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10:4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佛教传入的过程:
开始传入
魏晋南北朝
日趋兴盛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其修建了佛寺,这就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悬空寺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材料一: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二: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三:孔孟礼教,与我何干?——阮籍
材料四:佛教中国化顺应玄学清流而转入“佛玄”阶段。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材料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满足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
统治者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1.佛教传入的过程:
开始传入
魏晋南北朝
日趋兴盛
隋唐
完成本土化
宋明
融合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其修建了佛寺,这就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
禅宗成为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悬空寺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废弃佛教违背儒家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儒学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宋明理学。最终完成重建理学信仰的任务,自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①思想观念:佛教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产生深刻影响
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刹那、烦恼、解脱、臭皮囊、觉悟、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尘不染、一厢情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茧自缚、伸手不见五指、海阔天空、大彻大悟、空中阁楼、心无挂碍、群魔乱舞、醍醐灌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生老病死...
②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柳公权《金刚经碑》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敦煌莫高窟壁画
③建筑艺术: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瑰宝
甘肃敦煌莫高窟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④消极影响: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①明末:
A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B.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C.《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几何原本》书影
(2)表现:
②清初: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
(1)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②传教士的推动;
③统治阶级(皇帝)的支持④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材料一:明朝末年以来,大量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根据中国特点把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逐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数学方面,由利玛窦、徐光启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丰富了中国平面几何学的内容,物理学方面,传教士邓玉函和王征合译的《奇器图说》,介绍了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物理学原理,地理学方面,利玛窦刊印了《万国舆图》,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概念,在火器制造上,汤若望的《火功挈要》,介绍了火器、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康熙
史料三: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耳听,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1)积极:
①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局限性:受制于中国专制制度与传统观念,传播仅限于部分士大夫,影响较小,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2)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近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三种层次”是怎样变化的?
器物
制度
思想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无产阶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译西方书籍、仿制西方战舰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
开国会、行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孙中山、黄兴
三民主义,
实行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2)表现:
特点:
主题明确:救亡图存;
层次鲜明: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浅入深,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
阶层广泛: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学习探索
认识深化:由被动接受西方思想到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
明末清初 近代
背景 ①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 ①民族危机;②救亡图存的需要
传播主体 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
接受群体 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 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内容 西方科技为主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
影响 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 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影响、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以深刻影响。
1、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等,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韩国谚文
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
越南喃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2、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鉴真东渡
唐招提寺建筑群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4、制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5.社会生活:
(1)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越南春节
大宝律令,是日本大宝元年(701年)编成的法典,日本第一部法典。
韩国首尔景福宫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
(3)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6.移民: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四大发明的传播
(二)对欧洲的影响
8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对欧洲教育、政治和商业活动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推动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
2.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6—18世纪)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饮茶风尚
欧洲油画中的中国风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
近代
文字、儒学、佛教、制度、风俗、移民
对亚洲
对欧洲
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佛教文化的传入
西学的传入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朝士皆耻言西学”到80年代的“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的气象。这种转变源于(  )
A.阶级矛盾尖锐 B.洋务运动失败 C.立宪运动兴起
D.民族危机
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