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地理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地理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27 08:1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假期研学时进行了土壤的野外观察调研。同学们采集不同深度土层的土样标本,成功制作了土壤剖面,并完成土样的土壤组成及年代测定。右图为制作的采样点土壤垂直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采样点剖面显示,随着深度增加,土层特征是( )
A.孔隙渐小 B.质地增粗 C.颜色变浅 D.肥力降低
2.野外考察发现,该区域地表覆盖一层细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母质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流域发生季节性气象干旱频率较高。下图示意1960-2020年鄱阳湖流域季节性气象干旱的区域性特征及发生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60-2020年鄱阳湖流域季节性气象干旱的时空特征是( )
A.局域性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 B.部分区域性干旱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
C.春秋季节全流域性干旱频率最高 D.夏冬季节发生区域性干旱频率最低
4.为缓解旱灾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大量开采地下水 B.跨流域调水
C.大规模人工降雨 D.完善水利设施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A、B、C、D四地最可能有河流流经的是( )
A.A B.B C.C D.D
6.图中最大高差可能为( )
A.800米 B.980米 C.1100米 D.1200米
2023年暑假,安徽省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安徽省金寨县某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研学小组在图示区域最高点进行观察( )
A.能看到乙处有车辆在行驶 B.能看到丙处有人在划船
C.能看到丁处有人在攀岩 D.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
8.图中过境省道选线的主要理由是( )
A.海拔低,沿河谷伸展 B.起伏小,尽量为直线
C.不跨河,减少工程投入 D.避开断崖,减少地震
9.图中下列地点露营安全性最高的是( )
A.甲 B.丙 C.丁 D.戊
下图为“某地区经纬网局部图”,图中虚线为昏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甲地位于丁地的方位是(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11.当图中乙地的地方时为20时时( )
A.北半球昼长夜短 B.全球昼夜平分
C.丁地的地方时为21时20分 D.北京时间为次日4时
12.若某直升飞机从乙地飞往丁地,其最近的航线方向是( )
A.向正西方向 B.先西南,后西北
C.向正东方向 D.先东北,后东南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7日2:59,我国迎来立冬节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我国迎来立冬节气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
A.11月7日10:59 B.11月7日18:59
C.11月6日10:59 D.11月6日18:59
14.立冬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大约为16°20′S,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
A.23°40′ B.33°40′ C.56°20′ D.66°20′
15.立冬前后( )
A.漠河出现极昼 B.是北京一年中昼最短的时段
C.西安正午物影变短 D.广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某学校校园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校内有孔子像距北门300米,距西门500米。校训牌位于孔子像的东北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四幅图中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 )
A.A B.B C.C D.D
17.学校门口早上和傍晚都有老师值班接送学生。某日,王老师背向校门站立,影子在他正前方。此时,王老师( )
A.早上在西门迎学生进校 B.早上在东门迎学生进校
C.傍晚在北门送学生离校 D.傍晚在南门送学生离校
18.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下图为某一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北岸 B.南岸 C.东岸 D.西岸
19.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并向北移动
D.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向南移动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① 9:00 23:00 8:58 23:02
② 7:19 18:41 7:20 18:40
③ 5:40 18:48 5:39 18:49
20.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1.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下图示意某日我国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在教室观测正午窗影长度场景,测得窗户高2米,影长约3.46米。此时窗影长度为一年中最大值。(tan30°≈0.578,tan45°=1,tan60°≈1.732),完成下面小题。
22.当日日期为(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23.依据材料,当地位置大约为( )
A.(23°26'N,90°W) B.(36°34′N,90°W)
C.(23°26′N,90°E) D.(36°34'N,90°E)
24.此时,与当地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2 C.3/4 D.2/3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
25.下图是某节气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图中E点的地理坐标为(0°,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北半球的 (节气),判断的依据是 。
(2)目前,图中晨昏线AB与0°经线间的最大夹角是 。如果黄赤交角的度数变为26°23 ,则北极圈的度数变为 。
(3)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这一天,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写度数)。
(4)若该日P地的昼长为13小时33分钟,则该日Q地的昼长为 ,此时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的经线度数为180°与 。
