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20: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贡市 2024-2025 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赋予莫高窟“数字生命”,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的采集,
为洞窟、壁画、彩塑等生成数字图像,可以实现文物数据信息的永久保存。采集之后是拼接,每幅图像皆
是局部,要拼出完整壁画,误差控制须在毫米级。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 295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
和 186个洞窟的数据处理,逾 5万张档案底片实现数字化。
保护好文物的同时,要做好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戴上虚拟现实设备,游客不仅可以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身临其境参与壁画
故事情节,或飞跃云端览胜景,或奏响天乐听“神曲”……今年暑期,敦煌研究院创新推出的“寻境敦煌
——数字敦煌沉浸展”,高精度立体还原了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西魏第 285窟,成为敦煌游的爆款
体验项目。
“寻境敦煌”是敦煌文物“活起来”的缩影。从建成“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到上线“数字藏经洞”
及其国际版,再到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这些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让璀
璨文化绽放新光彩。
(摘编自宋静思王锦涛《数字技术助力——敦煌文化绽放新光彩》,2024年 11月 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这既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增添
第 1页/共 9页
着博物馆的创新活力。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展厅空间有限,韩休墓的壁画一度无缘与公众见面。博物
馆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将考古现场做成虚拟展厅。通过官网的“线上展览”,观
众不仅能“身临其境”观赏壁画,还能体验繁复而精密的修复工作。这启示我们,用好数字化技术,创新
形式,推出更多线上展览、云课堂、观展互动等,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博物馆的展厅更好延伸进大众
生活。
让博物馆里的藏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遇,不仅有利于激活文物的生命力,也能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
距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毛绒玩具,三星堆博物馆以三星堆文物为原
型的盲盒……一个个博物馆文创产品走红,背后是让文物融入日常生活的努力。推动文物合理利用,让文物
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才能更好擦亮文化瑰宝,让文化浸润人们的精神生活。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博物馆文化能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相融合,形成新业态。比如,有的博物馆将市
集、演艺、非遗展示、主题邮局等新元素、新玩法融入运营,更好地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有的开展精
品课程进校园活动,将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有的城市开展“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展览活动,
以丰富形式展示文物瑰宝……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发展至今,其职能不仅仅是“历史的储藏室”,更是
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既能推动更多人触摸历史文化、感
悟文脉流淌,也能为美好生活添彩。
