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20: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
以对比。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
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
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
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
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
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
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
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
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作“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
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
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
趣,非关理也。”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臧
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
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
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
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
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
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
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
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多
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
第 1页/共 9页
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
非但没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
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一大
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
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
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摘编自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
材料二: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一般的写作书上说,这是因为作家没
有抓住人物的个性,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共性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才能抓住个性呢?这是
要进一步追究的问题。其实个性是一个有广泛概括性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有民族的个性,
但这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
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鲁迅虽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但是,他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这是因为,
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这一段把关公放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
盾之中。在这以前,作者特别交代,诸葛亮不相信关公能够完成俘虏曹操的任务,而关公却主动要求派遣
他去,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对关公的理性来说,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作者
却听任关公的感情选择了违背理性的行动。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
的饱和度。
(摘编自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普遍的共性,这与艺术家的感觉恰恰是相反的。
B. 鉴赏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应该使用情感逻辑还原,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
C. 小说的情节是一种因果,一般符合“充足理由律”,但从情感逻辑角度看,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
D. 超现实荒诞喜剧是运用扭曲 逻辑,让读者在表面绝对无理的情节中,领悟其中包含的深邃的道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欣赏和科学分析有着各自不同的追求,故而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
第 2页/共 9页
B. 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后化为比翼鸟,变为连理枝,不符合客观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
C. 诗评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
D. 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3. 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人物性格相对没有达到饱和度的一项是( )
A. 小说《水浒传》中,醉闹五台山的鲁智深。
B. 电视剧《红楼梦》中,怒摔宝玉的贾宝玉。
C. 小说《三国演义》中,痛哭典韦的曹操。
D. 电视剧《西游记》中,勤挑行李 沙和尚。
4.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则恰恰相反”,第二段“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对
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把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进行对比。
B. 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例如‘……此恨绵绵无绝期’”和清代诗话家吴乔和宋朝诗评家严羽的话阐释了
情感逻辑的特点: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
C. 第四、五段同样通过举例论证阐述情感逻辑的另一特点: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
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或“有反逻辑因果”。
D. 第六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
苦”指出情感逻辑还原的意义:在于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
5. 请运用文中“无理而妙”的观点分析《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狩 猎
师 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
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
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
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地把他
第 3页/共 9页
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
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
