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27 08: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自主检测
高一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纳赛尔水库
图1
)埃及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首都开罗是非洲第一河大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2021年12月埃及政府启动迁都计划。图1为埃及人口密度分布图。据完成1~2题。
1.埃及人口集中分布于
A.苏伊士运河两岸
B.纳赛尔水库以东
C.红海西岸和地中海南岸
D.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2.除迁都外,下列举措能显著提升开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A.平整土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B.培育优良品种,增加粮食产量
C.建设雨水花园,增加雨水储存
(
图2
)D.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面积约33万平方千米。2023年越南成为全球第15个人口破亿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图2为“越南2019年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越南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移民 B.经济水平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4.越南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为
A.鼓励生育,扩大人口红利
B.迁移人口,均衡人口分布
C.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岗位
D.开垦雨林,提升人均耕地
(
图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21世纪以来,该计划大幅缩减。目前,该国人口约2.7亿,其中40%集中于爪哇岛,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1 000万,几乎达到承载极限。图3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影响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A.生态 B.交通 C.政治 D.经济
6. 制约雅加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空间资源 B.能源资源
C.矿产资源 D.淡水资源
7. 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积极影响是
A.传承本土文化 B.促进国土开发 C.提高城镇化率 D.增加人口容量
(
图4
.
.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是文莱最大城市。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11%,沿海石油资源丰富。全国共有四个行政区。图4为文莱四个行政区分布图。据此完成8~10题。
8.文莱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是
A.淡布隆区
B.都东区
C.文莱一穆阿拉区
D.马来奕区
9.马来奕区人口分布受到一定限制,其因素主要是
A.丛林茂密,沼泽遍布 B.远离海洋,气候干燥
C.雨季过长,洪涝频发 D.土壤贫瘠,难以耕种
10.淡布隆区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行政区
A.山峦起伏,开发难度大 B.位置孤立,跨区联系不便
C.河流众多,航运价值低 D.地壳活跃,地质灾害频发
(
图5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幼发拉底河发源于该国西部,自西北流向东南;地中海沿岸为降水较多的平原。近年来,叙利亚国内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图5示意1950~2020年叙利亚总人口数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1~12题。
11.推断2010年以前叙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A.南多北少
B.南少北多
C.东多西少
D.东少西多
12.导致2010年以后叙利亚总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 B.家庭 C.战争 D.灾害
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到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13~14题。
13.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A.河流水比例上升 B.河流水用量减少 C.地下水比例上升 D.地下水用量最多
(
图6
)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6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16.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
图7
)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7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 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17~19题。
(
图8
)17.图8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19.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合掌造”(图9)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形,两侧约有60°夹角,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1995年“合掌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被誉为“现实世界的童话屋”,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去观光。据此完成20~21题。
(
图9
)
20.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是
A.冬季暴雪 B.台风频 C.多洪涝灾害 D.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1.“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某地(图10甲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10乙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22~24题。
(
图10
)22. 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 水流汇集快 B. 年降水量丰富 C. 河道较弯曲 D. 地质条件复杂
23. 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24. 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km2,目前面积已达66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 (
图11
)将建成为面积达225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图11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25~27题。
25.图11所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①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
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6.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A.劳动力丰富 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 D.环境优美
27.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
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
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图12
)(2023·广东卷)图12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28~29题。
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B. 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 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 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城市 2010年中心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68
29. 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 产业分布均衡 B.居住功能弱化 C. 空间结构单一 D. 产城融合加强
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0~32题。
30.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31. 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2. 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
图13
)图13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 -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33~34题。
3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3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35~36题。
35.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36.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
图14
)自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于需求侧的多维目标协调,从人居生活、人文环境、人城关系等三个维度界定城镇化内涵和评价体系,形成了城镇化的新特征。图14为面向需求侧多维目标协调的城镇化。据此完成37~38题。
37. 下列可以作为衡量城镇化中人居生活目标的指标是
A.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
B. 平均受教育年限
C. 文化场馆总数
D.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38. 推测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中人文环境目标的因素主要是
