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曹刿论战
《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重点)
3.体会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难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作品简介、知识拓展
二
三
四
五
故事背景介绍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字词积累
第二课时
一、论题目
二、论战争
三、论人物
论
四、作业布置
一、论题目
(二)文章怎样安排详略的?
(一)论题
一、论题目
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曹刿论战
那题目的重点是在“论”还是在“战”上面?—— “论”
明确 :本文重点在“论”,详写论,略写战,以“曹刿论战”为题,显得题文照应、详略得当。
论什么?——战前论何以战,战后论何以胜。(引出时间顺序,再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研究第一题)
(一)线索
1.人物活动线索:
请见
参战
请见——问战——参战——释疑(论战)
迎战
备战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2.事件发展线索:
(二)文章怎样安排详略的?——详略得当,重点写“论”。
详写“论战”,略写人物行动以及战斗具体经过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 (详写)
1. 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略写)
第三段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总的来说:
(1)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谈论取胜的原因,略写双方交战的情况。(2)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3)详写“曹刿”的表现,略写“庄公”。
为何这样安排?
删减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曰 :“ 何 以 战?” 公 曰 :“ 小 大 之 狱, 虽 不 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与原文对比,略去曹刿与乡人的问答,在表现曹刿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原文中写乡人,用的是反衬手法。
以乡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衬出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 可否将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由三次简化成一次?
明确 :不能。因为三次回答,各有所指 :寄望近臣、托福神明、取信于民。三次回答,两次否定,一次肯定,再现了曹刿引导庄公以民为本的良苦用心。
联系《木兰诗》课后思考与探究题:故事情节,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这样处理好处在哪里?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照应了题目“论战”。
出示材料:“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这一次战争规模不大,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结果弱国却取得了胜利。这在鲁国历史上当然是要大书特书一番的。对于历史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尤其是决定胜负关键的战争过程。而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则写得相当简洁,就是敌军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却不动声色,待到敌军三通鼓罢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这不是太轻松了吗 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作准备;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也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战争理论。”——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承上启下)
二、论战争
(一)欣赏论术
(二)长勺之战以少胜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欣赏论术
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穿插角色朗读,进行朗读指导)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论”?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论”何以战?
3.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论”何以胜?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鲁庄公三答 曹刿三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凭小恩小惠)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凭神灵保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凭取信于民) 忠之属也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论”何以战?
曹刿为什么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论何以战?——取信于民
3.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取得战争胜利的?——“论”何以胜?
第二段:概述作战过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蹬轼而忘之——刿曰:“可矣。”
第三段:详写曹刿论“何以胜”
(1)齐人三鼓,鲁军一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抓住有利于进攻时机,采用“敌疲我盈”的作战方案
(2)下视其辙,登轼望之,辙乱旗靡,故逐之。——抓住追击敌军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追着敌人,取得战争胜利。
论何以胜?——把握战机
(二)长勺之战以少胜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政治上取信于民。
原因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提示:联系古代战争论,如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明确 :长勺之战获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
1. 天时 :“齐师伐我”,可见鲁国是卫国战争,是正义之战 ;
2. 地利 :“战于长勺”,长勺就在鲁国境内 ;
3. 人和 :曹刿有爱国情怀,富远见卓识(政治才能),能细察精思(军事谋略);鲁庄公英勇无畏、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知人善任、胆识过人、不耻下问 ;军民能同仇敌忾(“齐师伐我”,必须保家卫国)。(以“人和”过渡人物形象分析)
三、论人物
(一)曹刿形象
(二)鲁庄公形象
(一)曹刿形象
1、战前——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
2、问战——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懂得政治上取信于民。
3、参战——指挥胸有成竹、沉着冷静果断,懂得把握战机,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a.把握进攻时机,“彼竭我盈“时攻击,运用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
b.把握追击时机,“辙乱旗靡”时追击,懂得“详察敌情,谨防埋伏”的战略战术。
4、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二)你如何评价这篇文章里的鲁庄公?(辩论)
鄙君组
关键词:急于求成、轻率鲁莽、目光短浅、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
1、问战:政治上无能。——鲁庄公把取胜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没有看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见识短浅。
2、参战……
3、论战……
明君组:
关键词:英勇无畏、广开言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不耻下问
例如:
战前:英勇无畏——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这十数个字透露的信息可谓多也:鲁庄公已经做了十年的鲁国国君。这个国君,面对强国来势汹汹之“伐”并不恐惧退却,而是迎国难而上,毅然选择“战”。左丘明一开笔,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已有资历,敢于担当,在精神上并不孱弱的国君形象。
问战……
参战……
论战……
材料:
(1)人物介绍:鲁庄公(前706 年~前662 年),姓姬,名同,鲁国第十六任君主,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鲁庄公即位时年仅13岁,而指挥长勺之战时年仅22岁。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3)末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古文观止》评注
小结:这么看来,鲁庄公这个配角,一方面以他的“鄙”衬托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优点。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这个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不是扁平的。我们以后也要立体地去评价人物。
四、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日:“鲁快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 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 冯梦龙的小说多了哪些内容?
明确:对齐军指挥的描写,对双方战斗场景的描写。《东周列国志》是一篇重在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的演义小说,所以要生动地记叙一场战斗,塑造有勇有谋、睿智迎敌的曹刿形象,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曹刿论战》为何没有像《东周列国志》一样详写作战过程?(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思路展示:
感谢您的观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