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2学期麓山国际高二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
历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天人关系认识上,儒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孔子重人轻天,认为天是有道德倾向的,与人不可分割;孟子致力于人道的阐述,摆脱了对神或天意的追求,立足于人的心性修养;汉代董仲舒把天塑造为人格神,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种变化反映了儒家
A.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
B.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
C.为封建等级秩序提供天道的根据
D.依时代需要不断调整改造其学说
2.鸿都门学设立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与太学不同的是,鸿都门学开设的课程有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招收的学生也大多是来自各州郡的平民阶层。鸿都门学的设立反映了此时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颠覆
B.世家大族势力走向没落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凸显
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主要用意则仍可不变。唐朝设置“道”的“本原精神”是
A.改变内轻外重局面
B.分散地方行政权力
C.增进地方管理能力
D.提高中央监管力度
4.明朝建立之初,政府以宝钞与铜钱作为主币,明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到了嘉靖初年,白银不仅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而且成为政府实际认可的主币定型状态。这一变化产生的背景是
A.赋役征收制度调整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国内外市场联系的加强
D.政府货币政策出现转变
5.清代,一些地区的地主放弃了传统的租佃经营方式,改为雇工经营,他们在经营土地的同时,还办起油坊、酒坊等作坊,成为新兴的经营地主。“经营地主”的出现
A.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程度
B.反映了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
C.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提高了手工业生产者的地位
6.下图为旗人在绿营各级武官中的占比变化,其中曲线A处占比下降显著,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权力结构变化
B.洋务运动促使汉族督抚势力兴起
C.戊戌维新运动冲击旧式官僚结构
D.清末新政改革促使人才结构调整
7.1903年,邹容誓要“率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为同胞请命”;1909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指出“我四万万国民之众乎,朕开诚布公,无所隐饰”;民国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成为流行的观念。这反映了当时
A.全国人口数量的稳定 B.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
C.民主共和理念的践行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8.1955年前后,上海市出现城市人口过剩、部分工商企业经营困难的现象;而地处西北的甘肃,则受困于经济发展资源的不足。因此,推动上海企业和人口迁往兰州,成为了时代选择。这
A.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
B.改变了工业布局失衡状况
C.推动了西北边疆的开发
D.践行了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9.下图显示了新中国从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到人民公社体制建立的社会变迁
该图揭示了
A.国家对基层的动员能力加强
B.新中国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
C.土地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D.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0.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11.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D.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12.经过大化改新,日本“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即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将其收归国有,使之成为“公地、公民”。这反映出大化改新
A.导致皇权地位下降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C.触及旧制度的根基
D.促进了私营经济的瓦解
13.1807年,英国禁止非洲奴隶贸易。1806年英国从西非地区运往利物浦的棕榈油仅150吨,之后猛增到25000吨;1841年到1843年,法国殖民者在西非地区大量收集树胶、白蜡、黄金和花生等物产。这说明当时
A.欧非贸易呈现自由主义特征
B.殖民掠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英国已经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1811年英国通过的《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只讨论政府政策和内阁提出的“公议案”。1835年又把此类工作日增至每周3日。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每逢议会讨论政府事务的日子,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材料说明
A.责任内阁颠覆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
B.议会制君主制维护了国王为主的政治传统
C.内阁成了维系英国最高行政权力的核心
D.民众热情拥护着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情
15.1848年马克思指出:“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也许不出五十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禀赋竞争”。由此可知,马克思
A.阐明经济作物种植要适应自然条件
B.强调亚非拉争取独立的艰巨性
C.揭示资本主义扩张主导了国际分工
D.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
16.1977年与1946年相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了60.6倍,而同一时期对亚非拉的投资只增长了35倍。在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
B.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
C.冷战格局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流向
D.新兴民族国家抵制经济殖民主义
第I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得分
答案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2分,第19题2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域作为汉匈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重地,汉朝为了稳固其控制权,在通往西域的关键路线上广泛设立了屯田据点。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汉代的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丝绸之路沿线,用以保护商路、供给往来。同时,屯田也成为汉朝掌控西域诸国的重要战略支撑。从事屯田的主要是驻军和戍边士卒,边地官府无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训练,只需供给衣食月俸,而屯田所得收入则归政府所有。自武帝以后,随着汉匈关系逐渐缓和,大规模的边疆移民停止,汉政府转而主要依靠屯田来维持对西域的经营。
-摘编自张冠梓《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材料二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割据势力后,为巩固统治,在新疆驻兵移民,大兴屯田。清代新疆屯田主要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主要由绿营兵从事屯种,设屯田臣管理屯务。耕种所需农具、耕畜、籽种等生产资料均由官府提供,所收粮食全部上缴官仓,屯兵本人及家眷日常生活由国家发给的兵饷维持。民屯,又叫户屯,由内地迁移民进行屯田,归地方政府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员兼任。每户种地30~50亩,纳粮3-8升不等。清代新疆屯田取得了明显成效,劳动者不仅直接参与作战,所生产的屯粮还保障了军需,同时还使边地得到了充实,巩固了边防。
-摘编自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屯田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和清代屯田的共同点。(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之旅
