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备考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备考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20: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中考一轮复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大概念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单元大概念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19世纪末
1911年
10月10日
1912年3月
广义的辛亥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
壹 规划民主共和蓝图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规划民主共和蓝图
任务一:观看时间轴,思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何兴起?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
甲午中日
八国联军侵华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
开始
进一步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技术
制度
《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一、规划民主共和蓝图
时间 事件
1894年 成立兴中会
1895年 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广州起义失败
1903年 陈天华撰写《猛回头》《警世钟》
1904年 成立华兴会、光复会
1905年 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1907年 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1911年 广州黄花岗起义
任务二:根据材料,概括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开展的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活动所起的作用。
思路点拨
对历史事件通过“合并同类项”来进行概括
革命活动: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革命派撰写革命著作,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作用:凝聚了革命力量;加速了革命的进程;激励更多的人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一、规划民主共和蓝图
同盟会成员合照
目的
时间
地点
政治纲领
领导
机关报
性质
任务三:阅读教材,完善表格内容
同盟会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一、规划民主共和蓝图
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内 涵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民生主义
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地位: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贰 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中华民国建立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任务一:指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起义活动有什么特点?并说明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在南方,主要在沿海地区
次数多
经济比北方要先进 进步思想传播比较快
便于接受海外华侨的资助
体现了革命者屡败屡战,坚定必胜的信心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任务二: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结果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失败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失败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失败
1911 黄兴 黄花岗起义 失败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武汉:首义之城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任务一:找出关于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
五色旗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时 间:
地 点:
临时总统:
副总统:
性 质: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1912年
1913年
1915年
1917年
民国一年
民国二年
民国四年
民国六年
(民国纪年)
(公元纪年)
公元××年=(1912-1)+民国××年
八路军的臂章上的“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应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 )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39年
C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2.12)
孙中山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2.13)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1912.2.15)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3.12)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2.4)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任务二:说说《约法》核心内容体现了哪些政治主张?
【性质、地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价值、意义】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任务三:(评价)辛亥革命进步性:(结合材料及课本内容)
材料:“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 金冲及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
②政治上: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②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二、初建民主共和框架
任务三:(评价)辛亥革命进步性:(结合材料及课本内容)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说说你的理解。
材料: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启示:
①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②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
肆 民主共和遭遇挫折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四、民主共和遭遇挫折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1912.1.1
1912.3
1928
四、民主共和遭遇挫折
任务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有何启示?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国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兵自由行动,派驻中国要地。
——林明德《日本与洪宪帝制》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称帝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③全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结果;
④帝国主义反对。
启示: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必败。
四、民主共和遭遇挫折
任务二:根据材料总结军阀割据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北洋政府维持财政主要靠举借内外债,举借帝国主义附加各种苛刻条件的外债,财政经济上已受到帝国主义的钳制,实际上是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军阀混战时期百姓流离失所
①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②列强涉政;
(中国成为列强侵略、奴役对象)
③民不聊生;
(社会动荡,严重破坏经济,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近代化探索的比较
运动名称 领导阶级 学习层面 思想主张 目的 性质 特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陈独秀)
器物
技术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自强
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维护清朝统治
建立君主立宪制
追求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追求民主和科学
改造国民性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小试牛刀
1.某历史探究小组基于“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等要求,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相关叙述展开讨论。其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2.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
A.A B.B
C.C D.D
D
B
小试牛刀
3.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因此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B.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
D.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4.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C
B
小试牛刀
5.阅读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示意图中A、B、C、D对应的内容。
(2)孙中山的救国历程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有哪些重要启迪?
(1)A:改良 B:革命 C:旧三民主义 D:新三民主义
(2)要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断对实践进行总结,与时俱进;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小试牛刀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1900年,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两次起义均遭到失败。孙中山后来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材料二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如《民国新闻》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广州起义到惠州起义,中国民众对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答案】(1)由恐惧到支持,由反对到接受;人民对清政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民族意识的觉醒。
(2)持赞赏、支持的态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