(摘编自龙国贻《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2024年 11月 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近年来,一系列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视听内容“破圈”,给人们以启迪。先有李子柒系列短视频走红海
外社交媒体平台,又有河南卫视、央视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再到如今多个网络平台以传统文化为主
题的纪录片、短视频、微短剧受到广泛欢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多样化的视听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
前。
显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不能“照着讲”,而应“接着讲”,要在视听层面以沉
浸式的艺术形式,寻找到通往广大群众内心、与时代共振的捷径。
要灵活运用数字记录、数字勘测、数字复原、数字解读等手段,在看得见、听得到的视听层面进行数
字化演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下去、火起来。如在非遗内容的保护与传播中,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就发
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国务院已公布的 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短视频涵盖率已超过 99%,濒危非遗视
频播放量增长明显。在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大会获奖节目《做安顺地戏行头》中,快手创作者“李
意纯”以短视频的形式,从植物采摘开始,经过手工雕刻、打磨、染色,使广大观众沉浸式、全过程地体
验到“中国戏曲活化石”安顺地戏的文化魅力。
(摘编自孙佳山《活化传统文化,营造“数字意境”》,2024年第 10期《半月谈》)
第 2页/共 9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做到了文物保护及文物的创新性呈现,促进了敦煌文化的传承。
B.“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高精度立体还原了西魏第 285窟,成为敦煌游爆款体验项目。
C. 陕西历史博物馆“线上展览”韩休墓壁画,是为了让观众真切体验文物修复工作 繁复精密。
D. 快手创作者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安顺地戏制作的全过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化技术为敦煌研究院进行高精度摄影录像采集和毫米级误差控制拼接提供了保障。
B. 凤冠冰箱贴走红表明推动文物合理利用就能激活文物生命力,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C. 博物馆的职能在当代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文化、感悟文脉流淌的一把“钥匙”。
D. 正是因为短视频备受年轻人青睐,所以它才能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罗列游客在虚拟现实中的奇妙体验,用词鲜活,画面感强,引发读者对新奇游览方式的遐想,激
起读者对敦煌数字化探索的兴趣。
B. 材料二聚焦博物馆面临的展厅空间有限等现实难题,瞄准当下热门的数字化、文创、“博物馆+”等现象,
体现出新闻评论观点鲜明的特征。
C. 材料三既用具体数据增强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又用“破圈”“润物细无声”“照着讲”“接着讲”
等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D. 材料一侧重报道数字技术助力敦煌文化绽放新光彩,材料二侧重分析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材料三
侧重论述用数字化手段活化传统文化。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数字化转型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笑的茴香
周缶工
①午后小憩,梦见进入一片森林,那林中植物好生奇怪,郁郁葱葱,枝不像枝,叶不似叶,却遮天蔽
日。找不到出口,最后爬上其中一株,费尽力气攀到梢头,发现顶端长满淡黄的小花,生出嫩绿的果粒。
摘取一颗放入口中,浓郁的香甜瞬间盈满口腔,沁入脾肺。原来是茴香!梦中察觉自己在枝头随风摇曳,
大骇,无来由从高处掉落,就此惊醒。回想刚才那奇异的梦,床头柜上正放着未喝完的茴香茶,唇齿间还
残留有没吞下的茴香籽,不禁哑然失笑。
第 3页/共 9页
