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高中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虽然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最初目的是彰显他所谓的科学的方法,但就其客观效果来看,他的工作在
红学史上开宗立派,光照百年,因为正是通过胡适与其学生顾颉刚、俞平伯的不懈努力与搜寻,才为世人
揭开了索隐派蒙在《红楼梦》上的无数迷障。这样,以《红楼梦》研究为个案,胡适将前人的考据学、考
证学方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总结,将其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套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对刚开
始起步还处于草创期的古典小说研究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在胡适众多的小说考证工作中,何以《红楼梦》研究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究其原因,其要旨或
如下析:首先,《红楼梦》有足够多的问题吸引学者们孜孜以求地考证。文本内容姑且不论,单就历史考证
而言,诸如作者及其家世《红楼梦》刻本与抄本等版本问题、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关联问题,后来周汝昌
将新红学研究内容概括为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足以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兴
趣。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仍然不足以完全解释新红学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研究学科,因为上述诸问题在其他
小说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都有作者是谁的问题,几乎所有长篇小说都有版
本的问题。所以,《红楼梦》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最大的原因还是其自身的魅力与价值。
然不无遗憾的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界主流对《红楼梦》艺术与思想的认识及评价与
后人的认知尚有一段距离,胡适认为“《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
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然此一“杰作”内涵他并没有进行深
入展开。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写的一篇《人的文学》的文章里,就说“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极少”,
他举了十类所谓“非人的文学”,其中就把《水浒传》列在“强盗书类”,《西游记》是“迷信的鬼神书类”,
《聊斋志异》是“妖怪书类”,等等,认为“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
胡适说“在周作人先生所排斥的十类‘非人的文学’之中,有西游记、水浒、七侠五义等。这是值得注意
的。我们一面夸赞这些旧小说的文学工具(白话),一面也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内容实在不高明,够不上‘人
第 1页/共 9页
的文学’。用这个新标准去评估中国古今的文学,真正站得住脚的作品就少了。”胡适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
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其价值更多体现于白话文体。俞平伯虽然对“《红楼梦》的独创性”做出
了一些论述,但他关于《红楼梦》文学价值的判断仍然停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认为“《红楼梦》
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是不很高的”不得入于近代文学之林”。
(摘编自林郭、严丹《从“历史文本”到“经典文本”——史学视野下〈红楼梦〉经典化历程的回顾与考
察》)
材料二:
胡适的考证也存在学术走向上的偏颇。俞平伯和顾颉刚都参与了胡适的研究工作,1925年,俞平伯提
出“小说只是小说,文学只是丈学,既不当误认作一部历史,亦不当误认作一篇科学的论文……《红楼梦》
在文坛上,至今尚为一部不可磨灭的杰作。昔人以猜谜法读它,我们以考据癖读它,都觉得可怜可笑”俞
平伯对胡适思想方法上的继承和纠正,是古代小说研究逐渐深入的一种表现,对《红楼梦》研究有理论和
方法的指导意义。但因为俞平伯的见识遮蔽于胡适的学术光芒之中,以致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内误以为俞
平伯与胡适完全相同,这显然与史有所不合。
一般认为,胡适“新红学”有两块基石:一是作者身世的考证,二是后 40回作者另有其人。但其真正
的核心是他的“自叙传”说。“著者”和“本子”原本是历史考证的范围,但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的自
叙传,实际上将有待进一步考证的历史问题当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于曹雪芹文献资料的缺乏,胡适有
关作者身世的考证本身就有一定局限,“自叙传”说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需要证明的“假设”。到了 20 世纪
下半叶,人们不得不承认:“从一般的(而不是严格的)考证标准来看,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说《红楼梦》是
