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文正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文正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9: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正高级中学2025年春学期高二第一次月度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用时: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开庄村北一四面环河的圩田中央。这里出土了石斧、玉凿等劳动工具以及较多的陶器,包括陶鼎、陶豆、陶罐、陶盘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炊具和饮食器皿。据此可知,该遗址()
A.诞生了早期国家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形成了小农经济 D.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2.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论及“良吏”的判定标准: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这种判定标准最能说明秦朝()
A.强调以法治国 B.官员考评为统治服务
C.重视官员品行 D.选拔管理的标准严格
3.如表是关于唐代后期茶税征收的三则史料。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政府()
史料内容 来源
贞元九年,制:天下出茶州,商人贩者,十分税一 《通典》卷11《食货十一》
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佑,每十税一 《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
九年,张滂奏立税茶法。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是岁,得缗四十一万 《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总叙》
A.征收茶税的区域和方式 B.根据茶商售卖情况征税
C.国家财政收入不断上升 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4.据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农民家庭: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这些现象的出现()
A.说明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 B.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C.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D.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5.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要求:“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执行过程中,全国各地根据丁、田的差异,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这说明()
A.地方官员权力扩大 B.一条鞭法难以推行
C.国家统一面临危机 D.税制改革相对灵活
6.宾兴礼是明清时期行之于地方社会的为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举行的送迎之礼。完整的礼仪程序包含:生员赴考前先期具宴-有司礼送生员应试-报捷-郊迎-庙学释菜礼-赴宴-归第。由此可知,宾兴礼()
A.提升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B.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民众对科举的崇拜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7.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 B.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 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8.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认为,古代国家与近现代国家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私属性,即某姓家族对王朝国家的私领。历史进入近现代性质的民国时代后,国家成为公众性的民国”,铲除了私属性及相关制度。这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激发了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
C.形成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D.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9.1952-1953年,全国上下发起了一场司法改革运动。运动内容包括:改革司法机关;揭批旧司法人员的违法行径;对司法人员进行组织调整和思想改造;发动群众树立新司法观点和作风;等等。这场司法改革运动旨在()
A.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B.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D.为宪法制定提供保障
10.2004年以来,每年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而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则指定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这表明我国()
A.提升储粮技术增加粮食储备 B.加强立法保障食品安全
C.努力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D.积极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11.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他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A.丰富了大众的物质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增加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打击了工人的积极性
12.中世纪西欧某庄园解体后,村庄生活过于无秩序”,因此农民和村庄的其他成员在牧师领导下召开村民会议,以一种法典的形式确认了传统的习惯村规,并附以处罚条例。罚金不归领主,而是归穷人。这反映当时西欧()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C.基层治理日趋混乱 D.基层秩序渗透自治理念
13.某学者曾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据此可知,学者认为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是()
A.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平衡 B.法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C.高级官员掌握国家政权 D.罗马国家性质不断变化
14.尽管近年来全球化和世贸组织元气遭到破坏,但世贸组织作为唯一全球性贸易体系的重要性却更加突出。世贸组织仍然是防止全球陷入贸易混乱、经济分裂的最坚固护栏”,绝大多数成员更加期待通过世贸组织的改革应对当前全球贸易的挑战。这表明()
A.世贸组织将不再解决贸易争端
B.世贸组织亟待改革以应对新发展
C.经济全球化阻碍各国经济发展
D.世贸组织是唯一全球性贸易体系
15.2024年3月,我国50岁以上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约为3.2亿,一些软件平台利用老年人网络知识少、防范意识弱等特点,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取手机权限。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要()
A.重视网络安全 B.限制上网时长
C.改变生活方式 D.关注心理健康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在使者、和亲人员、军队的推动下,华夷之间食用产品的交流日益频繁。汉代商人与匈奴、乌桓、鲜卑、西羌等周边民族交易,促进了食用产品的流通。流通的食用产品包括粮食类、畜牧类、水产类、蔬菜瓜果类等。华夏的食用产品中融进了许多非华夏色彩,而非华夏的食用产品也出现了不少华夏因素。据《四民月令》记载,胡麻(芝麻)、胡葱(大葱)、胡蒜(大蒜)等作物已经出现在了东汉的庄园经济中。《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胡麻、葡萄和石蜜的养生功效和药用价值。此外,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南都赋》中都存在对来自异域果木的描绘。
-摘编自陈敏学《秦汉时期华夷之间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交流》
材料二 16世纪初,玉米由葡萄牙人带入西非沿岸。在荷兰人的倡导下,随着欧洲移民数量的增多,玉米开始在南非引种并逐渐推广。玉米的适应性强、产量高,食用方法多样、方便,晾晒加工后可长期贮存,成为贩奴船上奴隶们的重要粮食。非洲南部班图人自17世纪以后出现的人口上升,部落王国的建立与繁盛,均得益于玉米的引入。班图黑人将欧洲早期的殖民势力,一直限制在奥兰治河以南,依赖于其坚实的农业基础和强有力的军事组织。
-摘编自刘佳、张箭《玉米在非洲的引种与推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食用产品交流的特征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引入非洲的原因和影响。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28年,诗人蒲柏将泰晤士河描绘成“银色的洪流”。19世纪的一位伦敦码头工人曾说过“泰晤士河里的每一滴清水都包含着历史。1855年,著名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编辑,描述了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1858年被称为泰晤士河的“奇臭年”。狄更斯曾这样生动地描绘了兰开夏郡的焦煤镇: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邻近地区”。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环境污染问题探析》
