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8:5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3月联考
历史(B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在距今7300多年的安徽双墩遗址中发现的刻画在陶碗中的图样。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A.生产工具以陶器为主 B.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明显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食物供给的来源多元化
2.下表是16~17世纪南美洲阿劳卡尼亚地区部分物种演变情况。由此可知
时间 演变
16世纪初 西班牙人引入小麦、葡萄等作物及牛马牲畜,形成了“西班牙-地中海农业模式”
16世纪后期 原住民原本依赖的骆马和玉米等作物逐渐被欧洲物种取代
17世纪 外来动植物已占据主导地位,骆马局部灭绝
A.殖民化导致美洲原有社会解体 B.人地矛盾因物种的迁徙而激化
C.新航路开辟阻碍美洲农业发展 D.物种交流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
3.当前,非洲国家因贫困、农业技术落后和冲突导致粮食短缺,尤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依赖国际低价粮食进口。与此同时,美国通过转基因作物技术大幅提升单产,粮食出口占全球市场15%以上;欧盟则通过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农民,粮食自给率高达116%。这反映出
A.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加剧了粮食危机 B.南北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差距明显
C.工业化建设导致非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D.扶贫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之道
4.魏晋时期,工匠在兵器制造过程中采用将生铁液注入熟铁的技术,通过碳元素的扩散,成功制成了优质钢材。与传统的“百炼钢”相比,这种工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南北朝时期,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刀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冶铁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B.劳作方式转型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C.工艺革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D.市场需求助推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5.17世纪,人们依赖自然现象或教堂钟声计时,对于具体时间的认知因地域而异。到了19世纪,全球统一时间标准-格林尼治时间,取代地方性时间体系,西欧民众开始以分钟为单位规划生活。这种标准化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如学校课程表、公共交通时刻表。这一变化
A.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B.根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显示了理论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折射出人们的宗教观念逐渐淡化
6.当前,腾讯觅影、IBM Watson等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医学影像,可辅助医生进行诊疗,减轻医生工作负荷的同时降低了误诊率。专家预测,到2035年,AI技术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创造超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
A.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B.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
C.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商业模式 D.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7.16世纪初,葡萄牙里斯本城通过垄断东印度香料贸易积累财富,西班牙的塞维尔城因控制了美洲白银与黄金的运销,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些现象
A.受到金本位制的深刻影响 B.源于西欧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C.表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D.得益于国际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8.下表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内的部分谈判。这说明当时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谈判 内容
日内瓦谈判(1947~1948年) 美国通过互惠原则迫使欧洲国家接受其工业品进入市场,同时保留对农业的贸易保护
肯尼迪回合(1964~1967年) 美国钢铁行业通过游说政府,将倾销定义为“低于成本销售”,从而限制日本钢铁出口
东京回合(1973~1979年) 美国要求其他国家承认其食品安全和环保标准,否则限制进口
A.渗透着鲜明的大国强权色彩 B.蕴含强烈的冷战思维
C.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D.冲击了多边贸易体制
9.盛泽镇在明初仅为五六十户的村落,至万历年间发展为五万人口的巨镇。镇上“机坊林立,雇工数千”,镇内的桑行(桑叶销售)、丝行(生丝收购)、绸行(绸缎销售)分工明确。这可用于佐证明朝
A.市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B.市镇间生产协作紧密
C.江南市镇经济功能凸显 D.政府已放弃抑商政策
10.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伦敦有万人每天早晨醒来不知道下一夜将在什么地方度过”“房子从地下室到阁楼都摆满了床······所有这些人都乱七八糟的躺在一起。然后就开始各种各样的争论、吵闹、打架。”这反映出英国
A.城市产业结构亟需优化 B.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建设倒退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11.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以高昌、交河城为核心,建立了放射状交通警戒系统,涵盖戍堡、烽燧60余处,“商旅循沟垒而行”。这表明唐朝交通建设
A.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 B.注重维护边疆统治秩序
C.繁荣了边境榷场贸易 D.优化了城市的经济结构
12.下图反映了1964~201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横滨市新横滨站周边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立体化交通推动城市功能的转变 B.高铁成为陆路交通主体
C.交通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D.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13.自1988年中国建成第一条沪嘉(上海一嘉定)高速公路以来,财政部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有效缓解了贷款修建公路所产生的还本付息压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998年底的6258公里增长为2022年底的17.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这体现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
A.发挥了政府引导与社会融资作用 B.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
C.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增长 D.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