‘曹家的真实事迹’。”从学理上看,胡适将《红楼梦》当成曹家的历史实录,忽视文学层面的研究,仅得
出“自然主义”的判断,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果死守“自叙传”说,坐实小说原型,将《红楼梦》的文
学研究变相为历史研究,就会与索隐派殊途同归,走到王国维所批评的以索隐方法附会、揣测小说文本的
老路上去。索隐派将《红楼梦》所写认定为纳兰家事(或是其他家事),胡适的“自叙传”说则是将《红楼
梦》所写认定为曹家家事,内涵有异而其质相类。
胡适作为 20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古代小说研究的先行者和新的学术“典范”的创造者,其思维方式和解
读方式,引导并支配了《红楼梦》百年阅读与研究的主流进程,成为“新红学”的重要构成。进入 21世纪,
胡适的“高续”说也终于在动摇许久后宣告终结,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版《红楼梦》封面已改“高鹗续”
为“无名氏续”,扉页则标明“程伟元、高鹗整理”。胡适《红楼梦》考证隐含的问题不可避免地给 20世
纪古代小说研究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不能归咎于胡适。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本是学术研究的
规律,后世不能纠正前贤的偏颇和失误,甚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没有理由指责先行者的。
(摘编自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
第 2页/共 9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适等人对《红楼梦》的考证,帮助世人揭开了索隐派蒙在《红楼梦》上的诸多迷障。
B. 研究《红楼梦》时,胡适主要用到了考据学、考证学方法,这套方法对当今已不适宜。
C. 即使是从一般的考证标准来看,胡适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的自叙传也是不可靠的。
D.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版《红楼梦》封面为“无名氏续”,这表明胡适的“高续”说已终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任何小说的研究都可能涉及其作者、版本,而《红楼梦》研究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原因是其自身
的魅力与价值。
B.“五四”时期,文化界对《红楼梦》艺术思想 认识和评价不及后人,如胡适只是看到其文学工具方面
的价值。
C.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界主流思想的影响,俞平伯也认为《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是不
很高的。
D. 虽然胡适将《红楼梦》所写认定为曹家家事,但这与索隐派将《红楼梦》所写认定为纳兰家事在本质上
是不同的。
3. 下列选项中,表明其研究深受胡适“新红学”影响的一项是( )
A.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提出了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的观点。
B. 王梦阮、瓶庵的《红楼梦索隐》中指出《红楼梦》全书是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
C. 某“红学”研究机构深入开展关于“贾母到底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问题的探讨。
D. 某学者认为红楼梦第 64 至 69 回部分与前面故事情节脱节,是他人补作。
4.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不仅指出了胡适对《红楼梦》研究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具有辩证色彩。
B. 材料一第二段提出问题后给出了具体的解答,设问方式的运用能使读者更易明确该段论述的内容。
C. 材料二对如何看待胡适《红楼梦》考证法给 20 世纪古代小说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 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论证方法恰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胡适为《红楼梦》研究做出了怎样 贡献?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铺
喻永军
第 3页/共 9页
洋浜是莲城的一个湖,在城西。
大洋浜的水顺着山与山之间的谷地,延伸进山中去了,延伸了多远?没有人知道。老侯也不知道,但
老侯听专家说过,大洋浜的水容量相当于六个西湖。老侯很惊讶,六个西湖呀!老侯年轻时到西湖去过一
次,觉着西湖的水无边无沿,①他心里更看重大洋浜了。
老侯每年都要进山几次——六叔住在山里。六叔种地,老侯常常托人从城里给六叔带去一些种子、化
肥,附带一些水果,有时买几斤肉。老侯进山得从水上走。二十年前,渡口泊的是木船。摆渡人锅代六十
多岁,嘱咐一声“坐稳当”,船便开了。船桨“吱呀——吱呀”,船慢慢划向山中。
上午,船向西行,太阳就从背后升起。眼前一片金光灿灿,锅代脸上很快挂上了汗珠子。四十分钟后,
船停靠在一处水边石沿儿旁。六叔下来接东西,他瘸着一条腿,走不快。他喊锅代到岸上喝茶。锅代已掉
转船头,向东顺水而行。
这地方叫桃岔、桃沟。春天,满山山桃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因此,不知啥时这里又被叫成了桃花
铺。六叔住在桃花铺,是属于不想搬迁的那类。六叔说,后山是林子,脚下是湖水,饿不死。为这,老侯
