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5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5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16: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上课时间:2025年3月27日-28日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情景导入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
组织
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归纳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俄国工人阶级产生。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一)背景:
(二)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代表大会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部分代表
马尔托夫
列宁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内容: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薄弱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一国胜利论”
建立政权的方式
发展
继承
发展
继承
多国同时胜利论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革命
列宁主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鼓舞并引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四)影响:
(一)背景:
(1)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实践的探索)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倒沙皇
(二)革命过程: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和平过渡)
1917年4月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过渡——暴力斗争)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推翻临时政府;苏维埃政权成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现曙光
七月事件抛幻想
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实践的探索)
(三)意义
(1)对人类历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对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对世界历史: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注意】巴黎公社会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1848《共产党宣言》
由理论到实践
1871巴黎公社运动
由理想到现实
1917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区 别 时间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果
联系 阅读教材P92历史纵横,结合本课知识,指出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3月(俄历2月)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政府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工人、士兵
工人、士兵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
3.内容:
农业
工业 工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
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坏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4.评价: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实行余粮收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苏维埃农民谚语
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
1921年2月 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
苏俄1921年大饥荒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方式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强制劳动和实物配给制
粮食税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1.内容: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2.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从实践上探索了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重心: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a.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b.由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三)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斯大林模式
1、含义: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时期,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经济
政治
斯大林模式特点 经济上
政治上
思想文化上 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
材料1: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积极性:①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材料2: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消极性: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苏联模式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启示: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
④应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标志
意义
背景:
进程: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苏联模式内容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模式的评价
课堂小结
——追随理想
——直面现实
——最终确立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列宁主义的创新性体现在提出了( )
A.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B.实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斗争
C.建立工农联盟的学说 D.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D
某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十月革命( )
A 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B 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C 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结果 D 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A
二战之前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
B.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实现了苏联的可持续发展
C.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B
A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同课章节目录