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
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①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
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
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
能手。她比母亲处治得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得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
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
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
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
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
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地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
来,一直上了河堤。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地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
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地飞开了——过去他
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
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
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
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
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②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
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③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第 4页/共 9页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
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
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
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地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
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
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地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④火车在
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讲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启“离乡”之旅,为后文“还乡”
张本。
B. 在这个专门“争斤论两”的城市,姨表妹被培养成了“生活能手”,这也是年轻的孟安卿离乡的原因之
一。
C.“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的原因除了“青春”“雄心”,还有他对故乡情感
淡漠。
D. 孟安卿在旅馆里拔白头发的细节,既暗示时间流逝,也表明他希望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故乡人面前的心
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有性格有主见的少女
形象。
B. 句子②通过孟安卿动作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归乡时的迟疑心理,制造合理的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张力。
C. 句子③写卖纸烟的“熟人”,说明孟安卿并没有忘却故乡和故乡的人,和“熟人”忘了自己形成了对比。
第 5页/共 9页
D. 句子④“车站”“旅馆”“按月出租”暗示孟安卿的外出狩猎也是在“争斤论两”,他乡与故乡,无处
可逃。
8.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孟安卿的形象。
9. 本文和《祝福》都有一个“归乡”模式,文章怎样叙述孟安卿的“归乡”模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元年冬,广德军作新门鼓角楼成。太守合文武宾属以落之。既而以书走京师,属巩曰:“为我记之。
”巩辞不能书反复至五六辞不获乃为其文曰:
盖广德居吴之西疆,故鄣之墟,境大壤沃,食货富穰,人力有余。而狱讼赴诉,财贡输入,以县附庸,
道路回阻,众不便利,历世久之。太宗皇帝在位四年,乃按地图,因县立军,使得奏事专决,体如大邦。
自是以来,田里辨争,岁时税调,始不勤远,人用宜之。而门闳隘庳,楼观弗饰,于以纳天子之命,出令
行化,朝夕吏民交通四方,览示宾客,弊在简陋,不中度程。治平四年,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钱公辅守
是邦,始因丰年,聚材积土,将改而新之。会尚书驾部郎中朱公寿昌来继其任,明年政成,封内无事,乃
择能吏,揆时庀徒,以畚以筑,以绳以削,门阿是经,观阙是营,不督不期,役者自劝,自冬十月甲子始
事,至十二月甲子卒功。崇墉崛兴,复宇相瞰,壮不及僭,丽不及奢,宪度政理,于是出纳,士吏宾客,
于是驰走。尊施一邦,不失宜称。至于伐鼓鸣角,以警昏昕,下漏数刻,以节昼夜,则又新是四器,列而
栖之。邦人士女,易其观听,莫不悦喜,推美诵勤。
夫礼有必隆,不得而杀;政有必举,不得而废。二公于是兼而得之,宜刻金石,以书美实,使是邦之
人,百世之下,于二公之德,尚有考也。
(选自曾巩《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巩辞 A不能 B书 C反复 D至五 E六 F辞 G不获 H乃 I为其 J文曰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而,指不久。常用 时间词还有“俄而、未几、少时、向之、向使、顷刻、斯须”等。
B. 畚,指箕畚这种器具,与《愚公移山》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用法不同。
C. 劝,指勤勉、努力,与《归去来兮辞》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的“劝”词义不同。
D. 及,指到达、至,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及”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鼓角楼所在地广德是原吴国西面疆域,过去鄣郡的故址,境域广大,经济富足,人丁兴旺,但是仍有一
些不便之处。
第 6页/共 9页
B. 鼓角楼的修建从冬天十月甲子日开始,到十二月甲子日左右完成,由尚书兵部员外郎并掌管起草诰命的
钱公辅主持完工。
C. 鼓角楼乃广德军衙门,为宋太宗根据当地地理情况所设,修建好的鼓角楼高耸壮观,不失广德军这个适
宜的称号。
D. 鼓角楼新增鼓、角、钟、漏这四种器物,用来警示早晚,标记时刻。城中百姓日常生活更加方便,没有
不高兴喜悦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以来,田里辨争,岁时税调,始不勤远,人用宜之。
(2)夫礼有必隆,不得而杀;政有必举,不得而废。
14. 鼓角楼是一所军衙,经历了重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重修的目的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重题郑氏东亭①
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②。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注]①此诗咏洛阳郑驸马园亭,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杜甫身处洛阳,刚刚成家,诗才渐为人知。
②水衣:此处指水生苔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全诗可知,东亭建于山水之间,景美野旷,规模很大,衬托出主人身份不凡。
B. 首联写亭子周围景色,融情入景,以“秋日乱”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忧。
C. 颈联写动景,一“跃”一“归”,勾勒点染出鱼的跳脱活泼和苍鹰回巢的急切。
D. 尾联写诗人游罢山亭后,于黄昏策马奔驰,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意境。
