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开发的时间进程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当黄河流域早已成为秦汉帝国经济重心的时候,南方
还处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发初期。
开发长江流域,解决劳动力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黄河流域的每一次战乱都为长江流域提供了一次发
展契机。从西汉末年王莽之乱以及随之而至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三国分裂、西晋“八王之
乱”“永嘉之难”、十六国更迭,黄河流域累经兵燹,人口大量南迁。仅公元 4世纪初永嘉之难至刘宋时
期即公元 420年前后,南渡人口共约 90万。当时刘宋全境人口共 500多万,南下的北方移民占 1/6,这使
江南开发所需劳动力得到补充。
南北两大经济区地位的互换与北方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是逐渐形成的。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人口总的变化来看,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而长江流域却呈
明显上升状况。“安史之乱”引发的北方人口南迁,再度推动原已颇具规模的江南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不但使之成为北方政治中心赖以撑持的支点,而且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对此当时朝野给予了充分肯定,
如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杜牧进一步肯定了这一事实:“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北宋
末年由“靖康之难”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江南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这
里有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产以及众多的人口,仅在有限的平原地区之内就养活了全国近 22%的人口,同
时还负担了国家大量粮赋。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运往京师的粮食为 400
万石。以后随着东南经济不断发展,至道元年增为 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又将江淮漕粮增至 700万
石,这一数字是输往京师总漕粮的 82%。包拯说:“东南上游,财富攸出,乃国家仰足之源,而调度之所也。
”在运往京师的巨额漕粮中,“江南所出过半”,而来自太湖平原一带的漕粮,又“素甲于江浙”,可谓名
副其实的“苏湖熟,天下足”。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代表移至整个长江流域,而仅限于下游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长江流
域各段的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已进入与中原地区同步开发进程,唯
位于中游的江汉平原至宋元时期才进入农业开发。宋元时期江汉平原一直处于湖沼状态,先秦文献中称其
第 1页/共 9页
为“云梦泽”,湖沼水体成为开发利用的障碍。江汉平原的形成与全面开发大约从南宋后期开始,经元代
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接受这里粮食的包括南北十余省,民间俗称“湖广
熟,天下足”。宋代盛产粮食的太湖平原,至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转变:以工商业为依托,大力
发展经济作物棉花和蚕桑,粮食作物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随着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代之而起
的江汉平原承担了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中心的职能。长江上中下游的全面开发为整个流域带来了繁盛。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江南在唐宋之时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国家对江南经济的倚赖,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家对江南农业的
重视和投入。这个阶段是水利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大发展的时期,麦稻二熟制、双季稻以及耐旱
高产的占城稻,都得以在江南推广普及。这一切,促使江南农业飞跃发展,原先“火耕水耨”的粗犷农业
很快进入了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状态,土地的开垦和熟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南一地不仅“四郊无旷土”
,而且对肥料的重视,使这里的农田成了全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从而造就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的高产奇迹,