A. 对外开放 B. 科技创新
C. 资源禀赋 D. 政府财政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交界处,城区东西绵延70多公里,图15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右)和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左)示意图。
(
图15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6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四: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据图15判断攀枝花市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特征呈________状,分析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分析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地理条件。(4分)
(3)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4分)
4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断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 图16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图17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
图16
图17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4分)
(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4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自主检测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单项选择题: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D D B C C D B C A B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D C A C B C A C B A
题 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 案 C A A C B C C A D C
题 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 案 D B B A B C A D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24分。
(共12分)
(1)条带状且城区不连片(答出条带状即可得2分) 原因:沿河分布,取水方便;受地形因素影响,沿河谷分布; 受煤,铁矿分布影响,沿矿区分布(任答1点得2分)。
(2)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任答2点得4分)。
(3)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任答2点得4分)
40.(共12分)
(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流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4分)
(2)建筑坐北朝南,便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紧密排列,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任答2点,得4分)
(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新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古镇保留传统哦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保护;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任答2点,得4分)
【部分选择题详解】
第3题,由图可知,首都河内及南部大城市胡志明市人口密度最大,两者是越南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较小,所以推断影响越南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水平,B正确。
第4题,越南人稠地狭,就业压力较大,应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C正确。
8.由图可知,文莱一穆阿拉区面积最小,首都位于该区,且大多数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对外联系便利,成为人口集聚区,因此该地人口密度最大,C正确,排除ABD。故选C。
9.根据“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11%”的信息,以及文莱地理位置可知,马来奕区尤其是其南部热带丛林密布,沼泽遍布,开发难度较大,限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A正确;该地区并没有远离海洋,排除B;文莱整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不是本地人口分布的限制因素,排除B;该地为沼泽,土壤较为肥沃,但不适合耕作,排除D。故选A。
10.淡布隆区位于文莱东部,是被马来西亚隔开的“飞地”,与本国其他地区陆路交通联系不便,人类活动的干扰少,自然环境保持了原生态,B正确;本地存在山脉但是开发难度较小,排除A;本地区河流较少,排除C;地壳活跃不是本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原因,排除D。故选B。
15.对比2003~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结合图中比例尺(中部地区比例尺大于西部,10倍)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时间跨度相同,因此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大于中部,A错误,B正确;中部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C错误;西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错误。故选B。
16.人口外流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一般经济条件差的区域人口外流明显,会引发人口重心的移动,排除A;城市群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会显著影响人口重心位置,排除B;跨境贸易只是经济要素的移动,劳动力的位置并未移动,对人口重心分布影响小,且中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点,跨境贸易不发达,C正确;矿产资源开发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对人口重心位置影响较大,排除D。
17.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题意,CD错误。故选A。18.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
19.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1.日本为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风从日本海经过增温增湿后带来大量的水汽,遇到山地,在日本的西部地区形成迎风坡,降雪较多。
22.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
23.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处离河流较远;a、b、c均接近河流,b、c两处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处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处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
24.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③错误。
33. B 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排名前两名的城市,从1990年到2018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且建成区的面积远远超过其它13个城市,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头部的两个城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B正确;单核模式是城市群中只有一个中心城市,A错误;多核模式是城市群中有两个以上的中心城市,C错误;金字塔式发展模式无法判断中心城市的数量,D错误。
34. A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导致住宅区的面积增大,导致城市扩张,①符合题意;产业发展会导致工业区等的用地规模扩大,带来城市建成区的扩展,②正确;建城历史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影响不大,③和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35.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报酬,B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外流,A错误;珠三角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数量并没有超过人口合理容量,C错误;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
36.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属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其收益远不如就近外出务工的劳动收益,不会吸引人口大量回流,A错;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较落后于城市地区,B错;农村的科技力量、制造业基础远落后于城市,D错;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属于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发展旅游业、文创产业,这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正确。
37.人居生活包括收入就业和民生福祉,选项中能够衡量城镇化中人居生活目标的指标只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场馆总数属于人文环境的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属于人城关系的指标。
38.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中人文环境目标的因素主要是政府财政;资源禀赋有助于提升人城关系;对外开放能够提高居民收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起重要支撑作用,是人居生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