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期中模拟卷(广东专用)
语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运用(23分)
默写古诗文。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陶渊明《饮酒》(其五))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杜牧《赤壁》)
3.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4.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如李白的“ ,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江水奔向荒野的开阔境界;苏轼的“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展现出月光如水的空灵世界;崔颢的“ ”(《黄鹤楼》)写尽了满载乡愁的悠悠江水。
下面是同学摘录的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简介,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云居山上,北连吴山天风,南邻万松书院,东眺钱江浩荡,西瞰湖光山色。纵lǎn ① 馆区,地域广阔,占地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7米,碑身为汉白玉饰面,线条简洁,庄严挺拔,呈“双桅风帆”造型,象征浙江革命斗争如“钱江潮”中的航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② ,奋勇向前。大型浮雕壁环绕纪念碑的东西两侧和北面,长82米、高4.5米,蜿蜒曲折,寓意钱江潮水,反映百年来先烈们英勇奋斗的历史。纪念馆主馆雄踞纪念碑东南侧,巍峨壮观。
6.根据拼音和语境,为①处选择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揽 B.览 C.缆
7.根据语境,为②处选择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乘风破浪 B.翻波涌浪 C.随波逐浪
8.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和文段中“曲折”的“曲”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曲直 B.曲径通幽 C.曲终人散
二、(20分)
名著阅读
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华华同学邀请你阅读《经典常谈(选文)》完成各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9. 下面关于这部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部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点研究传统典籍的作品。
B.这段话是全书的第四篇,梳理的是关于《尚书》的内容。
C.这部作品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
D.这部作品共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等在内的多部经典作品,我们在阅读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10. 华华同学想借助名著《经典常谈》为“和之美”主题活动搜集资料,请你帮助华华同学从《经典常谈》中寻找关于“和”的知识,参考《经典常谈》目录,补全对话。
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1 《周易》第二..............10 《尚书》第三..............18 《诗经》第四..............28 三礼第五..................36 《春秋》三传第六...........42 四书第七...................49 《战国策》第八.............56 《史记》《汉书》第九........61 诸子第十..................77 辞赋第十一................90 诗第十二..................99 文第十三................113 (摘自《经典常谈》中华书局2019年4月平装版) 小爱:我想阅读① ,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 小语: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那我可以读② (篇目名)。 小文:“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我可以看③ (篇目名)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 我:对,我可以通过阅读其中的《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等,了解④
阅读
死里逃生
[美国]阿西莫夫
①1989年 3月 23日,地球又一次死里逃生。 当时有一颗很小的、直径约半英里的小行星,在距地球约 50万英里,即2倍于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的地方呼啸而过。当然,这听起来好像是安全距离,而有人说这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不管怎样,这块“石头”沿着差不多与地球的轨道相交的轨道运行,而偶尔(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地球和小行星同时到达两者轨道的交点时,会使我们经历一场呼啸而过的九死一生的劫难。
③如果地球和小行星两者的轨道一直保持原样的话,那么,可以证明50万英里或更近一点,也许是两者所能遇到的最近距离,但是它们并不都是那样。地球是个大质量天体,因而它的轨道很稳定,可是相比之下,小行星显得很微小,它运动时会受到地球、月球、火星和金星的引力,所以它的轨道在不断地作微小变动。
④小行星的轨道也许变动得使它远离地球,而也有可能更靠近地球,因此它的运动使它进入与地球碰撞的过程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但不等于0。
⑤麻烦在于这样的小行星并不是绝无仅有。
〔A〕____。
⑥回溯到 1937年,被天文学家命名为赫尔姆斯的小行星在离地球20万英里以内经过,而它比刚才未击中我们的那颗小行星要大。它的直径也许有1英里。
⑦另外在 1972年8月10日,一颗直径只有40英尺的小天体,事实上在蒙大拿州南部上空仅30英里处与地球呼啸着擦肩而过。它已经穿过了地球大气层的平流层。
⑧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可能至少有上百个直径在半英里以上的天体,其所在的轨道可使它们在地球旁掠过。并且可能还存在几千个直径为几十英尺的更小天体。显然由所有这些小天体中的某一个最终将撞击地球的概率远大于某个特定天体(例如刚才未击中我们的那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
⑨甚至一个比较小的天体,像未击中蒙大拿州南部的那个小天体,假若它真的撞击地球,也会产生可怕的破坏。如果它击中陆地,会凿出一个相当大的陨星坑。当它们击中地球时,这些抛射物可能会以每秒20英里的速度持续运动。
〔B〕____。
⑩如果该天体再大一些,它也许能击穿地壳,引起火山活动,引发全球范围的森林火灾,淹没一半的陆地,并会把大量尘埃抛入平流层,以致长时期地遮住太阳光。这样的一次巨大撞击或许能使生命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死亡,实际上,许多人认为在6500万年前就是这样的一次巨大撞击使恐龙灭绝。
较小的碰撞近来曾经发生过。在亚利桑那州,有一个直径为 0.8英里、深600英尺的陨星坑,它可能是在50 000年前,因为一次碰撞形成的。因为当时人类尚未到达美洲,很可能没有人死亡。1908年,在西伯利亚中部,一次更小得多的碰撞击倒了方圆 20英里之内的每棵树,但这次撞击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因而也无人死亡。
事实上,在历史上没有关于人类因陨星撞击而死亡的记载,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那样的幸运。
(选自《新疆域》,有改动)
11.理思路,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2.关注下面语段中括号内的句子,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不管怎样,这块“石头”沿着差不多与地球的轨道相交的轨道运行,而偶尔(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地球和小行星同时到达两者轨道的交点时,会使我们经历一场呼啸而过的九死一生的劫难。