材料二近年来,全球能源与环境面临严峻形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居全球首位。环境保护问题被全球关注,拥有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积极宣传,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补贴,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91.98万辆,同比增长59.3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17.90万辆,同比增长159.52%,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3.59%;新能源汽车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英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人们意识到单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主义不能对抗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转向对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身份的建构和认同。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始终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影响(既包括军事上的侵略又包括技术上的传输以及文化上的渗透),同时更离不开那个时代的人们自身的积极想象。从首倡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张之洞进行的有限改良,再到杨度两渡东洋、研修治国新学转移到对西方国家政体的效仿上的救国理论,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探索道路上的艰辛历程。
-摘编自杨建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传统文化的再现》
材料二近代西方的民族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以建立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面目而出现的。在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及民族国家的观念传遍欧洲,并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同时,民族主义的危害性,特别是其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的联系,早在民族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已显露。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把法兰西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兴起和蜕变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世纪以来,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版图巨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群芳争艳。新兴市场国家正从国际权力的边缘走向中心,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围走向内部,成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6日第23版
材料二 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文正高级中学2025年春学期高二第一次月度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D C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B A
1.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出土了石斧、玉凿等劳动工具以及较多的陶器,包括陶鼎、陶豆、陶罐、陶盘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炊具和饮食器皿”可知,开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农具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活器具,这说明开庄遗址原始农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有私有制、阶级、城市、文字等,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不能说明该遗址社会组织能力较强,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可知,秦朝从官员能力和对君主忠诚这两个标准,作为判定是否为良吏的依据,这符合秦朝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反映了官员考评为统治服务,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官员考评的标准,不能看出秦朝的治国思想,A项排除“重视官员品行”不符合主旨,C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评,并非选拔,D项排除。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天下出茶州,商人贩者,十分税一;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佑,每十税一;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结合所学可知,在出茶州县和商人要路按三等时价征税,在有茶山及以茶获利的郡国设置诸场按三等时价征税。这些内容清晰地体现了征收茶税的区域(出茶州、出茶州县、有茶山及以茶获利的郡国等)和方式(按比例、按三等时价等)A 项正确;史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在不同区域按一定方式征税,未突出根据茶商售卖情况征税,排除B项;仅第三则史料提到当年得缗四十一万,但没有与其他年份对比,无法得出国家财政收入不断上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围绕茶税征收,与唐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是否松弛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和所学可知,唐代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税收政策,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农民一定程度上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以“税钱”和“税物”作为征税对象,使得农民为完成税收,需要出卖商品来完成用钱缴纳的部分,促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材料中农民的经营方式就是其变化的体现,C项正确;受制于国情影响,当时的多种经营方式并未普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的对比,体现不出经济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全国各地根据丁、田的差异,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结合所学可知,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这表明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而不是一刀切地执行,C项正确;地方官员主要是按照中央要求灵活推进赋税改革,而非新增了赋税自主权,不能得出权力扩大,排除A项;题干只是说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推行,并非表明一条鞭法难以推行,排除B项;地方灵活推进改革是中央要求和允许的,而非地方自行其是,不能得出国家统一面临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宾兴礼是明清时期行之于地方社会的为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举行的送迎之礼,其流程体现了对学子的尊重与重视,有利于推动民众对科举的崇拜,扩大对社会的思想控制,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基层治理,排除A项;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夸大了宾兴礼的作用,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非宾兴礼,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研究了蒙古各部,认为应该加强对中国北部的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使一部分中国人意识到西方侵略的威胁,开始加强对边境地区的考察研究,增强了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A项正确;姚莹、张穆不是洋务派代表,材料也没有学习西方科技以图“自强”“求富”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林则徐、姚莹、张穆等一批人开始意识到西方入侵的威胁,但当时国人尚未普遍觉醒,忧患意识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古代国家与近现代国家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私属性,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国家成为公众性的“民国”,铲除了私属性及相关制度,据此可以推断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国的国家性质,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D项正确;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材料描述的是国家性质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性质的改变,没有涉及参政热情,排除B项;完善的民主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52-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发动司法改革运动,改革司法机关,更新司法观念,这是从司法领域除旧布新”,建立司法新秩序,从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且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排除C项;司法改革有利于宪法的施行,但对宪法的制定提供不了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4年以来(中国)。