-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13世纪末期西欧的庄园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每个大庄园中封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一个大庄园基本包括草地、牧地、森林、鱼塘、面包房和酿酒坊几个部分,所以封建主每天的食物基本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庄园中获得。中世纪封建主们主要的饮品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同时将大量的财富花费在肉类上。中世纪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的食物,通常来自种植产品和服徭役期间得到的配给,主食是谷物,辅以少量豆制品,肉类食物是极为罕见的。
-隋瑶《略论欧洲中世纪后期的饮食-以英国庄园为例》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得益于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与国际化物流运输,来自北美的廉价小麦和澳洲美洲的航运冻肉等丰富了英国工人的餐桌。1877-1889年间英国工人食物预算降低了30%。根据1880年的调查,普通英国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咖啡、牛奶、可可等,还更多地消费鲑鱼罐头、沙丁鱼罐头以及奶酪黄油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工作忙碌,街头商铺摊贩售卖的姜汁啤酒、三明治、馅饼、熏鲱鱼等方便食品,以及炸鱼薯条等路边小吃,成为工人饮食的一部分。
-周悦琅《19世纪英国工人家庭饮食变迁》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饮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人饮食产生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饮食变迁的认识。(6分)
2024-2025-2学期麓山国际高二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C B A B C A A A C B C C B
1.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观点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对天的道德化理解,孟子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心性修养的重要性,而董仲舒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等级秩序,将天塑造为人格神,提出天人感应等理论,这些变化都是儒家根据时代需要进行调整的结果,故选D项;在儒家思想中,存在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的倾向,尤其是当儒家试图解释宇宙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之间的关联时,然而,A项没有直接反映出儒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天人关系的具体看法如何变化,排除A项;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在描述一种普遍的哲学观念或人的存在方式,而非针对儒家天人关系观点变化的解析,排除B项;为封建等级秩序提供天道的根据只解释了儒家思想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汉代)的一个方面,而没有全面反映儒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天人关系的不同看法,排除C项。
2.D【解析】根据材料“开设的课程有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学生······来自······平民阶层”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开设课程还是生源,鸿都门学和正统士大夫势力盘踞的太学有着极大的不同,说明鸿都门学代表着统治阶层内部另一派系的利益,是为了对付太学生而设立的,故选D项;鸿都门学只是个例,儒家思想仍在社会上占据正统、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状况,并且世家大族要到唐朝才逐渐走向没落,排除B项;鸿部门学的开设与商品经济无关,是迎合灵帝个人喜好,排除C项。
3.D【解析】根据材料“无论如何变······此制度之主要用意则仍可不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建立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作为监察区,每个“道”设监察御史,负责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这表明“道”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地方官员的行为符合中央的意图和法律的规定,故选D项;“内轻外重”是指中央政权相对薄弱,而地方权力相对强大的状态,唐朝初期,国家刚刚经历隋末的战乱,中央政权需要加强统治,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中央集权,而非改变内轻外重的情况,排除A项;唐朝的地方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州、县两级,而“道”是监察区,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并没有分散地方行政权力的原本功能,排除B项;地方管理能力是指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框架下,有效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的能力,在唐朝设置“道”的背景下可能间接有利于地方管理,但唐朝通过“道”来整合全国信息、落实中央政令是为了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整体控制,故唐朝设置“道”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强化中央集权,而非提升地方具体的行政管理能力,排除C项。
4.C【解析】嘉靖初年(1522年后)是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国内外市场联系的加强,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中,白银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货币,其流通性和接受度增加,这促使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故选C项;赋役征收制度的调整(如“一条鞭法”中的“赋役征银”)可能会影响货币的使用,但这并不是嘉靖初年白银成为主币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嘉靖初年”(1522年后)不吻合,排除B项;政府的货币政策转变是白银成为主币的一个结果,而不是背景。明初政府虽然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但随着市场力量的变化,政府不得不适应实际情况,最终认可了白银的主币地位,排除D项。
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经营地主通过雇工经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同时经营手工作坊,有利于将农产品加工成商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工经营下,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依然忍受地主的剥削,且材料未涉及雇工经营与传统租佃经营下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对比,“减轻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代地主雇工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出现耕织分离,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经营地主办起油坊、酒坊等手工业作坊,使用大量手工业者进行生产劳动,未涉及手工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是否提高,以及其他权益是否受到保护,排除D项。
6.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期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重用汉族地主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这些汉族地主武装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崛起,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族官员在军事等方面的权力增大,导致旗人在绿营各级武官中的占比显著下降,故选A项;洋务运动重点是创办近代工业、新式海军等经济与军事近代化建设,核心是引入西方技术设备等,其并非直接针对绿营武官人员构成调整,未对旗人在绿营武官占比产生直接影响,排除B 