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17页)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17页)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07:3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本课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本课难点: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1.能归纳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能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3.能知道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社会问题
导学内容
主题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明朝
(1)政策: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 )的政策。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2)明朝措施:
①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明朝作物: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导学内容
主题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清朝前期
垦荒政策 把荒山旷野改造成   ,开发      
水利兴修 对      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农作物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    程度进一步加深
农田
边远地区
黄河、淮河
商品化
导学内容
主题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明朝 生产基地    是棉纺织业中心,   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中心
手工制品 畅销海内外
清朝 手工产品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手工工场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
松江
苏州
景德镇
佛山镇
导学内容
主题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
商业网络 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海外贸易 中国的          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商帮 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代表: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  
瓷器、茶叶、丝绸
白银
徽商
假设你是清朝乾隆时期的“经济顾问团队”。此时国库充盈、人口激增至3亿,但粮食短缺和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皇帝问政:“康乾盛世究竟是怎样的经济格局?如何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
任务要求:通过分析历史证据,总结明清经济繁荣的根源,提出应对策略。
破解“乾隆盛世繁荣密码”——经济要素如何联动?
探究活动一:解密“耕地扩大”奇迹
时 间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 414 495
想一想:1661—1766 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增长约35%,原因包括移民屯田垦荒、丈量土地确保税赋公平、边疆开发(如湖广平原)。政策减免新人口税赋,鼓励生育,间接推动边疆开垦需求。
探究活动二:高产作物的“蝴蝶效应”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农民”“商人”“官员”,分析材料:
材料1:玉米、甘薯传入,“亩产十倍于稻,不择地而生”(教材P117)。
材料2: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教材相关史事)。
任务:
(农民组)玉米、甘薯如何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土地利用率提升)
(商人组)新作物推广如何促进商品化经营?(烟草、棉花种植扩大→手工业原料充足)
(官员组)人口激增3亿的利与弊?(劳动力充足 vs 边疆移民压力)
高产作物养活更多人口,推动经济作物种植(棉花、烟草),加速农产品商品化。
人地矛盾激化促使人口向边疆流动,推动区域开发(如“湖广填四川”)。
探究活动三:商业网络与全球贸易
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
材料1
材料2
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商帮、四大工商业市镇、白银流入)
为何中国经济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丝绸、瓷器、茶叶出口占据国际市场)
“闭关锁国”政策与商帮活动的矛盾如何预示危机?(商帮依赖国内贸易 vs 失去外贸主导权)
商帮(晋商、徽商)连接全国市场,手工业品出口换回白银,推动货币经济;但闭关政策限制外贸活力,最终被西方超越。
合作任务:全班协作在黑板上绘制经济要素关系图,以“人口激增”为核心,填写耕地、作物、手工业、商业四个支点,标注相互影响
人口激增 → 新作物推广(玉米、甘薯) → 商品化↑ → 手工业↑
耕地扩大(政策支持+边疆开发) → 粮食↑
劳动力充足 → 手工业繁荣(景德镇、松江)
商业兴盛(商帮、白银)
财政充盈但隐患(闭关锁国)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1.观察下图清朝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
A
2.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手工工场已经颇具规模
B.当时的人们很喜欢集中生产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A
3.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至清朝乾隆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清朝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皇帝曾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这体现出当时(  )。
A.玉米、甘薯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
C.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D.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