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中高2024级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8分,每题3分)
1.如表为中国某城市1957年与1952年工业产值与重工业占比情况的比较,这一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6.54亿元 12.69亿元
重工业占比 18.32% 37.36%
A.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2.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A.针对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B.为了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D.为了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3.“除四害运动”是“大跃进”时期的第一场人民运动,中共会议将麻雀定为四害之中的“老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共捕杀麻雀19.6亿只,导致农田中的害虫几乎没有了天敌,造成次年的粮食严重歉收,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饥荒问题。这表明()
A.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于仓促 B.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发展理念
C.“左”倾错误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 D.国家发展目标带有一定盲目性
4.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学术问题上,邓小平反对思想僵化,主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争论,他要求“双百”方针要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决不能反对这个最大利益。邓小平此举旨在()
A.纠正“左”倾对文艺工作的影响 B.激发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D.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
5.1977年安徽省“省委六条”出台后,一些生产队开始推行责任制。后来经过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中央、地方和学界大量的调查研究,最终才水到渠成出台了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据此可知()
A.渐进式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 B.极“左”思潮阻碍社会改革
C.改革开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地方实践助推农村经济改革
6.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1)
A.“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B.“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问题上成功应用
C.“一国两制”也同样适用于台湾问题 D.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
7.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这一理念()
A.促成世界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B.使世界所有国家都享有了同等的话语权
C.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D.使中国成为主导全球治理的超级大国
8.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下列成就属于“新时代十年”的是()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③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④
9.近年来,我国以“大国外交”的姿态,首倡亚投行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派遣维和部队、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这最能说明新时代中国()
A.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B.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C.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D.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0.农业有比狩猎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定居生活也方便了粮食囤积。当有人囤积的粮食多到可以供养他人时,一部分人就开始从事纺织、手工、建筑等其他工作。一个人积累的粮食越多,依赖和追随他的人也就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统治阶层。这说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①促进了社会分工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 ③推动了阶级分化 ④改变了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在古埃及社会中,对神祇的崇拜深植于原始时期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埃及法老自视为太阳神(即拉神)的化身,随后对阿蒙神的信仰亦使其成为该神的神圣代言人。在王国体系中,君主同时担任国家的行政首脑与最高宗教祭司的双重角色。据此,古代埃及()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王权受到教权制约
C.宗教氛围较为宽松 D.政教合一体制嬗变
12.在汉谟拉比时期,王室法官接受国王指派负责各大城市的案件的审理,国王享有最高司法权,对判决不服可向国王提出上诉。国王享有赦免权,并亲自审理一些重大刑事案件。这一举措()
A.维护了法律的至高权威 B.有利于国王权力的加强
C.传播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D.确保了司法程序的公正
13.下面是高一某学生制作的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
地跨欧亚非大三大洲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推广希腊文化,使希腊文化从巴尔干直接深入西亚和印度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4.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以下关于各区域文明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A.西亚: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在莎草纸上写下洪水传说
B.埃及:首陀罗们用象形文字在泥版上计算泛滥季时间
C.印度: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的冲击,发明了“0”
D.希腊:斯巴达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
15.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产生,它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和顺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由此可知,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A.有利于印度统一思想 B.冲击了种姓制度
C.得到了婆罗门的支持 D.提高了吠舍地位
16.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规定:中央铸造的金币称为“大流克”,可通行全国;行省铸造银币,一般只能在省内流通;自治城市铸造铜币,限城内使用。此外,大流士一世也对货币成色、重量进行了统一规定。这一改革()
A.旨在改善货币的质量 B.便利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导致地方财富严重流失
二: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领导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个事关大一统的制度考虑。中国的大一统社会一直存在着基层社会自发的封建化倾向,当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瓦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就必须要废除其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
最后,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常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必须快速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国防工业,因此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自寒竹《民族复兴百年进程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
-整理自【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伟大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推进“深度市场化”所做的努力。(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因为诸事不是依少数人意见而定,而是取决于多数人,所以就叫做民主政治。这是不是说是属于每个人的东西呢?法律是为所有的人制定的,对于有私人纠纷的人来说,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至于职街,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优于他人,这并非由于他的出身,而是由于他的才能和功绩,使他获得重要地位。反之,贫穷并不能使一个有才能为国效力的人,因为地位卑微而被埋没。-摘编自(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权利主体只能是罗马市民。公元212年,卡里卡拉帝授予殖民地臣民市民资格,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外来人都获得罗马市民权之后,才逐渐取消了对罗马市民法主体的限制。罗马法的主体之所以如此狭隘有限,是与罗马早期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罗马市民资格的普遍授予不仅使帝国内所有的臣民都成为罗马市民,而且确认了所有人(除奴隶外)在法律上的平等,从而带来了私法权利的统一。
-摘编自谭建华《试论罗马法形式主义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主体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
材料 各地的临时性粮票最早始于1950年。1953年11月,政务院正式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一律不准私自经营粮食”;“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1955年9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名义印制的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发行使用,同时印发油票。1957年7月,先后印发肉票、蛋票、糖票、烟票、酒票等。1960年起,进饭馆吃饭也要交粮票,地方粮票则仅限于当地专用,出远门需兑换全国粮票或省级粮票。
1980年至1990年,各地相继取消糕点票、布票、烟酒票、肉票、蛋票、糖票。1992年,全国844个县(市)相继放开粮食价格;1993年4月,全国粮食“四证三票”同时废止,宣告了票证时代的终结。 -摘编自李赢《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票证:见证家国巨变的记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结构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荣中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D A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C B B
一:单项选择题(48分)
