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省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江西省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9: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江西省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如图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比较图。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红山文化
凌家滩文化
大汶口文化
A. 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 史前区域文明的同宗同源
C. 玉器的制造技术领先世界 D. 区域文化间存在交流互动
2.打马毬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逑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球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打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据此可知,唐代马毬运动(  )
A. 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B. 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C. 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 D. 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3.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4.从明中叶起,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种种现象掀起一场争论,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主张开放贸易,反对国家政府的种种限制;有的则提出农末相资,有无相通,打破封建割据的分散局面;有的则主张开通海禁,利国利民。这说明了(  )
A.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B. 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C.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5.“它为明代前期士人的心理疲劳提供了有效的缓解途径,它使那些被理学弄硬了心灵的士人寻到了恢复活力的方法,它为那些在官场被磨平了个性的士人提供了重新伸张自我的空间。”材料的中“它”(  )
A. 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B. 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C.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逐步成为官方哲学
6.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
A. 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 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C. 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作用 D. 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7.如图所示为元代后期泉州聂斯脱里教(基督教的一支)教徒的墓碑,墓主人为汉族妇女。学者推测,该汉族妇女因嫁入信仰聂斯脱里教教徒的家庭,故死后按照聂斯脱里教仪式埋葬,在墓碑上留下的则是用八思巴字母拼写的汉语姓氏。据此可知,当时(  )
A.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B. 泉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 中外文化出现融合
D. 东南地区宗教信仰普遍
8.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 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 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成功 D. 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9.1949年12月,上海市政府提出处理劳资纠纷的原则:对于工人提出要求增加工资,“原则上我们不予支持”;资方提出降低工资,“如果资方确有困难,我们应予同意”;对于因纠纷引起的特殊事件,如工人的罢工、包围等,“应先分析其行动是否合理”,“如果是不合理的,我们须立即阻止及干涉”。此原则(  )
A. 体现了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基于民族资本主义需要提出
C. 表明上海社会秩序亟待巩固 D. 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
10.1959年4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内,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都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许多少数民族昨天还受着封建制度甚至奴隶制度的束缚,今天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这些成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B. 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各地的完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11.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 )
A. 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 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 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 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12.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堪称一个独立运行的社会,如图为中世纪西欧庄园示意图。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庄园(  )
A.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 B. 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C. 彻底摆脱世俗王权管控 D. 倾向实行封闭性经营
13.如图为1908年国人创作并刊载于《神州画报》的漫画《世界进步之进步》。漫画所表达的主旨是(  )
画面由远及近:欧美电车风驰电掣,日本蒸汽机车满我而行,近处的独轮推车上,一人手持黄龙旗,悠闲自在,而另一人正奋力推行。
A. 表达对列强攫取铁路权的愤懑 B. 呼吁国人大力学习西方科技
C. 警醒国人中国已经落伍于世界 D. 抨击清朝政府的保守与落后
14.唐长孺在《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中认为:均田制与北魏鲜卑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同时,虽然在均田制施行前,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已占统治地位,但并不妨碍农村公社残余顽强地保留下来,这是使来自北魏鲜卑的均田制得以推行的社会基础。材料认为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原因是(  )
A. 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B. 北魏鲜卑内部农村公社的余留
C.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的全面改革 D. 小农经济适应鲜卑的社会结构
15.2022年,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的一座金字塔内发现了数千个壁画的碎片,其中两片展示的是玛雅文化使用的历法,是迄今所知的关于玛雅历法的最早记录,大约制作于公元前300—公元前200年。此项发现可以确定玛雅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一样早就拥有自己的历法。这表明(  )