劝过六叔。末了,老侯坐在六叔对面,紧锁着眉毛,铁青着脸,不吭声。两人都把话说尽了。为此,老侯
生气,很长时间没去看六叔,后来忍不住了,把话说给锅代,锅代就载着他来到桃花铺。
再后来,桃花上初中时,六叔让老侯在城里给娃安顿住处,捎话让老侯来一趟。桃花是六叔的小女儿。
船在水上行着,锅代把啥话都说了:“六叔买了个‘铁壳子’,学会了撑船。需要种庄稼了就撑着它出门,
收了庄稼也要撑着它回家。”老侯想,六叔的路就在水上。那年湖里涨水,六叔翻了船,一船的麦捆子浮在
水上,他也差点儿搭上性命。
六叔年轻时是桃岔的人尖子,会唱戏,扮啥像啥。他能唱秦腔、眉户、碗碗腔,本地花鼓唱得更是出
色。每到过年,桃岔的戏班子就是方圆几十里的明星班子。看戏看桃岔的戏,观众人山人海,六叔风光无
限。几个俊丫头为争六叔,都闹出了笑话。村主任的女儿把六叔的唱腔灌制了一张光碟,每天在村里的大
喇叭上放。另一个女子哭哭啼啼,她妈便告村主任,说喇叭音量太高,正对着她家牛圈,母牛被吵得小产
了。六叔住在桃岔最高处的山上,离天近,一身正气。
②桃岔的变化是从大坝修建那年开始的。拦河建坝,水要淹了桃岔。水位线一定,桃岔人心里慌慌地
唱了最后一年大戏。该搬走的都按政策搬走了,能搬动的东西都人拉马驮地带走了——碾碳子、磨扁子、
猪牛羊狗……最刺眼的是一些老人的棺木,漆了黑漆,画着龙凤,顶头雕着睡莲,一队一队地出了桃岔。冷
清下来的桃岔,只剩了六叔和高处住着的几户人家。年夜,众人围定,六叔自拉自唱,唱了《刘海砍樵》,
又唱《智斗》。
大坝修了四年,老侯是指挥部的采购员。当时的紧缺物资是水泥和钢材,老侯一人跑着采购了多少东
西?后来老侯在心里默默算了一下,大致有一百个车皮。采购的东西要从秦岭古道用车拉回来,那才难住
第 4页/共 9页
了老侯。那时是砂石路,进山谷后车重路险,老侯就学着画图——啥地方坡陡、路窄、弯急,老侯得用图
纸给人说清。半年下来,老侯眼眶深陷,人成了一把干骨头,双膝半月板磨损厉害,脚也成了一双病足,
走路疼,歇着也疼。他时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次在大兴旅馆谈物资合同,事毕,已是晚上九点,国营
食堂的小碗面,他一气吃了十四碗,③吃饭的人都放了筷子看稀奇。
六叔就是这个时候来给老侯做帮手的。六叔带着个装卸工队,随时待命。那天夜里,老侯总算睡了个
安稳觉。六叔看了老侯的图纸,骑着自行车从省城翻越秦岭,将图纸上的路况标记一处一处核对了一遍,
才说自己心里有了底。那时候,老侯是国家公职人员,按月领工资,年终领奖状。六叔是接工计酬。尽管
如此,六叔仍很知足。歇下来的时候,他一个人沿着护城河闲逛,唱秦腔,唱花鼓戏,滋润得眉开眼笑。
六叔给老侯说,他现在成半个省城人了。
老侯就看着六叔笑。
六叔出事的那天是公历新年,天气预报说是阴天,但六叔押着车进了秦岭峪就起了西北风,飘起雪花。
车在路上缓缓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路上的雪已经积了厘厚一层。司机是个老手,阴沉着脸跟六叔说:“你怕
不怕?”六叔说:“这话要问你!”司机就看着六叔笑了。两人摸出烟,点燃,深吸了一口。
六叔的这辆重车,是被迎面的一辆大吊车顶翻的,吊车跑下坡路,路滑,没刹住车。
六叔就此瘸了一条腿。
大洋浜大坝是老侯的骄傲。几十年了,老侯坐在大坝上的时候,心里踏实得就像自己成了大坝。巨大
的坝体枕着两边的山头,坝身结出黑锈,风带来的草籽就落地生根——鸡爪草血色的茎干水灵灵的。老侯
弯着腰拔草,顺台阶一直拔到山根。
拔着草,老侯想起六叔,想六叔这会儿正干啥呢。隔着一湖水,却不知道。④想起六叔说的“半个省
城人”的话,他心里难受。
他记得那年秋天,桃花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在六叔家吃饭。清炒河虾、一盆豆腐鲇鱼,都是水边的东
西。吃饭时,六叔说:“野猪已来村中搭窝了,撵都撵不走。”吃罢饭,六叔拾掇虾笼。二百多个虾笼摆了
满满一屋子。虾笼呈腰鼓形状,以桃花铺的荆条子编成,一根一根的木条子颜色乌黑,细细的,硬如铁。
这些都是六叔的手艺。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大坝”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相关内容的介绍也颇为细致,人物的性格在这一情节中也得到了充分彰
显。
B. 小说以“老侯”作为叙事者,六叔的故事在“老侯”的眼中和回忆中娓娓道来,不疾不徐。
C.“老侯”和“六叔”因修坝结缘,在此过程中,他们有默契也产生过矛盾,但不失和谐。
第 5页/共 9页
D. 结尾描写六叔编 虾笼以桃花铺的荆条子编成,既有点题之效,又暗含了六叔坚守的决心。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看重”一词,显示老侯对大洋浜感到骄傲,也为后文“修坝”埋下伏笔。
B.②句在文中是引领下文的句子,后文写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及为“修坝”做出的贡献。
C.③句写人们放下筷子看老侯吃饭的细节,侧面表现了老侯为“修坝”付出的艰辛。
D.④句老侯“心里难受”是老侯为六叔没有搬迁、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难受。
8. 请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
9.“在时代的大潮中,有的人选择改变,有的人选择坚守”,小说中的六叔选择了坚守,结合文章内容分
析,六叔坚守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
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
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
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于其战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
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
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
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