26.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弧线CAB为晨昏线的一段,请将其转绘到图2中(图2为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图中外圆为赤道,虚线圈代表回归线和极圈,相邻经线间的间隔相等,箭头代表地球自转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3)今后3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 ,图2的a、c、d三点中,同样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作同向的水平运动,其地转偏向力最大的是 点。
(4)这一天,d点的正午人影朝向 方,a地的昼长为 小时,d点的日出时间(地方时)是 点。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之险,险在荆江”,荆江河段地上河发育,洪涝灾害多发;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荆江河段发生着自然的裁弯取直过程,形成了尺八口等牛轭湖。河流裁弯取直导致的水沙变化对荆江河段的洪涝灾害防治产生着深远影响。
材料二 图1为湖北省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尺八口牛轭湖演化示意图。
(1)描述湖北省地形特征。
(2)判断甲一乙、乙一丙、丙一丁三河段是荆江的是 ,并分析该河段地上河的成因 。
(3)描述尺八口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4)说明河流裁弯取直对荆江河段洪涝灾害防治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答案】1.A 2.B
【解析】1.读图可知,随深度增加,土壤颜色依次为灰白一褐黄一黑色,土层颜色变深,C错误;有机质和腐殖质呈黑色,土壤颜色变深是由于有机质含量越来越高,D错误;随深度增加,土壤质地依次为沙一粉沙一黄土,质地越来越细,空隙越来越小,B错误,A正确。故选A。
2.读图可知,该采样点所在地区表层为厚厚的沙子,说明地表为沙漠,应位于气候比较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此该采样点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导致这一结果的自然因素是气候,B正确;而成土母质、生物、地形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知识归纳】腐殖质呈黑色,因此土壤颜色越黑,往往反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腐殖质含量越高。
【答案】3.C 4.D
【解析】3.由图可知,全流域性干旱的频率最高,局域性干旱的频率其次,A错误;部分区域性干旱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B错误;春秋季节全流域性干旱频率最高,C正确;秋冬季节发生区域性干旱频率最低,D错误。故选C。
4.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很多弊端,比如地面沉降,A错误;鄱阳湖流域是湿润地区,一般为跨流域调水的调出区,B错误;大规模人工降雨的成本高,且人工降雨需满足水汽充足等气象条件,C错误;完善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是缓解旱灾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影响的最有效措施,D正确。故选D。
【知识归纳】缓解农业旱情的合理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开发水资源,如修建水库、实施跨流域调水等,另一方面是调整农业结构和节约用水,如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完善水利设施等。
【答案】5.D 6.B
【解析】5.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中,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D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可能有河流流经,D正确;A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陡崖上方是山脊,没有河流流经,A错误;B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不会有河流,B错误;C地位于山顶,没有河流流经,C错误。故选D。
6.图中最低点为向阳镇所在位置,海拔约0-100米,最高处为C点所在位置,海拔约900-1000米,因此最大相对高度为大于800米,但小于1000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知识归纳】等值线的共性特征(1)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2)相邻两条等值线值可以相等,也可以按周边地区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递变间隔相等。(3)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4)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不一定全部闭合。(5)等值线的疏密反映数值变化幅度大小。
【答案】7.B 8.B 9.D
【解析】7.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最高点为丁处陡崖西边的山峰,最高点和乙处中间被山脊阻挡,看不到行驶的车辆,A错误;最高点到丙处河流中间等高线上密下疏,先陡坡后缓坡,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B正确;最高点和丁处有陡崖,不能通视,C错误;最高点和戊之间有山峰阻挡,不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D错误;故选B。
8.图中过境省道穿过河流,没有沿河谷伸展,A错误;过境省道经过的地区等高线数值小且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因此没有沿等高线修建,线路平直,B正确;过境省道跨越了河流,需修建桥梁,工程投入大,C错误;避开断崖是为了避免崩塌、落石,并不是为了减少地震,D错误;故选B。
9.甲、丙距河流太近,有山洪的隐患,AB错误;丁位于陡崖下,有落石隐患,C错误;夏季降水多,戊位于山坡,地势略高,受山洪的影响小,安全性高,D正确;故选D。
【知识归纳】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
【答案】10.A 11.D 12.B
【解析】10.由图中经度分布特点10°W向西到0°、10°E可判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图示中心极点为南极点,所以甲、丁两地相比,甲地位置偏东,且甲地更靠近南极点,故甲地位于丁地东南方向。故选项A正确。
11.由于图中虚线为昏线,所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昏线的左侧是夜半球、右侧是昼半球,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故排除选项A、B;根据经线的变化规律可知,乙地所在经线与10°W、10°E相邻,而且居于中间,所以为0°经线,可以推断丁地的经度为20°W;当乙地地方时为20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知,丁地的地方时为20-(20°一0°)+15°=18:40;北京时间为20+(120°-0°)+15°=28时,即次日4时,故选项D正确。
12.乙、丁位于同一纬线上,通过这两点的大圆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即先向南再向北,而从东西方向来看,从乙运动到丁始终与自转方向相反,为向西运动,因此,从乙地飞往丁地的最近航线方向是先向西南再向西北,如上图所示。故选项B正确。
