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3.9《玩空气》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3.9《玩空气》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7 08:46:3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玩空气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玩空气》以空气为探究对象,借助泡泡游戏、注射器实验以及生活应用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深入认识空气的特性,如空气能占据空间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所感知,但对其特性缺乏深入理解。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喜欢趣味性的活动,但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逻辑思维方面有待提升。教学时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泡泡里有空气。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使用气泡膜,意识到充有空气的气泡膜可以保护其中的物品。 探究实践:能够对泡泡里有什么作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态度责任:乐于参与到游戏中,并愿意向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泡泡里有空气,掌握利用空气玩泡泡游戏的方法,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 应用原理。 难点:理解吹出“泡中泡”、制造更大泡泡原理,以及空气在保护易碎物品中的作用机制。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探究泡泡里有什么能认识到泡泡里有空气能基本能不能包装膜里有什么能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我们玩过泥巴、玩过沙、玩过水,玩过空气吗?你是怎么玩的?学生活动1 回答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引起学生对自己曾经的经历的回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环节二:泡泡里有什么教师活动2 1. 小时候玩过吹泡泡吗? 教师: 吹泡泡,吹泡泡,吹个大泡泡 吹泡泡,吹泡泡,吹个小泡泡 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泡泡破了 2. 我们一起玩玩吹泡泡游戏吧。谁来表演一下? 3. 猜一猜:泡泡里有什么? 4. 验证猜想吧 (1)出示实验材料:滴管、洗衣粉水、注射器 认识注射器(出示示意图) (2)讲解验证方法 ①桌面上滴一滴泡泡水 ②让注射器内充满空气 ③将空气注入泡泡水 ④抽出泡泡里的空气 (3)温馨提示:怎么让注射器内充满空气? 教师演示讲解 一手握住注射器的筒体,另一手握住活塞柄。缓慢拉动活塞,允许空气进入,直到注射器内部完全充满了空气。 (4)我们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5)现在,你知道泡泡里有什么了吧? 5. 能造出一个更大的泡泡吗? 6. 试一试:能不能吹出一个泡中泡。 学生活动2 回答 学生表演泡泡游戏 猜测 小组内分工验证 泡泡水注入空气,形成气泡。抽出气泡里的空气,又变成一滴泡泡水。 回答:空气 几个注册器同时往泡泡水中注入空气 ①用长吸管蘸泡泡液后吹出一个大 泡泡,吹出尽可能大的泡泡。 ②在大泡泡里面再吹一个大泡泡。 ③反复继续在泡泡里面吹泡泡,最后形成一个套着一个的泡中泡。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游戏,实验验证,认识到泡泡里有空气,可更好地认识空气性质。环节三:包装膜里有什么教师活动3 1. 包装箱、包装盒里经常看到包装膜,它有什么特点? 追问:这些泡泡里有什么? 2. 验证猜想 (1)轻轻捏一捏,有什么感觉? (2)使劲捏,你发现了什么? 3. 现在,你知道包装膜里有什么了吗? 4. 运输玻璃、陶瓷等物品时,为什么采用这些包装?这些包装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PPT 5. 粉笔怎样掉在地上不会碎?把你的办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6. 验证我们的想法。 教师:通过验证,用这样的办法,粉笔怎么样?学生活动3 有很多泡泡 猜测回答 鼓鼓的,软软的,有弹性 会“啪”的一声爆裂 空气 气泡膜通过薄膜包含空气形成气泡,防止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因撞击、震动和摩擦而受损。 画或用文字表述在教材表格中 验证 完好无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探究,认识到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也要做到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 玩空气 泡泡里有空气 气泡膜的泡泡里是空气(缓冲外部压力)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在走廊挥动塑料袋,发现袋子鼓起来了(如图),说明走廊里有( )。 A.空气 B.风 C.水 2.如图所示,“空袋子”里装的其实是空气,用手触摸时,小科能感受到( )。 A.空气有气味 B.袋子鼓鼓的,有点软 C.空气有淡淡的颜色 3.将左边的物品与右边的描述连线。 空气包装膜 里面装的是空气 水瓶 里面装的是水 沙袋 里面装的是沙子 4.用注射器抽掉一点空气,然后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管口。用力推动活塞,观察活塞会( )。 A.推不动 B.推到底 C.推到一定程度就推不动了 【参考答案】 1.A 2.B 3. 空气包装膜 里面装的是空气 水瓶 里面装的是水 沙袋 里面装的是沙子 4.C 作业布置: 要想将这盒易碎的饼干完好地寄给远方的朋友,可以怎么做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空气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二、学习内容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③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④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三、学业要求 1.能说出空气和水的形态特点。 2.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空气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也是地球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设计,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出发,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再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通过科学实验,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特性;通过玩泡泡,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具有弹性,能起到减震作用。总之,教材力求让学生在充分的直接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概念。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 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 (2)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3)探索实践: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树立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玩空气》。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第一课《找空气》,首先从找空气入手,通过验证,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和借助其他物体认识认识更多空气特征——没有固定形状。最后通过与水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第二课《这里有空气吗》,通过猜想、验证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些物体内有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三课《玩空气》,通过玩泡泡游戏知道泡泡里有空气,联系生活知道气泡膜中的空气能起能起保护物品的作用,初步建立起空气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空气”这类无形物质的认知存在天然障碍。他们虽在生活中接触过吹泡泡、呼吸等空气相关现象,但普遍存在“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前概念,难以主动建立现象与抽象概念的联系。