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29 21:54: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培优测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读世界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图,回答3—4题。
3.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200千米为“内陆”, 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4.非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例最小的原因是
A.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 B.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
C.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 D.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
某国外学者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删除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人类大陆图,回答5-6题。
5.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平原比山区多
6.图中甲处被人口稀疏区包围而形成了孤岛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B.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D.冰雪融水,水源丰富
洛伦兹曲线图中代表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回答7—8题。
7.与山东省相比,全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因素 B.战争因素
C.自然因素 D.经济因素
8.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程度增强
C.趋于均衡 D.60%的土地集中全部人口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回答9—10题。
9.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 均匀分布
10.若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在战争频发的国家,常常有大量难民迁出并移别的国家。据此回答11—12题。
11.大量难民移入他国是寻求
A.更高的经济收入 B.躲避自然灾害 C.更好的自然环境 D.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12.大量难民移入他国居住,属于
A.国内人口迁移 C.国际劳务输出 B.国际人口迁移 D.国内民工潮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指出,2017-2050年,预计9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将占世界人口增长的一半,这9个国家是印度、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据此回答13—14题。
13.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未来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B.国际人口逐渐迁入 C.政府实行计划生育 D.传统生育观念改变
14.上述9国中,国际人口迁人数量占人口增长数量比例最高的是
A.巴基斯坦 B.美国 C.印度 D.印度尼西亚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15—16题。
15.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16.“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2015年,重庆市人口净流入23.6万。读2015年重庆市省级行政区间迁移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图,回答17—18题。
7.影响2015年重庆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鼓励 B.经济发展 C.交通改善 D.工程建设
8.2015年重庆市人口流动对重庆市的影响是
A.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B.促进人口向城郊集聚
C.减缓乡村人口流出趋势 D.减轻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下图为1982-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我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A.1982-1989年 B.1990-1999年 C.2000-2009年 D.2010-2017年
20.影响我国2015-2016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西移 B.人口政策
C.交通建设 D.资源开发
自1926年起,苏联为开发自然资源,组织大量人口迁入远东地区。1991年后,苏联解体,远东地区大量人口向西回迁。下图示意远东地区4个城市1990-2010年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回答21—23题。
21.1926年后大量人口迁入远东地区的主导
A.气候因素 B.经济因素 C.交通因素 D.政治因素
22.1990-2010年,下列城市中人口净迁出数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1990-2010年人口数量变化给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交通压力增大 B.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C.促进资源开发 D.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小
24.下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小的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 长江 三角洲 D青藏高原
北京市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为控制人口数量,北京市设定了人口“天花板”,计划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据此回答25—27题。
25.2300万是北京的
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资源环境承载力
26.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27.区域合作可使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大,反映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是
A.资源状况 B.科技水平 C.对外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
28.“新木桶理论”认为如果把木桶倾斜放置,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如下图)。下列影响日本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长板的是
A.自然资源数量 B.消费水平
C科技水平 D.交通运输条件
下表反映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类型的理论关系。读表,回答29—30题。
生活类型 富裕型 小康型 宽裕行 温饱型
可承载人口/万人 85358 93894 104330 117370
29.由上表可以看出
A.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
B.土地人口承载力小于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
C.生活消费水平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D.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消费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0.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③提高人们消费水平 ④合理进口国外资源
A.①② В.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 、 、 、 (填字母)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①纬度位置方面, ;②海陆位置方面, ;③地形方面, 。其中 和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和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试分析图中E、F、G、H四地人口稀少的原因。
32.下图为我国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2)分析黑河一腾冲线西北部人口密度较小的自然原因。
33.读我国人口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人口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
(2)近年来,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 三角洲等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结合图乙说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 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 目前已达13人/km,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增长”,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培优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B 2.D 解析:第1题,业马孙河流城由于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高温多雨,闷热潮湿,且雨林茂密,不利于人类生存,故人口分布稀疏。第2题,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适宜人类生存;该地区为主要的移民地区,文化多样;水力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
