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筑基提能同步分层练习设计(提升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粤沪版2024)
一、单选题
1.(2024八下·福州期末)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破镜难圆”说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B.热水化盐快,是由于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
C.阳光下,我们看到灰尘飞舞,这是属于扩散现象
D.口罩能有效阻止病毒传播,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2.(2024八下·常州期中)如图是3月23日“太空课堂”直播时的情景,“太空教师”王亚平做了“液桥演示实验”,可以看到水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了一座桥,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2024八下·惠山期末)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绕太阳运行,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C.汤姆生发现电子揭示原子核可分
D.液体难以压缩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4.(2024八下·澄迈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年是时间单位
B.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刷脸支付”的时候,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5.(2024八下·五华期末)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刮大风时落叶漫天飞舞,是因为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街道旁立起的禁止鸣笛标志牌,能够阻断噪声的传播
C.用吸管能把杯子里的水吸到嘴里,是利用了大气压强
D.船闸能够使船从下游行驶至上游,利用了帕斯卡定律
6.(2024八下·兖州期末)如图所示,在实验中常用胶头滴管吸取药液。下列现象中,“吸”的物理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A.鲜花的香味“吸”引过来很多蝴蝶
B.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C.车快速驶过,尘土会被“吸”向车的尾部
D.中医理疗拔火罐时,玻璃罐“吸”在皮肤上
7.(2024八下·宜州期末)下列对生活常见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河岸边柳絮纷飞——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鼓起来——分子间存在间隙
D.糖甜盐咸——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8.(2024八下·高邮期中) 下列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窗外风带来了窗外花坛里花朵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秋天落叶纷飞,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9.(2024八下·苏州月考)N95型口罩(如图所示)对直径为0.075μm±0.020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B.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C.中间过滤层能够过滤掉非油性颗粒,是因为颗粒分子间存在斥力
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二、多选题
10.(2022八下·房山期末)关于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
B.图乙中,削平压紧后的两铅柱结合可以悬吊重物,说明铅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C.图丙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使烧瓶中刚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可以说明水的沸点与水上方的气压有关
D.图丁中:其他条件相同,给其中一块玻璃板加热,可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
11.(2021八下·丰台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的正常体温为 40℃
B.冰是一种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C.“端午佳节,粽叶飘香”,人们闻到粽子的香味是扩散现象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2.(2018-2019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11.2 看不见的运动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综合))宏观的热现象如果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汽化的速度就越快
B.冰直接升华水蒸气,是因为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部分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
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13.(2017八下·袁州期末)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松开,切面互相渗透,属于扩散现象
B.固体分子结构紧密,分子间无间隙
C.用力拉铅笔没有拉成两半,说明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D.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三、实验填空题
14.(2024八下·五华期末)妈妈买了一束鲜花插在客厅的花瓶中,过了一会儿,在书房看书的小明就闻到了花香,刚学完八年级物理的他知道这是由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他想进一步探究分了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于是找来了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一瓶红墨水、滴管、一些热水和冷水等物品材料,进行了实验探究。
(1)小明在两个玻璃杯中 ,观察玻璃杯中水的颜色变化。
(2)若 ,就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5.(2024八下·盘龙期末)肉眼看不到又小又轻的分子,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分子是否在运动呢?于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图中的甲、乙两种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对口连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实验时抽开玻璃隔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1)你认为甲、乙两种方案中,合理的是 (选填“甲”或“乙”),其原因是 ;
(2)若在上述实验中,把红棕色二氧化氮换成另一种密度未知的有色气体,只要将图中的方案稍作改进,也能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你的改进意见是 。
16.(2023八下·马尾期末) 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请回答:
(1)图和图 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即液体中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 ;
(2)图和图 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的实验结果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 选填“斥力”或“空隙”。
17.(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认识分子同步练习)为什么炒菜时几分钟就咸了,而腌菜时却需要很长时间?
四、解答与计算题
18.炒菜时,很快就能尝咸味,而淹咸菜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尝到咸味,这是为什么?
19.你能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为什么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吗?
