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考新动向
2025年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为了更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兴趣小组运用跨学科概念,设计并制作了
系列生物学模型,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请完成下列1~3小题。
1.如图为同学们利用橡胶管、红色塑料珠和清水制作的人体血管模型,箭头表示水
流方向。下列关于该模型模拟的结构与特点对应一致的是 ( )
A.①模拟的血管管壁最薄
B.②模拟的血管流速最快
C.③模拟的血管内血液一定是暗红色
D.用大小不同的彩色塑料珠模拟效果更好
D
【解析】①模拟的血管是动脉,管壁较厚,A不符合题意。②模拟的血管是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B不符合题意。③模拟的血管是静脉,肺静脉流鲜红的动脉血,C不符合题意。用大小不同的彩色塑料珠模拟效果更好,D符合题意。
2.下图为同学们利用蓝色和红色的粗电线(分别代表流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血管)、细
电线、乒乓球、粗细不同的吸管等物品制作的模型,模拟肺泡处发生的物质交换。
下列对各物品与模拟结构的叙述,对应不一致的是 ( )
A.乒乓球模拟肺泡 B.粗吸管模拟气管
C.红色电线模拟肺动脉 D.细电线模拟毛细血管
C
【解析】乒乓球模拟肺泡,肺泡是肺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粗吸管模拟气管,B不符合题意。红色电线模拟肺静脉,流动脉血,C符合题意。肺泡周围包绕着毛细血管,细电线模拟毛细血管,D不符合题意。
3.为演示正常眼的成像,同学们制作了眼球模型(推、拉注射器可以使水透镜曲度改
变),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装置模拟了视觉的形成过程
B.水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
C.拉动注射器减小水透镜曲度,可以模拟“远视眼”
D.向左移动光源,应推动注射器,才能使物像落在光屏上
A
【解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该装置模拟了物体在视网膜成像的过程,A错误。
【主题思考】模型构建能够让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直观易理解。某同
学根据教材上的小肠结构示意图,利用纸板、胶水、毛线等材料尝试制作小肠模型。
请完成4、5题。
4.“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命科学观念。分析小肠结构示意图,下列与
其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
A.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 B.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小肠绒毛壁与毛细血管壁很薄
A
【解析】肝脏分泌的胆汁首先进入胆囊,然后通过胆囊上的导管流入小肠;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流入小肠;小肠的肠壁上有肠腺,能够分泌肠液。因此,小肠内有胆汁、胰液和肠液多种消化液,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液和消化酶能够消化食物,与吸收功能无关,A符合题意。
5.关于小肠模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粘在纸板上的毛线模拟小肠绒毛 B.折成锯齿状的纸板模拟的是小肠外壁
C.液体胶水模拟小肠内的多种消化液 D.该模型不能模拟小肠对物质的吸收
B
【解析】小肠内壁的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而小肠外壁没有环形皱襞,因此折成锯齿状的纸板模拟的是小肠内壁,不是外壁,B错误。
6.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2024年2月9日,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专门录制视频在中国空间站给大家拜年。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是怎样的呢
随着空间站建设的推进,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增加,他们在太空的衣食住行都在不断改进。他们不但携带营养食物,还吃上了自己种植的太空生菜。他们不仅在太空舱进行直播,而且以录屏的方式向地球的亲人传递自己的心情和在宇宙所见到的一切;不仅在舱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甚至还要出舱活动。
失重状态下,航天员的肌肉力量会明显减弱,为此航天员每天至少要参加两小时的锻炼。失重情况下,为了防止航天员漂浮起来,需要用橡皮筋把人绑在健身器上才能健身。
(1)营养:为保证航天员的健康,航天员的一日三餐必须科学合理。航天员的食物至少
应该含有哪些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吸:空间站内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过程进入肺泡,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
点即可)。
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肺泡数量多、肺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等
(3)运动:航天员每天至少要参加两小时的锻炼,下图可能是运动状态的是______。
(4)健康:从进入载人飞船起,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团队通过与飞船连接的穿戴式监测
装备,可以及时掌握航天员任务期间的心率、体温、血压、呼吸等重要身体指标。
心率是指每分钟_____跳动的次数,可以通过测量_____的次数多少来测量心率。血压
是指_____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可以用血压计在上臂_______处测得。
心脏
脉搏
血液
肱动脉
曲线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各个系统相关知识。(1)人体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六种营养物质,是人体不能缺少的,所以给航天员带到太空的食物中六种营养物质都要有。
(2)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时,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因此经过此过程,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有:肺泡数量多、肺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等。