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
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
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
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
罴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
壁蹑其后,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于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
因存赵而破魏。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
籍与义俱失焉。”
第 6页/共 9页
(选自苏洵《权书·项籍》,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籍虽迁 A沛公 B 汉中 C而卒都彭城 D使沛公 E得还 F 定三秦 G 则天下之势 H 在汉不在楚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作者指出项籍虽“有取天下之才”却“无取天下之虑”,以致“终其身无成”,并将项羽与曹
操、玄德做了比较。
B. 文章第二段作者先扬后抑,先赞扬“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后说项籍“死于垓下,无惑也”,因为
项籍缺乏远见,度量不大。
C. 作者认为,项籍之死早有预兆,他应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马上率军进入咸阳,控制天下,而不应在河
南、新安间徘徊不进。
D. 文章第四段作者用“虎方捕鹿”一事做比,认为项籍先去救赵国而不入关进攻秦国的做法是错误的,还
不如宋义的“屯安阳不进”。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
(2)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
13. 请结合第三段内容概括说明苏洵认为项羽“必能入秦”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②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③,消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为唐初郭震(字元振)落拓未遇时所作诗篇名。武则天召他谈话,索其诗文,郭即
呈上《宝剑篇》,武则天看后大加称赏,立即加以重用。②青楼:指富贵人家。③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
临潼县(今临潼区)东,古时以产美酒闻名。《新唐书·马周传》载,马周落魄时,宿新丰旅店,被店主人
冷淡,后因常何推荐得居要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
第 7页/共 9页
B. 开篇就在苍凉沉郁的气氛中展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郭震一样有才志的诗人被“凄凉”的现实一点点
地浇灭着激情。
C. 颈联写自己交游的落寞: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诋毁,旧日的好友由于种种原因缘分已断,诗人感
到深入灵魂的孤独。
D. 尾联写自己空有远大的抱负,却无所建树,希望借助喝酒,喝出马周那样的运气,改变自己的命运。
15. 清代孙洙在汇编《唐诗三百首》时说:“‘仍’字、‘自’字,诗眼。”清代纪昀也在《玉谿生诗说》中
评价:“‘仍’字、‘自’字,多少悲凉。”请赏析颔联“仍”和“自”炼字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
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魏征《谏太宗十思
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
训和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像倒
立的套着螺栓的大号螺杆,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 ① ,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
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
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虽然 ②
,但没过多久小水池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 A ),一切都
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
去了。
好像是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此后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
他自己都( B ),上岛三十多年了——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他回想这些年岛上生活
的颠沛与艰苦,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一幅又一幅画面: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
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
平如镜还是( C ),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静,拥有力量。