20.(2022八下·张家港期末)如图,一氧气钢瓶的容积为0.2m3,内储有气态的压缩氧气(如图1所示,图中黑点表示氧气分子),已知此时氧气的密度为4kg/m3,求:
(1)图1中氧气的质量为 kg;
(2)若恰好使用了一半的氧气,此时气体分子图像应该是图 (选填“A”、“B”、“C”、“D”),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3。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破镜难圆,是镜子的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A错误;
B.盐在热水中溶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扩散得越快,盐溶解的快,故B正确;
C.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位置变化,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C错误;
D.组成物体的分子间有空隙,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分子间有间隙。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水能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一座桥,说明组成水的分子间有引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据此分析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只说明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故A错误;
B.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故B错误;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不能说明原子核可以再分,故C错误;
D.液体难以压缩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宇宙没有中心;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物质的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故A错误;
B.分子非常小,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而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故B正确;
C.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故C错误;
D.“刷脸支付”的时候,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光年的定义判断;
B.根据分子的特点判断;
C.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判断;
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连通器原理及其应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刮大风时落叶漫天飞舞,是固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错误;
B.街道旁立起的禁止鸣笛标志牌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用吸管能把杯子里的水吸到嘴里,吸管内的气体排出后,其内压强减小,是靠大气压强把水压入吸管中的,然后进入口中,利用了大气压强,故C正确;
D.船闸能够使船从下游行驶至上游,闸室分别与上游、下游构成连通器,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故D错误。
【分析】(1)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分子运动是微观现象,机械运动是宏观运动;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吸管喝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4)上端开口不连通,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内装同种液体,且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应保持相平。
6.【答案】D
【知识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用胶头滴管吸取化学药液,要先把滴管橡胶内的空气挤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药液就被压进滴管里。
A.鲜花的香味“吸”引蝴蝶,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大气压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与大气压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汽车驶过的地方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其它地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路旁扬起的灰尘会被吸向汽车,不是利用大气压,故C不符合题意;
D.拔火罐时,酒精在罐内烧一下,使罐内气体温度升高,罐内空气受热排出,把罐扣在皮肤上,等到罐内的空气冷却后压强降低,小于外面的大气压,罐在大气压作用下压在皮肤上,是大气压引起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吸管吸液体,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地球吸引物体,产生重力;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7.【答案】A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河岸边柳絮纷飞,肉眼可以看到,肯定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鼓起来——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糖甜盐咸——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8.【答案】A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窗外风带来了窗外花坛里花朵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A正确;
B、秋天落叶纷飞,落叶不是微观粒子,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错误;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会缩小,是因为面包中的气体被挤出,C错误;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引力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根据各个选项的具体内容。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飞沫传播是病毒附着在较大的飞沫颗粒上,通过空气流动进行传播,这并非病毒分子的直接运动。病毒分子的大小远小于飞沫颗粒,且病毒在飞沫中的运动更多是受到空气流动和飞沫颗粒运动的影响,而非病毒分子自身的无规则运动。因此,A选项错误。
B.口罩材料的过滤效率主要取决于其纤维结构、孔径大小以及纤维间的排列方式等因素,而非分子间没有空隙。实际上,任何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都存在空隙,只是空隙的大小和分布不同而已。因此,B选项错误。
C.中间过滤层能够过滤掉非油性颗粒,主要是因为其纤维结构能够形成一定的孔径和过滤通道,当颗粒物的尺寸大于这些孔径时,就会被拦截下来。这与颗粒分子间的斥力无关。颗粒分子间的斥力主要影响的是颗粒物的内部结构和稳定性,而非其过滤性能。因此,C选项错误。
D.内层吸水层通常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材料制成,这些材料能够与水分子形成较强的分子间引力(即氢键),从而有效地吸收和保留水蒸气。这是分子间引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因此,D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包括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空隙等概念。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概念,逐一分析题目中的选项,找出符合分子动理论的正确描述。
10.【答案】A,C,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图甲中,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较快,说明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A符合题意;
B.图乙中,削平压紧后的两铅柱结合可以悬吊重物,说明铅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之间即有引力又有斥力,B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瓶内气压减小,烧瓶中刚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可以说明水的沸点与水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C符合题意;
D.图丁中:其他条件相同,给其中一块玻璃板加热,被加热的玻璃板上的水珠蒸发较快,说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可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分析】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分子之间即有引力又有斥力;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
11.【答案】B,C,D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晶体和非晶体;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A不符合题意;
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是一种晶体,B符合题意;
C.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粽子的分子会进入到空气中,人们能闻到粽子的香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C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粘在了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2.【答案】A,B,C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解: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表明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A符合题意;
B、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B符合题意;
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C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答案】A,C,D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解:A、一切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当铅片与金片接触时,会有一些铅的分子进入金片.同时,金的分子也会进入铅片.长时间地让金片和铅片压在一起,就会使切面相互渗透,这种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故A正确;
B、固体分子虽然结构紧密,但分子间仍有间隙,故B错误;
C、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用力拉铅笔也没有拉成两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
D、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ACD.