(3)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题图曲线B表示航天员在剧烈运动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此时的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
(4)心率指的是心脏一分钟跳动的次数,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min,可以通过测量脉搏的次数多少来测量心率。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7.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据报道,日本研发出一种“人造血”,它是将一些能够止血和运输氧的成分,填入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微小“袋子”里制成的。这款“人造血”能有效避免输血并发症,且不受血型限制,能在常温下保存1年以上。
资料2:北京理工大学采用蚕丝中的某种蛋白为基本原料,成功制造出一种直径仅3~5毫米的小口径血管,这种人造血管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研究者利用该样品,进行了多次狗的颈动脉替代实验,均实验成功。
资料3:2021年,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人工心脏(即心室辅助装置)成功问世。这个乒乓球大小,重量约180克的“铁疙瘩”,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人工心脏。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一根人造管子,将心脏里的血液引到能泵血的人工心脏,再输回到人体血管,以此代替受损心脏的工作。一颗“中国心”的单价约为百万元人民币。植入者除不能进行游泳运动外,一般的日常活动都能完成,但必须时刻携带笨重的人工心脏电源系统,不能断电。
(1)日本新研制的人造血,能止血和运输氧,说明它可以代替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_成
分。
(2)北京理工大学制造的人造血管,主要用于置换_____(填“动脉”或“静脉”或“毛细血管”),
以保证血液通畅。
(3)植入的“中国心”通过一根人造管子,与患者心脏壁最厚的左心室连通,其内流动的
_______(填“静脉血”或“动脉血”)流经“中国心”后,再输回人体主动脉,参与_______(填“体
循环”或“肺循环”)。
(4)目前,人工心脏在技术上还不够完善,你认为未来的人工心脏还可在哪些方面进行技
术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小板和红细胞
动脉
动脉血
体循环
选择更价廉、轻型的制作材料(或体型会更小,便携;在电源系统上采用无线传输能量;
利用互联网进行检测和控制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相关知识。
(1)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主要作用是促进止血和凝血。所以日本新研制的人造血,能止血和运输氧,说明它可以代替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红细胞。
(2)根据题目信息“研究者利用该样品,进行了多次狗的颈动脉替代实验,均实验成功”可知,人造血管主要用于置换动脉,以保证血液通畅。
(3)根据血液循环图可知,左心室内流动的是动脉血。血液从左心室流经“中国心”再输回人体主动脉,参与体循环。
(4)人工心脏需要技术改进的地方:选择更价廉、轻型的制作材料;体型会更小,便携;在电源系统上采用无线传输能量;利用互联网进行检测和控制等。
8.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更加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 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持续21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4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_____。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写出一条即可)。
每日睡眠时长
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实
验的偶然性
充足的
睡眠能够缩短小鼠走出迷宫的时间
充足的睡眠能够使学习能力提高,睡眠不足使学习能力
减弱
【解析】(1)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且适宜,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每日睡眠时长。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有说服力。
(3)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A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短,B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充足的睡眠能够缩短小鼠走出迷宫的时间。
(4)该实验给予的启示是充足的睡眠能够使学习能力提高,睡眠不足使学习能力减弱。
9.小华发现爸爸经常晚上睡前用手机玩游戏、看新闻等,这样的习惯好吗 研究人员为探究睡前使用手机是否对睡眠造成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在某大学中选取有睡前使用手机习惯的健康大学生200名,分为甲、乙两组。
②每天睡前1小时,甲组自由使用手机,乙组 。
③持续监测30天后,统计数据如图1。
(1)将步骤②中乙组的“ ”处补充完整:___________。
(2)据实验结果可知,甲组比乙组入睡时间___,睡眠质量___。
(3)研究发现,褪黑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
昼夜节律,白天(光信号)分泌受抑制,晚上(暗信号)分泌活跃。如图2表示暗信号条件
下,人体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图中甲表示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据图分析,
睡前使用手机会对睡眠造成影响的原因是睡前使用手机使白天(光信号)延长,抑制
_____________,进而使睡眠质量下降。
不使用手机
长
差
传入神经
褪黑素的分泌
【解析】(1)本实验是为了探究睡前使用手机是否对睡眠造成影响,实验变量为睡前是否使用手机,故睡前1小时,甲组自由使用手机,乙组不使用手机。
(2)分析柱形图可知,甲组比乙组入睡时间长。甲组比乙组睡眠指数高,而由题图可知,睡眠指数越低,睡眠效果越好,故说明甲组比乙组睡眠质量差。
(3)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甲表示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据图分析,睡前使用手机会对睡眠造成影响的原因是睡前使用手机使白天(光信号)延长,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使得睡眠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