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024-2025学年度(上)高一期末
语 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分,共 9分)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天姥连天向天横(横:遮蔽)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辜负)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正的坐着)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弥漫)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音信,信息)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3 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 不拘于时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凌万顷之茫然 ⑤而又何羡乎
⑥ 耻学于师 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⑧何为其然也 ⑨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A、①③④/②⑥⑦/⑤⑧/⑨ B、①④⑨/②/③⑤⑧/⑥⑦
C、 ①④⑨/②⑥⑦/③⑤⑧ D.①③④/②⑥⑦/⑤⑧/⑨
二、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 7 分)
材料一;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
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
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
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
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
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
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
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
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
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
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
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
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减)
材料二: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
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
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
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
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
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
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
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全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王佐良《上图书馆》有删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黑塞对有些年轻人认为人生太短促、宝贵,故而及时行乐,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
消磨许多时光的生活态度是不认可的。
B、黑塞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花气力、下功夫
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口、富有刺激性,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王佐良写到“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与前而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
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D、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交代了作者
在清华图书馆读书时的国内环境,表现了它对自己谈书生活的影响。
5. 为进一步了解“高中生阅读经典的情况”,高一(3)班班会课邀请了学校“阅读之星”李晓
明,与同学们探讨“我们为什么读经典”。请结合材料和下列表格中李晓明的回答,拟写三个访
谈问题。(4 分)
你的提问 李晓明的回答
① 我喜欢文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史记》、《三国志》、《明朝那些事儿》等。
我更喜欢纸质阅读,因为纸质阅读是传统的阅读方式,能够带给人气质上的升华和
陶冶情操的功效;电子阅读再便捷、信息量再大,都无法培养人的书卷气质。
② 我喜欢在阅读古籍的时候不看翻译,自己查找注释和字典,这对原文的理解和语文
的学习都有好处,比如读《三国志》的时候,我就会采用直接读原文的方式。
③ 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会是好的影响。阅读能够改变人的说话方式,从一点一滴中让
别人感受到你的精气神。
2
三、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 16 分)
材料一: 关于冬天
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
么①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
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的冰将融未融,薄薄的
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我女儿早晨妈妈送她的时候冰是否厚一
些,我女儿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
实实的冰。
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
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而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时家里
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一天,发现北师大校园内连宿舍厕所的暖气
片也在滋滋作响,这使我对严冬的恐惧②烟消云散。
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来临了。母
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六个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不管你愿意不愿
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
到来。
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了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
得已中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是一样冷的,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说
的是出太阳的天气,但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
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而有线广播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
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冬
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不见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而且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
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张开鼻孔能闻见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
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厚厚的冰,尤其是在
雪后的日子,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花样百出,有人喜欢在胶鞋的鞋底上绑一道草绳来防滑,
而孩子们利用路上的冰雪为自己寻找着乐子,他们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叫滑冰。
(A)江南有谚语道,下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根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家养狗,看
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表现。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适合。大雪过后孩子们
冲出家门冲出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里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
来的节日。江南的雪很有节制,每年来那么一场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
对冬天恨之入骨。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
雪用手捏紧了,捏成一个冰坨坨,把它放在一个破茶缸里保存,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
把那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以想见,几天后我把茶缸从煤球堆
里找出来,看见茶缸里空无一物,甚至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它们已经从茶缸的破洞处渗
到煤堆里去了。
融雪的天气是令人厌恶的,太阳高照着,但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檐上的冰凌总是不慌
不忙地向街面上滴着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残存的白雪还在③负
隅顽抗,街道上就像战争刚刚过去,一片狼藉。讨厌的还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天气刚刚
3
放晴她们就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之类的东西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就这样被弄得乱七八糟。
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B)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反映了
人们的朴素愿望,而这些要求也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的,江南人把
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出处何在。有一次我提着酒瓶
去杂货店打东洋酒,闻着酒实在是香,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里面红耳赤的,棉衣后背
上则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现在我不记得母亲是骂我嘴里的酒气还
是骂我不该将新换上的棉衣弄那么脏,反正我觉得冤枉,自己钻到房间里坐在床上,不知不觉中
酒劲上来,竟然趴在床上睡着了。
④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这人对季节气温的感受总是很平庸,异想
天开地期望有一天我这里的气候也像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我不喜欢冬天,但当我想起从前的