因此范仲淹称这里是“膏腴千里,国之仓庾”。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民谚,最初被范成大引录于他在南宋绍熙三年(1192)修撰的《吴郡志》中: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稍后,朱熹的女婿黄勉斋在庆元年间任石门(今桐乡)库
官时,也在《监石门酒务》一文中引录了相似的民谚,“吴越天下富,京畿游侠乡……世言苏湖熟,治溉及
四方”,说明当时这一民谚确实已广为流传。吴泳和高斯得在引用这一民谚时,尤其强调这是江南人民辛
勤劳作的结果,“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
明清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效益较高的蚕桑和棉织在江南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形成了以蚕桑、棉织为特色的区域经济。桑、棉对粮田的挤占以及工商贸易带来的激增的非农业
人口,使江南这个“全国粮仓”的粮食储备日益不足,甚至逐渐沦为缺粮区,民食不能自给。好在此时,
湖广地区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稻米种植区,湖广之粮顺长江而下即达江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江南口粮不
足的后顾之忧。至此,原本的“苏湖熟,天下足”演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节选自俞为洁《苏湖熟,天下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时的黄河流域,不仅是全国的政治军事重心,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 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对黄河流域是重大损失,对长江流域是发展机遇。
C. 从西汉末年到北宋末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 长江流域各段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大体按上中下游的顺序逐段开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页/共 9页
A. 材料一第三段引述了诸多史料,旨在论述江南在当时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尤其是在全国粮食生产
与供给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B. 材料一重点谈及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在农耕时代,劳动力多少是生产力高低的标志,人
口增长能极大促进农业发展。
C. 材料二第一段引述范仲淹“膏腴千里,国之仓庾”的论述,恰好能够印证材料一第三段关于江南粮赋重
要地位的相关内容。
D. 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江南蚕桑和棉织不断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挤占粮田,
导致江南粮食生产不能自给。
3. 如果对材料一第一段进行展开论述,下列选项最适宜充当论据的一项是( )
A. 引景帝之子刘发因其母位卑无宠,无法跻身中原诸王之列而封长沙王的史实直接证明。
B. 引述《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加以证明。
C. 引述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臣闻楚有七泽,其一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来证明。
D. 引东汉时期修建的余杭(今属浙江)南湖工程既有灌溉之利,又有防洪作用的史料证明。
4. 两则材料都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相关内容,简析这一内容在两则材料中的不同作用。
5. 江南一带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托包克游戏
刘亮程
①吐尼亚孜给我讲过一种他年轻时玩的游戏——托包克。
②托包克游戏的道具是羊后腿关节处的一块骨头,叫羊髀矢。一般两人玩,请一个证人,商量好,我
的一块羊髀矢,刻上记号交给你。在约定的时间内,我什么时候要,你都得赶快从身上拿出来,拿不出来,
你就输,拿出来,我就输。输赢的赌注往往是一只羊。
③吐尼亚孜说他玩托包克,输掉了五十多只羊。在他们约定的四十年时间里,那个跟他玩托包克的人,
只给了他一小块羊骨头,便从他手里牵走了五十多只羊。
④第一只羊是他们定好协议的第三天输掉的,他下到库车河洗澡,那个人游到河中间,伸出手要他的
羊髀矢。
⑤输第二只羊是他去草湖割苇子。那时他已有了经验,在髀矢上系根皮条,拴在脚脖上。但去草湖割
苇子要四五天,吐尼亚孜担心髀矢丢掉,便解下来放在房子里,天没亮就赶着驴车去草湖了。回来的时候,
他计算好到天黑再进城,应该没有问题。可是,第三天中午,那个人骑着毛驴,在一人多深的苇丛里找到
第 3页/共 9页
了他,问他要那块羊髀矢。
⑥第三只羊咋输的他已记不清了。他也赢过那人两只羊,当那人伸手时,他很快拿出了羊髀矢。可是,
随着时间推移,吐尼亚孜从青年步入中年。有时他想停止这个游戏,又心疼输掉的那些羊。有时吐尼亚孜
也不再把年轻时随便玩的这场游戏当回事儿了,那块羊髀矢放哪了他都想不起来。结果,在连续输掉几只
肥羊后,他又在家里的某角落找到了那块羊髀矢,用一根细铁链牢牢拴在裤腰带上。
⑦有一段时间,那个人好像装得不当回事儿了。吐尼亚孜知道那人又在耍诡计。他也将计就计,始终
将髀矢藏在身上的隐秘处,却在见面时若无其事。但那人似乎真的遗忘了,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吐
