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学目标
通过寻找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升默读速度与效率,继续培养默读能力。 通过猜读想象、比较辨析,把握文本想象细节精妙、情节新奇的特点,感受蕴含的童真童趣,培养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理解创造等思维能力。 通过补写故事、自评互评,体会想象“基于现实生活”和“兼顾前后关联”的逻辑特点,明确优秀的想象类故事应合情合理,提升逻辑思维、审美创造能力。 通过思辨探究、拓展阅读,深入理解悟空形象,把握作品的多元主题,理解《西游记》经久不衰的原因,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升默读速度与效率,继续培养默读能力。 通过猜读想象、比较辨析,把握文本想象细节精妙、情节新奇的特点,感受蕴含的童真童趣,培养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理解创造等思维能力。 通过补写故事、自评互评,体会想象“基于现实生活”和“兼顾前后关联”的逻辑特点,明确优秀的想象类故事应“合情合理”,提升逻辑思维、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思辨探究、拓展阅读,深入理解悟空形象,把握作品的多元主题,理解《西游记》经久不衰的原因,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明确核心任务 向想象力大师吴承恩先生取经,明确“优秀想象类故事”的标准,创作故事,准备参加故事分享会。 【设计意图】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帮助同学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任务前置,以写促读,使学生对学习要点心中有数,驱动性强。 具体环节 吴承恩先生以他最具想象力的作品《西游记》中的选段《小圣施威降大圣》为例来展开,首先来看【前情提要】—— 话说,孙悟空在天宫尽情闹腾,搅了蟠桃宴,偷吃老君仙丹,令众神将伤透了脑筋。于是,观音向玉帝推荐了二郎神,希望能一招制敌。 就这样,他们打起来了…… 【任务一 猜读想象】 假如你们是擅长变化的孙悟空或二郎神,你们会如何斗法呢?为什么会变化成这些?简单说说理由。 随机邀请一组学生分享,记录他们变化的形象,小结学生想象的特点。 明确: 1.双方在原本变化的基础上,层层叠加,但整体变化不多,回合较少。 2.斗法时彼此都想制服对方。 【设计意图】 猜读想象,激发创作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记录变化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优秀的想象类故事并不容易创作,可能存在想象的局限性和常规性,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更多想象的可能。 【任务二 对话吴承恩】 1.默读课文,梳理吴承恩笔下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回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斗法过程,记录你的探究发现,完成表格。 默读提示: ①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 ②关注关键词“变”,用不同符号圈出“变”的具体形象 ③限时4分钟 (1)学生生动地描述斗法过程,教师同步给出图片。 (2)将孙悟空和二郎神变化的形象及斗法地点整理在下面的表格中,仔细观察,小结发现。 明确: 孙悟空变化二郎神变化斗法地点麻雀饿鹰天空大鹚老大海鹤天空鱼儿鱼鹰水里水蛇灰鹤水里花鸨现原身蓼汀之上土地庙儿现原身地面二郎真君现原身灌江口你的探究发现: ①从纵向看,孙悟空变化的形象比较小、较灵活;二郎神变化的形象比较凶猛,比较大;斗法地点有天上、水里、地上,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②从横向看,二郎神变化的形象压制悟空,在斗法中占据上风。
【设计意图】 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培养默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梳理探究,初步思考吴承恩想象的特点,为后续把握优秀想象类故事的特点作铺垫。 再次默读课文,比较你的变化和吴承恩笔下的斗法过程,你觉得谁的想象更丰富、更精彩?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说明1:这一部分学生可各抒己见,无论是觉得谁的想象更精彩,能自圆其说即可。但吴承恩想象的精彩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明确: 秘诀一 细节精妙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捏”“藏”这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悟空变化的巧妙,可见金箍棒变化后的细小精微,变成麻雀后“钉”在树上,也是为了观察二郎神的反应,即贴切又合乎情理;“收”“撇”“卸”也很有画面感,只有先放下兵器,才能施展变化,这些细节想象,传神贴切,增添了真实感,也呼应后面情节的变化,使想象更合乎情理。 秘诀二 充满童趣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 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这一部分想象的有趣不仅在于孙悟空没有生活常识导致变化有很多破绽,明明是土地庙,却竖着一根旗杆,也在于二郎神有意调侃,虚张声势,虽然一眼看穿却并未加以暗算,又让我们感受到人情味儿。 秘诀三 情节新奇 吴承恩的想象,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双方都想着如何制服对方,而是悟空只想着如何逃跑,比如在之前表格梳理中会发现,最开始他变化的是动物,后来变成了土地庙,最后竟然还变成二郎神的样子,可见,为了逃跑,他什么都变得出,这样,二者的斗法就变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永远想不到,接下来悟空会怎么变。所以,情节在富于变化的基础上,又出人意料,不循常规,很新奇,有新意。 