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讲义+测试题
考查目的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能否透过文字表面把握作者的内在情感。
检验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捕捉能力和对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看其能否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题型
直接提问式,如“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概括式,如“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的情感变化。”
结合手法式,如“文章运用了××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新中考中
“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考点的设问方式丰富多样,注重对学生理解与分析能力的深度考查,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1. 直接提问式:直接要求学生概括作者思想感情,如“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提炼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宏观理解。
2. 结合语句分析式:给出文中具体语句,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比如“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要求学生关注细节,通过对特定语句的用词、修辞、语境等方面分析,挖掘作者的情感,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感知与分析能力。
3. 对比探究式:将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相似主题作品进行对比,提问如“本文与作者另一篇作品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不同情境下情感表达的特点和变化,提升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
4. 基于写作手法分析式:结合文章使用的写作手法来设问,像“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学生掌握常见写作手法的作用,并能联系手法与作者情感的关联,考查知识迁移和深度理解能力。
5. 拓展延伸式:在理解文章情感基础上进行拓展,例如“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在当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文章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和知识应用能力 。
答题要点
立足文本内容,从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描写的景物、刻画的人物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语言风格,不同的语言风格会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如清新自然的语言可能蕴含着喜爱之情,沉郁顿挫的语言可能表达出忧愁悲愤之情。
结合主旨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与文章的主旨紧密相关,通过把握文章主旨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具体角度
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关注文章标题:标题往往能点明文章主旨或透露作者情感倾向。如《我爱这土地》,从标题就能看出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分析文中关键词句:具有强烈感彩的词语,如褒义词、贬义词,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抒情、议论的句子也常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达,如《背影》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3. 剖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言行、品质等,可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旧制度下深受其害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4. 研究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等,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望》,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体会表现手法: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答题格式
一般①先总体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对……的赞美、对……的思念”等,②然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从文中‘……’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的手法,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针对性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在《邓稼先》一文中,作者杨振宁通过对邓稼先生平事迹的叙述,表达的核心思想感情是( )
A. 对邓稼先在科研领域卓越成就的嫉妒。
B. 对邓稼先无私奉献、为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仰与赞美。
C. 对科研工作枯燥乏味的感慨。
D. 对核武器研究危险性的担忧。
2. 在分析《春》的情感时,下列对作者通过描绘春花特点所表达情感,理解正确的是( )
A. 作者描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为了突出颜色差异,表达对色彩美学的研究兴趣。
B. 描绘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体现作者对花儿争奇斗艳的厌烦。
C. 从春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能看出作者对春天充满生机的喜爱与赞美。
D. 作者描绘春花,主要是为了展示植物生长规律,表达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填空题
1. 《纪念白求恩》中,作者通过叙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抗战,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对工作( )和对同志对人民( )的品质,表达了对白求恩深深的( )。
三、简答题
1. 在朱自清的《春》中,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进一步阐述。
2. 在《散步》里,“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句话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阅读理解题
1. 阅读《纪念白求恩》,分析文中作者表达的对白求恩的情感,并阐述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表达这种情感的。
2. 阅读《邓稼先》选段:“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此处表达的对邓稼先的情感,以及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 《散步》一文以家庭散步为切入点,结合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探究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的多重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答案:
第1题选B。
文章详细讲述邓稼先隐姓埋名,在艰苦环境中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对他的崇敬,A选项嫉妒不符合文意,C和D偏离文章表达核心。
第2题选C。
朱自清笔下对春花充满活力的描写,融入的是对春天的热爱,A偏离文学情感表达,B与原文情感相悖,D曲解写作意图。
2. 填空题答案: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崇敬与悼念
3. 简答题答案:
在《春》中,开篇叠用“盼望着”,运用反复修辞,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之情。在后续描绘春天的内容里,作者用细腻笔触描绘春草、春花、春风等,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更能体现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散步》里,此句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以及时光流转,角色发生转变的感慨。同时,体现出在家庭关系中,对亲情的珍视,和自己作为家庭支柱所产生的责任感。
4. 阅读理解题答案:
《纪念白求恩》:作者表达了对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在文中,作者将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对比,把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和一些人对同志对人民的“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相对比,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同时批判了不良现象,引导读者学习白求恩精神。
《邓稼先》:情感上,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高度赞美邓稼先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为党、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字里行间满是对挚友的钦佩与骄傲。作用上,从结构上,总结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升华文章主题;从内容上,让读者对邓稼先的形象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引发读者对邓稼先伟大精神的思考与敬仰。
《散步》:作者通过一家人散步的琐事,表达了多种情感。从“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和儿子的关爱与呵护,饱含浓浓的亲情。“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则深化主题,体现出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既有对家庭的担当,又有对传统美德的传承,表达了作者对家庭责任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延续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