尼亚孜都有点绝望了。要是那人一直沉默下去,他输掉的几十只羊,就再没机会赢回来了。
⑧随着年老体弱,吐尼亚孜的生活越来越不好过,儿子长大了,还跟没长大一样需要他养活。这时他
就常想起输掉的那几十只羊,要是不输掉,养到现在,也一大群了。想起跟他玩托包克的那个人,因为赢
去的那些羊,他已经过上好日子。
⑨有时吐尼亚孜真想去找到那个人,向他说,求求你了,快向我要你的羊髀矢吧,但又觉得不合时宜。
人家也许真的把这件早年游戏忘记了,而吐尼亚孜又不舍得丢掉那块羊髀矢,他总幻想着那人还会向他伸
出手来。
⑩吐尼亚孜和那个人长达四十年的托包克游戏,在一年前的一个秋天终于到期了。那个人带着他们当
时的证人,证人说了几句公证话,这场游戏嘛就算吐尼亚孜输了。不过,玩嘛,不要当回事,想再玩还可
以再定规矩重新开始。吐尼亚孜也觉得无所谓了。那人要回自己的羊髀矢,吐尼亚孜从腰带上解下来,那
块羊髀矢已经被他玩磨得像玉石一样富有光泽。他都有点舍不得给他,但还是给了。
在这座老城,某个人和某个人,还在玩着这种漫长古老的游戏。他们衣裤的小口袋里,藏着一块有
年有月的羊髀矢。在他们年轻不太懂事的年龄,凭着一时半会儿的冲动,随便捡一块羊髀矢,刻上名字,
就交给了别人。或者不当回事地接收了别人的一块髀矢,一场游戏便开始了,谁都不知道游戏会玩到什么
程度。青年结束了,游戏还在继续。中年结束了,游戏还在继续。
生活把一同长大的人们分开,各奔东西,做着完全不同的事。一些早年的伙伴,早忘了名字相貌。
青年过去,中年过去,生活被一段一段地埋在遗忘里。直到有一天,一个人从远处回来,找到你,要一块
刻有他名字的羊髀矢。他说的几十年前那个秋天,你们在大桑树下的约定仿佛是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故
事。你在记忆中找不到那个秋天,找不到那棵大桑树,也找不到眼前这个人的影子,你对他提出的给一只
羊的事更是坚决不答应。那个人只好起身走了。
过去的岁月多么辽阔啊,你差不多把一生都过掉了,它们埋在黑暗中,你很少走回来看看。你带走
太阳,让自己的过去陷入黑暗,好在回忆能将这一切照亮。你一步步返回的时候,那里的生活一片片地复
活了。终于,有一个时刻,你看见那棵大桑树,看见你们三个人,十几岁的样子,看见一块羊髀矢,被你
第 4页/共 9页
接在手里。一切都清清楚楚了。
第二天,你早早地起来,牵一只羊,给那个人送过去。可是,那人已经走了。他生活在他乡远地,
他对库车的全部怀念和记忆,或许都系在一块童年的羊髀矢上,你把他一生的念想全丢掉了。
还有什么被遗忘在成长中了,在我们不断扔掉的那些东西上,带着谁的念想,和比一只羊更贵重的
誓言承诺。生活太漫长,托包克游戏在考验着人们日渐衰退的记忆。现在,这种游戏本身也快被人遗忘了。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托包克游戏中,参与 人需要在特定时间内交出羊髀矢,其赌注可能是一只羊。
B. 关于托包克游戏,游戏的道具是羊的前腿关节骨头,而游戏的时间限制为四十年。
C. 吐尼亚孜在游戏中输掉了许多只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游戏逐渐放松了警惕。
D. 托包克游戏寓示着生活有太多的不可预知因素,也反映了记忆与遗忘的不可回避。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使用第一人称“我”,增强了叙述的亲密感和真实性。“我”与读者对话,增强了互动性和参
与感。
B. 文章对托包克游戏的叙述,采用夸张手法,夸大了游戏的影响,突出生活的偶然性、戏剧性以及人生复
杂性。
C. 文章通过吐尼亚孜与对手直接对话的描写,表现了吐尼亚孜对过去的怀念与不甘,对岁月的执着和深情。
D. 文章结尾部分运用了回忆的手法,巧妙交织了不同时间线的故事,表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对乡村
生活的思考。
8. 请结合全文,分析吐尼亚孜为什么在游戏过程中从未主动要求终止游戏。
9. 刘亮程被誉为“乡村哲学家”,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
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
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
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
第 5页/共 9页
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
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陈王使魏人周巿略地。周巿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
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项羽、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
公病还之沛。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高祖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
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
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
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
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节选自《史记·汉高祖本纪》)
材料三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
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
