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
六百多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1.能分析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并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以及戚继光抗倭的历史影响。
2.能在历史地图上准确标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以及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地点,清晰梳理出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形成对明朝对外关系发展历程的整体认知。
3.能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感受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先进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体会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导学内容
主题一:郑和下西洋
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 ,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概括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交往 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 ;一些国家派出 随行来到中国
意义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 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为人类的 作出了伟大贡献
国力雄厚
亚洲和非洲的30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商品交易
使者
海上丝绸
了解和友好往来
航海事业
知识链接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文莱
今江苏太仓(P72)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导学内容
主题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什么?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沿海人民称他们为“倭寇”。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③明朝推行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商人、海盗勾结
明朝《抗倭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
3、戚继光抗倭
背景 明朝中期,倭患严重
准备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组建“( )”
概况 1561年,在( )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进军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抗倭
结果 ( )的倭患基本被解除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
戚家军
台州
东南沿海
民族英雄
导学内容
主题三:援朝战争
时间:
概况:
结果:
影响:
明朝万历年间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应朝鲜要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胜利
①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
②明朝的国力因此也收到削弱
③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视频:万历朝鲜战争
知识链接
戚继光“鸳鸯阵”定格动画讲解
导学内容
主题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许诺每年缴纳白银 500 两,买通了广东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后来,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1573年
分组演绎“郑和船队的一天”:
A组(外交组):根据教材P91“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意愿”,推测郑和访问时会携带哪些礼物(丝绸、瓷器、茶叶等),用哪些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建筑技术、历法等)。
B组(贸易组):阅读教材P92《榜葛剌进麒麟图》及相关史事,说明明朝与东南亚的“双向交流”(输出陶瓷茶叶,输入香料、珠宝、动植物)。
问题:郑和下西洋体现“以和为贵”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其外交手段特点。
目标:①宣扬国威(“万国来朝”);②构建朝贡贸易体系(和平互利);③拓展海上丝绸之路。
手段:不恃强侵略、厚往薄来(如“带回16国使团,厚待来使”)。
活动一:【使命担当】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密码
【材料】 结合教材P94和P95戚继光抗倭的内容,分析:
倭患成因: 日本武士与明朝奸商勾结、明朝海防松弛(如禁海政策导致走私猖獗)。
戚继光的制胜关键: 战术创新(鸳鸯阵分工协作)、军民联合(募农民矿工为兵)、军纪严明(戚家军精神)。
活动二:【危机应对】戚继光抗倭的“家国保卫战”
思考:
同样是东南沿海问题,郑和与戚继光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为何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不同:郑和主动展开友好外交,戚继光被动抵御外来侵略;
民族英雄定义: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倭寇非国家行为,但涉及外部势力危害边疆)。
活动三:【历史警示】澳门租住权:殖民渗透的前奏
1553年:借口晾货贿赂官员→1573年:改交地租为“合法化”→明政府设守澳官但主权犹存。
欧洲殖民者租住澳门时间轴
请结合以上时间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为何倭寇被剿灭而葡萄牙人能长期留居澳门?这反映明朝中后期对外政策有何变化?
差异:倭寇是劫掠行为必须消灭;葡萄牙人以贸易为名逐步渗透,初期威胁性未被重视(经济诱因)。
政策变化:由主动维护主权(抗倭)转向被动妥协管理(局部让利保稳定)。
明朝的对外关系
友好交 往
反抗外来侵略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国力衰落
国力衰落
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
国力强盛
援朝战争
国力受到削弱
1.“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多有自古未通者’,出自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
B.促进了中外交往
C.发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D.规模浩大
B
2.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凯歌》如下:“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表现了戚继光( )。
A.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
B.勇于钻研,顽强进取的担当精神
C.廉洁自律,厚以待人的宽仁品质
D.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坚强意志
D
3.18世纪朝鲜画家所绘《釜山镇殉节图》(下图),描绘了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场景,这次战争( )。
A.维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宁
B.使明朝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C.维护了我国国家主权的完整
D.影响了东亚政治军事格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