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05: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15题,计 30 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所示的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对此时间轴的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建立隋朝 B.②处是开通运河
C.③处是隋朝灭亡 D.④处是灭亡陈朝
2.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面“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b”处应填( )
A.武周建立 B.黄巢起义
C.王仙芝起义 D.周世宗改革
3.据统计,《唐百家诗选》中近90%的诗人都参加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占入选诗人的70%。以诗取士的产生,促使着唐人学习创作诗歌。据此可知,出现唐诗繁荣的政治因素是( )
A.尊崇儒术的影响 B.科举制度的促进
C.崇文抑武的推行 D.八股取士的实施
4.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5.笔记有利于我们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唐朝时期(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
6.《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这说明“五代之乱”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
A.武将拥兵自重 B.外戚势力膨胀
C.农民起义频发 D.外族入侵不断
7.下图反映元朝统一全国进程,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是( )
1258 大理 1271年 ②1276年
A.金、北宋 B.金、南宋
C.辽、北宋 D.辽、南宋
8.榷场是在边境地区开设的贸易场所。贸易的物品种类丰富且多样,能最大化地满足双方的需求。北宋政府还专门设置榷务“以通诸道市易”榷场贸易逐步发展完善。榷场的存在( )
A.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隔阂
C.加强了宋政府对民族政权的管辖
D.缩小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9.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一诗中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下列史事与此诗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
A.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B.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取回鹘的马匹
C.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
D.南诏首领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
10.此图是宋代出现的一种帽子,最具有可能戴这种帽子是( )
A.官吏 B.商人 C.店铺掌柜 D.农民
11.王安石变法期间,政府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与以上内容相符合的是( )
A.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B.官僚地主无法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C.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促进农业发展
D.增加赋税收入,解决了财政危机
12.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元朝忽必烈在别失八里(北庭)屯戍军事,给钞令购牛及农具籽种,并分地与贫民耕种。西藏归入元朝版图后,从内地通往西藏的路上,沿途设有驿站,往返于这条驿道的僧俗、官吏、商旅络绎不绝。元朝这些举措( )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B.削弱了地方的豪强势力
C.密切了中外经济的联系
D.推动了儒家学说的传播
14.读下图,蒙元在统一过程中先后灭亡了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南宋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6.隋朝大运河(7分)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说明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有何不同?(2分)
(2)你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持何观点?结合材料二内容进行阐述。(5分)
17.大唐盛世
【构建时空】
材料一
图A
(1)依据图A所示的“唐朝兴衰之势”示意图,完善①②处的信息。
【解读数据】
材料二 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649年 726年 742年 755年
总人口 约1900万人 约4142万人 约4531万人 约5292万人
(2)依据材料二,概括649—755年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研读材料】
材料三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及其原则。
【赏析诗歌】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简述这些诗歌描绘的景象。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18.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在政治、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或举措)。
参考答案
1-15 ABBDB ABACA BBAAA
16. 隋朝大运河(7分)
(1)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1分)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1分)
(2)观点一: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4分)
理由: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史实),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简要解释)运河用来运兵运军粮(史实),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简要解释);运河推动了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扬州唐中叶以后成为经济命脉;在隋唐以后的朝代,大运河继续发挥着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史实,2分 、简要解释,2分,共4分)
观点二: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灭亡(4分)
理由: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动员了上百万的民夫,由于官吏督役严急,民夫死亡的人数在半数以上。(史实)这一工程增加了人民负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激化了阶级矛盾。(简要解释,)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灭亡。(史实,2分 、简要解释,2分,共4分)
观点三:要多方面看待开凿大运河的影响。(5分)
理由: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从这方面来说,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2分,史实、解释各1分)。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衰亡的原因之一。(2分,史实、解释各1分)
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史事。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也有弊,要从多方面看待开凿大运河的影响。(综述1分)
注: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得分
17.(1)①:“贞观之治”。②:安史之乱。(2分)
(2)变化趋势:649—755年,人口增长迅速。(1分)
原因: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1分)
(3)管理方式:册封;和亲;以夷治夷。(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原则:“华夷无别”“华夷同重”。(1分)
(4)景象:经济繁荣;城市规划严整;民族文化交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18.政治:宋朝: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
民族关系:宋朝: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