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沛公引兵 A攻丰 B 不能 C取 D沛公 E 病 F 还 G 之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中“往往”与《项脊轩志》中“门往往而是”意思不同。
B.“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和“群臣见雍齿封”,两处的“见”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C.“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句式与《劝学》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
D.“逐窘高祖”的“窘”字,与贾谊《过秦论》“以愚黔首”的“愚”字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诸将“坐沙中语”这一现象,留侯用“谋反”这一夸张 说法引起高祖注意,从而促使高祖尽快完
成行封,以免军心不稳。
B. 雍齿背叛沛公,让沛公失去根据地,后又归附,沛公没有将他杀掉,主要是因为他“功多”,刘邦“不
第 6页/共 9页
忍”心杀这么一个功臣。
C. 彭城大战时,丁公放了刘邦,在大汉建立之后,却得来“为项王臣不忠”的评价,最后“以丁公徇军”,
表现出刘邦的忘恩负义。
D. 刘邦封仇人雍齿,却杀恩人丁公,行事虽然反常,却有其原因,表现出刘邦善于随时变化,夺天下重“才”
而治天下时重“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2)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14. 高祖为何封仇人雍齿、杀恩人丁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即事二首(其二)
张耒
嚣尘屏繁务,幽独会夙心。
惟时孟春月,微禄归园林。
下有采薇①径,上有知时禽。
终日自啸歌,寂无邻里音。
冉冉溪日下,悠悠山霭阴。
兴阑下绝巘,新月出遥岑②。
注:①采薇: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生。②遥岑:远处陡峭的小山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以摆脱俗世繁务写起,进而引出平素所愿,颇有《归园田居》的诗境和意味。
B. 诗歌第五句中的“采薇径”,既增强了诗歌画面感,又将古风灌注其中,鲜活而典雅。
C. 诗歌七八两句,写出了因终日在山林中啸歌,远离尘世,无人陪伴而生发的孤寂之情。
D. 诗人巧于运笔,善用叠词,用“冉冉”“悠悠”两词,勾勒出了清幽恬淡的山林图景。
16. 诗歌以“灵动”为妙,请结合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认为人 才德要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金”要锋利,需“就砺”;君子想要
“______”就要“______”。
第 7页/共 9页
(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对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又是
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鸿雁是一种候鸟,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情思,如“______,
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斯特现象”,给世界许多地方造就了千万奇观。人们尽管知道石灰岩溶洞可以变化出神奇的境界,
但是,新的景观被人们发现,仍然会发出惊叹。
连州是我国著名的古城邑,向来以风景壮丽著称。连州以北的东陂镇大洞村境内,有一天然岩洞。它
分上下三层。最下层有一潭绿泉,蜿蜒伸进山洞深处。它究竟通向何方,谁也不知道。几个具有冒险精神
的农民下了决心,想一探究竟。他们扎了小竹筏,备了火把,带了干粮,进了洞中,( ① )地探索前
进。大伙终于弄清楚这是一条可容小舟通过的地下河。这几个乡民的发现渐渐被传开了。原来人们游览大
口岩,总是观赏它的地面,现在大都转而要求泛舟地下河了。接着连州中国旅行社也在这儿设了个管理区。
消息四播,游客( ② ),纷纷到大口岩来。
我们应邀也游览了一次神秘瑰丽的地下河。从洞口一步步地深入下去,那儿停靠着两艘小小的机动船,
每船可坐 10人左右。由于带着强光灯,小河两岸风景“繁花锦绣”,都可以看得清楚。岩洞的顶端,因为
一般都距离水里好几十米,仿佛是一个奇特的深邃的夜空。泛舟河上,那感受是很有趣的,有点像梦境,
也有点像是进入神话或童话的境界。我想,将来如果有一部中国式的《爱丽思梦游奇境记》,这种溶洞的奇
观,应该更多地拍摄进去,让外间的人们陶醉陶醉才好。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
原意。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虫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人们早就知道,蜜蜂能够追踪几百米之外的花香去采蜜。受昆虫灵敏的嗅
觉能力启发,科学家将活体蜜蜂的大脑连接到电极上, ① ,然后记录它们的大脑信号。研究
者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杂志上报告称,不同的气味会引发蜜蜂大脑的特定脑活动,而这一活动
是固定且可重复的,就好像气味在蜜蜂大脑里留下的“指纹”。
第 8页/共 9页
科学家在蜜蜂大脑里直接植入电极,然后尝试让蜜蜂接触不同的气味分子,并进一步通过电极记录蜜
蜂大脑的活动(脑电图)。将健康的人呼出的气体和肺癌患者呼出的气体喷向实验蜜蜂后,科学家发现它们