13.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放在文中 A、B哪一处?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直径为半英里的天体,如 1989 年 3月经过地球的那颗小行星,应有相当于200亿吨梯恩梯(TNT,一种烈性炸药)的威力。如果它撞击纽约,无疑将会立刻摧毁整个城市并消灭几百万人。如果它撞击海洋,情况甚至会更糟。海洋中的海水将剧烈地晃动,形成巨大的“潮汐波”,即几百英尺高的“水山”,会直奔邻近的海岸,能淹死几千万人。
三、(2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曹)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荀)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
(选自《后汉书·荀彧传》,有删节)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安居而天下熄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察纳雅言
C.情见势竭/必以情
D.操从之/一狼仍从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16.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徒 以 山 东 扰 乱 未 遑 远 赴 虽 御 难 于 外 乃 心 无 不 在 王 室
17.【乙】文中“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的情节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8.在学校组织的“历史智慧与现代决策”讨论会上,有人提到【甲】文中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和【乙】文中荀彧善于洞察局势。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这给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做决策时带来的启示。
四、(54分)
在语文老师带领下,九年级(2)班同学进行了“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经典,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9.【活动一:讲小说情节】你一定读过不少小说,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被人物的悲欢离合深深打动的时刻,小说的作者讲述故事,让你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请概述课外的一个小说故事情节。
20.【活动二:理小说情节】梳理读过的小说篇目,用卡片的形式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出处、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姓名
出处
典型事件
人物形象
21.【活动三:与人物对话】读小说,实际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假如闰土、于勒、杨志等小说人物就站在你面前,你将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请选择一位小说人物,与之对话。
22.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底色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神舟十九号发射,“90后"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代表着新时代的航天力量,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只要勇敢追求,就能拥抱那璀璨的星空。
材料二: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编剧青年徐B蕊,将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改城为电影《只此青绿》,她以光影艺术让千里江山在大银幕上"活”起来,完成光影艺术的升级,以声光尖端技术打造视听盛安,让舞台艺术能够在大银幕上焕发新颜与新的生命力。
材料三:
“我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失态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4日讲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九万里风鹏正举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庭下如积水空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①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②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③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④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1.注意易错字:意、辨;
故答案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意易错字:郎、雀、锁;
故答案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注意易错字:鹏;
故答案为:九万里风鹏正举
4.注意易错字:骥、伏、枥;
故答案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根据题干“江水奔向荒野的开阔境界”可知,答案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根据题干“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答案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根据题干“满载乡愁的悠悠江水”可知,答案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答案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庭下如积水空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B
7.A
8.C
(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2)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3)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的辨析。多音字的读音要从具体语境中去选择,区分多音字的办法有许多,如,词性区分法(区分动词和名词)。如扇:当扇是动词时,读作shān,如扇动、扇风;名词时读shàn,如shàn扇子、风扇。记住:扇(shān)扇(shàn)子。第二,语言分析法(书面语和口语)。如:色、血。色:<口>读shǎi,如掉色、色子等;其他读sè。血:<口>读xiě,如吐血、出血、血糊糊、流了一点血;其余读xuè。第三,关联区分法。如炸、曲。炸:当与炸搭配的字词跟烹饪手法有关时读作zhá,如炸饺子、炸油条、炸子鸡等;其他读作zhà,如炸弹、炸药等。曲:跟音乐有关读作qǔ,如歌曲、曲调、乐曲、曲高和寡等等;其他读作qū,如曲线、曲径通幽处、弯曲。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
6.纵览(zòng lǎn):放开眼任意观看;故选B。
故答案为:B
7.A.乘风破浪:比喻不畏艰险,奋勇直前;
B.翻波涌浪:波涛汹涌,海上涌起大量波浪,形容声势浩大;
C.随波逐浪:随着波浪飘荡,形容颠沛的样子;
根据②后面的“奋勇向前”可知,此处表达的语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国人不畏艰险,奋勇直前。故应用“乘风破浪”。故选A。
故答案为:A
8.曲折(qū zhé):弯曲;
A.是非曲直(shì fēi qū zhí):正确和错误,对和不对;
B.曲径通幽(qū jìng tōng yōu):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 ;
C.曲终人散(qǔ zhōng rén sàn):乐曲终了,听众散去,比喻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故答案为:C
9.B
10.《诸子第十》;《<说文解字>第一》;《三礼第五》;描写和赞美“和”的辞赋(诗文)
(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9.ACD.正确;