据材料国家则指定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和所学可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国内粮价保持平稳上升的良好态势,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这为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价格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储粮技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立法和食品安全,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国内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未体现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据材料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可知,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是却导致千百群众身价倍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工业革命的消极性,而非积极作用,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工业革命对阶层流动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工业革命对工人积极性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世纪西欧的某庄园解体后带来的结果就是村庄生活出现“无秩序”的局面。因此为了克服这种“无秩序”,村民和村庄的其他成员在牧师的领导下召开村民会议,实行村民自治。所以说当时西欧的基层秩序中渗透着自治理念,D项正确,“开始形成”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西欧的基层自治,和社会保障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内容可知庄园解体后基层秩序开始进入有序状态,而不是日趋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A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据本题材料可知,罗马法的规定使执掌权力的官吏之间存在支持、制止和限制的关系,这体现了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的理念,A项正确;虽然材料提到罗马的法律分配权力,但强调的不是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的学者认为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是罗马高级官吏间的权力制衡,而不是单纯的国家政权由谁掌握,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与材料中强调的权力制衡机制导致罗马兴盛的观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世界)。据题干世贸组织仍然是防止全球陷入贸易混乱、经济分裂的最坚固护栏,绝大多数成员更加期待通过世贸组织的改革应对当前全球贸易的挑战”,面对当前全球贸易出现的挑战,世贸组织的绝大多数成员国希望其通过改革,防止全球陷入贸易混乱、经济分裂,这反映了世贸组织亟待改革以应对新发展,B项正确,“不再解决”说法错误,A项排除;材料并未反映“经济全球化阻碍各国经济发展”,且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世贸组织的世界贸易发展方面的作用,并非地位,D项排除。故选B项。
15.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随着我国老年网民的增多,凸显出老年网络知识少、防范意识弱等特点,因此,重视网络安全,防止被欺骗成为重要的任务,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加强网络安全,提升防范意识,而非限制上网时长,也不是改变生活方式,排除BC项;材料描述的是关注网络安全,没有涉及心理健康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征:官方参与为主;商品贸易促进流通;交流的种类多;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相互交流。(任答3点,共4分)
影响:丰富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有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播;改善饮食结构;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民族的交流融合。(任答4点,共4分)
(2)原因:殖民侵略;移民大量出现;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食用方法多样、方便。(3点给3分)影响:粮食产量增加,促进人口数量提升;提升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每点1分,共3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
特征: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在使者、和亲人员、军队的推动下,华夷之间食用产品的交流日益频繁。”可知,官方参与为主;根据材料“汉代商人与匈奴、乌桓、鲜卑、西羌等周边民族交易,促进了食用产品的流通。”可知,商品贸易促进流通;根据材料“流通的食用产品包括粮食类、畜牧类、水产类、蔬菜瓜果类等。”可知,交流的种类多;根据材料“华夏的食用产品中融进了许多非华夏色彩,而非华夏的食用产品也出现了不少华夏因素。"可知,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相互交流。
影响:根据材料“流通的食用产品包括粮食类、畜牧类、水产类、蔬菜瓜果类等。”可知,丰富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根据材料“华夏的食用产品中融进了许多非华夏色彩,而非华夏的食用产品也出现了不少华夏因素。”可知,有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播,促进民族的交流融合;根据材料据《四民月令》记载,胡麻(芝麻)、胡葱(大葱)、胡蒜(大蒜)等作物已经出现在了东汉的庄园经济中。可知,改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胡麻、葡萄和石蜜的养生功效和药用价值。此外,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南都赋》中都存在对来自异域果木的描绘。”可知,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非洲。
原因:根据材料“16世纪初,玉米由葡萄牙人带入西非沿岸。”可知,殖民侵略;根据材料“在荷兰人的倡导下,随着欧洲移民数量的增多,玉米开始在南非引种并逐渐推广。”可知,移民大量出现;根据材料“玉米的适应性强、产量高,食用方法多样、方便,晾晒加工后可长期贮存,成为贩奴船上奴隶们的重要粮食。”可知,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食用方法多样、方便。
影响:根据材料“非洲南部班图人自17世纪以后出现的人口上升,部落王国的建立与繁盛,均得益于玉米的引入。”可知,粮食产量增加,促进人口数量提升;根据材料“班图黑人将欧洲早期的殖民势力,一直限制在奥兰治河以南,依赖于其坚实的农业基础和强有力的军事组织。”可知,提升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实力。
17.(1)变化:由良好的自然环境向严重的环境污染转变。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蒸汽时代”,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造成了空气和煤矿资源型城市的严重问题;工业革命带来迅速城市化,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大增,城市管理不足;英国发展起自由资本主义,倡导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忽视和无力管理环境问题;英国是第一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对环境污染认识不足;英国是世界工厂其严重程度更为突出。(任答3点给4分)
(2)特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增长快;产销两旺;低能耗和低污染。(4点给4分)
(3)简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我国面对环境问题,积极转变发展战略的结果;作为国家战略,看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有助于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推动了我国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任答3点给4分)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银色的洪流”泰晤士河里的每一滴清水都包含着历史”“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可知,由良好的自然环境向严重的环境污染转变。
原因:根据材料“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邻近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蒸汽时代”,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造成了空气和煤矿资源型城市的严重问题;工业革命带来迅速城市化,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大增,城市管理不足;英国发展起自由资本主义,倡导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忽视和无力管理环境问题;英国是第一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对环境污染认识不足;英国是世界工厂,其严重程度更为突出等等。