项;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在1898年,时间与曲线A处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相符,排除C项;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时间与曲线A处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相符,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万万同胞”这一表述邹容提及并且清政府和民国初期反复出现,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安全意识等的认同和国家利益的感悟,即体现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故选B项;“四万万同胞”是一种象征性表述,并非实际人口数量,排除A项;“民主共和”理念认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通过选举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同时强调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材料并未涉及这一理念的实践,排除C项;材料更多强调的是国民对国家命运的担当,D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8.C【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上海企业和人口迁往兰州,成为了时代选择”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根据中央紧缩上海城市规模和组织动员沿海地区支援内地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上海迁移一部分企业(包括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到兰州市,上海的支援对兰州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的开发,故选C项;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仅从上海对兰州市的支援这一举措,无法得出这改变工业布局失衡状况的结论,排除B项;中共八大经济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材料中的举措与中共八大经济方针无关,排除D项。
9.A【解析】由材料“从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到人民公社体制”可知,从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将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到建立人民公社体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农村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纳入到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国家能够更直接、更全面地对基层农村进行动员和组织,故选A项;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主要体现在政治地位上,如农民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和基层事务的管理等,材料主要呈现的是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体制建立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变迁,重点在于体现国家对农村基层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体制建立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强调土地改革这一个环节的作用,排除C项;不同的落后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是多样的,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0.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故选A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与古希腊居民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古罗马的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经济却逐渐破产,排除C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D项。
11.A【解析】根据“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作用,未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作用,与格物致知无关,故D项错误。
12.C【解析】大化改新废除旧有的部民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将其收归国有,转变为“公地、公民”。这些措施实际上触及了旧制度的根基,削弱了贵族和皇室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更加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打下了基础,故选C项;材料显示的是皇室和贵族权力的削弱,而非皇权地位的下降,皇权在大化改新后实际得到加强,排除A 项;官僚政治通常指的是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于官僚手中的政治制度,这些官僚往往以出任官职为固定职业,拥有一定的特权。日本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天皇制、幕府政治,到明治维新后的君主立宪制,再到实际权力逐渐集中于行政官僚的过程,而材料反映的是将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与官僚政治不相关,排除B项;“公地、公民”政策,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这些改革,日本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完全消除土地私有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又回到了私人手中,形成了后来的庄园制度,排除D项。
13.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07年后英国从非洲进口的棕榈油数量激增,同时法国也在积极收集非洲的物产,这表明欧洲殖民者的掠夺方式已经从以奴隶为主转变为直接掠夺非洲的物产资源(以适应工业革命的开展),显示了殖民掠夺方式的重大变化,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自由贸易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英国和法国的殖民活动,未全面反映全球的殖民状况,不能断定英国就是最大的殖民国家,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4.C【解析】根据材料“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及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英国内阁的权力显露出迅速扩张的趋势,其中内阁首相要求本党议员要帮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说明内阁逐渐成为维系英国最高行政和立法机构的核心,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党政治的具体体现,并未颠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排除A项;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破坏了国王为主的政治传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热情与重大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5.C【解析】根据材料“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禀赋竞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印度(美洲)之前不生产咖啡和蔗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变西印度为其殖民地,西印度成为殖民者的原料供应地,大量生产咖啡和蔗糖,适应了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之后,在美洲反殖民斗争影响之下,殖民地的产量下降,从而促进了殖民者在东印度种植生产所需的原料,这揭示资本主义扩张主导了国际分工,西方殖民者的利益需求主导国际分工,故选C项;经济作物种植要适应自然条件,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种植的作物受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非洲,也无法得出“艰巨性”的结论,排除B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无产阶级,排除D项。
16.B【解析】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有成熟的设备、劳动力、市场,因此影响了国际投资的方向与国际资金的流动,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国际投资方向和国际资金流向的问题,反映的本质就是发达国家占据主导,而非原因,排除A项;美国对亚非拉的投资也在增长,欧洲也并非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冷战格局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投资、国际资金流向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科技革命,新兴民族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需要发达国家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2分,第19题22分,共计52分)
17.(1)特点: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人;沿战略要地推行;政府主导;屯田与戍边相结合。(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6分,任答3点即可)