14.秦朝乡里一旦出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典甲需负责调查和迅速上报,朝廷则根据疫情情况派医生检查治疗,并将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送往专门的隔离区进行隔离治疗。任何环节出现问题,相关责任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由此可知,秦朝
A.从源头遏制了疫病的传播 B.革新了疫病防治的主要方法
C.具备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D.防控疫情得益于中央集权制
15.1918年“大流感”使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深受其害。在英格兰地区,每周死亡人数超出4000人;在德国,40万人死于该病。大量的人员损耗使交战双方均产生了厌战情绪,特别是德军士兵发动起义以至于帝制崩溃。这主要说明疫病
A.催生了新的社会制度 B.刺激了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C.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 D.暴露出全球卫生系统的脆弱
16.美国医疗体系高度依赖私人保险,患者需要自行承担部分高昂的医疗费用,保险公司则在患者支付后进行报销。此外,私人保险公司通常会拒绝为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承保,或者通过提高保费和增加附加条件来限制投保人利益。这反映出美国
A.医疗专业化水平有待于提高 B.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
C.医疗保障的普惠性存在不足 D.医疗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芜湖位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清前中期县城区域扩展至1.3平方公里,城中的“十里长街”,“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芜湖承接了徽州山区的竹木、茶叶等物资输出,至嘉庆年间,“芜钢”被官方列为重要税源,大型钢坊如卜氏店、葛永泰等产品畅销全国。芜湖还依托皖南肥沃的农业产区,成为稻米转运节点。宁池太广道道台驻芜湖,辖区跨越皖南核心经济带,其兼任关务监督,实行集中征税制度,从皖南运输木材至江苏,只需在芜湖一次性完税。
-摘编自张绪《清代皖江流域的徽商经济与社会活动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芜湖人口锐减至2万余人,长江以北的农民大规模迁入,带来的中原官话成为主流,芜湖方言声调简化至5个。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成为安徽唯一通商口岸。天主教堂采用哥特式尖拱,海关大楼、怡和洋行采用西方拱券门廊。20余所会馆,定期举办祭朱熹等祭祀活动、徽剧演出。移民涌入后“文人茶会”演变为劳工阶层的“大碗茶”社交,茶馆内同时上演徽剧与江北庐剧。晚清芜湖以“中国四大米市之首”闻名,十里长街成为手工业与商业的核心区。
-摘编自张笑笑《芜湖近代历史建筑》等
材料三
抓住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芜湖已形成“空铁公水”立体交通网,吸引重大项目落地。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芜湖通过交通枢纽吸引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资源,高铁网络使芜湖融入上海、南京“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与公交夜间延时服务促进了“夜间经济”,市民跨江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农村公路实现“镇镇通三级路”“村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率、物流节点覆盖率均达100%。
-摘编自王世宁《芜湖市交通发展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中期芜湖县城商业高度繁荣的重要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芜湖城市文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上述特征形成的政治因素。(10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当代芜湖交通枢纽地位强化的积极作用。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交通条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东汉政府设立“方丞”专管医方,太医令负责宫廷医疗,民间出现师徒传承制度,如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初年,系统记载了365种药物,首创“三品分类法”,确立中药四气五味理论。西域的胡桃、诃黎勒等药材丰富了中原药库。西南地区开窍醒神的麝香、凉血解毒的犀角等药材通过贸易进入内地。沉香、乳香、丁香等则通过“香药之路”输入,被称为“舶药”。冶铁技术提升促进制药工具改良,炼丹术推动药物炮制与制剂技术发展。当时发展出煎煮、浸泡、研磨、蒸馏等12类制药工艺,规范了药材采集、加工流程。张仲景提出“药性归经”理论,将药物与经络系统结合,指导临床用药。他还最早提出“治未病”理论,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早期干预思想,华佗创编五禽戏,开创运动医疗健身先河。
-摘编自王晓鹤《中国医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汉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东汉中医药学发展的主要因素。(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人文社会影响 蒸汽机替代劳力;机器替代手工劳动 标准化、规格化、非个性;机器缩短人际距离 机器替代脑力劳动
制约和条件 国内地表资源不足,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国内地下资源不足,国际各类资源丰富 世界自然资源耗竭,知识积累日益增强
资本和技术来源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殖民掠夺、贸易盘剥、海外开发和资本奴役 人才掠夺、战争激发、国际秩序、空间技术
商业模式 集中化、理性化 商场、批发零售体系 直销式、网络化
生产技术特征 集中式、规模化、机器化 集团式、集约化;大规模生产低成本化 分散式、合作性
社会基础结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兴起、自耕农阶级衰弱,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宝塔形社会 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垄断、中产阶层、福利保障制度,等级组织,尖塔形社会 网络化社会结构、专业阶层平面化社会,节点组织,互补协作关系
技术发明主要来源 实践经验 科学指引 战争和消费需求拉动
科学技术 生产技术科学 自然科学技术 绿色全面科学技术
-摘编自朱灏《国家战略经济学》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三次科技革命”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3月联考·历史(B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知识定位】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陶碗上猪形符号体现出家畜饲养是食物来源之一,鱼形和鹿形符号说明渔猎活动能提供食物,叶脉形符号可能与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等有关,也是食物的获取途径之一,从时间上来看,当时中国处于新石器时代,而人们已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叶脉形符号可能与农耕有关,这些反映了该时期有多种食物获取方式,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陶碗”,不能得出“生产工具以陶器为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贫富分化,且这一现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2.【知识定位】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6世纪初西班牙人引入小麦、葡萄等作物及牛马牲畜,之后原住民原本依赖的作物逐渐被欧洲物种取代,到17世纪外来动植物占据主导地位,骆马局部灭绝,这一系列变化表明物种交流对南美洲阿劳卡尼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D项。