(2)特点:根据材料“我国积极宣传,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补贴,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可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根据材料“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91.98万辆,同比增长59.3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17.90万辆,同比增长159.52%,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3.59%可知,增长快;根据材料“新能源汽车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可知,产销两旺;根据材料“环境保护问题被全球关注,拥有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可知,新能源汽车低能耗和低污染。
(3)简评:根据材料“近年来,全球能源与环境面临严峻形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居全球首位。环境保护问题被全球关注,拥有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可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我国面对环境问题,积极转变发展战略的结果;根据材料“我国积极宣传,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补贴,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可知,作为国家战略,看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有助于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推动了我国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18.(1)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任答2点给4分)
(2)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新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极端的民族主义则会导致极端排外与极端种族主义,甚至引发侵略与战争。(每点1分,共4分)
(3)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2分)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1分)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2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人们意识到单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主义不能对抗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转向对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始终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影响(既包括军事上的侵略又包括技术上的传输以及文化上的渗透),同时更离不开那个时代的人们自身的积极想象可知,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根据材料“从首倡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张之洞进行的有限改良,再到杨度两渡东洋、研修治国新学转移到对西方国家政体的效仿上的救国理论”可知,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影响:根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及民族国家的观念传遍欧洲,并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民族主义的危害性,特别是其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的联系,早在民族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已显露”和所学可知,可从冲击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及极端的民族主义则会导致极端排外与极端种族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西方。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关于认识可从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及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19.论题: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繁荣。(2分)
阐释: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社会信息化加速推进,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2分)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是世界多极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2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权政治,以及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分)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领跑者。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同时,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动力。(2分)
中国是社会信息化的引领者。2012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全球第一,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走在世界前列;2020年,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应对数据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是文化多样性的使者。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倡“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论坛、推动孔子学院建设、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活动,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2分)
综上所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分)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题。时空是21世纪(中国)。首先,通过审题,明确本题的主题为中国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其次,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与论题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论题:据材料中一“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版图巨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成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可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是构建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可以拟定“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繁荣”这一论题。阐释:先总述中国为世界发展做贡献的背景,如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社会信息化加速推进,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社会信息化加速推进,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再结合具体史实,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等多角度,阐明中国所做的贡献。如:中国是世界多极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权政治,以及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领跑者。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同时,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动力。中国是社会信息化的引领者。2012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全球第一,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走在世界前列;2020年,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应对数据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是文化多样性的使者。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倡“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论坛、推动孔子学院建设、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活动,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总结升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