【知识归纳】最短航线总结 1.两地经度和为180°,则这两点在一个经线圈上。最短航线经过两极点: ①同在北半球,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 ②同在南半球,先向南,过南极点后再向北 ③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走劣弧 2.同一纬线不同一经线圈上 ①同在北纬,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②同在南纬,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答案】13.D 14.B 15.D
【解析】13.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的时间,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比中时区早8小时,因此北京时间2024年11月7日2:59时,国际标准时间为11月6日18:59,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所求地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距离),立冬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大约为16°20′S,北京位于北半球,所以纬度差为16°20′+40°=56°20′,所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56°20′=33°4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立冬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在向南移动,漠河位于北极圈以南,不会出现极昼,A错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是北京一年中昼最短的时段,B错误;由于此时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西安的正午物影变长,广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C错误,D正确。故选D。
【知识归纳】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
【答案】16.C 17.A
【解析】16. 由题中“校园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校内有孔子像距北门300米,距西门500米”可知,校园东西宽,南北窄,孔子像应在校园正中,从各个选项图中每一个大门的名称,可以推断另外三个方向。AC选项都是东西宽,南北窄,BD错误;校训牌位于孔子像的东北方,A图位于西北方,A错误;C图符合题干中情况描述,C正确。故选C。
17.王老师在校门外背向校门站立,影子在他正前方,说明老师面向方向与太阳方向刚好相反;太阳东升西落,如果是早上,王老师在校门外背向东方面向西方,应在西门迎学生进校,A正确,B错误;如果是傍晚,王老师应在东门送学生离校,CD错误。故选A。
【知识归纳】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
18.【答案】A
【详解】读图可知,该河段右岸受侵蚀更加明显,左岸泥沙沉积,说明地转偏向力偏向右,此段河流位于北半球,若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则北岸为右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堤需要特别加固,A正确;南岸是沉积作用明显的一侧,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东西岸不明显,BCD错误。故选A。
19.【答案】B
【详解】据图可知,乙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冬至,结合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判断公转方向也为逆时针,故可知甲位置为秋分,该日太阳直射赤道,且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20.B 21.C
【详解】20.根据表中四地的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计算,①、②、③、④四地当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钟、13小时08分钟,与12小时的差值分别是2小时、38分钟、1小时08分钟,此时赤道上昼长为12小时,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纬度越高,因此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则为①、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根据表中四地的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计算,③地当日昼长为13小时08分,次日昼长为13小时10分。若③地为北京,则北京此时昼长夜短,昼长变长,由此推断,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因此A错误;根据北京的昼长及变化可知,此时应是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向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靠近,因此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错误;直射点向北移动,则此时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C正确;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应该是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时,而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各地昼夜长短差异在逐渐加大,D错误。故选C。
【知识归纳】春分日(3.21)和秋分日(9.23):全球昼夜平分;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夜长于昼;全球越向北昼越长,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秋分日(9.23)至春分日(3.21):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夜长于昼;全球越向北昼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夏至日(6.22)至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冬至日(12.22)至夏至日(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
【答案】22.D 23.D 24.C