材料主要聚焦生态变化,没有体现“原有社会解体”,故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人口压力或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而是强调物种演变导致生态变化,故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推动了美洲农业发展(如引入牛、马、小麦),尽管部分本土作物被取代,但整体上农业仍在发展,故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3.【知识定位】国际粮食安全。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非洲国家大多经济相对落后,属于南方国家,美国和大部分欧盟成员是发达国家,属于北方国家,而非洲依赖国际低价粮食进口,美欧自给率高,美国还大量出口粮食,这体现出南北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差距明显,故选B项。“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主要指的是世界农业和工业的地域分工,材料只体现了非洲、美国、欧盟在粮食生产和供给方面的不同情况,没有涉及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对粮食危机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国家因贫困、农业技术落后和冲突导致粮食短缺,而非工业化建设,故排除C项;大力发展农业,确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才是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B
4.【知识定位】中国古代手工业进步。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材料中工匠在兵器制造中将生铁液灌注到熟铁中是灌钢法,这种技术的生产效率较传统“百炼钢”提升了十倍,属于工艺革新,南北朝时候已经普遍利用灌钢法制作刀镰,说明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 项。该技术也用于制作兵器,不能得出冶铁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劳作方式转型,故排除B项;冶铁业在古代基本是官营,材料中也看不出市场需求的有关信息,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C
5.【知识定位】工业革命的影响。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交通运输等的发展需要精确统一的时间来协调生产、安排行程等,全球统一时间标准以及以分钟为单位规划生活等标准化的渗透,适应了工业化社会有序生产和高效运转的要求,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时间标准变化的起始时间不完全相符,且时间标准化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革,并非世界市场确立,故排除B项;理论和技术实现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变化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这一特点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强调时间标准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没有直接体现人们宗教观念淡化,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A
6.【知识定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能辅助诊疗,减轻医生工作负荷、降低误诊率,预计为中国医疗行业创造超万亿元市场规模,这表明其为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了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故选A项。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涉及医保、医疗救助等制度方面,而材料强调的是人工智能在医疗技术和市场规模上的作用,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传统的商业模式被打破等相关内容,故排除C项;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比例和关系的变化,材料只是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和影响,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A
【知识定位】近代商业贸易。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和西班牙处于大西洋沿岸有利位置,里斯本垄断东印度香料贸易,塞维尔掌控美洲金银运销,这些繁荣都得益于国际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选D项。金本位制到19世纪才在欧美国家广泛确立,16世纪初尚未形成并对贸易产生影响,故排除A项;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繁荣主要源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和贸易垄断,而非西欧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生产能力提升有限,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因特定贸易和资源掌控而繁荣,未体现商业经营方式创新,如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故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8.【知识定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凭借自身实力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内,为维护本国利益,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他国,渗透着鲜明的大国强权色彩,故选A项。冷战思维主要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对抗,表格中的谈判内容主要围绕贸易规则和贸易保护,未体现冷战思维,故排除B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多边贸易协定,旨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而非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故排除C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就是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谈判是在其框架内进行的,目的是协调贸易关系,并非冲击多边贸易体制,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A
9.【知识定位】明朝市镇。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盛泽镇从明初五六十户发展为五万人口的巨镇,“机坊林立,雇工数千”,反映了人口集聚和手工业规模扩大,镇内桑行、丝行、绸行分工明确,体现出产业链专业化(桑叶种植→生丝收购→绸缎销售),这都反映了市镇以丝绸业为核心形成商业网络,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道路、水利、仓储等基础设施,仅强调产业分工和商贸活动,无法佐证“设施建设完善”,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盛泽镇的经济情况,不涉及市镇间的关系,故排除B项;明朝虽出现“一条鞭法”等政策调整,但重农抑商仍是国策,盛泽镇繁荣源于民间经济活力,而非政府主动放松抑商,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C
