制工厂规模,排除B项;汽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发明和开始商业化的,虽然伦敦在19世纪50年代确实面临严重的交通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和工业手段还非常有限。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步行,而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尚未出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2024·安徽卷·13)在近代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往往有这样的做法: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一做法( C )
A.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
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据材料西方一些国家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的一个地区“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就“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结合所学世界殖民体系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强盗根据先占原则侵占亚非美等地区,粗暴地践踏了亚非美等地区的国家主权和人民权益,这一做法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行径,故选C项;“避免了”这一说法绝对化,不合史实,近代欧洲国家间的殖民战争十分频繁,排除A项;“缓和了”这一说法不合逻辑、史实,应为“激化了”,排除B项;1884年柏林会议上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排除D项。
6.(2024·安徽卷·15)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B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德意志制造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创新(在制造工艺和设计上的创新),这种创新直接提升了德国工业品的质量,进而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故选B项;“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提及“欧洲工业制造”整体都流行德国工艺,只是强调了德国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了工业品质量,排除A项;虽然工业设计对德国工业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但不能说德国的国际地位就完全依赖于此,此项表述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德意志制造同盟对德国工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涉及欧洲强权博弈或文化竞争,排除D项。
7.(2024·湖北卷·10)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D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但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以及种种原因(如政治运动、社会经济状况等),这一计划未能实施。到了1983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流动变得日益频繁。这种流动不仅包括城乡之间的流动,还包括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流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户籍制度难以适应人们频繁的迁移和身份认证的需求。综上,这说明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国家人口管理政策调整,故选D项;“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排除A项;材料中人口管理政策调整的确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但人口管理政策调整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人口管理的政策是针对全国性的,与缩小城乡差距不相关,排除C项。
8.(2024·甘肃卷·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D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伦敦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英国,故选D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伦敦居民享受的是外国制成的商品,并不是伦敦本土工业制造的产品,排除A项;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涉及这些商品的价格,无从判断是否奢靡,排除C项。
9.(2024·甘肃卷·13)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C )
A.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并广泛发行标注了各国领地分布的美洲地图,显然是为了向外界展示和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这既是对自身殖民成果的宣示,也是对潜在竞争对手的警告,故选C项;虽然绘制如此大规模的地图确实显示了西班牙的绘图技术和能力,但绘图水平的高低并非首要关注点,而是地图所传达的信息和目的,排除A项;在当时的背景下,西班牙国王关注的是政治和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经济利润。且材料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西班牙国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销售地图来赚取利润,排除B项;虽然地图的广泛发行确实有助于普及美洲的地理知识,但这并非西班牙国王此举的主要目的。他是利用地图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展示和巩固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排除D项。
10.(2024·湖北卷·15)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淳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B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民众爱看未遭受过战争侵害的反映德国南部山区风光的电影,那时的德国“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此时因为二战的失败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后受美苏冷战影响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故选B项;材料强调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未涉及民众对纳粹罪行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强调怀旧电影是对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强调电影的内容,未涉及对电影艺术的表述,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可知,联邦德国民众知晓此时国家经历了战争且由于战败被东西方势力占领,没有重构历史,排除D项。
11.(2024·山东卷·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D )
年份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1935 135 101
1940 122 221
1945 147 222
1950 190 354
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据表格信息可知,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均为增长趋势,但政府投资数额不断超过私人投资,结合所学经济大危机与二战推动了美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强化国家干预,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故选D项;表格信息强调美国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之间的对比,未涉及这些投资对美国经济恢复的作用,排除A项;表格信息强调美国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之间的对比,未涉及这些投资的去向,排除B项;结合所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2024·北京卷·1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D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机器人技术是比较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所以科技创新才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故①错误;“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说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机器人产业化发展,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进步为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故②正确;机器人主要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故③错误;“《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说明机器人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担忧,促使国家不断完善关于机器人的立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3.(2024·江苏卷·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B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非洲许多地区遭受欧洲殖民统治,欧洲语言在文学创作中占据主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殖民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后来,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使用阿姆哈拉语进行写作,使得阿姆哈拉语在文学领域得到发展和应用,使得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这增强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抵制了殖民文化的侵蚀,故选B项;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并非西非,排除A项;阿姆哈拉语的推广主要在埃塞俄比亚国内,并没有在整个非洲大陆推广,对非洲大陆的统一没有促进作用,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指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多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相互制衡、相互作用的一种趋势,单独埃塞俄比亚这一个发展中国家还不能成为一个力量中心,不能对世界多极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排除D项。
14.(2024·江苏卷·15)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D )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据材料“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并结合所学可知,寒山子的诗具有避世的特点,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到了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苦闷青年)的欢迎,这体现了此时部分美国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政治抗议、反越战、社会运动等)的失望、逃避,故选D项;材料只能体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垮掉的一代”认同“寒山诗”避世的理念,并不代表他们认同中国的“生活方式”,“寒山诗”也不能够代表中国生活方式,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时间不符,排除B项;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之前美国一直采取敌视、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排除C项。
15.(2024·广东卷·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C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民权运动,最终美国国会废除了歧视法案,使得黑人家庭受到救助的比例不断提高,故选C项;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在加强而非减弱,因此国家干预并没有减少,排除A项;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不存在经济危机,排除B项;移民问题通常指的是新移民进入美国所引发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题干中的资助项目针对的是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与移民问题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
16.(2024·湖南卷·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B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根据材料可知,1830年法国人发明的木质简易缝纫机很快应用军事制服生产,再结合所学可知军事制服对服装大小、样式均有严格标准,综合可知,木质简易缝纫机应用军事制服生产表明机器发明推动标准化生产,故选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科学管理愈发受到重视,而材料时间为1830年,制服生产能够推动科学管理,但达不到实现科学管理的程度,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全面取代”说法绝对,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密切结合,但材料时间为1830年,法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D项。
17.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D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帝国主义垄断近代工矿企业,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不是失败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B项错误;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是由于其他行业变化导致的,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
18.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上述证据体现了交通、商品、人员和资本,在欧、亚、美几大洲之间,或者说全球间的流通,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表现,故选A项。
19.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D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一致,故A项错误;“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此时仍未入超,故C项错误;材料中“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遂使家家置纺车”的信息说明市场促进江浙丝织业发展,故D项正确。
20.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C )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题干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应选C项。
2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
22.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B )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故选B项。
23.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D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皆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术联系不够紧密,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促进了技术的进步,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24.“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C )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首先判断出理论是相对论,由此根据所学可以直接选C项正确。A项是伽利略的成就;B项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D项是量子论。
25.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C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球是圆的”观点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专题10 扩张变革——世界近现代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变化
1.(2024.6·浙江卷·20)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行纪》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2.(2024·重庆卷·12)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3.(2024·重庆卷·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4.(2024.6·浙江卷·12)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
A.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5.(2024·安徽卷·13)在近代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往往有这样的做法: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一做法( )
A.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
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6.(2024·安徽卷·15)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7.(2024·湖北卷·10)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8.(2024·甘肃卷·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9.(2024·甘肃卷·13)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
A.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10.(2024·湖北卷·15)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淳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11.(2024·山东卷·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年份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1935 135 101
1940 122 221
1945 147 222
1950 190 354
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12.(2024·北京卷·1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2024·江苏卷·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4.(2024·江苏卷·15)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15.(2024·广东卷·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16.(2024·湖南卷·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17.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8.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19.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20.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2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2.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23.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24.“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25.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