A. 远古文明的研究依赖考古 B. 考古可以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C. 玛雅文明是世界先进文明 D. 是否拥有历法是文明的重要标识
16.1943年8月,美英在原子能研究领域进行全面合作达成协议,明确规定没有双方同意,不得与第三方交流任何有关原子能的情报。1944年6月,美英就控制钍和铀矿资源达成协议,双方成立“联合开发托拉斯”,到1945年已控制全世界97%的铀矿石和65%的钍矿。美英这一系列举措(  )
A. 彻底摧毁了法西斯国家的武器发展 B. 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关键
C. 隐含战后遏制苏联实力发展的企图 D. 使得垄断资本主义扩展到军事领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时期州刺史的地位,在两汉之际,多次发生变动。州刺史的地位曾有过提高,从六百石变成真二千石,“成帝绥和元年,以为刺史位下大夫面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更为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但不久后便有人提出,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二千石的郡太守,监察官地位比较低,上进心更大,所以监察的效果更好,如果把刺史的秩级提高到真二千石,其中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的普通人,可能不做实事,没有办法发挥监察职能,故西汉“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到东汉建武十八年又“复为刺史”。刺史地位更重要的转变,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之后。由于州的范围大于郡,为了有效地镇压黄巾起义,需要把地方的实力加以整合,州被重视起来。刘焉的建议是要用重臣任州牧,被皇帝采纳,以中央的九卿去任州牧,使得州牧的地位大大提高。所以《后汉书》说“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与之相应,以前边地的刺史、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沿边州郡推广至腹地,以此镇压黄巾起义。这样,制度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州由监察区变成了一级行政区,郡县二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这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一次重要调整。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汉时期刺史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俄国保证要实现的纲领旨在使美国社会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因此,苏维埃共产主义被看作是应当加以隔离的瘟疫。……美国自认为是私有制立国的“天定命运”与“天然优越”的国家,具有世界上最优越的制度并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
——摘编自《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摘编自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的原因,指出这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策略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二然中国目今情势,舍变法不足以自强,……似宜先遴饬二三忠诚明练督抚,姑参仿西法,试行变革,于用人、理财、练兵三大端,责其所为,不以文例相绳,不为浮言所动,期以年限,专其责成,俟有成规,再迅饬各省循法推广。
──孔祥吉《晚清佚闻丛考》袁世凯呈递翁同龢的说帖
材料三 1898年1月24日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问话。“问:‘宜如何变法?’答(康有为)曰:‘宜变法律,官制为先。’……于是陈法律、度支、学校、农商、工矿政、铁路、邮信、陆军之法,并言日本维新,仿效西法,法制甚备,与我相近,最易仿摹,近来编辑有《日本变政考》及《俄大彼得变政记》,可以采鉴焉。
──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1861年改革是走“西方模式”道路,还是走“俄罗斯特殊性”的道路?其表现如何?
(2) 概括材料二、三的变法方案。戊戌变法是按照哪个方案进行的?从中俄改革的方案角度,分析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族原籍山东,自始祖洲公宦寓下雉,卜宅于兹。厚德流衍,更历数朝,乡贤绅士前后相望,斯有家庙宜也……岁之戊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祖灵默估,相锡以丰年,合议建立祖祠。维时兄勇孟官陕都督,慨然寄资倡捐。一启口而莫不响应。其殆人与时之相待已久而忽焉相值,遂举当百年难成之功而决之崇朝也乎。爰议领首,聚材鸠工,阅一岁而祖祠成。
因于岁腊十八日,大会族人,议礼立法,于敬祖之中寓齐家之道。开示条例,其有不遵者祖宗亟之,合户惩之。祠中择素行公正娴习礼法者为祠长,祭则总领祀事,有家议则听裁决处分。又必每庄各立庄长分为统率,以勤赞襄,以备参议。今合户于祖祠择定神人所共许,自后不得轻为易置,祠长、庄长所议条款胪陈于左,记十二条。祠柜中藏家礼一亟、国律一亟,以备用。再置刑具二,有犯者照律权轻重施行。
——阳新县《梁氏宗谱》
材料二 鄂东南部分巨家大族大规模修建祠堂的热潮出现在清代前中期。这与国家在明代中叶以后祭祖礼制上的改变有关,特别是清初统治者提倡忠孝治家,如康熙圣谕十六条中首要两条就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湖北移民以江西为主,而江西是宗法意识较甚的省份,其移民进入湖北后,往往将宗法制度移植到迁入地。作为毗邻地区,鄂东南无疑是受江西影响最深的地区。移民大量涌入后人口繁衍,内部支派蔓延,需要收聚人心,加强管理。而外部地方族群之间因为土地山林等资源竞争日益紧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应对各种社会危机。——摘编自杨国安《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
(1) 提取材料一,说明其对研究宗族、祠堂的史料价值。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前中期鄂东南地区祠堂兴建热潮出现的原因。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小题1】演变:刺史地位不断提高;监察区长官变为一级行政区的长官。原因:为了更好发挥刺史监察的职能,加强中央集权;镇压黄巾起义,整合地方实力以挽救统治危机;大臣刘焉的建议。
【小题2】影响: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重要调整,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镇压黄巾起义(或挽救统治危机);埋下东汉末年割据局面的隐患。
18.【答案】【小题1】原因:二战后西欧主要国家衰落,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想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称霸世界;苏联在二战后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东欧与苏联团结在一起,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影响: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并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小题2】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具有包容性)。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19.【答案】【小题1】走“俄罗斯特殊性”的道路。表现:废除了农奴制;但又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小题2】方案:材料二先在地方试验,然后向全国推广;材料三在全国全面更改制度。材料三方案。1861年改革是采用带有“俄罗斯特殊性”的方案,戊戌变法基本照搬西方制度。
20.【答案】【小题1】交代梁氏宗族来源、迁居的过程;梁氏宗祠得以修成的原因;研究梁氏宗族内部重大事务(或祠堂功能)如选举族长、祭祀祖先、开展公议、施行惩戒等;国家权力与宗族的相互关系。
【小题2】明清政府鼓励民间设祠祭礼,明代放松民间设祠限制,清代更加提倡;该地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宗法意识浓厚,移植宗法制度;团结族内力量,应对外部竞争的需要。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