【分析】(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2)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4.【答案】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比冷水杯中的快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小明在两个玻璃杯中分别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滴入质量相同的红墨水,观察玻璃杯中水的颜色变化;
(2)若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就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析】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有关,扩散越快。
15.【答案】甲;见解析;见解析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进行扩散现象实验时,(1) 根据图甲,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是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放置合理;图乙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是重力的作用,不能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合理。
(2) 将装置平放,无论气体的密度关系如何,不受密度影响,均可以完成实验。
【分析】(1)探究分子运动情况时,密度较大的气体在下方,放置合理;
(2)密度不同的物质水平放置,不受密度的影响。
16.【答案】(1)d;做无规则运动
(2)e;引力
(3)空隙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图a和图d原理相同都是扩散现象,实质都是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图b和图e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相同的,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3)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了空隙。
【分析】(1)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3)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的空隙。
17.【答案】炒菜时菜的温度要比腌菜时菜的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菜变咸得越快.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炒菜时菜的温度要比腌菜时菜的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菜变咸得越快.
【分析】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互接触的物质分子扩散越快.
18.【答案】答:炒菜时往菜里加盐,菜很快就咸了,而腌咸菜时,很长时间菜才会变咸,这是因为炒菜时菜的温度比较高,使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了,即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分析】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互接触的物质分子扩散越快.
19.【答案】答:从分子运动论来看,温度反映了物体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
热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扩散就越快,液体蒸发越快,从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动理论有三条:(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并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
20.【答案】(1)0.8
(2)C;2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图甲中氧气的体积V=0.2m3,氧气的密度为ρ=4kg/m3,由可得,图甲中氧气的质量m=ρV=4kg/m3×0.2m3=0.8kg
(2)若恰好使用了一半的氧气,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可知氧气分子仍然充满了整个氧气瓶,且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因此气体分子图像应该是图C。
由题意可知,剩余氧气的质量m0=0.4kg,剩余氧气的体积仍为V=0.2m3,故由可得,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分析】(1)根据密度和体积的乘积,计算质量;
(2)根据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计算密度。
1 / 1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筑基提能同步分层练习设计(提升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粤沪版2024)
一、单选题
1.(2024八下·福州期末)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破镜难圆”说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B.热水化盐快,是由于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
C.阳光下,我们看到灰尘飞舞,这是属于扩散现象
D.口罩能有效阻止病毒传播,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破镜难圆,是镜子的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A错误;
B.盐在热水中溶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扩散得越快,盐溶解的快,故B正确;
C.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位置变化,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C错误;
D.组成物体的分子间有空隙,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分子间有间隙。
2.(2024八下·常州期中)如图是3月23日“太空课堂”直播时的情景,“太空教师”王亚平做了“液桥演示实验”,可以看到水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了一座桥,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水能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一座桥,说明组成水的分子间有引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据此分析判断。
3.(2024八下·惠山期末)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绕太阳运行,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C.汤姆生发现电子揭示原子核可分
D.液体难以压缩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只说明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故A错误;
B.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故B错误;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不能说明原子核可以再分,故C错误;
D.液体难以压缩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宇宙没有中心;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2024八下·澄迈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年是时间单位
B.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刷脸支付”的时候,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物质的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故A错误;
B.分子非常小,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而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故B正确;
C.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故C错误;
D.“刷脸支付”的时候,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光年的定义判断;
B.根据分子的特点判断;
C.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判断;
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5.(2024八下·五华期末)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刮大风时落叶漫天飞舞,是因为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街道旁立起的禁止鸣笛标志牌,能够阻断噪声的传播
C.用吸管能把杯子里的水吸到嘴里,是利用了大气压强
D.船闸能够使船从下游行驶至上游,利用了帕斯卡定律
【答案】C
【知识点】连通器原理及其应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刮大风时落叶漫天飞舞,是固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错误;
B.街道旁立起的禁止鸣笛标志牌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用吸管能把杯子里的水吸到嘴里,吸管内的气体排出后,其内压强减小,是靠大气压强把水压入吸管中的,然后进入口中,利用了大气压强,故C正确;
D.船闸能够使船从下游行驶至上游,闸室分别与上游、下游构成连通器,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故D错误。
【分析】(1)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分子运动是微观现象,机械运动是宏观运动;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吸管喝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4)上端开口不连通,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内装同种液体,且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应保持相平。
6.(2024八下·兖州期末)如图所示,在实验中常用胶头滴管吸取药液。下列现象中,“吸”的物理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A.鲜花的香味“吸”引过来很多蝴蝶