的大脑负责嗅觉的部分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电生理反应。因此,实验人员 ② ,就能成功判断出
蜜蜂刚刚闻到的是健康的人的呼气还是肺癌病人的呼气。另外,研究者还收集了实验室培养的肺细胞上方
的空气,包括健康肺细胞和肺癌细胞。实验发现,蜜蜂完全能够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空气样本。该方法的优
点是工作效率非常快,只要蜜蜂一闻到就会出结果,不需要等待数小时甚至几天的实验室化验。 ③
,那就是蜜蜂也会累。几个小时之后,蜜蜂的大脑健康就会衰退,反应也会变得不稳定。科学家表
示,生物普遍具有区分非常相似的混合物的能力,这是任何工程传感器都无法做到的。
21. 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22.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指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
B.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C.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 翘袖、前踏步、后折腰等绝美的“古风”舞姿,引发了网络二次创作热潮。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卷气”代表深厚的知识和文化追求,象征着对崇高理想的向往和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而“烟火
气”则蕴含于日常琐事,传递着温情与真实,体现了对平凡生活的珍惜与热爱。有人认为,一个人应该兼
具书卷气和烟火气,以在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也有人认为,无论专注于书卷气的深邃,还是
沉浸于烟火气的温馨,都能展现独特的人生价值。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1. D
2. D
3. B
4. 材料一中,“苏湖熟,天下足”作为结论,强调太湖平原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有力支
撑了“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观点。
材料二中,“苏湖熟,天下足”是全文的 中心论题,文章主要论述这一民谚的产生背景、广泛流传及历史
演变。
5.①社会(政治)环境方面:相比战乱频繁的北方,江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国家对江南农业倚赖和重视,
加大了投入。
②劳动力方面:“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引发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加之江南民风吃苦耐劳,具有
劳动力优势。
③农业条件方面:江南气候条件好,水利和农业技术大发展,土地肥沃。
6. B
7. D
8.①对自己输掉的羊心疼(不舍)。
②对游戏的结果仍抱希望,希望能够赢回羊。
③对游戏的心态变得矛盾,既不想停止,也不过于当回事儿。
④对那块羊髀矢的依恋,对游戏承载的时间、岁月的留恋。
9.①乡村生活的描写:通过对乡村游戏的描写,展现了乡村日常场景与细节生活的纯粹与乐趣,也揭示了
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人物的选择与刻画:通过塑造鲜明个性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思考与情感,通过群像生活态度表现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价值冲突与平衡。
③人性的深刻洞察:游戏的规则、参与者的态度,隐喻人生,引发读者对岁月(时间)里的深情与遗忘的
思考,反映人生的复杂。
④哲学思考与反思:游戏的细节中蕴含对时间流逝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思考,激起读者对生命过程,对人与
人、人与时间、现代与传统间人生哲理的思考。
10 BDF
11. D
12. B
13. (1)皇上平生所憎恨的,又是群臣都知道的人,谁最突出?
(2)沛县父老兄弟坚持请求,这才一并免除了丰邑的徭役,和沛县相同。
14. 封仇人雍齿:①为了解除底下将领土地不够尽封的担忧;②为了解除底下将领因以前有过失而被杀的担
忧。杀恩人丁公:为了向臣子们展示对主人不忠的下场,要求臣子们忠诚。
15. C
16.①“灵动”体现在“下”和“出”上。既有高低对照之妙,又赋予诗歌以动态美,增强灵动性。
②“灵动”体现在“兴阑”和“新月”上。心情有沉浮变化,作者游玩尽兴翩翩下山,新月在山巅缓缓升
起,寄托作者对自然山水生活的企盼之情。
17. ①. 知明而行无过 ②.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④.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⑤.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18.①小心翼翼 ②络绎不绝
19.①把“尽管”移到“人们”之前;
②在“仍然”前加“人们”。
20.将岩洞的顶端比作奇特的深邃的夜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岩洞顶端的高远、神秘和深邃之感,使平淡无奇
的描述变得富有诗意和美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岩洞内部空间的宏大和奇妙。
21.①将不同的气味传递给蜜蜂
②凭观察蜜蜂的脑电图
③但是也有缺点
22. C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