②在我的故乡浏阳北乡,客人进门,总会泡上一杯茴香茶,这是本地人的待客之道。因而不论乡野独
居的人家,还是鸡犬相闻的屋场,门前窗后的空闲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株茴香。茴香容易成活,随
便撒下几粒籽,开春就会生出。其样貌多变,刚出土时嫩得像草,绿油油毛茸茸;长高点后一株株亭亭净
植,似是文竹;成熟后主干拔节,又有丛竹的形态。入冬,其地表部分被冰冻后枯死,土里的根系安然保
存下来。待第二年开春,老根再次长出新苗,加上此前枝头掉落的籽也自然发芽,茴香丛又蓊蓊郁郁地挺
立在原处了。
③小时候,每到特定的节气,祖母总要在菜园种一大片茴香。它们长势蓬勃,很快高过我的头,高过
【注】
菜园的篱笆,高过祖母的肩膀。我问这一蓬绿色的火是何物,祖母答:是茴香苗,将来会生出你从埃毑
茶碗里拈起的茴香。我问怎么只见枝叶,何时开花结果。祖母笑言:很快,心急吃不了热茴香茶。过些时
日,我见那挺直碧绿的茎叶顶端,开出黄如新鹅的伞形花,而后,结出的果实也像朝天伸开的小伞,每一
束都颗粒饱满,馨香诱人。在此期间,蜜蜂总是缭绕枝头,似有不寻常的迷恋。阳光明媚的日子,祖母搬
来木凳,让我爬上去,帮她用剪刀采茴香。
④采茴香有讲究,要连同细枝剪下整个小伞部分,老家人习惯叫“一爪”。我在空中摘个不停,祖母
站立一旁用竹篮接住,最后将满篮的茴香倒在篾盘里,不消一日就晒干了。原本青翠欲滴的颜色此时变得
内敛,稍稍发白,整个小伞也收拢起来了。这时,就可以将干茴香装入茶叶筒中贮存,待客来时再取出泡
茶。
⑤泡茴香茶,先要在碗中放入几片老家的烟茶叶,再加一爪茴香,用滚烫的水沏开。茶叶未几沉入碗
底,晒干的茴香则重又鲜活起来,恢复成长在枝头上的颜色,一把碧玉妆成的小伞再度撑起。其实,新摘
的鲜茴香直接泡茶味道更好,但只能几个月当季享用,剪下晒干则可四时饮用。客人端起茶水品尝,先用
大拇指和食指将茴香拈出,放入口中细细品咂。此时近旁若有小孩,则对其招呼:来,吃茴香!小孩一把
接过就送在嘴里,含着跑开。这是儿时的记忆,多年后,读到“拈花微笑”的典故,我总会想起故乡的女
人家串门拉家常喝茶时拈着茴香的场景。想来,在她们喝下一碗碗茴香茶、打出无数哈哈的当口,或也体
悟到了某些真谛——粗茶淡饭最养人,但凡俗日常之中间或有茴香般稍显辛辣的小小冲击,才会更有滋味。
⑥或许,当年屋场里的小朋友愿意跟着大人去人家做客,其实就贪图茶碗里那爪茴香。说来奇怪,老
家那边的小孩都是一个心性,似乎莫不喜欢这特别的甜香味道。大人聚在一起喝茶,小家伙们在旁边嬉戏,
往往一个细伢子口含茴香过来,其他人也就争抢着去找自家长辈索要。如今,过去围坐喝茶的女人家都老
了,当年的很多小伙伴离乡在外,偶尔打电话回来,总要提醒家人,别忘了给自己寄过去茴香。茴香,回
乡,喝一口茴香茶,父母亲人仿佛就在身旁。
⑦茴香一直在乡间顽强地生长,不占空间,不费养分。风俗随时代变迁,但故乡喝茴香茶的习惯改不
了,就像茴香那多年生的根系,早已植入本土老百姓的生命中。外乡人过来做客,或许吃不惯茴香那浓烈
第 4页/共 9页
的味道,而当地人总会拈起茴香,像把小伞一样擎起,嘴角笑出花来。城里来客将茴香栽入盆中,当作盆
景带回,老家人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有扎根园间地头,放肆开花,随意结果,才是茴香最好的
归宿。
(有删改)
【注】埃毑:湘方言,文中指祖母。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描写茴香时从植株与枝叶的特点、花朵的形态、果实的香气等方面着手,笔触细腻。
B. 文章既写了茴香清新蓬勃而富有生机的外在形态,也写了其稍显辛辣又甜香浓郁的口感。
C. 文章从视觉、味觉、嗅觉等角度描写茴香,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描写秋槐的角度一致。
D. 作者描写茴香的生长过程,回忆从采茴香到喝茴香茶的生活场景,寄托对茴香的深厚感情。
7. 下列对茴香茶相关内容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饮茴香茶是“我”故乡的一种生活习俗,给客人泡杯茴香茶也是当地人的待客之道。
B. 文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制茴香茶以及泡茴香茶的过程中茴香颜色和茴香形态的变化。
C. 文中用“拈出”“细细品咂”“含着跑开”等动词描写饮茶时吃茴香的场景,画面感强。
D.“我”揣想故乡女人们在喝茴香茶时会悟到生活真谛,那就是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8. 请赏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的语言艺术。
9. 老家人为什么认为“只有扎根园间地头,放肆开花,随意结果,才是茴香最好的归宿”?请结合文本内
容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会于钟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
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於乎哉,礼也!”