B.有误,这段话是全书的第四篇,梳理的是关于《诗经》的内容。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①根据“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可知是:《诸子第十》。《诸子第十》介绍了诸子》的作者和内容,以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各家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还讲了一些诸子的故事和言论。②根据“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可知是:《说文解字第一》。《说文解字第一》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③根据“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可知是:《三礼第五》。《三礼第五》介绍了《三礼》的作者和内容,以及一些礼仪的规范和意义。还讲了一些礼仪的由来和变化。④根据”《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等”所选定的篇目可确定答案。
故答案为:《诸子第十》;《<说文解字>第一》;《三礼第五》;描写和赞美“和”的辞赋(诗文)
11.小行星的轨道也许变动得使它远离地球,而也有可能更靠近地球;用假设和实例;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那样的幸运
12.括号里的句子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使表达更准确,消除读者因此而产生的紧张心理。
13.B处。因为链接材料的内容是写天体撞击会造成的破坏,与B处上下文的内容衔接紧密。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1.本题考查对写作思路的分析。此题可从文中提取关键性语句或概括后作答。文章先写了一次小行星在距地球约50万英里的地方呼啸而过,然后由“小行星的轨道也许变动得使它远离地球,而也有可能更靠近地球”,得出“因此它的运动使它进入与地球碰撞的过程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但不等于0”。由“这样的小行星不是绝无仅有”引出列举的小行星事例,由“可能至少有上百个直径在半英里以上的天体,其所在的轨道可使它们在地球旁掠过,并且可能还存在几千个直径为几十英尺的更小天体”得出小天体与地球撞击概率会增大。然后用假设和实例说明了天体的撞击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破坏,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那样的幸运。
故答案为: 小行星的轨道也许变动得使它远离地球,而也有可能更靠近地球;用假设和实例;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那样的幸运
12.本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句用在“偶尔”后面,表示“地球和小行星同时到达两者轨道的交点”的时间是相当长的,消除读者的顾虑,也使说明更准确 。
故答案为: 括号里的句子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使表达更准确,消除读者因此而产生的紧张心理。
13.本题考查文章的连贯性。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考虑该句与前后的衔接。该句写的是天体撞击的威力和可能的破坏,【乙】处的上下文写的都是天体撞击可能造成的破坏,由此分析,应该放在【乙】处。
故答案为: B处。因为链接材料的内容是写天体撞击会造成的破坏,与B处上下文的内容衔接紧密。
14.B
15.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②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16.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17.①乙文中虽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军粮将尽,苟彧建议把握时机出奇制胜,体现了他们为成就大业而积极谋划、渴望成功的心态。②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了自己一心想要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却无奈已生白发的悲愤之情。两者都抒发了为实现理想抱负积极进取,却又担忧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
18.曹刿和荀彧都能冷静分析局势,做出正确判断。启示:面对复杂情况,要全面了解,洞察关键,把握时机,果断决策,不可盲目冲动,如此方能做出有利的选择。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体悟把握诗歌的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5)本题考查谈观点看法。谈观点看法不要脱离文本,要再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谈看法,需要精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
【附乙文的译文】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从河东回洛阳,曹操想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山东还未安定,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劝曹操说:“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像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天下人心归附。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秉持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真情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
14.A:前,安:使......安;后,安:安定,意思不相同;
B:前,察:明察;后,察:明察,意思相同;
C:前,情:真情;后,情:实情,意思不相同;
D:前,从:听从;后,从:跟从,意思不相同。
故答案为:B
15.第1句,安:使......安;弗:不;专:独自专有;必:一定;以:把;分:分给
第2句,秉:秉执;至:最大;公:公正;以:来;服:使人信服;扶:扶持;弘义:正义;以:来;致:招致;英俊:英才。
故答案为: 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②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16.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
故答案为: 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17.乙文中“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真情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虽然曹操取得了胜利,但军粮将尽,苟彧建议把握时机出奇制胜,体现了他们为成就大业而积极谋划、渴望成功的心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表达了自己一心想要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却无奈已生白发的悲愤之情 。
两者 都抒发了为实现理想抱负积极进取,却又担忧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 。
故答案为:①乙文中虽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军粮将尽,苟彧建议把握时机出奇制胜,体现了他们为成就大业而积极谋划、渴望成功的心态。②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了自己一心想要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却无奈已生白发的悲愤之情。两者都抒发了为实现理想抱负积极进取,却又担忧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
18.甲文中曹刿选择“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启示我们要 把握时机,果断决策 不要盲目冲动;
乙文中 荀彧在敌我双方实力不均等的情况下能冷静分析做出正确判断,启示我们做事要冷静,要能洞察关键。
故答案为: 曹刿和荀彧都能冷静分析局势,做出正确判断。启示:面对复杂情况,要全面了解,洞察关键,把握时机,果断决策,不可盲目冲动,如此方能做出有利的选择。
19.示例:《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