说明2:秘诀三,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追问——如果用图形来描述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过程,你觉得哪个是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哪个是吴承恩的想象? 3.小结吴承恩的三个想象秘诀。 【设计意图】 比较阅读,深入体会吴承恩想象的魅力,把握优秀想象类故事的三个秘诀;训练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理解、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任务三 补写故事】 1.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请发挥想象,续写一个斗法回合,不少于150字。 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 明确: 2.你觉得这个同学续写的好不好?请结合大师的“三个秘诀”进行评价。 明确: 这个故事有精妙的细节,比如,悟空化身为凤凰后连翅膀都是那么绚丽多彩,这个想象也特别新奇。 这个故事的想象充满童趣。比如“二郎小孙,来擒我”这句语言描写,非常贴合悟空顽皮的性格,把他对二郎神的挑逗刻画得非常生动。 但情节不是越离奇越有想象力,还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比如二郎神化身的苍鹰怎么会压得过悟空化身的凤凰呢?凤凰在生活常识中是百鸟之王,无所不能。 情节前后要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比如当两者打斗激烈时,悟空又怎么会变成鲜花,这与故事前后发展的逻辑也不相符。 3.小结“想象要合情合理”,注意把握想象逻辑。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既是对前面学习成果的检测,又是发现问题的契机。想象有新意,但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现实生活的基础,更要兼顾情节前后的关联性,做到合情合理。由读到写,由写到评,据评而改,既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也是对单元整体的观照,与单元写作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创作故事的要求不谋而合。 【任务四 思辨探究】 1.漫漫取经路,终有成佛时。到这里,吴承恩留下了想象的秘诀,也留下两个问题—— [问题1]所有正义方都在围剿孙悟空,为什么大家却这么喜欢这个叛逆者?请阅读文本,圈画关键词句,批注你的发现。 明确: 悟空本领高强,神通广大,又重情重义,既有神性,又有人性。比如当它变成二郎神被识破时,索性主动现了原型,喊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只言片语,格外调皮可爱,像极了精灵古怪的小孩子,这样的形象,很难不让人喜欢。从整个斗法过程来看,悟空并不恋战,只是为了好玩,你追我逃,玩心十足,让人忍俊不禁。 [问题2]这个有趣却“漏洞百出”的故事经久不衰,仅仅是因为故事精彩、形象鲜明吗?请结合课后资料和《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资料: 明确: 首先看鲁迅的这句“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文中的孙悟空虽然本领高强,但也会心惊害怕,牵挂他的同伴,二郎神在识破悟空变作土地庙时,也能点到为止、手下留情,都让人感受到脉脉的温情。 其次从林庚的这段文字“对于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不能看得过于认真……”因为它“表现的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让人豁然开朗,在文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变成鱼和土地庙时,会漏洞百出,蕴含的是儿童的天真与幽默。 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还是个很顽皮的猴子,猴性十足,他把和二郎神斗法的过程看成一种游戏,更多是为了好玩,但后面三打白骨精他快被师父赶走时,他又拜别师父,体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由一个顽劣的猴子成长为懂得感恩、有血有肉的人。 2.小结: 《西游记》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悟空由最初的顽劣妖猴成长为斗战胜佛,一路修行,像极了每个人的人生旅程;这也是一部关于奋斗的故事,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实现目标而坚定前行,也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你我的奋斗历程;更是一本关于想象的故事,悟空、八戒及各路妖怪,虽然都以动物形象出现,但言行举止符合孩童的特点和性格情趣,正如现实中的我们,虽然都会长大,但谁没有那颗童心呢?当然它的主题还有很多很多,但最终,我们发现这是属于每一个你的故事、我的故事,让每个人常读常新的故事。 【设计意图】 思辨探究,深入理解悟空形象,把握作品的多元主题,理解《西游记》这部想象类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收获对人生、对成长的启示;明确优秀的想象类故事,其主题基于现实又反映现实的特点。 【课堂总结】 通过猜读想象、比较阅读、补写故事、思辨探究,向想象力大师吴承恩拜师学艺、取得真经——优秀的想象类故事,富有新意、合情合理、主题鲜明,而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情节在富于变化的基础上力求新奇,充满童趣,做到有新意;形象或情节有现实基础,情节前后有关联,细节要精妙传神,力求合情合理;主题鲜明,即基于现实又能反映现实,让每一个阅读作品的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 【课后作业】 请结合本课所学,根据优秀想象类故事的评判标准,发挥联想和想象,创作一个故事,准备故事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