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25届一轮专题复习2025届一轮专题第8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2025届一轮专题复习2025届一轮专题第8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27 09: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2025届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
第8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C
ontents
目录
课标解读
01
考情分析
02
考点突破
04
知识结构
03
建模总结
06
典例分析
05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科素养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结合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等现象,说明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结合气温的影响因素原理,根据区域的纬度、海陆位置、海拔等区域地理信息,分析该地的气温高低。
综合思维:结合某地的环境特征,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温高低等地理现象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实例解释说明。
考情分析

考题 命题方向
2024 广东卷 以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为背景,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因素;
安徽卷 以我国某地面观测站观测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通量为背景,考查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023 全国乙卷 以珲春和辽源的最高气温时间为背景,考察下垫面、天气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广东卷 以往返式探空气球记录的气温变化为背景,考察大气的削弱作用
2022 浙江卷 以我国某城市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为背景,考察影响散射的因素及散射的影响
2021 浙江卷 以秀珍菇+光伏发电为背景,考察光伏发电板的搭建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广东卷 以黄河源地辐射逆温现象为背景,考察气温的影响因素
四川卷 以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措施为背景,考察下垫面反射率对气温的影响
提取考点: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核心原理,重点)
2.气温的影响因素(核心原理,难点)

知识结构
地面辐射强弱
—纬度(太阳高度角、昼长)
大气状况
大气浓厚/稀薄
水汽
杂质
—海拔
—海陆位置、天气
—人类活动
下垫面状况
越光滑,反射越强,吸收越少;颜色越深,吸收越强
比热容越大,升温越慢
大气对于
地面辐射的吸收程度
—温室气体的含量
(水汽、二氧化碳、氟利昂等)
—天气、海拔
气温
季风(距离、地形阻挡)
冷暖锋
洋流、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
地面吸收、升温,放出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获得热量,有了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外部热量输送

考点突破
PART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2.气温的影响因素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金黄海洋
——油菜花田
材料一: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花兼具了观赏和经济价值。油菜适应性强,喜光、喜温、耐寒、耐肥,但怕涝。我国油菜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高原地区,包括江西婺源篁岭、 汉中盆地和江岭万亩梯田、 云南罗平平原、 青海门源高原等地。
图1 江西婺源油菜花
图2 青海门源油菜花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问题探究1】与江西婺源相比,分析说明青海门源种植油菜花的气候优势。
图3 江西婺源和青海门源位置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材料一: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花兼具了观赏和经济价值。油菜适应性强,喜光、喜温、耐寒、耐肥,但怕涝。我国油菜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高原地区,包括江西婺源篁岭、 汉中盆地和江岭万亩梯田、 云南罗平平原、 青海门源高原等地。
气候优势
光照
热量
降水
温差
青海门源
地理位置
(纬度、海陆、海拔)
海拔高,光照较足足
海拔高,热量较少
降水较少,不易洪涝
海拔高,温差较大
【问题探究1】与江西婺源相比,分析说明青海门源种植油菜花的气候优势。
图3 江西婺源和青海门源位置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材料一: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花兼具了观赏和经济价值。油菜适应性强,喜光、喜温、耐寒、耐肥,但怕涝。我国油菜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高原地区,包括江西婺源篁岭、 汉中盆地和江岭万亩梯田、 云南罗平平原、 青海门源高原等地。
气候优势:
青海门源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较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门源降水少,不易洪涝。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必备知识
2022/12/12
多云
昼夜温差
3.6℃
2022/12/13

昼夜温差
7℃
为什么阴天的昼夜温差比晴天的小呢?
太阳辐射
有选择性吸收
O3
H2O、CO2
O3吸收紫外线
平流层上层首先接触到紫外线,先吸收增温
H2O、CO2吸收红外线
海拔越高,温度越高
无选择性反射


太阳辐射
平流层
→ →
对流层
↑↓ ↑↓
天空晴朗
天气多变
太阳暖大地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地面辐射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是
根本能量来源
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是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升温后
大地暖大气
大 气 辐 射
大气
逆辐射
大气还大地
短波
长波
削弱作用
保温
作用
(温室效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必备知识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2.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 、 ______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有补偿作用。
太阳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吸收
反射
大气逆辐射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必备知识
3.6℃
多云的天气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强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强
白天气温升温慢
气温较低
夜晚气温降温慢
气温较高
昼夜温差小
晴朗的天气
13日/
12日/
差异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
白天气温升温快
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降温快
气温较低
昼夜温差大
7℃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必备知识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问题1:为什么同纬度的两地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
空气稀薄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必备知识
排放
增多