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我们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
看见窗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
一男一女的评弹档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这帮老家伙,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
在我仍然记得这个冬天里的温暖场景,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材料二: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
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作者从气象名词“厄尔尼诺现象”入手,指出“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
引出对气象和季节的论述。
B、“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主要源于内心的想象,这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
的咏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两次写到“阴谋”,体现出作者对词语运用的创新,说明今年冬天寒冷,与“记忆中冬天总
是很冷”的印象相一致。
D、本文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等感觉的捕捉敏感而细致入微,文章多处采用细节描写,语言
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马虎”原指人行事草率,疏忽大意,“蜻蜓点水”原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此处用这
两个词形容冬天,将冬天拟人化。
B、②处“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御寒手段的进步,该段也采用插叙的手法,用真实经历阐释北国
之冬的实际感受。
C、③处“负隅顽抗”原是贬义词,形容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此处的情感色彩
与作者对“融雪的天气”的感受相一致。
D、④处“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既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
也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
8、作者开头指出现在的冬天“让人不知是喜是忧”,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苏童在散文中擅长变换组合语言风格,如将典雅文学语言与朴实的民间俗谚相结合,使得文本
意蕴深刻,充满张力。请结合文本,完成下表。(6分)
4
语义分析 本义 语境义 主旨义
(A)“下雨 狗通人性,大雪飘飘 雪在童年记忆中纯洁美好,反
下 雪 狗 欢 象征丰年,主人高兴, ②_________ 映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作
喜” 狗也欢喜。 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B)“邋遢 江南百姓情愿牺牲一个
冬 至 干 净 ①__________ 冬至,也要过一个干净 ③__________
年” 的无雨无雪的春节。
四、古诗文阅读:(共 41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20 分)
材料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
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姚鼐《登泰山记》有删减)
材料三: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四月初一日 早雨。抵松门岭,山峻路滑。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
门盆中物也。……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
堂,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
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循岩右行,
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岩,草木盘垂其上。已至一山嘴,石
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
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
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岭旁多短松 A 老干 B 屈曲 C 根叶 D 苍秀 E 俱吾阊门 F 盆中物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5
A、材料一“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句,与材料三“土人茫无知者”的句式是不一样的。
B、材料一中“不绝如缕”绝: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意思相同;
C、材料二“余始循以入”中的“以”与材料三“壁上凿孔以行”中的“以”用法相同。
D、材料三中“癸丑之三月晦”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是十六。
1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夜游赤壁,歌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借“美人”抒发自己看到美人心旷神怡的
陶醉。
B、姚鼐记述与友人登泰山的经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泰山之雪景,给人以想象,生动而有趣。
C、徐霞客攀登天台山,有时溪深撑筏以渡,有时附壁攀岩而过,虽路途艰险,但仍为
之倾心。
D、苏轼,姚鼐,徐霞客均是将自我精神投射于自然山水之中,在“乐水”“乐山”中找寻精神
慰藉。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 8分,每小题 4分)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14、《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为后人所赞叹,梁启超曾赞美他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
学精神。请从(“初三日”)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徐霞客的科学精神。(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9分)
古风(其十九)① 李白
西上莲花山②,迢迢见明星③。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④。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⑤尽冠缨⑥。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叛军已经攻占了洛阳城。②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③明
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④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汉武帝只以臣下相待,卫叔卿大失所望,翩
然离去。⑤豺狼:喻指安史叛军。⑥冠缨:官帽和系官帽的带子,此借指做官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诗人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的情景。“明
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
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缓缓升向天际。
C、诗人用仙人卫叔卿的故事暗合自己的遭遇,把卫叔卿引为同调,显示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
6
事权贵”的傲岸。
D、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游仙诗,都抒发了诗人超脱现实、向往自由的情怀,都情调
悠扬,风格飘逸。
16、本诗句式特点与《涉江采芙蓉》一样都是五言诗,但在内容,语言,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等
方面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6分)
(三)理解性默写(12分)
17、(1)人们外出旅游,总喜欢拍一张“簪花照”,“簪花”是“花朝节”的一种重要习俗。花朝节在
古诗中多有记载,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用花朝来表现百
花盛开的好光景反衬出自己的孤独。
(2)“颜”的本义是指两眉之间,后引申为额头,又引申为面部。古诗中常有描写容颜和头发的
变化来表达时光的流逝,感慨人生的短暂,世事的变迁等,你知道的有“_________ ,_________”
。
(3)有《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荀子尤其
强调学的重要性,与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略有不同。
(4)《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物微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得更出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
法,诗人看到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内心的悲痛不言而喻: , 。
(6)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来描摹事物和表情达意,如:“ , 。”两句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
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
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
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
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
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
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
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
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________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
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
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
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
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
7
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18、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最准确的一句话是( )(3 分)
A、那我们就看下去。 B、但是如何看呢?
C、可是这一目的如何达到呢? D、可是怎么敢看呢?
19、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4 分)
20、“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一句中“主要的”和“首先的”两个修饰语说明了什么?次序
可否颠倒? (4分)
21、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6分)
六、写作 (共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人在面临挫折,意志消沉时,看到傲岸青
松,看到翱翔雄鹰,也许会增添生活的勇气;一个人在心事渺茫、忧心如焚时,看到
浩瀚大海,看到湛蓝天空,也许会豁然开朗,壮志满怀。自然万物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回想自己这方面的经历,想必也你也从自然中得到过许多启迪。
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作,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