10.【知识定位】近代英国城市化。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在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这说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英国社会问题突出,故选D项。材料强调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未涉及产业结构,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并非导致城市建设倒退,故排除B项;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从长远看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是上升的,材料只是反映了部分工人阶级的艰难处境,故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11.【知识定位】唐朝交通。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唐朝建立的放射状交通警戒系统,特别是戍堡和烽燧的设置,明显是为了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监控。这种交通警戒系统不仅有助于军事快速反应,还能确保商旅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通行,从而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统治秩序,故选B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的地方割据现象,与边疆交通建设无直接关联,故排除A项;榷场贸易是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在边境开展的贸易,故排除C项;城市经济结构与边疆交通建设无直接联系,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B
12.【知识定位】现代日本交通。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从1964年到2014年,日本建设东海道新干线和新铁路,新横滨站周围的次干道也在增多,横滨市商业范围开发强度不断增强,居住范围开发强度也在增强,体现出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故选C项。城市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材料没有体现立体化交通及城市功能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铁路、公路的发展情形,看不出高铁成为陆路交通的主体,故排除B项;“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通常指的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率达到最优状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和愿望,材料中商业范围和居住范围开发强度在增强,但体现不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C
13.【知识定位】中国现代交通。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财政部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属于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这极大地减轻了贷款修建公路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促进了高速公路建设,体现了政府引导、推动基础设施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政府通过国债筹资,而非市场机制主导建设,未体现市场化程度高,故排除B项;发行国债是筹集建设资金,属于财政支出范畴,而非增加财政收入,逻辑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未涉及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等“均衡发展”内容,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A
14.【知识定位】秦朝疫病防控。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秦朝通过中央集权体制,使乡里典甲按规定上报疫情,朝廷统一调配资源(派医生、设隔离区),并对环节责任人追责,这种自上而下的管控模式,正是中央集权制在疫情防控中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对传染病病例的调查、上报、隔离治疗及责任追究,未涉及从源头(如预防疫病产生)遏制传播,故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秦朝之前的疫病防治方法,无法通过对比得出“革新”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疫情防控的管理流程(上报、隔离、追责等),而非临床诊疗技术或经验,故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15.【知识定位】近代疫病。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大流感导致交战双方人员损耗、厌战情绪蔓延,甚至引发德军起义和德国帝制崩溃,对一战局势及后续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体现了疫病对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虽提及德国帝制崩溃,但未体现大流感直接“催生”新社会制度,且德国帝制崩溃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并非因疫病直接引发的社会制度变革,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等逆城市化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核心是疫病对战争、社会的影响,而非聚焦全球卫生系统的缺陷,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C
16.【知识定位】美国医疗体系。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材料重点强调美国医疗体系依赖私人保险所带来的问题,如患者需自担高昂费用、保险公司拒绝承保健康状况不佳人群或限制投保人利益等,这体现出美国医疗保障并不能惠及全体民众,在普惠性方面存在不足,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医疗费用的承担和保险公司的行为,与医疗水平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关系不大,故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私人保险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但没有涉及医疗保障资金的来源问题,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C
17.【知识定位】中国城市发展。
【能力素养目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第(1)问,说明清朝前中期芜湖县城商业高度繁荣的重要条件,根据材料一“芜湖位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可知,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根据材料一“芜湖承接了徽州山区的竹木、茶叶等物资输出”“芜湖还依托皖南肥沃的农业产区,成为稻米转运节点”可知,周边土特产资源丰富,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一““芜钢'被官方列为重要税源,大型钢坊如卜氏店、葛永泰等产品畅销全国”可知,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宁池太广道道台驻芜湖”“辖区跨越皖南核心经济带,其兼任关务监督,实行集中征税制度”可知,国家政策的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概括晚清芜湖城市文化的特征,根据材料二“长江以北的农民大规模迁入,带来的中原官话成为主流”可知,长江南北文化融汇(移民文化兴盛);根据材料二“天主教堂采用哥特式尖拱,海关大楼、怡和洋行采用西方拱券门廊。20余所会馆,定期举办祭朱熹等祭祀活动、徽剧演出”可知,土洋并存(中西文化并存),宗教与世俗生活共存;根据材料二可知,商业文化发达,文化包容性强。第二小问,分析推动上述特征形成的政治因素,根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芜湖人口锐减至2万余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移民政策与人口流动;根据材料二“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成为安徽唯一通商口岸”可知,不平等条约与开埠通商;根据材料二“宁池太广道道台驻芜湖”“征税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地方政治管理。