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一)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卷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形式外传,翻印!如若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
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杨坚在开始掌握北周政权的时候,就“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他做了皇
帝以后,更是“勤于为治”。杨坚具有的优秀品质是
A.坳俭治国,休养生息
B.厉行节俭,励精图治
C.爱惜民力,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以民为本
2.炀?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
可以照顾全局。附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進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A.炫耀王期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
3.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
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海河
逐郡(北京)
A.邗沟
河
B.通济渠
通
C.永济渠
淮水染
一江都(扬州)
超之嘉(杭州)
长江
D.江南河
4.隋唐之际人口变化很大,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十余年后的622年(唐
高祖武德五年)人口仅存约2500万。出现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A统治者的暴政
B.营建重大工程
C.对外战争频繁
D.兵役徭役繁重
5.针对魏征的建议(见右图),唐太宗采取的态度是
A.以民为本,勤于政事
兼听则明,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偏信则暗
C.重视人才,纠正弊政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七年级历史(一)第1页(共6页)
6.武侧天重视科举制度。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于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
考生有上万人之多。武则天采取这一措施有利于
A.提高儒家地位
B.扩大统治基础
C.推动教育发展
D.提高臣属能
7.右表为《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导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A.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时间
人口数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C.社会风气开放进取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D.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8.以下关于唐朝商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商业繁荣,仅内地有长安、洛阳两个大都市
B.唐朝贸易虽盛,但水陆交通落后影响商业发展
C.长安、洛阳等城市的涌现体现唐朝商业的繁荣
D.唐朝商业发展,然而并无“扬一益二”这种情况
9.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
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
A.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B.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C.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
D.文成公主人藏,民族关系和睦
10.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下图)作诗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领导的
唐末农民起义
A.直接推翻了唐潮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者施以致命打击
C.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D.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黄巢(?一884)
1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5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统治平均约为10年,
最短的不到4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统一必是大势所趋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12.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
家家学胡乐。”这体现了唐朝
A.开明的民族政策B.开放的对外政策C.丰富的文化生活
D.繁荣的商品经济
13.唐朝先后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地区是
A.内蒙古的阴山南北地区
B.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C.京师的长城南北地区
D.陕西的大散关南北地区
14.下表为《新唐书·地理志》对唐朝3种类别的地理空间的记载,唐朝这一地理空间的设置
以道为纲
详细记载各道下属州县设置、政区沿革、户籍人口及物产风俗等
羁廉府州
通过交通道路将少数民族区域与中央联系起来
都护府
不具有实质性的主权管控,主要是一种文化边疆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缓解了边境危机
C适应“士一然“结心墨西
D.扩大了地方权力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一)
7、A【详解】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识,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
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唐玄宗重视文
教事业属于文化角度,且只能反映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B项;唐朝社会风气开放进取不是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唐朝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属于民族关系角度,且只
1、B【详解】根据材料“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勤于为治”和所学知识可
能反映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知,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厉行节俭,励精图治,使隋朝国势强盛,B项正确;西汉文、景帝时
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商业繁荣,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益州等大都市,
期勤俭治国,休养生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爱惜民力,轻徭薄
这体现了唐朝商业的繁荣情况,A选项错误;唐朝水陆交通发达,B选项中说水陆交通落后
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以民为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错误;唐朝商业十分繁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D选项错误。故选C项。
D项。故选B项。
2、B[详解】根据材料“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
9、A【详解】根据题干“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
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既便于
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蛋无度。”可知唐玄宗前期是节俭、反对浪
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又能够“照顾全局”,这样的选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政
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后期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不理朝政,唐玄宗的
治统治,B项正确;虽然建造东都洛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体现了隋朝的国力,但隋炀帝的主
变化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但材料强调的是
要动机并非为了单纯炫耀,排除A项:交通的便利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一个条件,不是主要
后期腐败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但材料不涉及对外政
目的,排除C项:隋场帝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和征伐往往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排除D
策,是唐玄宗后期的腐败统治,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在唐太宗时期,与唐玄宗无关,排除
项。故选B项。
D项。故选A项。
3、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统治,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
10、B(详解】根据材料“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黄巢起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从洛阳
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
到涿郡的一段被称为永济渠,C项正确:邢沟、通济渠、江南河都不经过涿郡,排除ABD项。
击,B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后梁,直接推翻了唐朝的统治,排除A项;唐朝灭亡,唐末藩
故选C项。
镇割据局面延续,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排除C项;安史之乱的爆发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
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
盛转衰,排除D项。故选B项。
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
11、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
筑长城和驰道):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
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
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大量人口死亡,A项正确:营建重大工程、对外战争频繁、兵役徭
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由此可知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A项
役繁重均是隋场帝暴政的表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而不是民族交融不断加深,排除B项:材料体
5、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听取一方面的
现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持续时间短,更替频繁,统一是大势所趋但是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话,就会不明真相,陷人迷惑:而如果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看清真相,为
此唐太宗采取的态度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B项正确:“以民为本,勤于政事”、“重视人
C项;材料强调政权更迭,没有涉及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才,纠正弊政”、“制定法律,减省刑罚”都属于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为“贞观之治”的
12、A【详解】根据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
出现奠定了基础,但与题干强调的虚心纳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学胡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蕃指的是吐蕃,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6、B【详解】根据材料“武则天于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
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他们学习唐朝文化。“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了汉族学习少数民
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选拔大量人才,扩大统治基础,B项正确;
族文化,所以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融合更进一步,A项正确;题干体现了
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选拔大量人才,选拔的不一定都是儒家人才,排除A项:推动教育发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文化生活无
展是科举考试的共同作用,不是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的主要影响,排除C项:武则天开创殿
关,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无关,排除D项。故选
试制度,与提高臣属能力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A项。
七年级历史(一)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一)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