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 )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 fān ( )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2)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 )手旁观。
(3)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 )我的“情系( )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4)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 zāi( )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
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2.选词填空。
探察 探讨 探测 探索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的过程。
(2)王阳明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自己。
(3)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大家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不知所措时,他挺身而出救了大家。
B.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C.黄昏时,只有红光能直达地面,蓝光则被大气散射得分崩离析,出现了令无数情侣陶醉的红日倚山的美景。
D.只要是和人密切接触的工作,都需要有亲和力的人,平易近人是事业起步的必备条件和优势。
4.下面一段文字选自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在《开学第一课》中的演讲,为了考查同学们的纠错能力,老师故意将演讲稿设置了几个错误,请你找出来并修改。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有一段很特殊的经历,那就是与AlphaGo的较量。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①并且以4比1的成绩大败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②这是人类顶尖棋手首次第一次在与人工智能较量中以大比分落败,那一刻,③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前所未有的对手站在我面前。
(1)语句①前后矛盾,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句②语义重复,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句③语序不当,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技术:“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源源不断地送去服务信号□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毫无疑问,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因为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因为航天人永不言□败追求卓越的精神。
A. ; ! 、 B. …… ! ,
C. ; ? , D. …… ? 、
6.下列句子组成语序恰当的语段,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一词在《周易》《诗经》中已大量出现,最初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的尊称。
②相应地,“小人”多指那些道德有疵、品行不正之人。
③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丰富了这一词语的内涵:“君子”不仅仅是指那些贵族官僚了,更主要的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人。
④君子、小人对举,成为对人品高下的评判。
⑤“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
A. ⑤④③②① B. ⑤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③②⑤④
7.日子不停向前,人心总在思变,古镇变化令人欣喜,同学们即兴赋诗。阅读其中一首小诗,请你将画线处补写完整。
六月
古镇的六月
演奏夏的序曲
我的六月
①
你的六月
②
8.填空。
(1)丁肇中, 籍华裔 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四书五经”是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 》《 》《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 》《 》《易经》《春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0.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1.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释放你的创造力
比尔·盖茨
我天生乐观,坚信人类凭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可以让世界日益美妙,这一设想一直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
自从记事起,我就热衷于接触新事物、挑战难题。可想而知,我上七年级时第一次坐在计算机前是何等着迷,如入无我之境。那是一台锵锵作响的旧牌机器,和我们今天拥有的计算机相比,它相当逊色几乎一无所用,但正是它改变了我的生活。
30年前,我和朋友保罗·艾伦创办微软时,我们幻想实现“在每个家庭、在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这在大多数的计算机体积如同冰箱的尺寸的年代,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是我们相信个人电脑将改变世界。今天看来果真如此。30年后,我仍然像上七年级的时候那样为计算机而狂热着迷。
我相信计算机是我们用来满足好奇心及发明创造的最神奇的工具——有了它们的帮助,甚至是最聪明的人凭自身力量无法应对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计算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为全球各地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大千世界知识的窗户。它可以帮我们围绕我们关注的事物建立“群”,让我们和那些对自己重要的人保持密切联系,不管他们身处何方。
就像我的朋友沃伦·布非一样,我为每天都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感到无比幸运。他称之为“踢踏舞工作”。我在微软的工作永远充满挑战,但使我一直坚持“踢踏舞工作”的是我们向人们展示某些新成果的那些时刻,当他们看到计算机能辨认笔迹、语音或者能存储值得保留一辈子的照片时就会赞不绝口:“我不敢相信个人电脑竟如此万能。”但是,除了能用电脑做出很酷的事情之外,我们还能通过许多别的方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以改善我们的世界。全球仍有许许多多的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未能解决。举例来说,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那些在发达国家易于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我认为,我所拥有的大量财富也使我负有回馈社会的责任。我的妻子梅琳达和我致力于为尽可能多的人改善健康和教育。
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非洲孩子死去所引起的痛苦和悲伤丝毫不亚于任何其他的孩子的死亡;我认为,使这些孩子们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费太大力气。
我仍是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即使世界级难题取得进展都是有可能的——其实每天也都在发生着这种事情。我们看到治疗致命疾病的新药、新的诊断器械不断出现,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得到重视。
我为医药、教育,当然还有技术发展的诸多前景而欢欣鼓舞。我相信,凭借人类与生俱来的发明创造能力和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品格,在我的有生之年里我们将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创造出可喜的成就。
12.比尔说:“释放你的创造力。”结合演讲说说你对“创造力”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他称之为‘踢踏舞工作’”,这里的“踢踏舞工作”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但是我们相信个人电脑将改变世界。今天看来果真如此。”请简要谈谈个人电脑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从这篇演讲词中,你认为比尔·盖茨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消费=享受
周国平
①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 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据他说,恺撒、亚历山大都是视享受生活乐趣为自己的正常活动,而把他们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动的。
②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 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③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如同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④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苏格拉底看遍雅典街头的货摊,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⑤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 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⑥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16.第①段画线词语“天经地义”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
17.第④段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作者说“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请说出“会心”在何处?并说说这一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18.以下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间接引用蒙田的观点及他转述恺撒和亚历山大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第③段列举旅游消费的例子证明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排斥,有时会发生重合。
C.第⑤段用三个事例证明人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获得的快感是基本相似的。
D.第⑥段作者认为“幸福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奢侈的生活方式只会带来快感。
19.以下关于“享受”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蒙田认为享受是人生至高至圣的美德。
B.享受如同创造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C.文化消费、艺术欣赏等是真正的享受
D.享受是心灵参与且与灵魂有关的行为。
20.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1) zūn 帆 (2) xiù (3) yǔ xì (4)栽 2.(1)探测 (2)探讨 (3)探察 (4)探索 3.C 4..(1)“大败”改为“大胜”或“击败” (2)“首次”或“第一次”任意删去一个 (3)“强大的”与“前所未有的”互换位置 5.D 6.B 7.①渴望着远方 ②拥有一切希望 8.(1)美 物理学 (2)儒 大学 中庸 尚书 礼记 9.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10、选文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举“我”个人经验的例子,证明了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使论证更具体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则材料运用了比喻论证,阐释了科学实验虽然艰巨、复杂,却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使论证更生动形象,道理深入浅出。
11、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②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2.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比如“接触新事物、挑战难题、有足够的好奇心、乐观坚定”等等。
13.每天都能做让自己充满激情并十分热爱的事情。
14.示例:①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资讯;②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沟通方式;③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④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不设统一答案)
15.是一个乐观,好奇心强,勇于挑战,富有爱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
16.享受人生,享受生活的乐趣是非常之然的合乎天理人性的行为。
17.“会心”在读者也有 格拉底一样的感受,即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我们是不需要的,却拥有着他们。作用:形象生动地表明稍有悟性的读者对 格拉底“惊叹”的认可发自内心,更进一步证明“消费的数 与享受的质 是不成正比的”。
18.B
19.C
20.先提出人生应该享受的观点。然后指出消费不等于享受。进而细析消费和享受的区别。最后先肯定的确也存在着“纯肉体的物质享受”等,再进一步指出灵魂才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