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导入新课同学们,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柳的风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们领略过松的雄姿——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们也遥望过梅的倩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今天,让我们随着茅盾先生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生长的白杨树,听一曲关于白杨树的赞歌。小白杨白 杨 礼 赞 茅 盾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
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 》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2、生字词音形义
“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白杨礼赞”是倒装的动宾短语。预习检测婆娑( ) 楠木 ( )
秀颀( ) 虬枝( )
无边无垠( ) 开垦( )
坦荡如砥( ) 毡子( )
恹恹欲睡( ) 主宰( )
旁逸斜出( ) 倦怠( )复习:一、红色字注音(各3分,36分) 二、解释下列词语(各5分,35分)1、坦荡如砥:
2、妙手偶得:
3、伟岸:
4、秀颀:
5、婆娑:
6、主宰:
7、无边无垠:
三、根据解释写出词语(各5分,36分)1、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2、树枝从树干旁边斜伸出来。( )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
4、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
5、视力所及的范围。( )
6、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
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同时
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初读感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为什么?1、文章开篇一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讲,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从结构上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而且点明文章描述的对象——白杨树,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理清层次 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自然景象: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欣赏风景美生长环境美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本段是从高原的外形、色彩及给人的感受等方面来写的。其外形特点是:大、平、高;色彩是:黄绿错综;给人的感受是:“雄壮”“伟大”
描写黄土高原不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目的是:展现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作铺垫。3、文章第2段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
的景象的?其目的是什么?4、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此段是过渡段,它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与第1段相比,多了个“极普通”,以此来衬托其伟大,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感悟形象美研读第五自然段力争上游笔直,绝无旁枝向上,紧紧靠拢片片向上光滑淡青色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努力向上旺盛,力争上游坚强,斗争精神请用
“白杨树是一种 的树。”
来归纳它的形象。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怎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朗读第7段) 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研读四个反问句1、将它们改为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1、由树及人,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做铺垫;
2、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
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
4、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
的精神和意志。白杨树象征什么?揭示象征意义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
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他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写作背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农民哨兵精神意志1、白杨树象征什么?
2、有何相似之处?揭示象征意义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相同的地域相似的品质 《亮剑》主人公李云龙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的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 不是。第8段用抒情性议论的笔调,以“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正是有这段抒情议论的点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鲜明突出。文章第7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那么第8段是不是多余呢?深情朗诵9自然段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起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作用。严谨的结构:第1段:
2—4段:
5—6段:
7—8段:
第9段: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其生长环境。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揭示其象征意义,点明主题。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散文的写作特点形散神不散语言特点??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题白杨图 茅盾(1943)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总结?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模仿《白杨礼赞》写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1、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严谨的结构。
3、强烈抒发感情的句式。拓展训练1.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蜡烛手套太阳大海电线杆青松荷花风筝作业:2、仿写:用优美句式 善于抒情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
就因为它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
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