第(3)问第一小问,简述当代芜湖交通枢纽地位强化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三“抓住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融入上海、南京“1小时通勤圈'”可知,服务了国家战略布局,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根据材料二“芜湖已形成“空铁公水'立体交通网,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可知,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根据材料二“融入上海、南京“1小时通勤圈””“市民跨江通勤时间缩短”“村通客车率、物流节点覆盖率均达100%”可知,便利了市民生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小问,分析交通条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条件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良好的交通条件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产业发展需求又反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重要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征:长江南北文化融汇(移民文化兴盛);土洋并存(中西文化并存);宗教与世俗生活共存;商业文化发达;文化包容性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政治因素:国内移民政策与人口流动;不平等条约与开埠通商;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地方政治管理。(4分,任答两点即可)
(3)积极作用:服务了国家战略布局;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便利了市民生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关系:交通条件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良好的交通条件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更能让产业接近市场和原料产地,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产业发展需求又反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3分,言之有理即可)
18.【知识定位】东汉中医药学。
【能力素养目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第(1)问,归纳东汉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根据材料“民间出现师徒传承制度”可知,民间医学教育制度出现;根据材料“《神农本草经》”可知,一系列医药学专著问世;根据材料“首创*三品分类法',确立中药四气五味理论”““药性归经'理论”“提出”治未病'理论”等可知,中医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根据材料“系统记载365种药物”“西域的胡桃、诃黎勒等药材丰富了中原药库。西南地区开窍醒神的麝香、凉血解毒的犀角等药材通过贸易进入内地。沉香、乳香、丁香等则通过“香药之路'输入”可知,药物的种类增多,中药体系进一步完善;根据材料“将药物与经络系统结合,指导临床用药”可知,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奠定;根据材料“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五禽戏,开创运动医疗健身先河”可知,运动医疗健身与预防医学的萌芽。第(2)问,分析推动东汉中医药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东汉政府······”可知,大一统秩序下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交融的推动;根据材料“东汉政府设立*方丞'专管医方,太医令负责宫廷医疗”可知,政府的管理及对医药学的扶持;根据材料“民间出现师徒传承制度”“张仲景提出”“华佗创编”可知,学术传承与名医实践的流行;根据材料“西域的胡桃、诃黎勒等药材丰富了中原药库”“沉香、乳香、丁香等则通过*香药之路'输入,被称为“舶药'”可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根据材料“冶铁技术提升促进制药工具改良,炼丹术推动药物炮制与制剂技术发展”可知,科技与工艺进步。
【参考答案】(1)成就:民间医学教育制度出现;一系列医药学专著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药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奠定;运动医疗健身与预防医学的萌芽。(8分,任答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2)主要因素:大一统秩序下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交融的推动;政府的管理及对医药学的扶持;学术传承与名医实践的流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科技与工艺进步。(7分,任答三点得6分,四点得7分)
19.【知识定位】三次科技革命。
【能力素养目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确定主题,如“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商业模式的演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
论题:三次科技革命有效推动了商业模式的演变。(2分)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开启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生产方式的机械化、规模化使得集中化、理性化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工厂制度的确立,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以细分,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蒸汽机的运输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在这种背景下,批发零售等商业模式逐渐兴起,推动了商品的大规模流通和市场的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内燃机和新通信手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特征,进一步推动了商业模式的革新。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内燃机的发明则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使得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更加便捷。这一时期,商场、连锁店等新型商业模式逐渐出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推动了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直销式、网络化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买商品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购物的便捷性和效率。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公司的崛起,国际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国合作、全球供应链等新型商业模式逐渐成为趋势。(8分)
综上所述,三次科技革命都以其独特的科技革新为动力,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反过来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评分标准】
标题2分,阐述8分,总结2分。
一等(10~12分)
(1)主题明确,主题必须符合唯物史观;
(2)合理引用史实,多角度评论;
(3)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5~9分)
(1)主题较明确,主题必须符合唯物史观;
(2)基本能引用史实,能多角度评论;
(3)阐述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分)
(1)主题不明确,主题不符合唯物史观,按0分处理;
(2)引用史实有限,不能多角度评论;
(3)阐述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