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适吴,教吴射御,导之伐楚。楚恭王怒,使子反将,败吴师,二国从斯结
仇。于是吴始通中国而与诸侯为敌。
二十五年,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
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敢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
第 5页/共 9页
行事,当国政。
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诸樊复
让。札复谢。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诸樊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后封季札于延陵。
余祭十二年,楚灵王会诸侯伐吴,诛庆封。庆封数为吴伺察,故晋、楚伐之。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
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即举兵伐楚,取二邑而去。
十七年,余祭卒,余昧立。四年,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我洁身清行,
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吴人立余昧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①,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
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②之矣,犹未也。然勤③而不怨矣。”为之
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
是其先亡乎!”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注]①叔孙穆子:即叔孙豹,春秋时鲁国人。②基:奠基。③勤:感觉心情急躁。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嫡长 A当国 B非前王 C之私 D乃宗庙 E社稷之制 F岂可 G变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只,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
B. 私,私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的“私”意思相同。
C.“如秋风之过耳”与《劝学》“取之于蓝” “之”用法不相同。
D. 东,东迁,名词作动词,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有关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寿梦即王位之初朝见周天子时,和鲁成公在钟离相见。寿梦深入询问周公制作的礼制音乐,并听了夏、
商、周三代的民谣。
B. 楚国申公巫臣逃到吴国,劝其攻打楚国。楚恭王因此派子反攻吴,打败吴军。吴、楚由此结仇,这时吴
国才与中原地区交往。
第 6页/共 9页
C. 寿梦想让季札继位,季札以不能废弃从前帝王的礼制为由推让。后诸樊和余昧在位时,仍要让君位于季
札,季札一再推辞。
D. 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时,认为叔孙穆子虽乐善好施却不善择人,祸患一定会殃及他的子孙,劝说他务必
要注重选择人才。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 季札到鲁国后对周乐大加赞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其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连雨不出寄张恕
苏辙
麦熟蚕缫热似烝,雨倾三尺未为淫。
洗清沟浍①蚊虻静,没尽蒲莲沼沚深。
遗秉②满田惊朽腐,移床避漏畏侵寻。
高闲只有张公子,卧听萧萧打叶音。
[注]①沟浍:泛指田间的水道。②遗秉:收割后遗留下的成把禾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日的麦熟时节,天气格外闷热,这场雨虽水量丰沛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并不成灾。
B. 这场降雨使沟渠被冲刷得净透,蚊虻也因此暂时消失,却也淹没了池沼中的菖蒲莲花。
C. 尾联扣题,描绘张恕静听雨打树叶的画面,对张恕的风雅生活既有欣赏又不乏调侃。
D. 本诗笔法细腻,描写了雨中自然之景、农事和农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场雨的喜爱。
16. 颈联上下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玉不琢,不成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提倡君子要每天通过省察
“打磨”自己,这样才能见识明达,行为无过错。
(2)周末小明与同学相约爬山,不曾想昨夜刚下过一场雪,天色还未转晴,雪后的石阶一定很难攀爬,
小明想到了《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赶紧打电话给同学约定过段时间再
去。
第 7页/共 9页
(3)古人在抒发自己的满怀愁绪时,往往采用多种形式,有直抒胸臆的,如“__________”有通过具
体的物象把愁绪具象化的,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
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
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
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
”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
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语义基本
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栗子、羊肉、河蟹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的互联网语言,已进入“通话膨胀”时代。“通货膨胀”是经济学领域的术语,指纸币的发行量超
过所需要流通的数量,导致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货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A ,就会产生语言的通胀。
B ?由于网络表达缺失了神态、动作、语音和语调等,导致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词义磨损
”的问题,人们采取叠加字词的方式来强化情感表达。青年群体认为使用单个的“嗯”“哦”“哈”不礼
貌,会显得态度冷淡或敷衍,只有使用“嗯嗯”“哈哈哈哈”“哦哦哦”等重复形式, C 。另外,
“大词小用”之风甚猛。“泼天富贵”“配享太庙”“永远的神”……各种“绝对化”修辞充斥,不求丰富
精准,只有简单粗暴,网友的从众心理也使其愈演愈烈。