这个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操作,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多感官刺激和游戏化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类比,描述空气的特点。 探究实践: 1.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探究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形状特点。 2.通过猜想、实验验证,认识一些物体内有空气,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玩泡泡游戏,知道泡泡里有空气,联系生活认识到气泡膜具有保护物品的作用。 态度责任:能够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乐于交流与分享。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猜谜语,引入空气话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识;猜谜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任务2 名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在操场、教室、树林、抽屉里把空气装进袋子,扎进袋口。然后用各种办法证明袋子里装的是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学习一些可以直观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
任务3 名称:观察空气特征 首先引导学生运用眼、鼻、舌、皮肤等器官,通过看、尝、闻和摸的方法感受空气特征,然后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更多特征——没有固定形状。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比较全面地认识空气基本特征。
任务4 名称:比一比水和空气 引导学生与前一个单元“水”作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回顾上节课知识,想一想哪些地方有空气?学生回答后,出示一个带盖的空瓶子和一个不带盖的空瓶子,猜一猜哪个瓶子里有空气。 设计意图:回顾前一课学过的内容,提出聚焦问题,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任务6 名称:观察瓶子里是否有空气 猜测敞口的和盖上盖子的空瓶中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中有空气。
任务7 名称:观察物体里是否有空气 猜测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中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物品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任务8 名称:让纸箱装更多瓶子 讨论交流使用装置抽出物品中的空气有什么好处,想办法让纸箱装更多的废塑料瓶。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空气的存在。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我们玩过泥巴、玩过沙、玩过水,玩过空气吗?你是怎么玩的?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起学生对自己曾经的经历的回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任务10 名称:探究泡泡里有什么 玩一玩泡泡游戏,猜猜泡泡里有什么;然后用注射器验证自己的猜想。想办法造出一个更大的泡泡。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实验验证,认识到泡泡里有空气,可以更好地认识空气性质。
任务11 名称:探究气泡膜里有什么 捏气泡膜里气泡,交流自己的感觉。思考气泡膜在物体运输中的作用。想办法避免让粉笔掉地摔碎和完好邮寄易碎饼干。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认识到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也要做到学以致用。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找空气 1.我们周围有空气 2.观察空气特点 3.比较水和空气 第2课时:这里面有空气吗 1.观察瓶子里是否有空气 2.观察物体里是否有空气 3.让纸箱装更多瓶子 第3课时:玩空气 1.探究泡泡里有什么 2.探究气泡膜里有什么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找空气 1.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装空气和放空气的现象能感知空气的存在。(科学思维) 3.运用各种感官和其他物体,探索感知空气特征。(探索实践) 4.在与水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空气性质。(责任态度) 第2课时:这里面有空气吗 1.知道一些物体内有空气。 2.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在观察到的现象与物品内部有空气之间建立关联。(科学思维) 3.能够作出关于物品内部是否有空气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探索实践) 4.能够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并愿意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调整自己的想法。(责任态度) 第3课时:玩空气 1.知道泡泡里有空气。(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和使用气泡膜,意识到充有空气的气泡膜可以保护其中的物品。(科学思维) 3.能够对泡泡里有什么作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探究实践) 4.乐于参与到游戏中,并愿意向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责任态度)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我会选 1.空气包装膜里有什么 ( ) A.水 B.空气 C.沙子 2.小科在一个透明塑料杯的底部扎了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全部压入水中。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水位上升并出现气泡 B.没有明显变化 C.水位慢慢下降 3.元旦晚会布置舞台,小科把吹好的气球捏成各种形状,这利用了空气( )的特点。 A.没有固定的形状 B.占据空间 C.有质量 4.有一整瓶空气,现在抽出半瓶空气后,还有( ) A.半瓶空气 B.一瓶空气 C.小半瓶 5. “空袋子”里装的其实是空气,用手触摸时,小科能感受到( ) A.空气有气味 B.袋子鼓鼓的,有点软 C.空气有淡淡的颜色 6.空气分布在哪些地方 ( ) A.空中、土壤中、水中 B.外星球也有大量空气 C.岩石内部也有大量空气 7.小卓快速挥动空的塑料袋,袋子会鼓起来,这是因为空气( ) A.没有质量 B.占据空间,进入袋子 C.被挥动产生真空 8.我们看不到空气,是因为空气( ) A.会流动 B.是无色、透明的 C.很轻 二、我会判断 1.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 2.只有在户外有空气,室内没有空气。( ) 3.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所以它不占据空间。( ) 4.倒掉杯子里的水后,杯子里没有任何物质了。( ) 5.砖头放入水中会冒泡,说明砖头中有空气。( ) 6.同一个气球可以变成各种形状,这主要是利用了空气很轻的特点。( ) 三、我会连:将下列物质与特点用线连起来。 能流动 空气 有一定体积 石头 有一定形状 能占据空间 水 有一定质量 四、简答题 1.空气摸不着,看不见,却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在的存在着。请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2.粉笔里面是否有空气?想办法证明其中是否存在空气。 五、综合题 水和空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将下列序号填入维恩图中。 ①液体 ②气体 ③有质量 ④看得见 ⑤占据空间 ⑥无色透明 ⑦没有气味 ⑧摸不着 ⑨摸得着 ⑩没有固定形状 参考答案 一、我会选 BAAB BABB 二、我会判断 √ √ 三、我会连 四、简答题 1.汽车或自行车的轮胎打有空气;气球打气才漂起来;篮球打气才能玩;救生圈打气可以浮在水中等。 2.有空气;把粉笔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粉笔中有空气。 五、综合题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空气 装空气和放空气→感受空气存在 找空气 摸、看、闻、尝→空气特点: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空气装进不同物体→空气没有固定形状 空瓶子有空气→物体内部空间有空气 这里面有空气吗 一些物体里有空气→物体空隙里有空气 抽出物体空气:可以保鲜、密封、节省空间 玩泡泡→泡泡里有空气 玩空气 气泡膜→气泡里有空气:有弹性,保护物品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