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1《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审美鉴赏:通读全文,梳理主要事件,把握“妞儿”的形象特点及与“我”的情感变化。
思维能力:细读对话,分析人物语言,理解妞儿直率、泼辣、善良的多重性格。
语言运用:积累语言,掌握“土靛、挂火、沤”等方言词汇及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事件概括与细节分析,全面认识妞儿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对话中蕴含的乡土气息与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阜平蓝”的象征意义,感悟战争背景下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颜色”窥见时代
1、情境导入:
展示“阜平蓝”布料图片,提问:
“为何作者称这种颜色为‘阜平蓝’?它承载着怎样的记忆?”(原文:“这种蓝的颜色……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2、明确目标:
通过“阜平蓝”这一线索,走进战火中的温情故事,解读平凡人物的伟大。
二、通读·理“事”
1、速读圈画:
任务:默读全文,用“△”标出“我”与妞儿一家交往的事件,用四字短语概括(如“河边争执”“送袜结缘”“贩枣买机”)。
2、预设事件:
河边争执 → 送袜结缘 → 日常往来 → 贩枣买机 → 离别赠布
3、详略分析表:
详写事件 略写事件 作用
河边争执、送袜结缘、贩枣买机 日常往来、离别赠布 突出妞儿的“矛盾美”:泼辣与热忱并存
三、细读·析“人”
1、对话品析(小组合作):
任务:分角色朗读“河边争执”对话(原文第4-10段),完成表格:
妞儿的语言 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
“洗脸到下边洗去!”“真卫生” 泼辣直率 表面责备,实则关切
“我给你做”“保你穿三年” 善良热忱 对八路军的支持与信任
“沾他什么光……做活” 幽默要强 亲密如家人的调侃
点拨:从“争吵”到“赠袜”,体现妞儿“刀子嘴豆腐心”的淳朴性格。
2、细节深挖:
例句:“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原文第6段)
提问:此处比喻有何作用?(预设:以自然景物写人物艰辛,暗示根据地人民的坚韧。)
四、深读·悟“情”
1、情感升华句精读:
例句:“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原文结尾)
讨论:为何用“激荡”一词?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预设:“激荡”既写黄河水势,又写情感澎湃,凸显记忆的深刻与绵长。)
2、象征意义探究:
问题:“阜平蓝”与“红布”分别象征什么?(预设:“阜平蓝”象征艰苦岁月中的朴素坚守;“红布”象征新生活的希望与胜利的喜悦。)
五、小结与作业
1、学生总结:用“欲扬先抑”结构简述妞儿形象(如:“她虽言辞锋利,却……”)。
六、作业设计:
1、基础题:摘抄3处体现妞儿性格的句子,并批注分析。
2、实践题:采访家中长辈,记录一件“军民互助”的往事,整理成200字短文。
七、板书设计
详写:争吵·赠袜·贩枣 → 泼辣·热忱·要强
略写:日常·离别 → 温情延续
“挂火”“下剩”→ 方言中的烟火气
“阜平蓝” = 艰苦坚守,“红布” = 胜利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精读文本,赏析方言口语与生活化场景的运用,体会孙犁“诗化小说”的风格。
思维能力:深析主题,理解“小人物”在战争中的价值,培养对军民情谊的共情能力。
文化自信:勾连现实,探讨“平凡奉献”的意义,传承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方言词、生活化对话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贩枣买机”等情节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孙犁“以柔写刚”的创作手法,感受战争文学中的温情书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方言中的烽火记忆
1、温故知新:
学生分享作业中采访的“军民互助”故事,教师点评细节的真实性。
2、问题切入:
“文中哪些‘土话’让你印象深刻?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二、聚焦·语言之美
1、方言词品鉴:
任务:分组查找方言词(如“挂火、下剩、被摞”),完成表格:
方言词 本义 文中作用
挂火 生气 形象化呈现妞儿的直率性格
被摞 叠好的被子 体现北方农村的生活细节
沤 长时间浸泡 暗示杨树叶作为食物的艰辛
讨论:方言词如何增强文本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2、生活化场景赏析:
例句:“她端着菜走了……永远不能分离了。”(原文第10段)
3、活动:仿写一段“战地生活”场景,要求使用方言词或口语化表达。
三、深析·主题之思
1、关键情节重读:
任务:精读“贩枣买机”部分(原文第14-18段),思考:
为何妞儿坚持要织布机?大伯为何“一定要买一架好的”?
预设:织布机象征根据地人民对自给自足的渴望,也暗含对未来的希望。
2、群文对比:
链接《荷花淀》,讨论:“孙犁笔下的女性有何共同点?”(预设:柔中带刚,既有乡土气息,又有革命情怀。)
四、勾连·现实之问
1、价值探讨:
辩论:“在和平年代,‘妞儿’式的平凡奉献是否过时?为什么?”
2、金句共勉: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阜平蓝’的坚守与‘红布’的希冀,正是民族精神的底色。”
五、创作·以笔传情
微写作:
以“我心中的‘阜平蓝’”为题,结合课文与生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展示点评:评选“最佳意境奖”“最真挚情感奖”。
六、作业设计
1、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分析口语化表达的作用)。
2、拓展题:阅读孙犁《白洋淀纪事》中的《荷花淀》,比较“妞儿”与“水生嫂”形象的异同。
3、实践题:用方言讲述《山地回忆》的片段,录制2分钟音频。
七、板书设计
方言词:“挂火”“被摞” → 真实感 + 地域性
生活场景:贩枣买机 → 艰辛中的希望
妞儿:泼辣 vs 热忱 → 柔中带刚的抗战女性
孙犁:诗意语言 vs 战争主题 → 以柔写刚的创作
织布机 = 自力更生,红布 = 胜利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