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课件(19页PPT)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课件(19页PPT)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07:1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这样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
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1.能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
2.能概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认识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3.能说出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并分析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4.能简述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导学内容
主题一:元朝的建立
(1)蒙古族的兴起: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 )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人草原地区,过着( )的生活。
大兴安岭
游牧
(2)蒙古族的统一:( )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 )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 )。
铁木真
1206
成吉思汗
1.蒙古
导学内容
主题一:元朝的建立
(3)西夏灭亡:( )率军首先进攻西夏,( )年西夏灭亡。
(4)金灭亡: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此后,蒙古和( )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成吉思汗
1227
南宋
1234
1.蒙古
导学内容
主题一:元朝的建立
2.元朝的建立
(1)继位:(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
(2)为政措施:
1260年
忽必烈的
治国要道
广开言路,
整顿吏治,
注重农桑
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行汉法”
“行仁政”
“不嗜杀”
治国安民
(3)作用: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认可支持,有利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学内容
主题一:元朝的建立
2.元朝的建立
(4)元朝建立:(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1年
元世祖 忽必烈
主题二:元朝的统一
(1)元朝的统一:(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 ),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 )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统一的作用:元朝的统一,结束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 ) 的局面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76
临安
文天祥
1279
政权并立
陆秀夫负帝殉海
南宋末年,元军入侵,南宋朝廷节节败退。1279年,南宋最后的据点崖山被元军包围。宋军虽顽强抵抗,但因粮尽援绝,最终被攻破。在崖山失守之际,南宋宰相陆秀夫深知大势已去,为避免小皇帝赵昺落入敌手受辱,他毅然背起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入大海,壮烈殉国。随后,崖山的宋军将士和百姓也纷纷跳海自尽,十万军民以死殉国。南宋至此灭亡。陆秀夫的这一行为,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为了南宋末年最悲壮的一幕。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是南宋的状元,曾出任赣州知州。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他到元军大营谈判时遭到扣留,拒不接受利诱。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解到大都,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元世祖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严词拒绝。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坚贞不屈的崇高节气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元朝幅员之广
阴山
辽左
流 沙
海 表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今塔克拉玛干沙漠)
(今辽宁省东部)
(今西沙群岛)
导学内容
主题三:元朝的统治
观看视频和教材,简述元朝为了巩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在中央,元世祖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根据材料,小组讨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一: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元代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行省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基础上,“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人称其制为:“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元史·百官志》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管理
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澎湖巡检司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对西域的管辖(西北)
北庭都元帅府
对西藏的管理(西南)
释教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导学内容
主题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人杂居
②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影响: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1.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B.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C.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D.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
B
2.1280年,元世祖下诏以黄河“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命人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源头有计划、有组织的实地考察。这一壮举得以出现根源于( )
A.统治者的好奇心
B.元朝远超前代的疆域
C.交通技术的改善
D.农业对水资源的渴求
B
3.元朝时,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形成新的民族一回回。这表明( )
A.元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人口流动促进民族进一步交融
C.元朝统一后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国家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