1.B【详解】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1957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重工业占比也显著提高,这正是“一五”计划实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成果,B项正确;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于1958年,主要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在1952年底就已完成,排除C 项;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土地改革主要是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工业产值和重工业占比的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2.C【详解】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60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党中央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C项正确;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主张在处理敌我矛盾时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要用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与题意无关,排除A 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是在1958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上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C。
3.B【详解】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中国)。据材料“截至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共捕杀麻雀19.6亿只,导致农田中的害虫几乎没有了天敌,造成次年的粮食严重歉收,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饥荒问题”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大规模捕杀麻雀后,农田害虫因失去天敌而泛滥,直接引发粮食减产。这一后果表明,经济决策(如农业政策)若脱离科学规律,必然导致严重问题,印证了“科学发展理念”的必要性,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政策制定流程的时间问题,而是强调决策依据的片面性,排除A项;题干更强调具体政策(除四害)的科学失误,而非泛化的政治路线错误,排除C项;题干更侧重后果与科学规律的关系,而非目标本身的盲目性,排除D项。故选B项。
4.B【详解】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主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争论,他要求“双百'方针要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争论,并且要求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这样做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通过“双百”方针让各种积极有益的思想碰撞,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主要是纠正“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的影响,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双百”方针要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双百”方针为全国人民最大利益服务,而不是单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并非局限于文化生活层面,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围绕如何让“双百”方针服务人民利益,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展开的,没有提及培养文艺人才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D【详解】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7至198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安徽“省委六条”的出台以及随后的地方探索表明,地方实践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为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依据,也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提供了示范作用,D项正确;渐进式改革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说法正确,但材料内容未涉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A项;极“左”思潮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阶级斗争、严重扩大打击面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思潮阻碍了社会改革,材料内容没有直接体现极“左”思潮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改革”,未体现“开放”,同时也未体现“群众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6.A【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7年和1999年(中国)。“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首先在香港问题上成功应用,A项符合题意,A 项正确;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上首先成功应用,说法正确,排除B项;“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说法正确,排除C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说法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7.C【详解】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2年(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态度和决心,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责任担当,C项正确;目前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排除A项;在国际舞台上,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等因素的差异,不可能所有国家都享有同等的话语权,排除B项;“主导全球治理的超级大国”这种说法与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B【详解】时空:2022年(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期间
是2012年至2022年,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这一理念
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理念和方案,①符合题意。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③符合题意。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④符合题意,此B项正确;《反分裂国家法》是在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不属于新时代十年(2012-2022年)的范畴,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C【详解】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大国外交”、“首倡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中国首倡亚投行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派遣维和部队等,实现了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跃的外交转型,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作为,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C项正确;新型大国关系主要侧重于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题干中的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派遣维和部队等举措,不仅仅是针对大国,还涉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等,范围更广,排除A项;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强调的是外交关系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广泛开展和布局,题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行动来体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为和担当,重点在于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责任,排除B项;题干中这些举措主要是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发展等,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坚决反对行为,更多的是在展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排除D项。故选C项。
10.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根据材料“当有人囤积的粮食多到可以供养他人时,一部分人就开始从事纺织、手工、建筑等其他工作”可知,农业的发展使得粮食有了剩余,从而能够供养一部分人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出现;根据材料“一个人积累的粮食越多,依赖和追随他的人也就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统治阶层”可知,由于农业生产带来的粮食积累差异,导致了一部分人能够凭借粮食优势成为统治阶层,而其他人则处于被统治地位,这推动了阶级分化;根据材料“农业有比狩猎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定居生活也方便了粮食面积”可知,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从狩猎采集的流动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而引发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加、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等,材料中讲述的是农业出现和发展对早期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商业革命相关内容,所以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没有引发商业革命,不符合题意,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A【详解】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埃及法老自视为......神......的化身......神的神圣代言人”“君主同时担任国家的行政首脑与最高宗教祭司的双重角色”可知,在古代埃及,法老自视为神的化身,同时担任国家的行政首脑与最高宗教祭司,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法老借助神权来加强王权,而非教权制约王权,排除B项;太阳神、阿蒙神都是古埃及神祇,材料未提及古代埃及信仰自由、宽容外来宗教,无法说明宗教氛围较为宽松,排除C项;材料反映古埃及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未提及这一体制的变化过程,“嬗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 项。
12.B【详解】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谟拉比时期。据材料可知,国王指派王室法官负责各大城市的案件的审理,国王享有最高司法权,国王享有赦免权,体现了国王权力的增强,B项正确;国王享有最高司法权,维护的是国王的利益,而非维护了法律的至高权威,也无法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君权神授思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B项。