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全球变暖

备注: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H O)、二氧化碳(CO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全球气候变暖
问题2: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
(CO2、CH4等)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材料二:大棚种植油菜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种植方式,尤其在北方地区,在大棚内种植油菜,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为油菜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问题探究2】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大棚种植油菜的好处。
大棚可以增强保温作用,提高棚内温度。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温室大棚
烟雾防冻
果园铺砾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透明地膜
黑色地膜
反光地膜
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湿度高,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白天还有降温作用。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典例一
(2024年广东)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 降水较多 B. 云雾较少 C. 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读图: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夏季较冬季小
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
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
典例一
(2024年广东)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 降水较多 B. 云雾较少 C. 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 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 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 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 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 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读图: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夏季较冬季小
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
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
(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
A. CO2量减少 B. 空气温度降低 C. 大气越稀薄 D. 人类干扰越小
应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跟大气的密度有关。
海拔升高
大气变稀薄
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减弱
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
典例二
典例三
(2017·课标全国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膜内
膜外
丰雪
枯雪
①膜内——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昼夜温差小
因此,①②为膜内
②枯雪年——降水少——云量少
——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偏低
③积雪少——积雪层薄——对地面保温能力弱——膜内昼夜温差较大
因此,②为枯雪年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课时结束

考点突破
PART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二 :气温的影响因素
考点2:气温的影响因素
油菜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各省,不论是青藏高原,还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总可以看到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
探究一:我国油菜花开花时间差异
1.我国东南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其成因是?
2.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
特点:油菜花开花日期等值线呈半圆状分布,随海拔高度上升而推迟。
原因:本地区纬度、距海远近差异不大,海拔成为这里主要的影响因素。海拔低处,气温高开花日期早,海拔高处,气温低开花日期晚。
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大致呈纬向分布;我国东南部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考点2:气温的影响因素
图1 均安大头菜种植位置
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即为入秋
广东入秋了?不确定,再看看
秋天最后一个节气
考点2:气温的影响因素
探究二:中国入秋时间差异
1、描述我国东部入秋时间的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说出“无夏区”的分布,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说出“常夏区”的分布,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两广南部,海南,台湾。
纬度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且受山脉、海峡阻隔,受冬季风影响小。
“无夏区”指常年平均气温序列无连续5天≥22℃的地区。
“常夏区”常年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均≥22℃的地区。
①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天山,以及②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①:海拔高。
②:纬度高。
考点2: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近地面大气的温度
——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去理清影响气温的因素
思考: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从本质出发,去认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因素?
考点2:气温的影响因素
地面辐射强弱
—纬度(太阳高度角、昼长)
大气状况
大气浓厚/稀薄
水汽
杂质
—海拔
—海陆位置、天气
—人类活动
下垫面状况
越光滑,反射越强,吸收越少;颜色越深,吸收越强
比热容越大,升温越慢
大气对于
地面辐射的吸收程度
—温室气体的含量
(水汽、二氧化碳、氟利昂等)
—天气、海拔
气温高低
季风(距离、地形阻挡),冷暖锋
洋流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
地面吸收、升温,放出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获得热量,有了气温
气温获取的过程
外部热量输送
典例四
屋顶绿化是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屋顶绿化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①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②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③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第一点:
影响因素:
下垫面比热容
影响气温获取环节:
地面吸收
第二点:
影响因素:
温室气体含量
影响气温获取环节:
大气吸收
第三点:
影响因素:
蒸发、蒸腾吸热
典例五
(2023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表1)。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
2.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对比经度位置,发现珲春位置离海洋更近
联系原理:
下垫面性质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距海越近,空气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对气温调节作用更显著
典例六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三亚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天文含义上的四季差异很大。每年冬季有大量的候鸟老人在三亚过冬。丙图示意三亚全年气温变化。

3.分析三亚市四季变化不明显的原因。
纬度较低,昼长、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较小,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小,气温变化小;
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高;
夏季受海洋调节,气温升温慢。
气温年较差:
主要考虑大区域尺度下,夏温、冬温的影响因素。
*追问:
纬度低但海拔高的地方,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如何?
思维建模: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地形(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高原〉平原
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晴天〉阴天 ;
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
陆地 〉海洋; 裸地〉草地〉林地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年较差:主要考虑大区域尺度下,夏温、冬温的影响因素。
迁移训练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三亚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天文含义上的四季差异很大。每年冬季有大量的候鸟老人在三亚过冬。丙图示意三亚全年气温变化。

4.比较三亚市冬季和夏季日温差的大小,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原因:三亚夏季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温度较低,晚上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日温差较小;冬季多晴天,反之。
——影响温差的因素:天气状况
课程结束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