16.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时说“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对这一说法你怎样理解?
请联系诗歌的颔联作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客至》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主人生活贫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7页/共 9页
(2)《临安春雨初霁》中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罢官闲居山阴之“闲”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是生活中常见 植物,也是古典诗词中用以寄托诗词人情感,彰显志节操守的常用意象,
如《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有参观者反映,一些博物馆在展陈细节上让观众感觉“不太友好”。比如,展品说明牌“惜字
如金”,只知道展品名称,用途全靠猜;掏出手机“扫一扫”讲解二维码,页面一直刷不出;贴在展柜玻
璃上的说明文字,看着挺美观,但较小的字号加上较低的摆放位置让人读起来是真费眼。
展品是博物馆展陈的主角,但文字说明亦是( ① )的一部分。 甲 ,展
品和整个展陈的理念就无法被更好地理解。说明牌作为文物展品的“身份证”,是连接展品与观众的桥梁。
观众只是“看到”展品,还是真正“看见”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明牌如何撰写。
如果要问什么是好的展品说明牌?不妨先搞清楚什么是不好的展品说明牌。有的说明牌高冷范儿十足,
或简短如“器物标识符”,或存在大量术语和专业词语。 乙 ,但过长的篇幅构成了阅
读压力,导致不少人选择跳过文字、( ② )。还有的说明牌即使专业权威、严谨准确,却少了一些优
美和趣味。一个好的说明牌能点燃想象力,开启一段穿越时空。观众在这种正向反馈下可以持续产生参观
兴趣,博物馆正是在此过程中实现其承载的多种功能。
别看说明牌体量小,要想写好并非易事。美国博物馆联盟甚至专门设立“展览说明牌写作卓越奖”,
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这两年,浙江也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优秀展品说明牌的推介和评选活动。( ③ ),
解说是说明牌的使命,说明白是说明牌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明确目标观众,按照观众的兴趣特
点和接受水平来撰写说明牌。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应邀来秭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早上出店门,没多远,就是台阶;缘山行,又没多远,就到了祭
台。祭祀开始了,大家清一色地穿着马褂,系着黄丝带,都尽力使步履庄重。一行诗人,写诗风格完全不
同,甚至在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上尖锐对立,南辕北辙,但屈原,他们个个都服,个个都要拜。屈原已经
超越了诗人的身份,成为中国诸神之一,他是汉语创造的神灵。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
第 8页/共 9页
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谁能不服?谁敢不服?在中国文坛,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
杜甫、苏东坡……这些人, ① ?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
屈原是一位大地诗人,他的诗是人生经验的产物,他升华、神化了这些经验。 ② ,可屈原
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的源头是楚国大地。屈原如此深切地热爱祖国,因此故乡世界
在他看来已经和仙境差不多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内心里都很佩服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
文表达效果更好?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3.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那高耸 大圆顶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
B. 我立刻胆怯起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有没有灵魂。
C. 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说:“老班长,你……”
D. 在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春秋冬三季的花都聚齐了。
六、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今社会以强者为德,提倡成为强者,提倡要夺取、争取,要通过打倒
别人、不择手段地去争取一切。然而她却认可“弱德之美”。
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承受、坚持,不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
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一种操守,完成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1. C
2. B
3. D
4. B
5.①无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逻辑、不科学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充分自由。
②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诗中说的五种不大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
③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却能更充分地表现这位痴情女子对爱情的生死不渝,充满了磐石般
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让情感表达更过瘾,更绝对化。
6. C
7. D
8.①充满幻想,满腔壮志的浪漫主义者。②勇往直前,从不动摇的青年追梦者。③追求完美,抗拒庸俗的
理想主义者。④眷恋故乡,却再无法回归的漂泊者。
9.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
远离”),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
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
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回忆与现实交织,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10. BFH
11. A
12. B
13. (1)从这时起,百姓的诉讼官事,每年的税收征用,开始不需要担心很长的时间了,人力和财力都能
适宜。
(2)凡是礼必须要显得隆重,如果不能就会被泯灭;凡是政事必须有所兴举,如果不能就会废垮松弛。
14.①过于简陋,不适合规度程序。
②物质财力充足,丰年无事。
③当地官员极力促成,利国利民。
15. B
16.①前人诗评的意思是说诗句练字精工,尤其是动词使用贴切,颔联化静为动,点染激
活,境界全出。②“欹”是斜倚之意,写巉岩参错,山树掩映,衬托出华亭的气势;③“曳”是拖拉牵引
之意,写出水波微漾,仿佛可见藻荇交横,反衬环境的幽静。
17. ①.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②.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③.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④.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⑤. 景翳翳以将入 ⑥. 抚孤松而盘桓
18.①不可或缺 ②走马观花 ③顾名思义
19. 甲:没有文字说明的诠释
乙:有的说明牌倒是信息密集
20.①将“即使”改为“虽然”
②在“穿越时空”后补充“的旅程”或“的对话”
21.①原句从“写诗”与“不写诗”、“有权”与“没权”两个方面进行对举,强调了不同身份的
人对屈原相同的佩服的态度。
②“写诗”强调屈原的文人身份,“权力”则强调屈原的政治家身份。原句更符合屈原的身份,侧面写出了
屈原的每一重身份都有让人佩服的成就。
③“谁能不服?谁敢不服?”是反问句式,更有气势,强调了屈原取得的成就之大。
④改写句中的“每个人”没有表现出屈原在文坛和政界的地位,且语言过于平铺直叙,强调作用不明显。(答
出任意两点即可)
22.①还能服谁呢
②兰草本来是普通的草
23. D
24.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