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
第七章第五节(课时2)
区域认知
通过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认识极地地区的独特性。
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2
1
人地协调观
4
3
理解人类与极地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通过模拟科考活动、设计宣传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科学考察、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
01.了解极地地区的探险与科考历程,掌握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02.分析极地地区自然环境对科学考察的影响,理解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03.认识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极地科学考察
先了解其探险历程,知晓关键事件。结合地图,明确科考站位置。理解极地独特自然环境对气象、冰川等多领域科研的价值。
思考: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哪些领域的考察?
钻取冰芯
收集陨石
气象观测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使得极地地区成为科学家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等领域研究的“ ”。
天然实验室
阿蒙森原本的目标是北极,但当他得知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正率队前往北极时,迅速调整计划,将目光转向南极洲。1910年6月3日,他带领探险队乘坐“前进号”从奥斯陆起航后才公开宣布这一计划。同月15日,英国的斯科特和他的团队也从加的夫出发,两支队伍开始了一场无声的竞赛。
阿蒙森出生于航海世家,1897年就加入比利时南极探险队,开始了探险生涯。在之前西北航道的探险中,他还向因纽特人学习了两年生存技能,这为他的南极探险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1年10月19日,阿蒙森借鉴因纽特人的经验,仅使用雪橇犬作为交通工具,他和4名同伴带着52条狗和4辆雪橇从鲸鱼湾的大本营出发。他们选择了一条更具风险但距离南极点更近的路线,尽管这里的冰架可能随时崩塌。
经过50多天的艰难跋涉,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和
他的队友们终于成功抵达南极点,他们在那里插上了挪威国
旗,成为了第一支到达南极点的队伍。阿蒙森在南极点停留
观测了三天后安全返回,整个过程没有人员损失。
而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由于小马不适应南极气候
全部冻死,机械雪橇在极寒下无法工作,燃料桶因低温出现问题导致燃料泄漏等诸多原因,行进速度缓慢,当他们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点时,发现阿蒙森的团队早已捷足先登。在返回途中,斯科特的队伍遭遇了恶劣的暴风雪天气,最终全部遇难。
为纪念这两位杰出的南极探险家,1957年,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立了名为“阿蒙森 - 斯科特”的科学考察站。
谁第一个登录南极点?
阿蒙森探险队抵达南极点
斯科特五人小队
阅读
南极科考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派出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目前有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有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
阿根廷奥尔卡达斯站——1904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中山站
泰山站
昆仑站
长城站
1985年2月、乔治王岛南端
1989年2月、东南极大陆
2014年2月、伊丽莎白公主地
2024年2月、罗斯海域
南极科考站
秦岭站
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哪些科考站?
2009年1月、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南极科考站
长城站
我国第一个科考站,且是五个科考站中纬度最低的。
南极科考站
中山站
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国第一个位于南极圈内的常年考察站,为中国南极考察从大陆边缘向内陆深入提供了重要支撑。
南极科考站
昆仑站
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考察站,同时也是目前国内纬度最高的考察站。
南极科考站
泰山站
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是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
南极科考站
秦岭站
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五个科学考察站,在建成之前,因为其位于南极罗斯海区域被称为罗斯海新站,2024年2月7日,该站正式开站并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
北极科考
北极地区大规模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1909年4月6号,罗伯特·皮尔里把美国国旗插在了北极点上从此,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被载入了史册。
北极科考站
黄河站
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缔约国地位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
我国在北极建立的科考站是?
北极航道
东西半球最短航线
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
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
分 “东北航道”“西北航道”。
东北航道
西北航道
北极航道
雪龙号
具有双向破冰能力,能在厚度为1.5米的冰层上以2节的速度前进或倒退,也可在1.2米厚的冰层中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船体采用E级钢板制作,在零下40℃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保障了船只在极地恶劣环境下的安全和稳定。
我国最大极地考察船
①想一想,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前后?
目前,我国在极地总共建成了6个科考站。以下为中国南极泰山站,其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房屋外观呈十六边形,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此时是南极的夏季,气温相对较高;海冰大量融化,航道相对畅通;且2月前后南极有极昼现象,一天中几乎都是白昼,为考察队员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时间。
②议一议,泰山站的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目前,我国在极地总共建成了6个科考站。以下为中国南极泰山站,其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房屋外观呈十六边形,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泰山站采用高脚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避免被积雪掩埋;泰山站使用特殊的保温材料,可以有效保持室内温度,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对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思考:什么时候去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科考或旅游是最合适的?
南极:北半球的冬季,即每年11月~次年3月,南极的暖季去合适。
北极:北半球的夏季,即每年6月~8月份最合适。
极地保护行动
借助案例直观认识冰川消融、生物资源减少等问题及危害。研读相关协定,明确保护准则。思考中学生能做的事,如低碳生活、环保宣传。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或者极地动物没有了家园。
燃油泄漏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使得极地动物没有生存空间。
冰川消融
随着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影响日益广泛,那里原有的安宁环境被破坏了,大批极地野生动物遭到残酷的猎杀。
乱捕滥杀
臭氧层被破坏,使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类皮肤和眼睛健康,破坏海洋生态,还会影响地球气候,导致气温、降水等异常。
臭氧层空洞
极地保护措施
保护极地环境有哪些措施?
制定法律、条约来保护极地环境。
1959年建立《南极条约》;
1991年制定《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使用无氟冰箱(氟会破坏臭氧层)。
科学考察人员或旅游人员要将产生的垃圾带走。
守护极地 从你我做起
《南极条约》
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
促进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自由;
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
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
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
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制作:结合对极地地区环境的学习,制作一期“保护极地环境,从我做起”的板报,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内容最科学、最丰富。
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科考历程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行动
科考领域
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等
北极:黄河站
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
问题
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海洋生物资源减少
保护
南极地区
建立《南极条约》、低碳生活等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中国科学考察站
北极地区
北极:6-8月
南极:11月-次年3月
科考时间
中国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工作人员借助LED灯给植物照明,利用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技术,让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南极地区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随堂演练
1.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①烈风????②暴雨????③严寒????④湿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有利于(???)
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 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③了解南极地区常住人口的分布状况????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B
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
中山站
黄河站
昆仑站
泰山站
秦岭站
经纬度位置
62°13′S,58°58′W
69°22′S,76°23′E
78°55′N,11°56′E
80°25′S,77°07′E
73°51′S,76°58′E
74°56′S,163°42′E
建成时间
1985年2月
1989年2月
2004年7月
2009年1月
2014年2月
2024年2月
随堂演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纬度最高的极地科学考察站是(???)
A.秦岭站 B.长城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4.在这些科考站中,一年中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是(???)
A.秦岭站 B.长城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5.我国建立科学考察站有助于(???)
A.发现矿产资源 B.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C.开发极地旅游资源 D.向极地迁移人口
D
B
B
随堂演练
北极海冰为极地动物提供生存空间,其覆盖范围有季节和年际变化特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一年中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最小的时段是(???)
A.2月~3月 B.4月~5月 C.8月~9月 D.10月~11月
7.北极海冰覆盖区域面积的变化,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寒潮活动加剧C.海洋面积变小 D.人为过度开采
8.为保障极地动物的生存环境应(???)
A.加大石油开发,提高燃油汽车占比 B.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C.推进城市建设,减少城市绿地面积 D.改善人居环境,加大空调使用力度
D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