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情境设置
【 皂罗袍 】
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回顾作者
汤显祖(1550-1616)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55出。《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代万历(明神宗年号,1563-1620)年间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传奇作品。
剧作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作品回顾
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
《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与《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了解作品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元﹒王实甫《西厢记》
明﹒汤显祖《牡丹亭》
清﹒洪 昇《长生殿》
清﹒孔尚任《桃花扇》
作品特色
汤公四梦,皆为“情”而作。他把深邃的哲理熔铸在精彩的故事中,把作品当作形象化的哲学宣言来写。“四梦”逻辑层次是: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以戏言情。
四部戏分别寓寄:情因侠合,情至死生,情觉为佛,情了成仙。前二梦(《紫钗记》《还魂记》)是对“善情”的讴歌张扬;后二梦(《南柯记》《邯郸记》)是对“恶情”的鞭挞批判。前二梦是关于人情的戏剧,后二梦是关于人生的戏剧。
以梦入戏是汤公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临川四梦”剧剧有梦——《紫钗记》中有霍小玉的“晓窗圆梦”;《牡丹亭》里有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南柯记》铺衍淳于棼的“南柯一梦”;《邯郸记》铺衍卢生的“黄粱美梦”。
在恍惚怪奇的梦境中,作者肆意挥洒,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政治人生的慨叹,以及深邃的思想和飞腾的想像,统统罗织成精彩的戏剧,显示出深刻的现实洞察力、高超的浪漫主义技巧。
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
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
邯郸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
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篇目 故事梗概
讲述了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历经磨难,终喜结良缘的故事。
讲述了淳于棼fén梦入蝼蚁之槐安国为南柯郡太守的故事。
讲述了吕洞宾度卢生而使其经历荣辱梦幻的故事。
《邯郸记》
《紫钗记》
《南柯记》
作品简介
《紫钗记》的剧情取材于唐代小说《霍小玉传》。才子李益元和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
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
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著,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临川四梦”
《紫钗记》
“临川四梦”
《南柯记》
《南柯记》的题材来源是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
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
剧中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
“临川四梦”
《邯郸记》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洞宾以磁枕使卢生入梦,卢在梦中行贿中试,出将入相,享尽荣华,但因官场倾轧而遭贬,后又复官,封为国公,一门富贵,高寿而卒。
梦醒之后,才知身卧邯郸旅店中。卢生大悟,乃从吕洞宾学道成仙。作品对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场中的黑暗进行了讽刺和暴露,所塑造的卢生是一个反映当时大官僚丑恶生活的典型形象。
《邯郸记》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
《邯郸记》
真情:
恶情:
人们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控制,对理想爱情、幸福生活和清平政治的追求。
人们对不正当的情欲,诸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贪恋。
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歌颂真情。
写士人仕途生涯、宦海沉浮,主要是批判恶情。
汤显祖对人的看法,突出地表现为强调情的价值,这种情分为两种:
情
《南柯记》
《邯郸记》
《还魂记》
《紫钗记》
南安有个杜太守,他有个女儿,杜丽娘,天生丽质,家里对其宠爱有加,但受到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没有接触过爱情和自由。有一天新请的老师给她讲述了“关关雎鸠”,一下子触动了少女的情思,青春的意识开始觉醒,偷偷走出深闺去后花园踏春,到春光明媚,不禁发出虚度青春的感叹。杜丽娘游园回来做了个梦,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梅树下相会,令其念念不忘。梦醒后,相思之情更加炽烈,但现实与梦境反差太大,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牡丹亭
牡丹亭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赶考途遇风寒,卧病梅花庵。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升为巡抚的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经皇帝调解,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柳和梅都是爱情的象征
“柳”又代指柳梦梅,
“梅”又代指杜丽娘。
上本:“梅”梦“柳”——
杜丽娘由生到死(因情而死)
下本:“柳”梦“梅”——
杜丽娘由死到生(因情而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记
“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王思任《牡丹亭叙》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明﹒沈德符《野获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故事梗概
背景回顾
万历二十八年(1600),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且睹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情感。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是据明人小说《杜州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在明朝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儒家程朱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理学极力宣扬禁欲主义 ,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物。(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明朝时期更加运用程朱理学的“饿死是小,失节事大”“三从四德”礼法来约束并规范女性的行为。
时代背景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
时代背景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文体知识
戏剧组成:
明清传奇是明、清两代主要的戏曲剧本文学体制。
继承了南戏体制,采用灵活处理舞台时空的分出形式。
一般是长篇巨帙,少则二三十出,多则四五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可以容纳丰富的故事内容,组织复杂的戏剧冲突,从容细腻地刻画人物,使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都有所发挥,成为有头有尾、载歌载舞的一本大戏。
其音乐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一出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文体知识
(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文体知识