20.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 早年行为不端,家产挥霍殆尽。被家人送往美洲后,发了点财,希望能补偿哥哥一家,写来的信件成为菲利普家的福音书。后来破产,成为流浪汉,穷困潦倒,只能在船上卖牡蛎为生。 善良、知恩图报、知错就改、狼狈不堪
21.示例:闰土:生活的重担把你压完了腰,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神灵,你要加油,带着小孩过上幸福的生活,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22.略
本题是多则材料作文。材料一讲述 “90 后” 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追逐航天梦想,展现新时代青年拼搏奋斗精神;材料二呈现青年徐珺蕊将传统画作《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光影技术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材料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等的讲话。
【题干分析】 材料一:“90 后” 航天员凭借梦想与追求,在航天领域拼搏奋斗,这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前沿为国家、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风貌。其中 “梦想”“追求”“拼搏奋斗” 是关键词,表明青年要有远大理想,并为之付出行动,不怕困难,勇于在重要领域担当重任。 材料二:青年徐珺蕊以创新的方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艺术转化,使古老的《千里江山图》在新的艺术形式下重获新生。这里的关键词是 “创新”“传统文化”“艺术升级”,意味着青年要有创新思维,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光彩。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青年指明了方向,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等多方面要求。这是对广大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全面期望与指引。 写作思路:可从 “是什么” 角度阐述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如拼搏奋斗、创新精神、传承文化的使命感等;从 “为什么” 角度分析青年具备这些品质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从 “怎么做” 角度探讨青年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践行这些品质,如树立远大理想并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进行创新等。写作误区在于可能只侧重某一则材料而忽略其他材料的融合,导致文章内容片面。开头可引用材料或名言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选取各领域优秀青年的事迹,如科技领域的曹原,文化艺术领域的李子柒等,结尾可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呼吁青年积极行动起来。
【立意提取】
①新时代青年,以拼搏与创新铸就辉煌。(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青年在科技与文化领域通过拼搏奋斗和创新取得成果)
②青年志存高远,传承创新共奋进。(围绕材料三的要求,论述青年要有远大理想,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
参考例文:以青春之姿,赴时代之约
在时代的浩渺长河中,新时代的青年正以昂扬之姿,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他们怀揣梦想,勇于创新,用青春的笔触,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神舟十九号的发射,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航天的浩瀚苍穹。“90 后” 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无疑是这星空中闪耀的双子星。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踏上了探索宇宙的伟大征程。那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每一步都需要超越常人的毅力和智慧。但他们毫不退缩,在艰苦的训练中磨砺自己,在浩渺的知识海洋中奋力遨游。当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他们承载着的不仅是个人的梦想,更是整个民族对宇宙探索的殷切期望。他们的成功,向世人宣告:新时代的青年,有能力也有决心,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拥抱那无尽的星空。
在文化艺术的舞台上,青年编剧徐 B 蕊同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她以独特的创意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将古老的《千里江山图》搬上大银幕,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只此青绿》如同一朵盛开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的奇葩,以其精妙绝伦的光影艺术和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这背后,是徐 B 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敬畏,是她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她深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唯有创新,才能让这些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魅力。于是,她大胆尝试,运用声光尖端技术,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艺术,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她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他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这是时代对青年的召唤,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青年们应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像宋令东、王浩泽那样,在科技领域勇攀高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像徐 B 蕊一样,在文化艺术领域推陈出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青年都应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惧挫折,在磨砺中成长,在奋斗中前行。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青年在安逸与享乐中迷失了自我。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这与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背道而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时刻警醒自己,以宋令东、王浩泽、徐 B 蕊等优秀青年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以青春之姿,赴时代之约。在梦想的引领下,勇于创新,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青春,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文章紧扣 “以青春之姿,赴时代之约” 这一主题,围绕新时代青年在不同领域的作为展开论述,阐述了青年在航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以及对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期望的响应,强调青年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立意高远,展现出对青年使命与担当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