13.B【详解】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世界)。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B项正确;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没有广泛推广希腊文化,排除A项;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建立于39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C【详解】这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佛教是印度重要的 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C项正确;苏美尔人生活在古代西亚,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A项;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一个种姓,使用象形文字的是古代埃及人,排除B项;斯巴达是 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5.B【详解】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和忍耐和顺从,这冲击着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B项正确;统一印度思想夸大了佛教的作用,排除A项;佛教反对众兴镇制度,而婆罗门教的说教正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和宗教基础,排除C项;佛教虽然提倡众生平等,但这并没有提高吠舍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B【详解】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据题干“中央铸造的金币称为“大流克”,可通行全国;行省铸造银币,一般只能在省内流通;自治城市铸造铜币,限城内使用”“对货币成色、重量进行了统一规定”可知,波斯帝国的货币改革,通过规定不同铸造主体的流通范围、货币的成色和重量,便利了中央发行的金币在全国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统一货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改善货币的质量”不是主要目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这一货币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掠夺地方财富,因此不能得出“地方财富严重流失”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5分)(1)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的政党(或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防止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消除威胁大一统制度的经济基础;实现工业化的现实需要。(4分)伟大意义: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或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保证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6分)
(2)特点:国家主导;“建”和“拆”结合;以重工业为主;规模大;范围广。(3分,任答3点)意义: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4分)
(3)问题: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依赖管理者的个人能力。(2分)
努力:南方谈话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历史必然性:根据材料一“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可知,中国共产党是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的政党(或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可知,防止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根据材料一“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就必须要废除其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可知,消除威胁大一统制度的经济基础;根据材料一“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国防工业,因此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可知,实现工业化的现实需要。
伟大意义: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相关知识可知,分别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保证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等方面说明即可。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可知,国家主导;根据材料二“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可知,“建”和“拆”结合;根据材料二“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可知,以重工业为主;根据材料二“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可知,规模大;范围广。
意义:根据材料二“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及所学可知,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根据材料二“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及所学可知,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或者有利于西部开发。
(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问题:根据材料三“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可知,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根据材料三“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可知,依赖管理者的个人能力。
努力:根据材料三“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南方谈话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说明。
18.(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3分答对任意3点)意义:雅典民主政治促使雅典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4分)。
(2)变化:由罗马公民扩大到整个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2分)。原因: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等。(6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因为诸事不是依少数人意见而定,而是取决于多数人,所以就叫做民主政治”可知,人民主权;根据材料“法律是为所有的人制定的,对于有私人纠纷的人来说,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知,法律至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意义:根据材料“因为诸事不是依少数人意见而定,而是取决于多数人,所以就叫做民主政治”“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而是由于他的才能和功绩,使他获得重要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促使雅典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2)变化:根据材料“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权利主体只能是罗马市民”“公元212年,卡里卡拉帝授予殖民地臣民市民资格,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外来人都获得罗马市民权之后,才逐渐取消了对罗马市民法主体的限制”可知,由罗马公民扩大到整个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原因:根据材料“罗马法的主体之所以如此狭隘有限,是与罗马早期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罗马市民资格的普遍授予不仅使帝国内所有的臣民都成为罗马市民,而且确认了所有人(除奴隶外)在法律上的平等,从而带来了私法权利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等。
19.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短缺,需要保障工业化与城市基本生活供应;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和消费品,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这一时期,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制,陆续发行粮票、肉票等多种票证,票证供应制度逐步形成(5分)。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紧缺的状况得到改善。这一时期,政府取消粮票、肉票等票证,各省放开粮食价格,凭票供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逐渐减弱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5分)新中国票证供应制度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新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2分)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设问是以“票证:见证家国巨变的记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首先,据材料“粮票最早始于1950年”“1980年至1990年,各地相继取消......票证时代的终结”可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票证经历了使用到取消的历程,结合所学分析票证的使用到取消的原因;首先,分析票证的使用,据材料“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一律不准私自经营粮食”可知,粮票作为一种购粮凭证,反映了国家对粮食进行宏观控制和统一调剂,以粮票为代表的各种票证的发行使用受到物资供应、计划经济等因素影响,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短缺,需要保障工业化与城市基本生活供应,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和消费品,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这一时期,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制,陆续发行粮票、肉票等多种票证,票证供应制度逐步形成;其次,分析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影响因素,据材料“1980年至1990年,各地相继取消糕点票、布票、烟酒票、肉票、蛋票、糖票。1992年,全国844个县(市)相继放开粮食价格;1993年4月,全国粮食'四证三票'同时废止,宣告了票证时代的终结。”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生产得到发展,市场逐步活跃,各类产品越来越多,各种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得出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紧缺的状况得到改善,这一时期,政府取消粮票、肉票等票证,各省放开粮食价格,凭票供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逐渐减弱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新中国票证供应制度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新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