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解题
《游园》
①游园,选自《牡丹亭》,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解读题目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自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与《西厢记》、《桃花扇》、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览自家后花园时的一段唱词。
诵读悟情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chà紫嫣yān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tuí垣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xuān;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tè看的这韶sháo光贱!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曲词,疏通曲词大意。
原文:【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诗文朗诵
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yuán
tè
sháo
游园·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段曲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首曲子,那么美在哪里?
品味曲词
音乐美: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
画面美: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
情感美:偷偷踏春,看到如此春光只能付与断井残垣的惋惜和感叹,还有久在深闺的寂寞以及青春萌动,情窦初开的美好感情。
语言美:近似对偶,整齐华美,语言典雅绮丽。
文本鉴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破败的景象。
“姹紫嫣红”——自己青春的生命
“断井颓垣”——阴冷的生活环境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幽怨。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赏析
用典: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哪一家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手法:对偶,用典,对比,直抒胸臆
情感:“奈何天”、“谁家院”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对仗工整,语言优美,蕴含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本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图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兴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变化: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华丽的亭台楼阁
装饰华美的游船
③
诗句赏析
思考:这幅美景融入了杜丽娘怎样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并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的典故(朝飞暮卷),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极为精练地勾勒出园内园外的景象:
清新明丽,自然和谐。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兴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在绝美的意境中更反衬了杜丽娘深闺的寂寞和怅惘。
杜丽娘从狭小的元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中所向往的广活天地。
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文本探究
赏析
用典 唐代王勃《滕王阁》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手法:想象、借景抒情
情感: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辽阔的境界,表达了杜丽娘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进而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惆怅。
本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句意思是,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深闺中人
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诗句赏析
诗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杜丽娘对封建家教和封建礼教的不满、对青春消逝的叹息与感伤。
④
1.思考: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请再读文本,说说良辰美景之下杜丽娘心情如何,原因何在?
原因
心情
哀怨伤感、寂寞苦闷
奈何天
无人相守的寂寞
谁家院
无人相伴的孤独
姹紫嫣红错付
无人赏识的伤感
原来春花开遍
紧锁深闺的无奈
锦屏人贱看韶光
虚度青春的哀怨
融情于景
合作探究
乐景衬哀情
合作探究
2.谈谈杜丽娘的形象特点和意义。
明确:形象:杜丽娘是一个觉醒的闺阁少女,渴望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而去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大家闺秀,是一朵在封建礼教岩缝中绽开的个性解放之花。
意义: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明确:①对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都过景象的对比,写出了女子的失落与伤感;
②直抒胸臆。尾句直抒胸臆,表面上是杜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大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实则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千万女性的心愿,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③乐景衬哀情。作者借“姹紫嫣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美好景色衬托内心的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④用典抒情。化用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典故,以抒发虽有良辰美景,但无赏心乐事的伤感。
3.这首曲子展现了杜丽娘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抒情呢?
合作探究
文本主旨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
(1)《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的无限哀怨。
(2)《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4)《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 ,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语境默写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
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
课堂小结
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这时的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反对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等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一个背叛礼教的形象,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给妇女做“人”的权利,不能不说是进步社会思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