【解析】22.根据材料,这一天该地影子最长,我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在4°N,全部国土都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长越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距,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最小,影子最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图中的钟表时间是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2时或14时,由于观测时间在白天,所以北京时间只能是14时,而当地正午地方时是12时,这说明当地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所以当地应在120°E以西30°,故此推断当地经度为90°E。该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材料,窗户高2米,影长约3.46米,计算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0°,因此该地与南回归线的纬距为60°,则该地纬度36°34′N,所以当地位置大约为(36°34′N,90°E),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根据上题,该地经度为90°E,与北京时间东八区同在一个日期,此时北京时间为14时,因此与当地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从西六区向东到东十二区,共18个时区,约占全球的18/24=3/4,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知识归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如下: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2. 随季节变化: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 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回归线之上的地区(含南北回归线),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北回归线上是夏至日,南回归线上是冬至日。在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而在其他时间相对较小。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5.【答案】(1) 夏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北极圈内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南极圈内极夜)
(2) 23°26' 63°37'
(3)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6°52'
(4) 10小时27分 90°E
【详解】(1)读图可知,上方地轴显示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说明此地为北极;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北极圈内没有阴影,说明北极圈内为极昼,因此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2)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AB与0°经线的最大夹角等于黄赤交角,当前黄赤交角为23°26 。北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若黄赤交角变为26°23 ,则北极圈的纬度为90°-26°23 = 63°37 。
(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 N),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A点位于北极圈(66°34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90°- 66°34 -23°26 )=46°52'。
(4)据图可知,P地和Q地关于赤道对称,P地昼长为13小时33分钟,则Q地昼长为24小时-13小时33分钟=10小时27分钟。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的经线为180°经线和0时所在经线,图中E点(0°,0°)为日落时刻,即此时0°经线地方是为18时,0时即24时与18时差6个小时,经度差为6*15°=90°,所以0时所在经线为0°+90°=90°E。
26.【答案】(1)
(2)(23°26'N,45°E)
(3) 先变慢后变快 a
(4) 正南 24 6
【详解】(1)由图中可知北极圈刚好产生极昼现象,135°W此时处于夜半球正中的经线位置,判断地方时为0时,则地方时12时的经线为45°E(两者互补,且东西经度不同),赤道上地方时6:00的经线为45°W,赤道上地方时18:00的经线为135°E,在图中找到C(0°,135°E),A(66°34′ N,135°W),B(0°,45°W),用光滑曲线连接,如图:
(2)由图中可知北极圈刚好产生极昼现象,135°W此时处于夜半球正中的经线位置,判断地方时0时,则地方时12时的经线为45°E(两者互补,且东西经度不同),由图中可知,北极圈刚好产生极昼现象,太阳直射23°26′N,即直射点为(23°26′N,45°E)。
(3)由上题结论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7月初为远日点,太阳公转速度最慢,今后3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a纬度在三点中最高,其地转偏向力最大。
(4)d点位于赤道,直射点为(23°26′N,45°E),即d位于直射点的南侧,故正午时太阳从正北射来,影子指向正南。a位于北极圈上,由图中可知,北极圈刚好产生极昼现象,即a的昼长为为24小时,d位于赤道上,昼夜等分,6时日出。
27.【答案】(1)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
(2) 乙一丙 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流速减慢,上游泥沙沉积淤积抬高河床;防止河道决堤改道,人类加固抬高河堤。
(3)地形平坦,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形成曲流;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加弯曲,裁弯取直;河道继续下蚀,弯曲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
(4)减少河床淤积;降低汛期水位;加快洪水下泄速度。
【详解】(1)地形特征描述通常分为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特征和特殊地貌分析。根据湖北省等高线地形图可判断:西部等高线最高处大于2000米,等高级密集;东部有湖泊以及江汉平原,地势较低,四周有200米等高线分布;地势大致呈现为西高东低;地形的分布来看西部山地、丘陵居多,东部平原为主的特征。
(2)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该段应位于地形平坦,河道弯曲之处。甲处位于上游山地区域,不易出现多处河弯聚集形态;乙处位于山口处,流速较快,河弯也不易形成;丙处河道弯曲,位于平原之处,乙一丙段应为荆江河段。荆江河段成为地上河应从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入手分析,自然原因:由于我国东部位于季风区,在夏季风的影响下降水充沛,中上游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在荆江河段由于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积从而抬高河床,为防止河道决堤改道形成洪涝灾害人类不断加固抬高河堤,形成“地上河”;人为原因方面,由于长江中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围湖造田致使调洪能力降低。
(3)通过对八尺口牛轭湖演化示意图信息可知,此处地形平坦,河流前期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发生弯曲,形成河弯,凸岸堆积,凹岸不断被侵蚀,河道弯曲度加剧,直到河流裁弯取直后,原先的弯曲河道被废弃,便形成了牛轭湖。
(4)河流有河弯时,减缓了流水通过速度,当上游雨量激增时,河流水位急剧上涨,极容易河水泛滥形成洪涝灾害。当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会变得笔直,水流通过速度加快,排水能力增强。洪水来临时,洪水下泄速度加快,泄洪能力大大提升,沿岸的防洪压力大大减轻。较快的流速能够冲刷减少河床泥沙淤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