①在语言学家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②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③如“很、怪、太”等,
④用久了会失去锋芒,⑤似乎已一语成谶。⑥当然,⑦人们通过重复和夸张的方式凸显情绪无可非议。但
是,在无数重复和夸张的表达中,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原本的情绪?我们是否还有精准表达、深刻思考的
能力?古有“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观,其意为在语言表达时要立足于内心的诚意,让感受和思考回归网络
表达,我们的语言才会有生命。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3字。
第 8页/共 9页
21.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通话膨胀”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在 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 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B. 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
C.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到:拿来。
D. 有人说:“没有一流 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四、作文(共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路漫漫,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不必踟蹰于过去的半亩方塘。”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
“如果命运是世上最烂的编剧,你就要去争取,做你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第 9页/共 9页
1. C
2. A
3. B
4.①材料三首先指出一系列传统文化视听内容“破圈”的新闻现象;
②接着提出观点,强调传统文化传播不能“照着讲”而应“接着讲”,需寻找通往群众内心、与时代共振
的方式;
③最后阐述要运用多种数字手段在视听层面演绎传统文化,并以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保护传播非遗项目为
例,论证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
5.①数字化保存:通过数字化采集、数字处理等技术,建立数字资源库,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
化长期保存。
②数字化还原与展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出互动式展示设计,增加受众参与
度,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还原与展示。
③数字化传播:借助多媒体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多样的视听艺术形式,进行数字化演绎,实
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6. C
7. D
8.①善用多种修辞。运用排比突出茴香长势蓬勃;运用比喻形象描写茴香果实的形态;运用拟人写蜜蜂缭
绕枝头、迷恋茴香果实,展现生机与情趣。综合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形象。
②善于用词。多用四字词语、文言词汇、表示色彩的词语,如“长势蓬勃”“黄如新鹅”“馨香诱人”四
字词语,“何物”“时日”等文言词汇,“绿色”“碧绿”“黄如新鹅”表示色彩的词语,使语言凝练、典
雅、鲜活。
③用语富有地域色彩、生活化、口语化。文中“娭毑”是富有湘地特色的称谓,为文段增添地域色彩。
④句式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文中三个“高过”,句式整齐,长短句、整散句结合错落有致,使语言灵动、
富于变化。
9.①茴香“扎根园间地头,放肆开花,随意结果”,才能彰显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
②茴香只有融入当地人的生命,成为当地民俗的一部分,成为亲情、乡情的载体,才能突显出其永久的价
值。
③老家人崇尚质朴自然之美,扎根园间地头而不是栽种在盆中的茴香,才具有质朴自然之美。老家人对待
茴香的态度与城里人不同,城里人认为茴香是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将其当做盆景,老家人则对此不以为然,
更加看中茴香的实用价值和自然之美。
10. BDF
11. B
12. D
13. (1)您身为鲁宗室大臣,又肩负鲁国大政,不慎重推荐人才,怎么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呢?
(2)螃蟹有六条腿,还有两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14.①听完《周南》《召南》,感觉意犹未尽,无抱怨之感;
②听了《邶》《鄘》《卫》,感觉深沉,觉得忧伤但无颓废感;
③听过《王》,感觉有忧思却无恐惧的情绪。
15. D
16.①“惊”和“畏”两个字用得传神。
②“惊”是“震惊”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田中遗留的禾穗因雨水浸泡而腐烂的状态,仿佛让人感到意外
和震惊;“畏”是“担忧”的意思,字则传达了因屋漏而不得不移床的无奈与担忧,形象地刻画了雨水对生
活的影响。两字贴切传神,描绘了雨水给田园生活带来的细微影响。
17.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 道中迷雾冰滑 ④. 磴几不可登
⑤. 举杯消愁愁更愁 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①原文句中多停顿,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具有音韵美。
②用整句,反复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出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对写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
了强调的作用。
19.①运用准确生动的形容词,如“肥大的”“雪白的”等表现美食的特点;
②调动读者的感官体验,从颜色、声音、气味等多角度突出美食的诱人;
③写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混个醉饱”“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等,增
强读者的代入感。
20. A.语言和思想感情不匹配
B.网络表达是如何膨胀的呢(为什么会产生通话膨胀呢)
C.才显得态度热情或真诚
21. (1)序号:①,修改为: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
(2)序号:⑦,修改为:人们通过重复和夸张的方式凸显情绪无可厚非
22. B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