B.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C.车快速驶过,尘土会被“吸”向车的尾部
D.中医理疗拔火罐时,玻璃罐“吸”在皮肤上
【答案】D
【知识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用胶头滴管吸取化学药液,要先把滴管橡胶内的空气挤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药液就被压进滴管里。
A.鲜花的香味“吸”引蝴蝶,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大气压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与大气压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汽车驶过的地方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其它地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路旁扬起的灰尘会被吸向汽车,不是利用大气压,故C不符合题意;
D.拔火罐时,酒精在罐内烧一下,使罐内气体温度升高,罐内空气受热排出,把罐扣在皮肤上,等到罐内的空气冷却后压强降低,小于外面的大气压,罐在大气压作用下压在皮肤上,是大气压引起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吸管吸液体,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地球吸引物体,产生重力;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7.(2024八下·宜州期末)下列对生活常见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河岸边柳絮纷飞——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鼓起来——分子间存在间隙
D.糖甜盐咸——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河岸边柳絮纷飞,肉眼可以看到,肯定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鼓起来——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糖甜盐咸——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8.(2024八下·高邮期中) 下列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窗外风带来了窗外花坛里花朵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秋天落叶纷飞,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窗外风带来了窗外花坛里花朵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A正确;
B、秋天落叶纷飞,落叶不是微观粒子,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错误;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会缩小,是因为面包中的气体被挤出,C错误;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引力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根据各个选项的具体内容。
9.(2024八下·苏州月考)N95型口罩(如图所示)对直径为0.075μm±0.020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B.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C.中间过滤层能够过滤掉非油性颗粒,是因为颗粒分子间存在斥力
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飞沫传播是病毒附着在较大的飞沫颗粒上,通过空气流动进行传播,这并非病毒分子的直接运动。病毒分子的大小远小于飞沫颗粒,且病毒在飞沫中的运动更多是受到空气流动和飞沫颗粒运动的影响,而非病毒分子自身的无规则运动。因此,A选项错误。
B.口罩材料的过滤效率主要取决于其纤维结构、孔径大小以及纤维间的排列方式等因素,而非分子间没有空隙。实际上,任何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都存在空隙,只是空隙的大小和分布不同而已。因此,B选项错误。
C.中间过滤层能够过滤掉非油性颗粒,主要是因为其纤维结构能够形成一定的孔径和过滤通道,当颗粒物的尺寸大于这些孔径时,就会被拦截下来。这与颗粒分子间的斥力无关。颗粒分子间的斥力主要影响的是颗粒物的内部结构和稳定性,而非其过滤性能。因此,C选项错误。
D.内层吸水层通常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材料制成,这些材料能够与水分子形成较强的分子间引力(即氢键),从而有效地吸收和保留水蒸气。这是分子间引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因此,D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包括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空隙等概念。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概念,逐一分析题目中的选项,找出符合分子动理论的正确描述。
二、多选题
10.(2022八下·房山期末)关于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
B.图乙中,削平压紧后的两铅柱结合可以悬吊重物,说明铅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C.图丙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使烧瓶中刚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可以说明水的沸点与水上方的气压有关
D.图丁中:其他条件相同,给其中一块玻璃板加热,可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
【答案】A,C,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图甲中,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较快,说明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A符合题意;
B.图乙中,削平压紧后的两铅柱结合可以悬吊重物,说明铅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之间即有引力又有斥力,B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瓶内气压减小,烧瓶中刚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可以说明水的沸点与水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C符合题意;
D.图丁中:其他条件相同,给其中一块玻璃板加热,被加热的玻璃板上的水珠蒸发较快,说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可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分析】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分子之间即有引力又有斥力;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
11.(2021八下·丰台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的正常体温为 40℃
B.冰是一种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C.“端午佳节,粽叶飘香”,人们闻到粽子的香味是扩散现象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B,C,D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晶体和非晶体;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A不符合题意;
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是一种晶体,B符合题意;
C.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粽子的分子会进入到空气中,人们能闻到粽子的香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C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粘在了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2.(2018-2019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11.2 看不见的运动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综合))宏观的热现象如果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汽化的速度就越快
B.冰直接升华水蒸气,是因为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部分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
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答案】A,B,C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解: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表明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A符合题意;
B、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B符合题意;
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C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2017八下·袁州期末)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松开,切面互相渗透,属于扩散现象
B.固体分子结构紧密,分子间无间隙
C.用力拉铅笔没有拉成两半,说明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D.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答案】A,C,D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解:A、一切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当铅片与金片接触时,会有一些铅的分子进入金片.同时,金的分子也会进入铅片.长时间地让金片和铅片压在一起,就会使切面相互渗透,这种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故A正确;
B、固体分子虽然结构紧密,但分子间仍有间隙,故B错误;
C、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用力拉铅笔也没有拉成两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
D、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ACD.
