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魏 征
谏太宗十思疏
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
初唐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他就是魏征。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一份奏章《谏太宗十思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魏征勇于担当的情怀与高超的劝谏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2、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探 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等问题;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谏太宗十思疏
破题入文
劝谏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创造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魏征
文体常识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 义词用。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知人论世
壹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魏征,字玄成。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唐朝著名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太宗曾言,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人”便是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疏通文意
贰
诵读体文
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壅( )蔽
塞( )源 载( )舟
jùn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zhǎng
sè
zài
《谏太宗十思疏》朗诵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本文是其中一篇。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①长:生长 ②固:使动,使……牢固
③浚:疏通水道 ④德义:德行和道义
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 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水 流得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定要厚 积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3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4况于明哲乎!
①而1-3:连词,表转折
②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③而4:连词,表递进
④明哲:明智的人
译: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①当:主持、掌握 ②神器:指帝位
③重:形作名,重权 ④域中:天地间
⑤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
⑥休:喜庆,福禄
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 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i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2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①以1:连词,表并列
②胜:忍受,控制
③以2:连词,表目的,来
④而:连词,表转折
译: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皋却想要泉水流得远种。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①凡百:所有的 ②景:大
③殷:深 ④实:确实,实在
⑤克:能够 ⑥终:形作动,坚持到底
⑦盖:语气副词,表推断,大概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 没有一个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功业建成 后却德性衰微。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但是守住天下困难吗?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 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①傲:轻视,看不起
②物:人
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 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来看不起别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①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②行路:路人
③虽:即使
④董:督察
⑤振:同“震”,威吓
⑥而:连词,表转折
⑦貌:智作状,表面上
⑧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后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竭尽诚心那么吴越成为一体,傲视别人那么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法督查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但心里不服气。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①惟:只,只有
②覆;使动,使 ……颠覆
③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译;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 ) ; (人民)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颠覆(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第三段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 三驱以为度,
①诚:确实,果真 ②作:建造,兴建
③安:使动,使……安定 ④谦冲:谦虚
⑤牧:养 ⑥下:名作动,居于……之下
⑦乐:意动,以……为乐 ⑧盘游:游乐,指田猎
⑨三驱:语出《周易 · 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有度, 不过分捕杀
⑩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 “以之为”
第三段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 三驱以为度,
译:身为国君的人,果真能够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想到要谦虚而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网开一面)捕杀有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 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 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①敬:慎 ②正:形作使动,使……端正
③黜:罢黜,排斥 ④加:施加
译: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来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来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①弘:使动,使 ……光大
②兹:指示代词,这
③九德: 《尚书》所讲的九种品德
④简:选拔
⑤能:贤能的人
⑥善:形作名,好的意见
⑦惠:仁爱,宽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散播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①豫游:出游,游乐。
豫,帝王秋天出巡;
游,帝王春天出巡
②垂拱:垂衣拱手
译:文臣武将争先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就有教化(百姓被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亏无为之大道哉!
①劳/苦:使动,使……辛劳/痛苦
②司:管理
③役:役使,劳损
④亏:毁坏,减损
译:为什么使精神耗费使思绪苦恼,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问题探究
叁
明确:唐大宗在国家相对安定之际,生活上出现了奢靡的苗头。这可以从魏征的建议“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看出。
思考一:依照课文内容回答,当时的唐太宗心态怎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①魏征是一个对时事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政治家清醒头脑的人, 这可以从他对时局的分析 “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竭诚则吴越为 一体,傲物则骨内为行路"看出。
② 魏征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唐太宗“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 …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看出。(“而况”反问句式 加强语气)
思考一: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
③ 魏征是一个对国家有高度的责任感 、使命感的人,这可以从文中劝唐太宗的目的是希望国泰民安看出。
④魏征是一个拥有理想(政治抱负)的人,这可以从他对政治蓝图的描绘“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娱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看出。
思考一: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
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几戒?
解决问题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念高危
惧满溢
乐盘游
忧懈怠
虑雍蔽
想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见可欲
将有作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思知足以自戒
思三驱以为度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治国
平天下
正己
安人
正心
修身
十思内容
把“十思”的内容概括为“五戒”,可以怎么概括呢?
戒奢侈 (第1、2条)俭(生活)
戒骄傲(第3、4条)谦(待人)
戒纵欲(第5、6条)慎(处事)
戒轻人言(第7、8条)正(用人)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明(执法)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人尽其能 垂拱而治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语重心长,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太宗动容?
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固本思源
二.
总结历史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反面
正面
居安思危
一.
谈谈“十思”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魏征劝唐太宗对天下黎民要竭诚以待,赏罚分明。
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与魏征的观点是一致的。
如: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这些句子,对我们的修身养性极有启发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探究延伸
[高考再现]: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 。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