第 8页/共 9页
17.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昆虫王国中,会喷丝的蚂蚁不是罕见的物种。它们的身躯中蕴藏着神奇的能量,能够根据需要自发
地产生细丝状物质,并以喷射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它们被冠以“喷丝蚂蚁”之名。
会喷丝的蚂蚁在昆虫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①无论在狩猎还是在防御方面,②这些蚂蚁都表现出了优
秀的生存能力,③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世界中的“猛将”。④这些会喷丝的蚂蚁具备如此强大的防御能力,
⑤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能够吐出一种丝状物质,⑥用来对付侵犯它们领地的天敌。⑦这一特点对于人类来
说也具有较大的科研。⑧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如何利用蚂蚁的喷丝能力来制造富有韧性的丝线和强力的天然
黏合剂。⑨科学家如果研发成功,⑩那么这些材料有望在航空、建筑和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喷丝蚂蚁”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阿 Q本来几乎是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些缺点。
B.“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将我们通行天堑二郎山的时间缩短了。
C. 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茶宠或俗或雅,或贵或贱,最重要的是喜欢。
2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也有人说:“心灵的封闭
远比生存环境的封闭更可怕。”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1. B
2. C
3. A
4. D
5.①将前人的考据学、考证学方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总结,开创了考证派红学;
②助力《红楼梦》研究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③引导并支配了《红楼梦》百年阅读与研究的主流进程。
6. C
7. D
8.①用雪天这一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②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正面表现人
物镇定、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9.①六叔坚守的是乡愁。大坝建成后不愿离开故土,扎根深山。②六叔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会唱多种戏,
扮啥像啥;还会编虾笼等。③六叔坚守的是高尚的品德。勤劳善良,乐观豁达。
10. CDG
11. C
12. (1)这时项籍如果能率领拼死作战的士兵,袭击秦国留守的那些既有轻敌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军队,
攻入咸阳是十分容易的事。
(2)这时项籍依凭险关在秦军前面迎击,赵国与其他诸侯救赵的十几支军队在秦军后面追击,就一定可以
消灭他们。
13. 作者认为,秦国军队所把守的关防,不如沛公刘邦的军队所把守的关防;而沛公军队的实力,不如项籍
军队的实力;沛公能攻破秦军所把守的关防,项籍能攻破沛公所把守的关防,那么,即将灭亡的秦国军队
所把守的关防,项籍肯定能进去。
14. D
15.①“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落,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令人触目神伤。
它不仅写出风雨的无情,而且有力地渲染了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
②“自”字含“自顾”之意,勾勒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无视人间忧苦的情景。
③两相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富有神味。
16. ①. 端章甫 ②. 愿为小相焉 ③. 思国之安者 ④. 必积其德义 ⑤.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 但寒烟衰草凝绿
17.①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 ②他建了个小水池
18. A.一扫而空 B.难以置信 C.暴风骤雨
19.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
的欢欣鼓舞”四个短语排列,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②并用省略号进行列举省略,表明还有各种各样的
场景;③这里的场景排比,生动体现了老冯在岛上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体验,④富有气势,节奏和谐,
情感表达强烈,从而表达出对老冯的敬佩之情。
20. B
21. 语句⑤可修改为:主要是由于它们能够吐出一种丝状物质/主要原因是它们能够吐出一种丝状物质。
语句⑦可修改为:这一特点对于人类来说也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
语句⑨可修改为:如果科学家研发成功。
22.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