3. A 4.C 解析:第3题,结合距海岸200 千米范围内人口比例的图例,可以看出图中比例最大的为大洋洲。第4题,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岛屿、半岛、海湾、内海等,因而非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例最小。
5.D 6.D解析:第5题,结合人类大陆图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平原地区多于山区,低纬度多于高纬度,亚洲多于欧洲, 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第6题,甲处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降水少,沙漠广布,只能在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
7.C 8. B 解析:第7题,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是受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第8题,通过1953年、1982年、2010年面积一人口洛伦兹曲线对比发现,山东省越来越偏离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增强。
9.A 10.D 解析:第9题,图中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即人口向东南方向发展,密度线值应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所以人口西北多东南少。第10题,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
11.D 12.B 解析:第11题,难民移入他国是为了躲避战争,是想寻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第12题,难民移入他国居住,跨越了国界,改变了定居地,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13.A 14.B 解析:第13题,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是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人口迁出为主;政府实行计划生育和传统生育观念改变都会使人口增长变慢。 第14题,美国为发达国家,收入高、就业条件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因而国际人口迁入数量占人口增长数量比例高。
15.C 16.D解析:第15题,结合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注重的是环境质量, 因而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第16题,大量外来移民进入,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变差,住房价格升高;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17.B 18. A 解析:第17题,图示2015年重庆市迁出、迁入人口年龄结构以劳动力人口为主,说明主要目的是务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第18题,2015年重庆市人口流动为人口净流入23.6万,且流入人口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大,对重庆市的影响是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19.B 20.A 解析:第19题,1990-—1999 年流动人口从20万增加到近100万,增长了4倍,该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大。 第20题,我国2015-2016年流动人口规模呈减少的趋势,说明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可能使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
21.D 22.C 23.B 解析:第21题,自1926年起,苏联为开发自然资源,组织大量人口迁入远东地区,是国家组织安排的,属于政治因素。第22题,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等于自然增长的人数,增长人数减去自然增长的人数等于净迁入人口数,负值表示人口迁出数,计算可得净迁出人口数最多。 第23题,1990-2010年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大量迁出,迁出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给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口减少,交通压力减小;人口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 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与人口迁移无关。
24.D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人类居住,因而人口合理容量最小。
25.D 26.A 27.C 解析:第25题,2300万是按北京市水资源数量计算出的当地能供养人口的最大值,故应为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6题,北京市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因而水资源是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第27题,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区域合作,北京市可从其他地区调入水资源,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大,而区域合作的程度主要与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关。
28.C 解析:日本为发达国家,科技发达,费水平较高,但自然资源较为短缺;交通运输不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29.A 30.C 解析:第29题,结合表中内容可知,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不断下降,这说明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其与生活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第30题,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进口国外资源,增加我国资源的数量,都有利于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
31.(1)A B CD 都在中低纬度 都濒临海洋 都以平原为主 A B C D
(2)E地气候于旱,沙漠广布;F地地处热带雨林区,气候湿热;G地气候酷寒, 冰川广布; H地地处高寒地带。
解析: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上四大人口稠密区是东亚(A)、南亚(B)、 欧洲西部(C)和北美东部(D)。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点是: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都濒临海洋,都以平原为主。其中东亚和南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一般来说,过于寒冷、干早、湿热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32.(1)东南多西北少。
(2)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北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特征为东南多西北少。 第(2)题,黑河一腾冲线西北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地区; 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 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这里特殊的气候和地形使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33.(1)人口老龄化严重。
(2)海南省冬季气(温较我国东北三省和 长江 三角洲等地区高;老年人抵抗寒冷的能力较差;老年人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出行方便等。
解析:第(1)题,图甲中三代人口,老年人口多,年轻人口少,反映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第(2)题,海南省纬度低,冬季气温较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高,适宜老年人居住、生活;老年人抵抗寒冷的能力较差,希望去温暖的地区过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老年人收入稳定,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们出行方便等。
34.12.(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超过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新疆气候干早,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准唱尔盆地南部石油等资源富集,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国际铁路通过,同时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 第(3)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超过最大值, 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早,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