【分析】(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2)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三、实验填空题
14.(2024八下·五华期末)妈妈买了一束鲜花插在客厅的花瓶中,过了一会儿,在书房看书的小明就闻到了花香,刚学完八年级物理的他知道这是由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他想进一步探究分了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于是找来了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一瓶红墨水、滴管、一些热水和冷水等物品材料,进行了实验探究。
(1)小明在两个玻璃杯中 ,观察玻璃杯中水的颜色变化。
(2)若 ,就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答案】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比冷水杯中的快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小明在两个玻璃杯中分别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滴入质量相同的红墨水,观察玻璃杯中水的颜色变化;
(2)若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就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析】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有关,扩散越快。
15.(2024八下·盘龙期末)肉眼看不到又小又轻的分子,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分子是否在运动呢?于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图中的甲、乙两种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对口连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实验时抽开玻璃隔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1)你认为甲、乙两种方案中,合理的是 (选填“甲”或“乙”),其原因是 ;
(2)若在上述实验中,把红棕色二氧化氮换成另一种密度未知的有色气体,只要将图中的方案稍作改进,也能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你的改进意见是 。
【答案】甲;见解析;见解析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进行扩散现象实验时,(1) 根据图甲,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是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放置合理;图乙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是重力的作用,不能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合理。
(2) 将装置平放,无论气体的密度关系如何,不受密度影响,均可以完成实验。
【分析】(1)探究分子运动情况时,密度较大的气体在下方,放置合理;
(2)密度不同的物质水平放置,不受密度的影响。
16.(2023八下·马尾期末) 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请回答:
(1)图和图 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即液体中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 ;
(2)图和图 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的实验结果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 选填“斥力”或“空隙”。
【答案】(1)d;做无规则运动
(2)e;引力
(3)空隙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图a和图d原理相同都是扩散现象,实质都是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图b和图e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相同的,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3)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了空隙。
【分析】(1)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3)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的空隙。
17.(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认识分子同步练习)为什么炒菜时几分钟就咸了,而腌菜时却需要很长时间?
【答案】炒菜时菜的温度要比腌菜时菜的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菜变咸得越快.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炒菜时菜的温度要比腌菜时菜的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菜变咸得越快.
【分析】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互接触的物质分子扩散越快.
四、解答与计算题
18.炒菜时,很快就能尝咸味,而淹咸菜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尝到咸味,这是为什么?
【答案】答:炒菜时往菜里加盐,菜很快就咸了,而腌咸菜时,很长时间菜才会变咸,这是因为炒菜时菜的温度比较高,使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了,即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分析】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互接触的物质分子扩散越快.
19.你能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为什么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吗?
【答案】答:从分子运动论来看,温度反映了物体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
热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扩散就越快,液体蒸发越快,从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动理论有三条:(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并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
20.(2022八下·张家港期末)如图,一氧气钢瓶的容积为0.2m3,内储有气态的压缩氧气(如图1所示,图中黑点表示氧气分子),已知此时氧气的密度为4kg/m3,求:
(1)图1中氧气的质量为 kg;
(2)若恰好使用了一半的氧气,此时气体分子图像应该是图 (选填“A”、“B”、“C”、“D”),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3。
A. B.
C. D.
【答案】(1)0.8
(2)C;2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图甲中氧气的体积V=0.2m3,氧气的密度为ρ=4kg/m3,由可得,图甲中氧气的质量m=ρV=4kg/m3×0.2m3=0.8kg
(2)若恰好使用了一半的氧气,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可知氧气分子仍然充满了整个氧气瓶,且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因此气体分子图像应该是图C。
由题意可知,剩余氧气的质量m0=0.4kg,剩余氧气的体积仍为V=0.2m3,故由可得,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分析】(1)根据密度和体积的乘积,计算质量;
(2)根据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计算密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