(2)共同点:屯垦的兴起都与军事相关;屯垦的形式都有军屯、民屯;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职官对屯田进行管理;成效都很显著。(两点6分,3点8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事屯田的主要是驻军和戍边士卒”,得出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人;根据材料一“通往西域的关键路线”,得出沿战略要地推行;根据材料一“往通渠置田官”“汉政府转而主要依靠”,关键词“田官”“汉政府”,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从事屯田的主要是驻军和戍边士卒”以及屯田目的是稳固西域控制权等,得出屯田与戍边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官府无须提供充足物质条件”“屯田收入归政府”,得出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根据材料一“保护商路、供给往来”,结合所学得出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一“掌控西域诸国”,结合所学得出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一可知,屯田使得边疆地区有人员耕种开发,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屯田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根据材料一“汉匈争夺”与材料二“平定准噶尔”均体现军事斗争背景,可知屯垦的兴起都与军事相关;材料一“从事屯田的主要是驻军和戍边士卒”体现有军屯,材料二“清代新疆屯田主要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得出屯垦的形式都有军屯、民屯;材料一“置田官”与材料二“屯田臣管理”得出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职官对屯田进行管理;材料一“屯田也成为汉朝掌控西域诸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材料二“清代新疆屯田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出成效都很显著。
18.论题: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转型,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2分)
论证: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把社会习惯与文化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国家,实现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形成中古时期西欧以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对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以匈奴、大月氏民族迁徙为例亦可,任两点8分)
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迁徙不仅为农耕世界注入新的生机,且最终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同化,扩大了农耕文明区;亚欧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进一步沟通,不同区域的文化互动开创了一个迭代更新的文化发展新时代。(2分)
【解析】首先,提出论题,根据材料“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之旅”及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民族迁徙的相关知识得出论题,如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转型,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其次,展开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民族迁徙的相关知识展开,如亚洲方面,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把社会习惯与文化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欧洲方面,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国家,实现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形成中古时期西欧以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对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最后,从影响方面进行总结,如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迁徙不仅为农耕世界注入新的生机,且最终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同化,扩大了农耕文明区;亚欧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进一步沟通,不同区域的文化互动开创了一个迭代更新的文化发展新时代。
19.(1)特点:饮食自给自足程度较高;饮食结构阶层差异明显(封建主饮食丰富,农民饮食简单)。(4分,1点2分)
原因:农业生产方式传统(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贸易范围有限;社会等级分明。(4分,任答2点即可)
(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得食品供应充足;国际贸易的发展拓宽了食品供应渠道,丰富了食品种类,拓宽了人们的饮食选择;新型交通工具使远距离运输便捷,提高了食品的供应效率,降低了食品的成本;食品加工和储存技术进步,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食品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传统的手工制作的食品则逐渐被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所取代);城市化进程促进饮食选择多样化,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精致和方便快捷的饮食体验。(8分,1点2分,任答4点即可)
(3)技术进步是推动饮食变迁的重要因素;饮食变迁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饮食变迁与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食品交流密切相关;饮食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饮食变迁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等。(6分,1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大庄园······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得出饮食自给自足程度较高;根据材料一“封建主······啤酒和葡萄酒,同时将大量的财富花费在肉类”“农民······谷物······少量豆制品、肉类······罕见”,对比得出饮食结构阶层差异明显。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可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受限,即农业生产方式传统;从材料一庄园经济模式,可知贸易不活跃,贸易范围有限;依据材料一封建主与农民饮食差异,因阶层不同资源占有不同可得社会等级分明。
(2)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北美的廉价小麦······丰富······餐桌”,结合所学可得工业革命推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食品供应充足;国际贸易发展,食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国际化物流运输······澳洲美洲······冻肉······”,可知国际贸易的发展拓宽了食品供应渠道,丰富了食品种类,拓宽了人们的饮食选择;根据材料二“1877-1889年工人食物预算降低30%”,可知新型交通工具使远距离运输便捷,提高了食品的供应效率,降低了食品的成本;根据材料二“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罐头”,可得食品加工和储存技术进步,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食品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根据材料二“城市化······街头······方便食品······成工人饮食的一部分”,可知城市化进程促进饮食选择多样化,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精致和方便快捷的饮食体验。
(3)从材料二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人饮食的改变可知,技术进步,如农业机械化、运输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推动了饮食的变迁;材料一体现中世纪社会等级对饮食的影响,说明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差异反映了社会结构的不同;材料二表明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发展,不同地区食品交流频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体现饮食变迁与经济交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可知饮食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饮食变迁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